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三十七至二百三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百三十五至二百三十六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三十七至二百三十八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二百三十九至二百四十二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1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1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7.djvu/15

大清一統志

 漢中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七十里東西距八百十里南北距六百五十里東至興安府石泉縣界

  三百十里西至甘肅階州界五百里南至四川保寕府南江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鳳翔府寶雞縣

  界五百十里東南至興安府紫陽縣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保寕府廣元縣界三百四十里東

  北至西安府盩厔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甘肅秦州兩當縣界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

  千五百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漢書地理志楚地翼軫之分野也漢中楚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爲蜀地戰國初秦

  楚之境後屬秦置漢中郡史記秦恵王十三年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

  漢中郡華陽國志周赧王二年秦恵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漢初為漢國後仍為

  漢中郡屬盖州後漢因之三國屬蜀通典後漢末張魯改漢中

  為漢寕魏武復曰漢中郡後蜀先主有其地以為重鎮景元四年克蜀兼

  置梁州王隱晉書魏末克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七郡為梁州治沔陽晉因之

  地理志泰始三年立粱州於漢中南鄭宋書州郡志李氏據梁益江左於襄陽僑立梁州李氏滅復

  東晉隆安中又僑置秦州宋兼置南秦州梁天

  監三年入於魏曰梁州漢中郡大同初還屬梁西

  魏廢帝元年復克之隋開皇元年郡廢大業三年

  州廢改為漢川郡唐武德元年復曰梁州開元十

  三年改曰襃二十年復故舊唐書地理志開元二十一年分置山南西道

  探訪使理梁州天寶元年曰漢中郡乾元元年復曰梁州

  興元元年升興元府為山南西道治唐書方鎮表至德元載

  山南西道防禦守捉使廣德元年升為節度使治梁州尋降為觀察使建中元年復升為節度使興

  元元年節度使兼興元尹五代屬蜀文獻通考王蜀改興元府為天義軍後復故

  曰興元府為利州路治宋史地理志興元府次府梁州漢中郡山南西道節

  紹興十四年分為利州東路治輿地紀勝利州東西路乾道四

  年合為一淳熙二年復分三年復合五年復分紹熙五年復合慶元二年復分嘉定三年復合十一

  年復分尋復合元為興元路屬陜西行省明洪武三年

  為漢中府領州二縣十四九年屬陜西布政司萬厯二十三年升興

  安州直隸陜西布政司割平利石泉洵陽紫陽漢陰白河六縣屬焉

 本朝因之隸陜西省乾隆三十八年設留壩廳嘉慶

  七年設定遠廳今領州一縣八廳二

  南鄭縣附郭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城固縣界二十里西至襃城縣界三

  十里南至四川保寕府南江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襃城縣界二十里東南至保寕府通江縣界一

  百二十里西南至保寕府巴州界一百九十里東北至城固縣界四十里西北至襃城縣界二十里

  本秦南鄭邑漢置縣為漢中郡治後漢至南北朝因之隋為漢川郡治唐為興元府治宋因之元為

  興元路治明為漢中府治 本朝因之襃城縣在府西北四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

  距三百四十里東至南鄭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沔縣界三十里南至四川保寕府南江縣界二百里

  北至留壩廳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南鄭縣界二十里西南至寕羌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城固

  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沔縣界七十里古襃國秦置襃縣屬漢中郡漢置襃中縣後漢因之晉義熙中

   改曰苞中劉宋省後魏永平四年復置襃中縣兼置襃中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襃内仁壽元年

   又改襃城屬漢川郡義寕二年又改襃中唐貞觀三年復曰襃城興元元年屬興元府宋因之元屬

   興元路明屬漢中府 本朝因之城固縣在府東少北七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二

   百二十里東至洋縣界十里西至南鄭縣界五十里南至西鄉縣界七十里北至留壩廳界一百五

   十里東南至西鄉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南鄭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洋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南鄭

   縣界五十里秦置成固縣屬漢中郡兩漢及晉因之劉宋曰城固齊及後魏因之隋屬漢川郡唐武

   德二年改曰唐固貞觀二年復故興元元年屬興元府宋因之元屬興元路眀屬漢中府 本朝因

   洋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興安府石泉縣界一

   百六十里西至城固縣界四十里南至西鄉縣界六十里北至西安府盩厔縣界一百里東南至西

   鄉縣界九十里西南至西鄉縣界七十里東北至盩厔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城固縣界八十里

  秦漢城固縣地晉置興道縣屬漢中郡劉宋廢後延昌三年里興勢縣屬晉昌郡西魏分置儻城

  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漢川郡唐初屬洋州貞觀二十三年改曰興道天寶十五載移洋川郡來治

  乾元初復改郡曰洋州屬山南西道五代時孟蜀改曰源州宋復曰洋州屬利州東路元至元二年

  以州治興道縣省入屬興元路明初降州為縣屬漢中府 本朝因之西鄉縣在府東南

  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九十里東至興安府石泉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城

  固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定遠廳界二百七十里北至洋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定遠廳界一百

  七十里西南至四川保寕府通江縣界三百三十里東北至寕陜廳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洋縣界

  六十里秦漢成固縣地三國漢置南鄉縣晉改曰西鄉屬漢中郡宋齊因之後魏改置豐寕縣西魏

  兼置洋州及洋川郡隋開皇中郡廢大業初州廢縣復曰西鄉屬漢川郡唐武徳元年復於縣置洋

  天寶元年曰洋川郡十五載徙郡治興道以西鄉屬焉宋亦屬洋州元屬興元路明屬漢中府

   本朝因之鳳縣在府西北三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鳳翔府

   寶雞縣界一百十里西至甘肅秦州兩當縣界六十里南至留壩廳界一百七十五里北至兩當縣

   界八十里東南至留壩廳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沔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寶雞縣界一百十里

   西北至兩當縣界七十里秦置故道縣屬隴西郡漢屬武都郡後漢及晉因之永嘉後没於氐羌後

   太和元年改置涼泉縣兼置固道郡尋改縣曰梁泉孝昌中又置南歧州西魏廢帝三年改州曰

   鳳州郡曰歸真隋開皇初郡廢大業三年改州為河池郡唐武德元年復為鳳州天寶元年曰河池

   乾元元年仍曰鳳州屬山南西道五代初屬岐後屬蜀宋仍曰鳳州屬秦鳳路元至元五年以州

   治梁泉縣省入屬興元路明初降州為縣屬漢中府 本朝因之寕羌州在府西南二百

   八十里東西距三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至沔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四川龍安府平

   武縣界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四川保寕府廣元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沔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保

  寕府南江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廣元縣界六十五里東北至沔縣界一百五里西北至甘肅階

  州文縣界一百二十里秦蜀郡葭萌縣地漢屬廣漢郡晉為梓潼郡晉夀縣地隋為義成郡緜谷縣

  地唐武德四年分置三泉縣兼置南安州八年州廢縣屬梁州天寶元年改屬漢中郡興元元年

  興元府宋乾徳三年以縣直隸京師至道二年為大安軍三年軍廢縣仍屬京師紹興三年復置

  大安軍屬利州路元初為大安州至元二十年州為大安縣屬沔州又省三泉縣入之明洪武二

  十九年省大安入沔縣改置寕羌䘙成化二十二年升為寕羌州屬漢中府 本朝因之沔縣

  在府西一百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襃城縣界六十里西至畧陽縣界四十

  里南至寕羌州界七十里北至鳳縣界一百里東南至襃城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寕羌州界七十里

  東北至襃城縣界五十里西北至畧陽縣界六十里秦蜀郡地漢置沔陽縣屬漢中郡後漢晉及宋

  齊皆因之後魏析置嶓冢縣並屬華陽郡隋初省沔陽縣大業初改嶓冡曰西縣屬漢川郡唐武徳

   三年於縣置襃州八年州廢縣屬梁州興元元年屬興元府宋乾德中以縣直隸京師後屬興元府

   至道二年改屬大安軍三年還屬興元府元初屬沔州至元二十年省西縣入畧陽改置鐸水縣移

   沔州來治後又省鐸水縣入州明初降州為縣屬漢中府成化二十二年改屬寕羌州 本朝仍屬

   漢中畧陽縣在府西北二百九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沔縣

   界一百三十里西至甘肅階州界一百十里南至寕羌州界八十里北至甘肅秦州徽縣界一百三

   十里東南至寕羌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階州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沔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階

   州成縣界一百九十里秦蜀郡地漢置沮縣屬武都郡後漢及晉因之永嘉後没於氐羌宋昇明元

   年楊氏自號為武興國後魏正始三年置武興鎭尋改置東益州及武興郡武興縣正光後復没於

   氐梁大同初復曰東益州尋置武興國西魏大統十一年復曰東益州廢帝二年改州曰興州郡曰

   順政縣曰漢曲隋開皇三年郡廢十八年更縣名曰順政大業三年州廢復置順政郡唐武徳元年

   復為興州天寶元年復曰順政郡乾元元年仍曰興州屬山南西道五代屬蜀宋仍曰興州屬利州

   紹興十四年分置利州西路治此開禧三年州曰沔州縣曰畧陽嘉定三年仍屬利州路元至

   元十四年改屬廣元路二十年移沔州治鐸水縣以畧陽縣屬焉明初屬漢中府成化二十二年

   屬寕羌州 本朝仍屬漢中府定逺廳在府東南四百八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

   二百一十五里東至興安府紫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四川保寕府通江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

   四川太平廳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西鄉縣界七十五里東南至紫陽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通江

   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西鄉縣界八十五里西北至西鄉縣界一百里秦漢成固縣地唐洋州地

   明西鄉縣地 本朝嘉慶七年西鄉縣設定逺廳同知屬漢中府留壩廳在府西北一百

   九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西安府盩厔縣界二百四十里西至鳳縣界

   一百里南至襃城縣界五十里北至鳳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城固縣界一百里西南至畧陽縣界一

  百九十里東北至鳳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鳯縣界一百三十五里秦漢故道縣地唐鳳州地明

  鳳縣地初置留壩巡司後廢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分鳳縣地設撫民通判四十年改設留壩廳同

  嘉慶十三年移駐太平嶺屬漢中府

 ︹形勢︺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西陰平北接秦川

  華陽國志秦之坤蜀之艮連高夾深九州之險唐歐陽詹棧道

  氐羌接軫為威禦之鎮寰宇秦蜀出入之衝

  前瞰三秦後蔽巴鎮宋孫道夫奏議

 ︹風俗︺其民質直好義士風樸厚有先民之遺華陽國志

  樸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畋漁好祀鬼神

  尢多忌諱隋書地理志俗多醇謹不尚浮華寰宇君子

  精敏小人勇悍元一統志

 ︹城池︺漢中府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池廣十丈宋嘉定十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康熙

  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修嘉慶十九年重修 南鄭縣附郭襃城縣城周三里有奇門

  四池深七尺明宏治十二年土築正德四年甎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乾隆十二年重修

  固縣城周七里有奇門四池廣二丈明正德七年因宋舊址改建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

  乾隆十四年重修洋縣城周七里有奇門五池廣三丈宋熙寕中土築崇禎中甃石 本

  順治九年康熙二十七年隆三十一年嘉慶十四年屢修西鄉縣城周六里有奇門

  四元末土築明正德中增築東關新城嘉靖初甃甎池廣三丈 本朝順治七年康熙五十五年

  乾隆十三年嘉慶二十四年屢修鳳縣城周四里有奇門三元至正二十八年土築明嘉

  靖中甃甎 本朝順治十一年乾隆三十年五十六年屢修寕羌州城周四里有奇門

  四因河為池眀洪武二十九年成化二十三年增建 本朝雍正八年乾隆二十四年修嘉慶

  八年重修沔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三池深一丈明洪武四年土築萬厯元年甃甎 本朝順

  治十二年康熙三年乾隆三十年修嘉慶二十一年重修畧陽縣城周五里門四明正德

  六年土築八年甃甎 本朝順治十一年康𤋮二十四年乾隆三十一年嘉慶二十三年重修

  定逺廳城周二里門四池深一丈嘉慶九年建二十四年修留壩廳城

  里有奇門二嘉慶十二年建

 ︹學校︺漢中府學在府治西南舊在縣城外東南一里宋慶厯中建元至元六年移建今所

  眀時屢修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南鄭縣學在府學西舊在縣治

  東南眀洪武八年成化九年移建今所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襃 城

  縣學在縣治西南舊在縣西宋崇寕中建明洪武中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修嘉慶

   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城固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崇寕二年建元眀時屢修 本

   康熙二十三年修四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洋縣學在縣治西北隅舊在城東

   嘉靖九年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三年修二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西鄉縣學

   在縣治東舊在東關外元延祐二年建明正統十四年移建今所 本朝順治五年康熙二十三年

   五十六年屢修入學額數八名原額十二名嘉慶二十四年裁撥定遠廳四名鳳縣學

   治東眀洪武四年建 本朝乾隆四十四年嘉慶十年屢修入學額數八名寕羌州學

   在州治西北羊鹿坪明正統四年建於舊衞治西北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遷於城東南雍正二年

   改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二名沔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四年 本朝順治十年康熙二

   十四年乾隆四十三年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畧陽縣學在縣治北舊在縣治西丗隅宋

   慶厯中建元至正十年移建今所明正徳十五年重建 本朝康熙中修嘉慶十五年重修入學額

  數八定逺廳學在東關外生童舊附西鄉縣考試嘉慶二十四年建學入學額數四

  留壩廳學未設生童附鳳縣考試漢南書院在府城内乾隆三十年建

  樂城書院在城固縣乾隆三十年建定淳書院在洋縣乾隆二十五年建

  盈書院在西鄉縣治西康熙五十四年建乾隆四十九年鳳翼書院在鳳縣乾

  隆四十九年建振文書院在寕羌州治西嘉慶十五年班城書院在定遠廳

  治東嘉慶十七年建

 ︹户口︺原額人丁一十萬八千六百五十六今滋生民户共男婦一百五十四萬一千六百三十四名

  

 ︹田賦︺民地七千五百六頃二十九畝二分三釐額徴地丁銀六萬六千六百八兩三錢九分糧一十

  石五斗六升一合九勺 屯地三千六百二十三頃四十五畝六分八釐額徴地丁銀一萬九千二

  百三十八兩三錢六分七釐

 ︹山川︺幞頭山在南鄭縣輿地紀勝在縣東南一百里以形似名梁州山在南鄭縣

  東南亦名梁山寰宇記爾雅云梁山晉望也又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州因山名輿地紀勝

  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其西與孤雲兩角諸山相接大山四圍其中三十里許甚平曠或云古梁

  州治峩公山在南鄭縣南六十里宋元嘉十年難當焚掠漢中南漢中太守蕭承之

  自下桃進據峩公山擊賊敗之其後梁土民思承之功於峩公山立廟祭祀大巴山

  鄭縣南接定逺廰界亦名巴嶺山水經注亷水出巴嶺山元和志巴嶺在南鄭縣南一百九十里旁

  臨漢江與三峽相接山南卽古巴國舊志在縣南一百九十里西鄉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廷亙數百

  里冬夏積雪中包孤雲兩角米倉諸山南接四川巴州界又小巴山在定遠廳西北一百六十里舊

  志在西鄉縣西南二十五里米倉山在南鄭縣南一名玉女山唐書地理志南鄭有玉女

   山寰宇記仙臺山一名玉女山在南鄭縣南一百九十里上有古城三門不可登山下時聞鐘磬之

   聲道家開山經云仙人玉女所居之地輿地紀勝仙臺山一名米倉山與大巴山相連有韓信廟及

   截賢嶺云蕭何追韓信至此府志米倉山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續志在縣南一百九十里 按輿

   地紀勝大安軍有韓溪水俗傳蕭何追韓信至此故名韓溪卽寒水今在寕羌州西南距米倉絶逺

   此必流傳之譌附辨於此鶴騰山在南鄭縣西南四十五里輿地紀勝相傳有仙人於此乗

   鶴騰去因名府志鶴騰巖在襃城南五十五里左右三巖相接狀如畫屏巖半有石洞三深𮟏叵測

   鶴騰泉下注此巖如瀑布焉玉京山在南鄭縣西南四十餘里一峯突出青銼山

   在南鄭縣西南五十里輿地紀勝山多杉檜頂有一石如銼因名府志在襃城縣南九十里

   牛山在南鄭縣西南魏書地形志華陽有黃牛山寰宇記山在南鄭縣西南五十里有石黄色

   遠望如牛下有黃牛川十道記黃牛川有再熟之稻土人愛之府志山在縣西南三十里續志在縣

   西南五十里籠葢山在南鄭縣西南五十里輿地紀勝在縣西南八十里其南與巴山相

   接府志老渚河源岀此漢山在南鄭縣西南一名旱山詩瞻彼旱麓毛傳旱山名漢書地理

   志南鄭縣旱山池水所出水經注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葢社主之流百姓時祈譸焉寰宇

   記山在縣西南二十里旁有石牛十二頭蓋秦恵王所造以鎮蜀者名天池山輿地紀勝漢山在南

   鄭縣西南二十里四峯八面南接巴山上有池水卽天池也 按通志及續漢中府志均云旱山卽

   漢山而舊志及續志均分為二據漢書地理志旱山池水所出而雍大記池水出漢山疑本一山而

   後人以漢旱音近遂分而為二也謹附記寶頂山在南鄭縣西南輿地紀勝在縣西南七十

   里與青銼山相接上生芝草府志謂之寶鼎山金華山在南鄭縣西南輿地紀勝在縣西南

   七十里與巴山相接其上峭峯特起左右環遶旁有數泉合為一池府志在襃城縣南九十里山有

   三峯一名三教山山半有洞有泉流經洞前直下漑田又南五里為雙乳山兩山並峙孤

  山在南鄭縣西南輿地紀勝在亷水縣東南一百七十里相連者曰兩角山山頂高峻有兩峯古

  語云孤雲兩角去天一握府志孤雲山在襃城縣南一百二十里亦名兩角山通巴州其路險峻三

  日而達於山頂絶高處謂之孤龍岡山在南鄭縣西華陽國志龍岡北臨漢水南帶廉

  津隋書地理志南鄭有龍岡山輿地紀勝山在縣西十里相傳梁天監中有龍鬬於此中梁

  山在南鄭縣西唐書地理志南鄭有中梁山輿地紀勝山在縣北十三里漢中紀云以其鎮梁州

  之中故名府志在縣西十五里襃城縣南三十五里南麓有玉女洞谿水自山峽下瀉懸如瀑布又

  數步有水湧出為玉女泉合谿水灌田縣志從山南入襃城有三道東曰猴子嶺中曰土地埡西曰

  石梯口石路崎嶇迤西孤峯特立者曰孤山又西峙立兩河口者為小孤聽山在南鄭縣

  西北水經注壻水北發聽山輿地紀勝山在南鄭縣西北二十七里西抵壻水小谿府志聽山在城

  固縣西九十里寶山在南鄭縣北輿地紀勝在縣北十餘里舊傳山中得寶珠因名天臺

  山在南鄭縣北輿地紀勝在縣北四十餘里山頂平坦如臺府治坐其岡脉山谷石皆堅潤有金

  星可作硯俗號石碑谷谷中泉流可漑田上有楞伽谷又有佛子潭飛泉流注數百尺下為深淵

  王子山在南鄭縣北接襃城縣界距天臺山二里峯蠻拔削如列畫屏相近有七峯山七峯

  天池山有五一在襃城縣南四十五里上有穴曰風洞春夏多風秋冬白氣上騰亦名

  氣眼府志縣北五十里亦有此頂有池不涸一在城固縣南三十里頂有池水曰天河四時不涸𡻕

  旱祈雨輒應一在西鄉縣西南六十五里上有池一在寕羌州東南四十里層巒曡嶂迥出羣峯上

  有池寒氣逼人近視則雷電立至一在畧陽縣北上有池方二畝四時不涸立石山

  城縣南八十里輿地紀勝東接青銼西連金華府志山頂有大石壁立因名玉映山

  城縣南一百二十里明嘉靖中始開有石竇曰麒麟洞祈雨輒應女郎山在襃城縣西南

  水經注漢水南有女郎山上有女郎冢裁有墳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謂之女郎道下有

   女郎廟及擣衣石言張魯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漢謂之女郎水隋書地理志襃城有女郎山輿地紀

   勝俗呼姑子山縣志有雙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兩山横列峯巒峻麗相似又十里為馬鞍山山麓有

   泉東流入廉水華山在襃城縣西南一百十里根盤百里許有洞高大深邃内有湫水相近曰

   寶頂山皆能興雲布雨又南二十里為仙臺山牛頭山在襃城縣西唐書地理志襃城縣有

   牛頭山寰宇記山形如牛頭高百仭雲覆如笠卽雨故彼人亦號為戴笠山縣志在縣西二十五里

   下有靈液泉箕山在襃城縣西北後漢建武四年公孫述將程焉出屯陳倉馮異迎擊破之

   焉退走漢川異追戰於箕谷三國漢建興六年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

   箕谷輿地紀勝箕山在縣北十五里上有池四時不涸俗號秦王獵池山内有穴號丙穴有谷號道

   人谷卽鄭子真隱處雲霧山在襃城縣西北七十里絶頂有崖高百丈横數十歩縣境諸山

   此為最高有水痕如龍黒白各四有泉流於其下其北界東西横截者為横當山接留壩廳界

  夢山在襃城縣西北俗名觀山最高處有雲臺觀觀東一里曰飛仙崖石峯壁立高三百五十

  五丈崖下曰白龍洞深數步下有石池水自上滴入不溢不涸又西三里有青龍洞深丈餘亦有石

  池三水亦自上滴入從洞流出後有聖水洞石井深丈餘水從底峽中出連城山在襃城縣

  北二里下臨襃水有十二峯連接如城壘皆平曠可居土人謂之十二連城峯各有池下有黒溝泉

  東麓有龍潭雞翁山在襃城縣北入谷十五里卽連城後山延據龍江突起高峯狀𩔖雞

  冠因名稽神錄唐温造為興元節度赴任將近漢中大雨平地水尺許不可進乃禱雞翁山神疾風

  驅雲卽時晴霽文宗聞其事封山神為侯七盤山在襃城縣北唐元微之詩迤邐七盤路坡

  陀數丈城縣志在縣北十里雞頭關下自北南上盤迴七轉由此入連雲棧最為險峻下有穴如斗

  大曰魚洞衙嶺山在襃城縣北漢書地理志襃斜水岀衙嶺山寰宇記山在縣西北九十八

  里府志有馬道山在縣北九十里馬道驛西又鳳凰山在馬道驛東北山連兩翼形如飛鳳又名大

   白山又石笋山在縣北一百二十里馬道迤西下有鳳潭同鼎山在襃城縣東北十五里西

   瞰黑龍江東連漢王山三峯鼎峙故名崖半有飛虎洞迤南與釣魚臺對者曰鐡屏崖山後峯巒起

   伏亙三十餘里少年山在城固縣西南四十里西枕沙河路通西鄉及四川保寕府通江縣

   俗傳彭祖祈年於此因名上有彭祖廟石籌山在城固縣西四十里府志在縣西北十里

   斗山在城固縣西北寰宇記在縣南五里周地圖記云斗山上下有石穴道家開山經云斗山

   凡五穴通崑崙隴山武當青城長安府志斗山在縣西北二十里脉自三嵎山迤邐而南迴轉東向

   從起一峯與三嵎山對峙形似斗杓因名山後有三石洞壻水自北來繞山東出五門堰在焉山上

   有砦明初下漢中傅友德襲木槽關攻斗山砦卽此浮遊山在城固縣西北三十里東西兩

   山並峙亦曰伏牛山三嵎山在城固縣西北寰宇記三嵎谷在縣西十九里周地圖記云三

   嵎山上有三峯如覆鼎足輿地紀勝山在縣西北四十里髙聳萬仭中多靈藥通關山

  固縣北水經注壻水逕通關勢南山髙百餘丈上有邱如城方五里濬塹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蕭何

  守漢中欲修北道通關中故名為通關勢元和志通關山在縣東北九里府志在縣北三十里

  山在城固縣北三十五里峯頂有烽堠遺址西南三里有赤土坡其土色赭周圍十五里亦名赤

  桃林山在城固縣北四十里九真山在城固縣北輿地紀勝在縣北五十里道

  家謂太白山南六百里與三嵎山相接有大峯上有九真玉井馬盤山在城固縣北一百里

  巍然髙聳形如卧馬陂陀縈紆二十餘里内有清溪三道白雲山在城固縣東北三十里多

  産藥物俗傳張良辟榖於此龍亭山在洋縣東後魏置龍亭縣於此輿地紀勝有赤坂在

  洋州東二十里龍亭山土色甚赭蜀漢建興八年魏曹真張郃司馬懿侵漢武侯次於城固赤坂以

  待之卽此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蒿平山在洋縣東六十五里山腹有靈湫禱雨多應

  雞子山在洋縣南五里亦名祈子山下瞰漢江東枕大沙河峯巒兀然聳峙蕎麥山

  在洋縣南四十里明景泰中有妖僧定山據此作亂酆都山在洋縣西北二十五里山脈遠

  通秦嶺為縣重鎭上有池二深各六七尺其一冬夏不涸石柱山在洋縣西北一百里山頂

  有石如柱又有石盤中常注水牛首山在洋縣北五里輿地紀勝又有彌陀山念佛巖明統

  志巖下有潭面如碧鏡府志念佛巖在縣北十五里白崖山在洋縣北輿地紀勝在興道縣

  北六十里益水沙溪中山有白石崖因名府志在縣西北六十里又白崖山在沔縣輿地紀勝在西

  縣北山岀靈藥隱者多居焉元統志山上有雷公霹𩆝石䂳山在洋縣北六十里明統志

  山最高頂石如䂳府志山有九十四峯寒泉山在洋縣北水經注陽都坂西有寒泉嶺九

  域志漢中記云仙人李八百居此山崖間有泉湧出故名府志山在縣北一百二十里華陽

  山在洋縣北一百四十里舊置華陽縣以此興勢山在洋縣北後漢建安二十四年先主

  與魏將夏侯淵張郃相拒於興勢作營後主延熙七年魏將曹爽侵漢中鎮將王平遣劉敏據興勢

   拒之魏書地形志龍亭縣有鎮勢山卽興勢山也亦謂之興勢坂水經注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

   興勢坂諸葛亮出洛谷戍興勢置烽火樓處處通照元和志山在興道縣北二十里寰宇記在縣西

   北四十三里今郡城所枕形如一盆外險而内有大谷為盤道上數里方及四門縣因有興勢之名

   女冠山在洋縣北輿地紀勝在真符縣北一百七十里上有石壁卓然瑩淨石内有女仙之

   狀舊志潛水出此太白山在洋縣東北卽终南山也唐書地理志真符縣有太白山輿地

   紀勝山去真符縣四百五十里面隸鳳翔背屬真符唐天寶中得玉册於此明統志山在洋縣東北

   五百里關中謂之南山漢中謂之北山大龍山在洋縣東北輿地紀勝在興道縣東北三

   十八里相接者為小龍山下有大小二龍谿鐡城山在西鄉縣東三十里一曰鐵繩山相

   近有金牛山亦名牛嶺山午子山在西鄉縣東南二十里一名母子山三峯削立二水環流

   山嶺有洞四五深不可測風出入有聲謂之風洞亦謂之午子洞又聖水峽在山之東峽中有泉自

   石穴湧出一日三潮謂之龍泉又飛龍山在午子山左冠朱山在午子山右一名華表山峯巒峭峻

   鹽水山在西鄉縣東南接興安府紫陽縣界雲亭山在西鄉縣南八里唐書地理志

   西鄉縣有雲亭山輿地紀勝圖經云山連巴嶺五百里崖谷險峻因山興雲其狀如亭故名

   軍山在西鄉縣南十五里一名皁均山上有擂鼔臺相傳宋呉玠駐兵處席㡌山西

   鄉縣南輿地紀勝在縣南平定鄉去縣一百五十里有石龍洞深五百餘丈府志在縣南平鄉口

   鷹山在西鄉縣西南四十里龍溪發源於此硃砂山在西鄉縣西南八十里上有飛

   樓山在西鄉縣西五十里山形如樓神山在西鄉縣西七十里又石人山在縣西一

   百里上有石如人文昌山在西鄉縣北十五里又北十五里有望江山香積山

   在西鄉縣東北輿地紀勝在真符縣東南一百三十里饒風關南鳳凰山在鳳縣東三里

   上有鳳嶺一曰鸑鷟山又太白山在縣東六十里有靈湫三松山在鳳縣南今名紅石山元

   和志在梁泉縣南五里寰宇記一名長松山山有三峯並有長松因名縣志又有堡子山在縣南三

   里上有堡南歧山在鳳縣南十里嶺有竹雲洞洞有湫池武都山在鳳縣南六十

   里上有谷出雄黃欣雲山在鳳縣西南十五里一名君子山今名倉平山山半有靈恵洞

   又縣西四十里有馬嶺山紅崖山在鳳縣西北寰宇記燋崖山在黃花故縣西北四十五里

   舊志今名紅崖山接甘肅秦州兩當縣界下為紅崖河豆積山在鳳縣北方輿勝覽山在

   梁泉縣北一里冲妙先生之别隱淳熙中憲使李大正大書遯跡山三字鐫於山麓府志山在鳳縣

   北一里一名龍腦山上有消災巖下臨嘉陵江有張果老洞九峯山在鳯縣東北五里有

   九峯攢聚故名御愛山在鳳縣東北三十里方輿勝覽在縣松陵堡之側唐韋莊入蜀記云

   大散嶺之北僖宗巡幸厯山下愛玩不能去因名月山在寕羌州東一里衆山環拱一山其

   形如龍頭山在寕羌州東南二十里山巔聳岝狀如龍首舊名馬面山明宏治中改今

   冠山在寕羌州南門外形如紗帽俗名紗帽山烽燧山在寕羌州南五里昔人置

   烽燧於其上又有烽燧山在沔縣治西龍洞山在寕羌州西南四十里上有寒泉紅魚時

   躍烟霞斷續傳有神驅龍於此冢在寕羌州北禹貢梁州岷嶓旣藝又導嶓冢至於荆

   山水經注漢中記曰嶓冢以東水皆東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卽其地勢源流所歸故俗以嶓冢為

   分水嶺魏書地形志華陽郡嶓冢縣有嶓冢山漢水出焉元和志嶓冢山在金牛縣東二十八里府

   志在今州北九十里 按禹貢嶓冢本梁州山漢志隴西郡西縣有嶓冢山水經則在氐道縣攷漢

   之西縣在今鞏昌府秦州界而氐道不知所在要之皆雍州域非梁州域至後魏地形志始云嶓冢

   縣有嶓冢山蓋縣本漢沔陽縣地隋為西縣唐為金牛縣宋為三泉縣元為大安縣隋志通典元和

   志寰宇記元統志諸書並云山在此地斯真禹貢冢導漾東流為漢處而嶓冢之在隴西者自為

   西漢水所出之山與漢沔絶無交涉梁州山當還之梁州地形志所言為得其實玉簪山

  在寕羌州北輿地紀勝山有要嶺亭為一郡登覽之要其後最高處曰雞冠山今呼為山砦

  丁山在寕羌州東北四十里其峽曰五丁峽亦曰金牛峽俗傳卽秦作五石牛紿蜀蜀王令遣

  五丁開導引牛處峽口懸崖萬仭水自峽中噴薄而出下合漾水為蜀道之最險者峽南兩崖峙立

  懸崖兩大石東崖為石鼔西崖為石鐘明宏治中知州張簡嘗修鑿之龍泉山在寕羌州

  東北輿地紀勝在大安軍十餘里温水谿出此半山有泉水湧地中漩沙而出定軍山

  縣東南蜀志建安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水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夏侯淵將兵來爭

  先主命黃忠乘高攻之斬淵遂有漢中華陽國志定軍山北臨沔水水經注沔陽故城南對定軍山

  元和志山在西縣東南十里府志在沔縣東南十里兩峯對峙山上平坂可駐萬軍卓筆山

  在沔縣東南三十五里輿地紀勝在縣西南二十里泥潭谷中一峯削岀有如卓筆龍門山

  在沔縣西南六十里大安軍志龍門山東南去軍城十里潭毒山在沔縣西南八十五里宋

  紹興二年劉子羽守此又西南十里有普明山大安水出焉白馬山在沔縣西水經注濜

  水逕張魯治東水西有山庾仲雍謂之白馬塞寰宇記西縣有白馬山張衡家傳云衡於濜口升仙

  時乘白馬後人遥望山上往往有白馬往來因名輿地紀勝在西縣西五里卧龍山

  縣北一里連百丈坡上有蓮花池池上有卧龍亭相傳諸葛武侯讀書處鐡山在沔縣北漢書

  地理志沔陽有鐡官輿地紀勝鐵山在西縣北五里多鐵鑛隆興間姚仲置砦於此以禦金兵

  山在沔縣北輿地紀勝在西縣東北黃沙谷口中有洞穴武興山在沔縣東北十五里

  東臨舊州河西接百丈坡元襃州城在此又武興山在畧陽縣北元和志在順政縣北百里山多漆

  及黃蘖寰宇記其山峯巒秀出竹柏參差特為蔚茂方輿勝覽山在沔州西一里古興州城治此蓋

  别一山也雲𪷟山在沔縣東北十五里山高聳常有雲氣𪷟其上又灌子山在縣東北三十

  里山下有水流灌田畝鷹嘴山在畧陽縣東二十七里中有一峯如鷹嘴白熊山

  在畧陽縣東元統志在畧陽縣北八十里昔有白熊出此浮圖山在畧陽縣東南輿地紀勝

  在縣東南三里卓然獨秀狀若浮圖玉女山在畧陽縣東南三十里山峯特立雲霧掩映山

  半有白石修潔如人形大丙山在畧陽縣東南與沔縣接界蜀都賦嘉魚出於丙穴注丙

  穴在漢中沔陽縣有魚穴二所嘗以三月取之丙地名也寰宇記大景小景二山景字本為丙唐諱

  改並在順政縣東南七十里其山峻崖南北相對高百餘丈山衣石髪被於崖陰北有穴方圓二丈

  餘其穴有水潛流土人相傳為丙穴沮水經穴門過或謂之大丙水每春三月上旬有魚從穴出躍

  相傳名為嘉魚府志大丙小丙二山在沔縣西北八十里巾子山在畧陽縣南寰宇記去縣

  三里山半有洞名硃砂洞方輿勝覽鳳凰山一名巾子山去州一里如鳳之翔元統志一名三峯山

  在縣南一里首冠羣山高聳萬仭寒山在畧陽縣南元統志在縣南一百里四時常有積雪

  龍山在畧陽縣西方輿勝覽在縣西五里山形天嶠下有泉水灣環狀如盤龍元統志謂之盤

  龍山府志有三公山在縣西五里廚山在畧陽縣西元和志𢊍山在鳴水縣南三里崇峻幽

  深多產木蜜明統志有廚谷山在畧陽縣南三百里崖穴常興雲霧如廚爨之狀保福山

  在畧陽縣西北一百十里白水江北落叢山在畧陽縣西北元和志在鳴水縣西北十里岀

  寶子山在畧陽縣西北元統志在長舉廢縣西半里隔嘉陵江相傳其山產金寶又有

  萬仭山在長舉廢縣後蒼崖架日危峯矗雲上有白起砦下枕嘉陵江有關石鑑山

  陽縣西北元統志在長舉廢縣東五十餘里巖崖當中一石片方廣尺餘光明可鑑又思宜山在長

  舉廢縣東八十里高秀出羣山中産水銀硃砂兼産羢麝雜藥師子山在畧陽縣北寰宇記

  在順政縣北五步元統志在畧陽縣北五里山形屈曲盤伏狀若狻貎府志有冉家山在縣北三里

  山形起伏羣峯環拱相傳冉閔生此其山中斷亦名斬㫁山八渡山在畧陽縣北十五里

  四面險阻上下四十里路分三歧山谿交錯林木茂盛堡子山在畧陽縣東北二里宋時

   呉曦屯兵其上故名與斬㫁山相連星子山在定遠廳東南八十里洋水源出此白廟

   山在定遠廳東南寰宇記西鄉縣有白廟山山有老子廟歸仁山在定遠廳南一百里

   遊仙山在定遠廳西南舊志在西鄉縣西南二百五十里金竹山在定遠廳

   西七十里富子山在定遠廳西北一百里一名父子山四州山在留壩廳南四十五

   里入斜谷一百三十里與武關驛對山高聳登其頂望見古襃沔洋鳳四州因名紫柏山

   在留壩廰西北五十里寰宇記紫柏坂在梁泉縣東八十七里周地圖記云其山兩頭狀如龍形一

   名龍如山樹多紫柏方輿勝覽山去梁泉縣七十里中有七十二洞府志洞在山巔石壁峻險人不

   玉皇山在留壩廳北一百一十里山極高寒不生禽鳥絶頂有大石覆如殿宇内有玉

   皇古玉泉嶺在南鄭縣輿地紀勝在縣西南三十里下有玉泉舊名薤谷岡白雲

   嶺在南鄭縣輿地紀勝在縣北十里相傳嶺上有白雲屯聚因名駱駝嶺在洋縣北輿地

   紀勝在興道縣東北三十里府志在縣北六十七里饒風嶺在西鄉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漢

   江北岸與興安府石泉縣接界有𨵿詳見石泉天臺嶺在寕羌州東四十里形勢高聳頂平

   如臺亦名天臺山下有鐡鎖橋鵓鳩嶺在沔縣東輿地紀勝在西縣東北黃沙谷口

   土嶺在沔縣西南與寕羌州接界飛仙嶺在畧陽縣東南方輿勝覽在沔縣東三十

   里相傳徐佐卿化鶴昇仙之地上有閣道百餘間卽入蜀大路元統志此路舊由西縣過經由沮水

   太平興國五年移改於是嶺府志嶺在縣東南四十里又分水嶺在縣東南八十里嶺下水流分

   東西因名又走馬嶺在縣西三十里下有梅泉拴馬嶺在定逺廳北六十里上下盤曲十餘

   里相傳張桓侯拴馬於此柴關嶺在留壩廳北五十里形勢峻險設關於下壺子臺

   峯在寕羌州西南四十五里輿地紀勝自韓谿西四十餘里水岀巖下成潭潭口湍流成溪下流

   五里平地突出一峯猶浮圖狀上干雲霄謂之壺子臺大唐峯在畧陽縣東南唐光啓元

  年邠寕叛將王行瑜攻興州詔遣都將李鋋敗之於大唐峯藏劍巖在襃城縣東南二十

  五里輿地紀勝在縣東南二十里俗傳漢高祖藏劍於此滴水巖在寕羌州北輿地紀勝在

  大安軍西七十里兩山峭拔其中一峯有飛泉千丈下瀉山垠激石成五花府志在州北三十里

  藥水巖在畧陽縣南方輿勝覽巖去沔州城七里南有二石洞洞門有泉能療疾元統志一

  名靈巖兩洞之間有一泉西流入嘉陵江謂之藥水上山約五里又有一洞謂之石乳洞容二十人

  前有一泉不竭府志巖在縣南七里嘉陵江上𤫊巖寺其右有羅漢洞寛廣四十丈後有𮟏穴深不

  可測中有石柱又有藥水洞在縣北一百二十里白水江上山峯之下赤崖在襃城縣西北

  襃斜閣道所經亦曰赤岸蜀漢置赤岸庫於此以儲軍資趙雲别傳雲有軍資餘絹請悉入赤岸府

  庫是紅崖在西鄉縣東十里茂林修竹高閣臨流為邑之勝又紅崖在定逺廳西廣四十

  里俗傳明建文帝遯跡於此因名建文崖舊志在縣西南三百里穿石崖在西鄉縣南七

   十里絶壁千仭上有水(⿱𥫗亷)-- 簾聖水崖在寕羌州南三十里岸畔懸石如龍石滴水甘洌人仰而

   白崖在寕羌州東北九十里輿地紀勝白崖在大安軍東北八十里半山有洞中有小池

   方五尺許山趾有泉卽洞中水復行至北每𡻕驚蟄後魚自泉出者無數又南白崖在軍東八十里

   寛廠可容千人九子崖在軍東九十里崖有洞相傳有九人修道於此石門在襃城縣西北

   蜀都賦阻以石門水經注襃水東南逕大石門厯故棧道下谷又東南厯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

   有餘刻石言漢永平中司隸校尉犍為楊厥所開建和二年漢大中大夫同郡王升琢石頌德以

   為卽石牛道蜀王時五丁所開厥因而廣之門在漢中之西襃中之北後魏王逺石門銘序正始元

   年漢中獻地襃斜始開至於門北一里西上鑿山為道峭岨盤紆行者苦之梁秦初附刺史羊公表

   求自廻萬以東開創道路至永平二年畢工閣廣四丈路廣六丈皆沿溪棧壑砰險梁危自迴萬至

   谷口三百餘里連輈駢轡莫不夷通縣志石門在縣北雞頭關下此門通可避七盤之險南三十步

   為手爬漢崖南五十步為一㸃油石白沔峽在西鄉縣東五十里一名白面峽漢水所經

   鳩谷在南鄭縣南輿地紀勝在縣南二十里谷中有棲真洞武鄉谷在南鄭縣東北

   寰宇記在縣東北三十一里卽諸葛孔明受封之地黄鹿谷在襃城縣東寰宇記在縣東二

   十里以山多鹿因名輿地紀勝一名鹿堂谷在縣北三十里襃谷在襃城縣北梁州記萬石

   城泝漢上七里有襃谷南口曰襃北口曰斜長四百五十里水經注襃水又東南厯襃口卽谷之南

   口也括地志襃谷在襃城縣北十里舊志在縣東北十里自此入連雲棧西北一百五十里入鳳縣

   篔簹谷在洋縣西北五里其谷多竹宋文同築亭其中名曰披錦蘇軾有詩儻谷

   在洋縣北卽駱谷南口唐書地理志興道有駱谷路南口曰儻谷北口曰駱谷元和志儻谷一名駱

   谷在興道縣北三十里輿地紀勝駱谷在真符縣屈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盤明統志在洋縣北三十

   黄金谷在洋縣東北水經注漢水又東逕大小黃金南山有黃金峭水北對黄金谷元

   和志黄金縣西北百畝山黄金谷其谷水陸艱險語曰山水艱阻黄金子午魏遣曹爽由駱谷伐蜀

   蜀將王平拒之於興勢張旗幟至黄金谷謂此山也府志黃金谷在縣東八十里漢水逕其中亦謂

   之黄金峽灘石迅惡舟楫難通子午谷在洋縣東北元和志黄金縣有驛卽子午道也舊道

   在今金州安康縣界梁將軍王神念以舊道縁山避水橋梁百數多有毁壞乃别開乾路更名子午

   道卽此路也府志子午谷有二一在洋縣東一百六十里此漢魏舊道也梁别開乾路在縣東三十

   里龍麻谷在鳳縣東一百里山形險惡父子谷在鳳縣北寰宇記父子崖在梁

   泉縣東北二十里有大小石若相懐抱因名府志父子谷在縣北二里亦名猴石谷角弩谷

   在畧陽縣西宋元嘉十一年承之破楊難當追至角弩卽此興趙原在鳳縣東北方輿勝

   紹興十二年與金分劃乃割秦商之半又棄和尚原方山原以大散闗為界於闗内則興趙原為

   控扼之所青野原在畧陽縣北宋紹興三年金人扼大散闗游騎攻黄午堡吳璘自河池馳

  至駐青野原分兵赴援端平二年𫎇古破沔州四川制置使趙彦呐自蜀口進屯青野原卽此

  都坂在洋縣東北水經注漢水又南逕陽都坂東坂自上及下盤折一十九曲西連寒泉嶺漢

  中記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嶺陽都坂峻崿百重絶壁萬尋旣造其峯謂已踰嵩岱復瞻前嶺又

  倍過之山豐野牛野羊騰巖越嶺馳走若飛百丈坡在沔縣東北二十里地由鳳縣桑坪

  鋪而入至此而出路長二百里為古陳倉道今荒塞麻坪在襃城縣北二十五里左繞江流右

  倚山麓乃山市也殺金坪在畧陽縣西北一百十里一名殺金嶺在仙人闗右宋紹興四

  年吳玠拒金人移兵守此蒿壩洞在南鄭縣東南輿地紀勝高崖壁立前臨深澗洞當半崖

  飛橋而入洞中極寛廣巉巖萬狀石乳參差玉井洞在南鄭縣北十五里平岡有穴如井

  明統志宋時大雷雨一石出泥如老耼像因立祠其上乾龍洞在襃城縣西南五十里高

  數丈深數十步内有小谿自北壁下流出洞底谿左右有石牀相向行者執火入路多曲折行三十

   里達華山洞迴水洞在襃城縣北一百二十里石崖下襃水至此潛入崖穴東通城固壻

   桃谿洞在城固縣西北輿地紀勝在縣西北四十餘里水自洞出一日數潮又西北有

   漁洞榖雨日其魚躍出又白龍洞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山崖高峻上有龍洞水流潔白秦王

   洞在西鄉縣東輿地紀勝在縣東四十里地名秦里巖洞後山多産牡丹花太白洞西

   鄉縣東八十里洞有石人𡻕旱禱雨於此𫎇崖洞在洋縣北輿地紀勝在真符縣北四十五

   里府志又有八里洞在縣北七十里亂山中有平地八里故名上下二洞皆有水流出上洞中有靈

   岫山洞在寕羌州東南十五里洞中可容百餘人龍洞在寕羌州西北輿地紀勝

   龍洞記曰自三泉西二里見有若觀闕者卽龍洞也其深七十三步廣半之兩旁石壁嵌空若目鼻

   口鱗甲皆具其下皆平石為底水行其上又龍門山在大安軍西五里外官道之旁自龍溪行三里

   山半又有後洞中有石室石牀若重簷厦屋深不可窮府志龍門洞在沔縣西一百八十里又有龍

   洞在寕羌州東北百里大山洞門三十重每門有二石柱為之障限通志龍洞在州西北一百五里

   老兵洞在寕羌州西北一百里深唐可容百人舊傳伏兵之所池水在南鄭縣南漢

   書地理志旱山池水所岀東北入漢水經注池水俗謂之獠子水夾漑諸田散流左注漢水寰宇記

   旱山下有石池卽池水之源也輿地紀勝老子水在亷水縣源岀米倉山下流合石劍等水號老子

   谿卽酈道元所謂獠子水也府志老渚河在縣南十里源出籠蓋山經城東南十五里北流入漢江

   俗又譌老子為老渚也又有冷水河紅花水俱出漢山合流入老渚河壻水在南鄭縣西北

   源出聽山又謂之聽水東流逕城固縣北入漢水亦曰左谷水漢書地理志安陽縣左谷水岀北南

   入漢水經注左谷水出漢北卽智水也北發聽山山下有穴水穴水東南流厯平川中謂之智鄉水

   曰智水川唐公房升仙之日壻之行未還不𫉬同階雲路約以此川為居俗因號為壻鄉故水亦卽

   名焉壻水南厯壻鄉谿出山東南流逕通關勢南又東逕七女冢又逕樊噲臺南又東南逕大城固

   北東迴南轉又逕其城東而南入漢水謂之三水口寰宇記壻水在城固縣東九里輿地紀勝壻水

   在興道縣西三十二里源出扶風界秦嶺西三十里流出城固壻鄉又東流二十里入漢府志壻水

   源出太白山東流逕城固縣東北六里又東南入漢又有上中下清谿在縣北七十里源出馬盤山

   南流合壻水襃水在襃城縣東自鳳縣流入東南逕留壩廳東又西南流逕縣東南入漢其

   上流為紫金水下曰黒龍江史記河渠書孝武時人有上書欲通襃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

   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多阪迴遠今穿襃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

   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襃襃之絶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従斜入於渭如此漢中之穀可致山

   東從沔無限便於底柱之漕上以為然拜湯子卭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襃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

   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漢書地理志武功縣襃水出衙嶺山至南鄭入沔水經注襃水西北出衙嶺山

   東南逕大石門厯故棧道下谷又東南逕三交城城在三水之會一水北出長安一水西北出仇池

   一水東北出太白山是城所名矣襃水又東南得丙水口又東南厯小石門又東南厯襃口又南逕

   襃縣故城東又南流入於漢括地志襃水出襃城縣西北九十八里衙嶺山與斜水同源而派分輿

   地紀勝山河水卽襃水出太白山又有石鼓在襃城縣北四十里襃水中擊之有聲又有將軍石亦

   在水中入谷十五里有石如兜鍪然又有白玉盆亦在水中大石光白其中可實五斗方輿勝覽紫

   金水在河池縣北一里源出太白山沿流至鳳州武休關入漢中為山河堰卽襃水也府志紫金河

   在鳳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又有車倒河在縣東南八十里蒿壩河在縣南八十里俱流入紫金河又

   有西溝河在留壩廳西南四十里源出安山驛西山後南至武關驛入黒龍江縣志襃水在縣東門

   外一名黑龍江自東北南流出襃谷至縣南二十里入漢江曰兩河口厯代為堰漑田二千三百二

   亷水在襃城縣西南自四川巴州流逕縣境又南北逕南鄭縣西南入漢水魏書地形志

   華陽有亷水水經注亷水岀巴嶺山北流逕廉川故水得其名又北注漢水寰宇記南鄭縣亷津在

   龍岡山北通志亷泉在襃城縣西南一百二十五里出大巴山密谷東北流逕雙乳山兩山並峙水

   經其中又北逕中梁山入南鄭縣界至縣西南四里入漢水讓水在襃城縣西南一百三十

   里明統志一名遜水其源出於亷水漑田之餘東南流至故亷水城側與亷水合宋范柏年對明帝

   云臣鄉有亷泉讓水卽此華陽水在襃城縣西北輿地紀勝在縣西北十五里源出牛頭山

   南流入漢水丙水在襃城縣西北水經注丙水上承丙穴出嘉魚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

   口廣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泉懸注魚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襃水寰宇記丙水

   源出襃城西北牛頭山輿地紀勝大丙水源出黄崖嶺下明統志水在沔縣北八十里涔水

   在城固縣南漢書地理志安陽縣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漢水經注涔水出南鄭縣旱山卽黄水也東

   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右岸有恱歸館涔水厯其北北至安陽入沔為三水口也 按顔師古注鬵音

   潛其字亦或從水禹貢沱潛史記作岑古字通用也㦯以此為卽禹貢之潛非是磐余水

  在城固縣西南水經注磐余水出南山巴嶺上泉流兩分飛清孤注南入蜀水北注漢津謂之磐余

  口庾仲雍曰磐余去胡城二十里府志有南沙河在縣西南三十里又小沙河在縣南十里源俱出

  巴山合流入漢江疑卽古磐余水也文水在城固縣西北水經注文水卽門水也出胡城北山

  石穴中長老云杜陽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門故號其川爲門川水爲門水東南流逕胡城北右注

  漢水謂之高橋谿口縣志文水在縣西北四十里兩水合流有如文字宋范柏年對明帝云臣鄉有

  文川卽此玉谷水在城固縣西北三十里輿地紀勝漢水記云漢水自魏興泝流百八十里

  至玉谷口是也縣志玉谷泉源出扁鵲觀之龍洞流入文水黒水在城固縣北水經注水出

  北山南流入漢庾仲雍口黒水去高橋三十里諸葛亮牋云朝發南鄭暮宿黒水指謂是水也元和

  志黒水出縣西北太山南流入漢府志黒水在縣西北五里又有北川河在縣西北十五里源出太

  白山南流入漢水龍涓水在洋縣東輿地紀勝在興道縣東二十九里水出龍涓谷屈曲

   西南流十五里入漢江府志今有大龍谿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秦嶺南流入漢卽龍涓水也

   水在洋縣東六十里源出華陽山東南流入漢酉水在洋縣東水經注酉水北出秦嶺酉

   谷南厯重山與寒泉合水東出寒泉泉湧山頂望之交横似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源風

   雨之池其水西流入於酉水酉水又南注漢謂之酉口寰宇記寒泉在舊黃金縣北八十四里縣志

   酉水河在縣東七十里黃金水在洋縣東今曰金水河卽古蘧蒢水也水經注蘧蒢水北

   出就谷在長安西南其水南流逕巴谿戍西又南逕陽都坂東又南厯蘧蒢谿謂之蘧蒢水而南流

   注於漢謂之蒢口元和志黄金水出黃金縣西北百畝山黃金谷南流逕縣西去縣九里縣志金水

   河在東百里源出秦嶺南流至黄金峽之金潭入漢益水在洋縣西水經注益水出北山益谷

   東南流注於漢水輿地紀勝在興道縣西十里縣志益水河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秦嶺南流入漢

   灙水在洋縣西水經注洛谷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長安其水南流右則灙水注之水發西谿東

  南流合為一水亂流南岀際灙城西南注漢水元和志駱水在興道縣西一里寰宇記灙谷水一名

  駱谷水在興道縣北三十里明統志灙水出洋縣北石䂳山流入漢水縣志有鐵冶河在縣北百十

  里下流合灙水逕縣城西入漢江卽洛谷水也又有天安河在縣東五里源岀牛頭山亦南流入漢

  苧溪水在洋縣西北輿地紀勝在興道縣西北七里源出縣界石子山東流入漢以谿多野

  苧因木馬水在西鄉縣南輿地紀勝馬源水在西鄉縣源出巴山圖經云元名木馬水

  天寶間改名縣志木馬河源出大巴山東北流經縣南百歩轉經縣東合洋水入漢又左西河在縣

  西南六十里莒河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空渠水俱出巴山北流入木馬河又私渡河在縣西南

  七十里自城固縣流來入木馬河北川水在鳳縣西水經注水出北洛山南南流逕唐

  倉城下又南至困冢入故道水通志今有紅崖河在鳳縣西七十里源出秦州南流至唐倉合小峪

  河又流至兩當縣界入嘉陵江小峪河在縣西三十里源自寶雞秦嶺界西南流合紅崖河卽北川

  故道水在鳳縣北自鳳翔府寶雞縣流入又西南入甘肅秦州兩當縣界水經注兩當

  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西南經故道城東與馬鞍山水合又西南流

  北川水注之又西南合廣香川水又西南入秦岡山尚婆水注之右又合黄盧山水南入東益州之

  廣漢郡界與沮水枝津合謂之兩當谿又西南注於濁水九域志梁泉縣有嘉陵江又大散關西南

  有嘉陵谷卽嘉陵水所出自是方有嘉陵江之名方輿勝覽嘉陵江源出大散關之西去鳳州九十

  里通志故道水源出大散嶺之陽西南流鳳縣東合黃花川安河水又西逕縣北一里又西合紅崖

  水入兩當界又西南至畧陽界與白水合 按水經注西漢水南入嘉陵道為嘉陵水是古之嘉陵

  水本西漢水也九域志始以故道水為嘉陵江或又指濁水為嘉陵江蓋三水皆嘉陵上流故得通

  稱然惟西漢為嘉陵之正源今西漢水别號犀牛江而故道水羣目為嘉陵皆沿訛也寒水

  在寕羌州西南水經注寒水東岀寒川西流入漢寰宇記大寒水在三泉故縣南十五里西流至龍

   門山入大石穴輿地紀勝有韓谿水源出崑山里𨫼洞山下蓋卽寒水以聲近而誤也府志有西流

   河在州南六十里其水西入川江舊志源出七眼洞逕麻線灘一百十里入廣元界㦯謂卽古之寒

   漢水在寕羌州北源出嶓冢山東流經沔縣南又東經襃城縣南又東經府治南鄭縣南

   又東經城固縣洋縣南西鄉縣東北東南流入興安府石泉縣界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梁

   州西傾因桓是來浮於潛逾於沔孔安國傳泉始岀山為漾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

   史記封禪書沔祠漢中水經注尚書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山海經所謂漾出鮒嵎山也東北流得

   獻水口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故如淳曰北方人謂漢水為沔水孔安國曰漾水東流為沔

   蓋與沔合也至漢中為漢水是互相通矣沔水又東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又東逕武侯壘南又東

   逕沔陽縣故城南又東逕西樂城北容裘谿注之漢水又左得度水口又東右㑹温泉水口又東黄

   沙水左注之又東合襃水又東逕萬石城下又東逕漢廟堆下又東逕南鄭縣南亷水北注漢水漢

  水又合池水又東得長栁渡又東逕胡城南右會磐余水又左會文水又東黑水注之又東過城固

  縣南又東過魏興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左谷水出西南而東北入漢又有壻水南入漢

  謂之三水口漢水又東㑹益水又東至灙城南與洛谷水合又東逕小城固南東厯上濤而逕於龍

  下又東逕石門灘東㑹西水又東逕嬀虚灘又東逕猴經灘又東逕大小黄金南又東合蘧蒢谿口

  又東右會洋水又東厯敖頭通典漢中金牛縣嶓冢山禹導漾水至此爲漢水亦曰沔水元和志漢

  水經南鄭縣南去縣一百步又漢水南去城固縣二里寰宇記漢水在興道縣南二百歨屈曲行三

  百七十里而流入金州漢陰縣界 按禹貢所云沔漾漢皆指東漢水今寕羌州嶓冢山出者是也

  漢志以漾水出氐道爲東漢水之源移禹貢嶓冢於隴西西縣下謂西漢水所出至漢中之漢水則

  但載沮水出沮縣東狼谷不言與漢水合今氐道不知所在西縣之嶓冢别在秦州東西兩漢水源

  流絶無交涉出東狼谷之沮水乃東漢之别源禹貢所不言漢志所載與禹貢多所不合華陽國志

  水經注承漢志之誤又移漾沔之名於西漢又謂西漢至葭萌入漢誤謬逾甚今惟以合禹貢者為

  度水在沔縣東水經注度水出陽平北山水有二源一口清檢出佳鱯一曰濁檢出好鮒

  常以二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度水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南逕沔陽縣故城東而南流注於漢水府

  志有舊州河在縣東二十五里源出百丈坡南流入漢 按元沔州治鐸水縣縣以鐸水得名鐸度

  聲相近是度水卽鐸水亦卽舊州河也黄沙水在沔縣東水經注黃沙水北出逺山山谷

  𮟏險人跡罕交谿曰五丈谿水側有黃沙屯其水南注漢輿地紀勝西縣有青羊峡黃沙水所出府

  志黃沙河在縣東四十里源出雲𪷟山南至襃城界入漢容裘水在沔縣東南水經注西樂

  城東有容裘谿俗謂之洛水南遵巴嶺山東北流又北逕西樂城東而北流注於漢九域志西縣有

  洛水府志有養家河在縣南二十里源岀巴山北流入漢蓋卽容裘水也又有黃壩河自老龍池流

  三十里入養河池温泉水在沔縣東南水經注温泉水發山北平地方數十步泉源沸湧

  冬夏湯湯望之白氣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磺氣池水通注漢水輿地紀勝温泉在西

  縣東南三十五里鳳凰山之南通志今有金泉水在縣東南四十五里灌田千餘頃疑卽温泉也

  沮水在沔縣西自畧陽縣流入卽漢水別源也漢書地理志武都郡沮縣沮水出東狼谷南至

  沙羡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水經注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一名沮水闞駰曰以其初出沮

  洳然故曰沮水也道源南流泉街水注之又東南逕洱水戍而東南流注漢曰沮口元和志沮水出

  順政縣東北八十二里寰宇記水出縣東北小谷下府志沮水在畧陽縣東百二十里俗稱黒河源

  出鳳縣紫栢山東南流入沔縣界縣志水出縣北百八十里母猪山南流逕縣西三十里至沮口合

  濜水在沔縣西水經注濜水北發武都氐中南逕張魯城東又南逕張魯治東南流入沔

  謂之濜口寰宇記濜水源出西縣北四十五里獨石谷南流逕縣西二百步注漢水府志有龍門溝

  在縣北一里東為卧龍山洒為烽燧山其中如門故名又云白馬河在縣西三十步出龍門溝南入

   漢水卽濜水也八渡水在畧陽縣東水經注北谷水出武興東北西南流逕武興城北又南

   轉逕其城東而南與一水合水岀東溪西北流注北谷水又南注漢水寰宇記有黃板水在順政縣

   東一里通志八渡水在縣東八十步源岀退水自徽縣界來逕八渡山下遶城東南㑹夾渠水入嘉

   陵江自源徂流渡者凡一百八處故又名一百八渡河蓋卽水經注之北谷水寰宇記之黄板水也

   又夾渠河在縣東二里源出飛仙嶺西流入八渡河西漢水在畧陽縣西自甘肅階州成縣

   流入又南經寕羌州西入四川保寕府廣元縣界亦曰嘉陵江水經注西漢水自㑹口東南逕脩城

   道南與脩水合又東南於槃頭郡南與濁水合又東南厯漢曲逕挾崖與挟崖水合又東逕武興城

   南又東南與北谷水合又西南逕關城北除水出西北除谿東南流入於漢漢水又西南逕通谷合

   通谷水又西南寒水注之又西逕石亭戍廣平水西南流注之元和志嘉陵江經長舉縣南十里又

   逕順政縣南百步又經金牛縣西去縣三十里寰宇記嘉陵江在三泉縣西半里眀統志犀牛江在

   畧陽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自階州東流流入通志嘉陵江今俗名犀牛江自畧陽縣北與白水江合

   又南逕畧陽縣城西有八渡河入之又西落索河入之又西南經寕羌州西北百里又西南合黒水

   燕子廣平等河入蜀之廣元界挾崖水在畧陽縣西水經注挾崖水西岀檐潭交東入漢水

   縣志有横現河在縣西十五里又有洛索河在縣西南十里皆東南流入嘉陵江橫現河疑卽挾崖

   濁水在畧陽縣西北水經注濁水自合故道水又南逕槃頭郡東而南合鳳溪水又南注

   漢水通志白水江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自徽縣流入南合故道水卽濁水也鳳谿水

   陽縣西北水經注鳳谿水自鳯凰臺下東南流左注濁水隋書地理志長舉縣有鳳谿水寰宇記有

   左谿水在廢鳴水縣西南七里自粟亭縣北來合嘉陵江通志青泥江在畧陽縣西北百五十里源

   發成縣至石門入嘉陵江蓋卽古鳳谿左谿也泉街水在畧陽縣東北漢書地理志河池縣

   泉街水南至沮入漢水經注泉街水自河池縣東南流入沮水㑹於沔洋水在定遠廳西源

   出星子山逕廳城西北又三十里厯陳家灘又西北流逕黃石坂又北逕西鄉縣東入漢水經注洋

   水導源巴山東北流逕平陽城洋川者漢戚夫人所生處也高祖更名曰縣又目其地爲洋川洋水

   又東北流入漢謂之城洋水口隋書地理志西鄉縣有洋水元和志洋水在洋源縣南三百步又逕

   西鄉縣東八里寰宇記水岀廢洋川縣東巴嶺北流入黄金縣界西鄉縣志在縣南三百里源出星

   子山流逕縣東合木馬河入漢七十二渡水在定遠廳西七十五里源岀金竹山其流

   縈迴有渡七十二處東北流入洋水其北又有旗河大竹河楊家河俱流入洋水翦子河

   在襃城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又楊家河在縣西南三十里皆東北流入漢水沙河在襃城縣

   北二十五里源岀縣西北横當山流逕滴水崖爲鍋底灘又十里爲黑灘又東南爲頭渡河又東南

   入黒龍江又響水河在縣北六十里源岀雲霧山麓亦名冷水河流入襃水青橋河

   城縣北六十里青橋驛北源自西南來流入襃水馬道河在襃城縣北九十里一名寒谿

   源自馬道山峽中東流至樊橋合襃水又北岔河在馬道西十里迤南入寒谿又西河在馬道西五

   里從石井溝流出亦入寒谿子午河在洋縣東一百四十里上流曰椒谿河源出秦嶺東

   南流㑹蒲河文水河名三河口折而南至白河鋪名子午河又西南經西鄉縣東北界又南入漢水

   大沙河在洋縣東南三十里源出巴山界東北流逕雞子山又東北入漢水又東峪河在縣

   東南四十里源出南山流入大沙河羊溪河在西鄉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崖上有石形如雙

   羊因名相近又有高川水俱流入洋河斜谷河在鳳縣東二里通志一名安河源出夫子

   嶺遶鳳凰山南西北流入嘉陵江水經注馬鞍山水東岀馬鞍山厯谷西流至故道城西入故道水

   黃壩河在寕羌州南一百里源出牢固關西南流四十里入四川保寕府廣元縣界

   玉帶河在寕羌州城北源岀州西南九十里箭竹嶺東北流遶城西而北而東(⿱艹石)帶圍然又

   東北至沔縣界入漢水又迴水河在州西三十里源出牢固關曲折南流十五里合玉帶河

   子河在寕羌州北一百二十里其水西入嘉陵江 按水經注有通谷水出東北通谿上承漾

   水西南流入西漢水庾仲雍言漢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徑至關城合西漢水禹貢錐指

   謂卽通谷水今東西兩漢絶不相通惟燕子河與漾水發源處相近然無可考大安河

   縣西源岀縣西普明山南流入漢水武關河在留壩廳南四十五里一名石溝河源出廳西

   南一百里萊子嶺合襃城五十三壩水注之至武關驛南合於襃水水經注所云一水西北出仇池

   蓋指此也野羊河在留壩廳西北五十里源岀紫柏山西北流逕陳倉道口又東北流至鳳

   縣廢邱關合東溝河西流入故道水東溝河府志在鳳縣南六十里源自三岔驛後東山流合野羊

   清涼川在西鄉縣北五里自洋縣流入寰宇記在西鄉縣北唐德宗以朱泚之亂幸梁

   洋梁帥嚴震具軍容拜迎於此川黄花川在鳳縣東北寰宇記大散水出黃花縣東界大

   散嶺流逕縣西去城十步水經云大散水流入黃花川明統志黃花川在鳳縣東北十里唐黄花縣

   以此名王維有詩府志大散水在縣東北五里南入嘉陵江東龍谿在西鄉縣南二十里

   又南十里有西龍谿源俱出鷹山引以漑田蜜蜂溝在鳳縣西南一百里地多蜜蜂居民

   玉女潭在南鄭縣西南寰宇記在縣西南二十八里源從襃城縣南梁山來佛洗

   潭在南鄭縣西北四十里獅子山西南水自懸崖下注其潭有三地險水深臘魚潭

   城縣北一百十里其水流入襃水今有臘魚棧閣五門潭在城固縣西北二十里水淵深

   莫測又雷呼潭在縣北四十里水聲似雷因名僊浴潭在洋縣東南三十里俗傳仙人浴其

   中因鵞公潭在洋縣西南輿地紀勝潭在漢江南去興道縣十三里府志潭在洋縣西

   南十五里有石洞水入莫知所出又五龍潭在縣西一里雪公潭在沔縣東輿地紀勝在西

   縣東百餘里山崖斷絶谿水隨注白鹿池在南鄭縣東北三十里相傳曾有白鹿見於此

   蓮花池在城固縣東三里又一在縣南十二里多蓮花九龍池在城固縣西南十五

   里俗傳有九蟒現池畔因名七女池在城固縣北接洋縣境水經注壻水東逕七女冢水

   北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狀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蓋良所開也寰宇記眀月池在興道

   縣西北中有一臺是漢祖所造百頃池在洋縣西南十里一名九頃池輿地紀勝在興道縣

   西二十二里可漑田五百頃飲馬池在西鄉縣東南二十五里天池在西鄉縣東南

   輿地紀勝在縣東南三十里聖水峽東山鴛鴦池在西鄉縣西南大巴山西夏不解冰又九

   龍池在縣西南左西峽黿鼉池在鳳縣南三岔驛西七里山頂一池水極澄清四時不竭

   内産黿鼉黒龍池在寕羌州東四十里烟霧常騰俗傳昔有黒龍潛此又有蓮花池在州西

   門外府志州南列山如屏下遶清谿卽蓮花池也灘聲清響若雜管絃東池在沔縣東三十

   里唐鄭谷宋蘇軾蘇轍俱有詩明統志又有金池在縣東北八十里金池院中昔人淘金成池故名

   涌泉在南鄭縣北天臺山泉行池中人於泉上砌井深尺五寸欲禱雨以瓶著水中水自涌起

   涼水泉在襃城縣南四十五里中梁山麓至玉女洞前與玉女泉合碧玉泉

   城縣南五十里泉廣一畝深五七丈自下噴岀色如碧玉漑田可千畝一碗泉在襃城縣

   西南四十里山崖下其泉如碗居民以之漑田湧珠泉在襃城縣西南五十里大石嶺下源

   岀平地三泉鼎列居民利之相近又有没底泉水極清其深莫測鶴騰泉在襃城縣西南

   六十里源出中梁山由二穴湧出南注谿中有石粱天成平分兩渠東西漑田名曰天生堰餘水還

   峡中下注鶴騰巖又雙泉在縣西南七十里源岀中梁山西南山峽中兩泉湧岀下漑民田

   泉在洋縣南輿地紀勝在興道縣南十里有醴泉院又聖泉在縣西一里病者飲之多愈

   錫泉在洋縣北十五里又湧泉在縣西北三十里其泉噴溢清瑩𡻕旱禱雨有應龍泉

   在洋縣東北十五里其泉清潔冬夏不涸可資灌漑又有東西二龍泉俱在西鄉縣南皁軍山東泉

   流入木馬河西泉流入東龍谿皆引以漑田温泉在西鄉縣西南六十五里四時温暖

   泉在鳳縣西十里西流入故道水後魏以此名縣香泉在鳳縣北十五里水自石孔中出甘

   冽宜釀酒莫底泉沔縣東南四十里漑田百餘頃三泉在沔縣西寰宇記三泉故

   城北二十里山下有三泉縣以此名輿地紀勝三泉記云在大安軍東門外瀕江石上有泉三眼大

   如車輪品列鼎峙泉流涓涓下注水旱無盈縮通志三泉水在沔縣西八十里東南流入寕羌州界

   曰瀕倉河亦曰東流河流四十里入漢靈泉在留壩廳西北六十里舊志在鳳縣三岔驛南

   七十里泉自石罅中岀旁有神祠玉井在城固縣文川口二井相並



                 前總纂官丁善慶恭纂輯

                 前提調官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顔以燠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漢中府

︹古蹟︺南鄭故城在今南鄭縣東史記秦厲公二十六年城南鄭恵王十年攻楚漢中取地

  六百里置漢中郡漢元年項羽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後漢末張魯據漢中改為漢寕

  建安二十年曹操討平之復為漢中郡二十四年先主克漢中稱漢中王魏延蔣琬費禕相繼鎮

  此號為重鎭魏景元四年克蜀置梁州晉建興二年没於李雄永和三年復屬晉寕康元年又陷符

  太元九年復歸晉梁天監三年夏侯道遷以梁州降魏水經注縣故襃之附庸也南鄭之號始於

  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為稱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皆漢所修築晉咸康

  中梁州刺史司馬勲㫁小城東面三分之一以為梁州漢中郡南鄭縣治寰宇記後魏廢帝三年改

  南鄭為光義縣移理州東光義府隋開皇初復為南鄭縣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卽今

   所理故城在今縣東北輿地紀勝古漢中郡城在今縣東二里許卽秦厲公所築宋嘉定二年始徙

   今治 按南鄭縣前漢時卽為郡治未嘗治西城也辨見興安府亷水故城在南鄭縣

   西南後魏延昌中置縣屬襃中郡梁大同中省宋復置輿地紀勝縣在府南五十里紹興四年安撫

   使宇文价奏於南鄭縣南路石幢修置廉水縣以便民户輸納舊志紹定中廢漢陰故城

   在南鄭縣南水經注漢水東過南鄭縣南水南卽漢陰城也相承言吕后所居魏書地形志漢中郡

   有漢陰縣周隋間廢襃中故城在襃城縣東南古襃國國語周幽王伐有襃襃人以襃姒

   女焉漢書高帝紀元年張良辭歸韓漢王送至襃後為縣屬漢中郡東晉時曰苞中宋書州郡志譙

   縱滅梁州刺史還治漢中之苞中縣所謂南城也元嘉十年刺史甄法䕶於南城失守刺史蕭思話

   還治南鄭而苞中遂廢水經注襃水南經襃縣故城東襃中縣也本襃國漢昭帝元鳯六年置元和

   志襃城縣東至興元府三十三里本漢襃中縣當斜中大路隋開皇元年以避廟諱改為襃内仁壽

   元年改為襃城九域志襃城縣在府西北四十五里縣志唐襃城在縣東南十里宋嘉祐中徙治山

   河堰北後移堰南卽今治古襃國城在今縣東三里武鄉故城在襃城縣東蜀志建興元

   年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魏書地形志襃中郡領武鄉縣延昌元年置 按隋志不載武鄉廢置蓋西

   魏時己廢也寰宇記謂武鄉谷在南鄭東北三十一里卽諸葛受封處後魏置縣疑亦相近舊志謂

   在襃城縣西十七里恐亦無據城固故城在今城固縣西北漢置成固縣屬漢中郡蜀漢

   謂之樂城蜀志建興七年築漢樂二城姜維傳景耀元年令監軍王含守樂城華陽國志蜀時以成

   固為樂城是也晉仍為成固縣宋志作城固縣水經注壻水東南逕大城固北城乘髙勢北臨壻水

   元和志城固縣西至府七十二里本漢舊縣城固故城在縣東六里韓信所築晉平譙縱後梁州刺

   史嘗理於此寰宇記城固漢舊縣有南北二城相對按四夷縣道記云城固今縣東六里故北城是

   以有南城故謂此為北城周地圖記云後魏正始中城固縣移居壻鄉川卽今理府志宋崇寕二年

   縣尉柴炳移今治舊縣城在今縣西十八里城固南城在城固縣南水經注涔水東北

   流逕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創築義熙九年索邈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

   此故謂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澗帶谷絶壁百尋北谷口造城東門傍山尋澗五里有餘盤道登涉方

   得城治城北水舊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趙軍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卽大城固縣治也

   按沈約宋志梁州刺史所治南城在襃中縣與水經注不同未知孰是安陽故城

   固縣東漢置屬漢中郡後漢因之魏晉時徙廢按水經云漢水自城固又東過安陽縣南則漢安

   陽本在今城固東界自魏晉時分屬西城又改名安康乃漸徙而東今漢陰境有故城乃晉後之安

   康非漢初之安陽也興道故城今洋縣治卽灙城也一作儻城晉書地理志漢中郡有興

   道縣魏書世宗紀正始三年將軍趙遐破梁軍於灙城桑坪元和志興道縣洋州郭下本漢城固縣

   地後魏宣武帝分置興勢縣在興勢山上以為名貞觀二十三年改為興道縣寰宇記後魏正始中

   分城固置興勢縣復自石泉移晉昌郡於縣廢帝三年改為灙城郡隋大業二年自山上移縣居廢

   郡𪠘先是移郡就西鄉縣此為屬邑後以險固貞元初又移洋川郡於此明統志興道廢縣在縣城

   東門内通志興勢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三里黃金故城在洋縣東北晉書地理志漢中

   郡有黃金縣宋齊志不載隋書地理志漢川郡復領黄金縣元和志縣西南至洋州一百三十里本

   漢安陽縣地後魏文帝置縣因黃金水為名寰宇記後魏大統十二年置縣屬直州廢帝二年分屬

   洋川郡隋開皇三年屬洋州大業三年屬漢川郡十一年移縣治北六十里巴嶺鎭唐貞觀三年

   今理廣徳後因羌亂權於蜯湍置行縣在漢江北南至洒鄉縣六十里元和以後仍移今理宋乾德

   四年併入真符縣真符故城在洋縣北唐置屬洋州元和志縣南至洋州六十里開元

   十八年分興道縣置華陽縣天寶三載廢八載復置因鑿山得玉冊改名真符仍隸京兆府寰宇記

   縣本漢安陽縣地初置於黎園北去京兆府四百餘里天寶十一載改隸洋州以去州偏遠移縣就

   桑坪店北去盩厔四百四十里九域志真符縣在州東南四十九里輿地紀勝乾德四年併黃金縣

   入真符仍移縣就廢黃金縣明統志真符縣宋末廢元復置至元二年併入洋州故城在縣東十里

   西鄉故城在今西鄉縣南晉書地理志漢中郡統西鄉縣宋書州郡志西鄉令蜀立曰南

   鄉晉太康二年更名水經注洋水東北流逕平陽城漢中記曰本西鄉縣治也元和志西鄉縣西北

   至洋州一百里武德元年州理在西鄉後移理興道縣寰宇記西鄉卽今縣南十五里平陽故城後

   魏正始中廢仍於今縣西五十里豐寕戍置豐寕郡及豐寕縣屬直州廢帝二年於今西鄉縣置洋

   州隋大業二年廢洋州仍改豐寕為西鄉移理廢州𪠘卽今縣治縣志宋改建縣治於嵩坪之陽百

   歩許未有城池元時皇槶公屯徙西鄉改遷今治去嵩坪一里餘梁泉故城今鳳縣治

   魏書地形志南歧州領固道郡延興四年置元和志其地本氐羌故居後魏太平真君二年拓定仇

   池於此立鎮太和元年置固道郡孝昌中以郡置南歧州廢帝三年改鳳州因州境鸑鷟山為名東

   北至鳳翔府三百八十里東南至興元府三百八十里治梁泉縣本漢故道縣地後魏太和元年

   取縣西梁泉山為名通志梁泉故城在縣東一里故道故城在鳯縣西北接甘肅秦州

   兩當縣境漢書高帝紀元年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水經注捍水逕武都故道縣之故城西又兩

   當水西南逕故道城東魏征仇池築以置戍元和志漢故道縣晉永嘉後地没氐羌後魏變文為固

   置固道郡三泉故城在寕羌州西北元和志縣東北至興元府二百五十里本漢葭萌縣

   武德四年置南安州又置三泉縣八年州廢以縣屬梁州寰宇記後魏正始中置三泉縣以界内

   三泉山為名唐天寶元年自今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故縣移理嘉陵江東一里關城倉陌沙水西置

   卽今縣理也東至西縣一百五十里故城唐武徳四年置在利州東北一百五十里輿地紀勝紹興

   三年金人自饒風關入漢中呉玠遣劉子羽統諸軍屯三泉以䕶蜀口以縣令權輕奏復為軍八年

   升為大安軍元統志國初為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為大安縣屬沔州併三泉縣入之東北至本州

   一百七十里北至畧陽縣二百里明初廢府志大安軍城在沔縣西一百八十里又三泉故縣在軍

   東一里瀕江沔陽故城在沔縣東南漢置以在沔水之陽而名蜀志建安二十四年

   主於沔陽設壇塲爲漢中王建興五年葛亮率諸軍駐漢中行屯於沔陽華陽國志魏置梁州初

   治沔陽又云蜀時以沔陽爲漢城水經注沔水又東逕沔陽故城南蕭何所築也城南臨漢水北帶

   通達寰宇記故城在梁州西八十四里西縣東南十六里隋開皇三年廢府志在縣東十里西

   縣故城在沔縣西後魏置嶓冢縣隋改名元和志縣西至興元府一百里寰宇記按郡國縣

   道記云西縣本名白馬城又曰濜口城周地圖記云後魏正始中分沔陽縣地置嶓冢縣屬華陽郡

   開皇三年罷郡置白馬鎮於古諸葛城縣理不大業二年改嶓冢爲西縣以縣西南有西樂城

   名之唐武德二年廢鎮置襃州八年省州自今縣東南五里移西縣理於此本屬興元府宋平蜀以

   此縣當要衝直屬朝廷西至三泉縣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順政縣一百五十里九域志至道二年

  西縣隸大安軍九年還屬興元府元統志壬子年改屬沔州至元二十年省入畧陽縣明統志在縣

  西四十里鐸水故城在沔縣東九域志西縣有鐸水鎮元統志沔州治鐸水縣本西縣舊

  鎮也戊午年始以其地升為襃州改鎮為縣至元二十年廢襃州移沔州來治縣東至興元府七十

  里西至大安縣一百七十里東北至襃城縣六十里西北至畧陽縣一百三十里府志明洪武四年

  知州王昱移今治舊州在縣東二十里武興故城今畧陽縣治三國漢置武興督於此

  炎興初鍾㑹圍漢樂二城遣别將進攻關口武興督蔣舒開城出降晉時為武興戍隆安中没於氐

  宋時以氐楊文宏為白水太守屯武興武興為國始於此後魏正始三年文宏孫紹先反邢巒遣傅

  豎眼攻武興克之遂滅其國以為武興鎭尋置東益州正光以後紹先復奔還武興自立為王梁中

  大通六年以武興王楊紹先為梁南秦二州刺史大同元年紹先子智慧表求歸國詔以為東益州

  西魏大統十一年仍於武興置東益州以紹先子辟邪為刺史廢帝二年辟邪據州反詔叱羅協與

  趙昶討平之以宇文貴為興州刺史鎮之元和志興州東南至興元府二百五十里治順政縣本漢

  沮縣地州城卽古武興城也宋開禧三年吳曦據興州叛卽州為行宫僭改州為開徳府稱蜀王安

  丙等討平之改州為沔州元統志宋端平三年亂守臣皆棄去壬子年復立沔州於舊治至元二

  十年遷州治鐸水縣畧陽屬焉縣志武興廢城在縣東關府志在縣南二百歩沮縣故城

  在畧陽縣東漢置元和志興州卽漢武都郡之沮縣也晉永嘉末氐人楊茂搜據武都自後郡縣荒

  廢縣志故基在縣東一百十里沮水河側長舉故城在畧陽縣西北後魏置魏書地形志

  東益州有槃頭郡領萇舉武世二縣隋書地理志順政郡領長舉縣洒魏置又立槃頭郡後周郡廢

  元和志縣南至興州一百里本漢沮縣地後魏於此置長舉縣屬槃頭周武帝廢槃頭郡縣改屬落

  叢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興州舊唐書地理志長舉縣本治槃頭城貞觀三年移今所寰宇記縣

  在沔州北八十里後魏太武置以長舉城為名槃頭故城在縣南三里因水槃曲為名元統志長舉

   廢縣先在州北八十二里唐貞觀二年移治在州西一百里至元十二年併入畧陽縣志在縣西北

   一百二十里鳴水故城在畧陽縣西魏書地形志東益州有落叢郡領武都明水二縣

   隋書地理志順政郡領鳴水縣西魏置曰落叢并置落叢郡開皇初郡廢六年縣改為廚北八年改

   曰鳴水元和志縣東至興州一百十里本漢沮縣地後魏宣武於此置落叢郡因落叢山為名又置

   鳴水縣因谷為名舊唐書地理志鳴水縣舊治落蕃水南永隆元年移治水北唐書地理志長慶元

   年省入長舉定逺故城今定遠廳治東觀漢記永元七年以南鄭西鄉封班超為定遠

   侯名勝志亦號平西城以超平定西域故名白雲舊縣在南鄭縣東隋書地理志南鄭

   有西魏置白雲縣大業初併入唐書地理志武徳三年析城固置白雲縣九年省寰宇記白雲故城

   在南鄭縣東後周天和中立龍亭舊縣在洋縣東後漢書蔡倫元初元年倫封龍亭

   侯水經注漢水東厯上濤而逕於龍下龍下地名也有邱郭墳𭏟舊謂此館為龍下亭魏書地形志

   有晉昌郡治龍亭縣隋志不載蓋西魏時郡縣俱廢也寰宇記龍亭故城在今興道縣東梁州記云

   龍亭縣屬儻城郡縣志廢縣在縣東十八里龍亭山下懷昌舊縣在西鄉縣西隋書地

   理志西鄉舊有懐昌郡後周廢為懐昌縣至大業初廢入焉寰宇記西魏廢帝二年洋州領懷昌郡

   郡領懐寕一縣後周天和五年省郡改懷寕為懹昌縣隋開皇三年屬洋州大業三年省縣

   源舊縣在西鄉縣南元和志縣西北至洋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晉西鄉縣地武徳七年分置

   因洋水以為名寰宇記廢洋源縣本漢成固縣地武德七年析西鄉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地置大

   厯元年為狂賊燒刼遂北移於西鄉縣南二十里白湍村寶厯元年節度使裴度奏准敇洋源縣為

   鄉以地隸隣近諸邑黃花舊縣在鳳縣北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析梁泉置黃花縣寶厯

   元年省寰宇記廢縣在鳳州北六十里漢故道縣地梁泉縣之梁道鄉也唐置縣以東有黄花川因

   名九域志梁泉縣有黄花鎮金牛舊縣在寕羌州東北元和志金牛縣東至興元府一

   百八十里本漢葭萌縣地東晉孝武分置綿谷縣武德二年分綿谷縣通谷鎭置金牛縣取秦時石

   牛出金為名舊唐書地理志金牛縣本屬襃州武德八年州廢屬梁州唐書地理志寶厯元年省金

   牛入西縣寰宇記廢縣在梁州西一百八十里本漢襃中縣地唐開元十八年按察使韓朝宗自襃

   城縣西四十里故縣移就白土店置南臨東漢水西臨陳平水九域志金牛鎮在三泉縣東六十里

   府志金牛故城在沔縣西南九十里卽金牛驛也嘉牟舊縣在寕羌州南舊唐書地理

   武德四年置嘉牟縣屬南安州八年廢華陽舊縣在沔縣東魏書地形志華陽郡治華

   陽縣寰宇記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必廢於此時今襃城縣有華陽水蓋以近故縣得名修城

   舊縣在畧陽縣西北漢置修城道屬武都郡後漢廢魏太和中任城王澄為梁州刺史授氐帥

   楊仲顯為修城鎮副將魏書地形志南秦州有修城郡治廣長縣太和四年置又領柏樹縣太和八

   年置又東益州有廣長郡領廣長新邑二縣周書本紀世宗二年以修城郡屬康州隋書地理志順

   政郡領修城舊置修城郡縣曰廣長後周郡廢仁壽初改名又西魏置柏樹縣後周廢入 按今本

   地形志作修武郡誤仇池舊縣在畧陽縣西北隋書地理志西魏於順政郡置仇池縣後

   改曰靈道大業初省入順政舊志仇池縣城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非甘肅階州成縣之仇池也

   南鄉舊縣在定遠廳南九十里漁渡壩口漢成固縣地宋書州郡志蜀立晉廢漢中

   舊䘙在府治西明洪武四年 本朝順治十六年寕羌舊䘙今寕羌州治本

   沔陽縣地名羊鹿坪明洪武二十九年羌民田九成作亂討平之明年於此建寕羌䘙成化二十二

   年廵撫鄭時以地僻山險流民聚集奏設州治於䘙治之南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䘙府志有古城

   二一在城東北一在城東南曹操城在南鄭縣北輿地紀勝在縣北十七里漢建安二十

   年操克漢中留夏侯淵守此下桃城在南鄭縣東宋元嘉十一年梁州刺史蕭思話討楊

   難當難當將薛健蒲甲子退保下桃城舊志南鄭縣有下桃城漢王城在襃城縣南輿地紀

   勝在縣南十里舊志在縣東北二十里又有漢王城在城固縣東十里南近漢江北繞壻水相傳漢

   王駐兵於此或曰卽劉封所築之樂城也又鳳縣南四十里亦有漢王城萬石城在襃城縣

   東南水經注漢水又東逕萬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餘丈四面臨平形若覆瓮水南遏水為岨

   西北竝帶漢水其城𪧐是流離聚居故世亦謂之流離城胡城在城固縣西魏書地形志漢陰

   縣有胡城水經注漢水東逕胡城南義熙十五年城上有密雲細雨五色昭章曉而雲霽乃覺城崩

   半許淪水出銅鐘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陽南對扁鵲城當是越人舊所經涉故邑留其名耳九

   域志漢張鶱使西域與胡妻俱還至漢中築城居之卽此城也舊志古胡城在縣西四十里又扁鵲

   城在縣西南四十里小城固城在洋縣東水經注漢水東逕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縣

   治此故曰小城固也白公城在洋縣西九域志昔白起守漢中築城以控制蠻獠處府志城

   在縣西二十里又魏書地形志龍亭縣有安國城輿地紀勝城在興道縣東南七里臨漢江

   馬城在西鄉縣西南宋白曰梁大同間於巴嶺側立東巴州治木馬縣卽此地又縣志有寨子

   城在縣西南六十里相傳漢髙祖屯兵於此唐倉城在鳳縣北水經注北川水南流逕唐

   倉城下通鑑五代周顯德二年王景等伐蜀蜀李延珪分兵出鳯州北唐倉鎮及黄花谷絶周糧道

   寰宇記梁泉縣有唐倉柵舊立倉廩至今謂之唐倉柵舊志唐倉鎮在縣北三十里威武城

   在鳳縣東北六十里五代梁貞明初蜀王建置城於此為戍守之地白馬城在沔縣西北卽

   漢陽平關也漢建安二十年曹操征張魯自散關入武都至陽平關魯使弟䘙據關横山築城十餘

   里二十二年先主謀取漢中次陽平關與夏侯淵相拒二十四年自陽平關渡沔水破於定軍山皆

   卽此宋元嘉十年氐王楊難當襲梁州攻白馬𫉬晉太守張範梁天監三年梁州刺史夏侯道遷以

   漢中降魏白馬戍主尹天寶引兵擊之敗死後魏孝昌初淳于誔行華陽郡事帶白馬戍主魏書地

   形志沔陽縣有白馬城水經注張魯治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關其城西帶濜水南面沔川城側二

   水之交亦曰濜口城章懐太子曰陽平關在襃縣西北 按今寕羌州界有陽平關蓋後代移置或

   謂卽白馬城非是詳見關隘張魯城在沔縣西水經注沔水南逕張魯城東初平中劉焉

   授魯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絶閣道用遠城治因卽崤嶺周迴五里東臨濬谷西北二面連峯接崖從

   南為盤道登陟二里有餘濜水又南逕張魯治東水西山上有張天師堂於今民事之庾仲雍謂山

   為白馬塞堂為張魯治通典西縣西四十里有關城俗名張魯城西樂城在沔縣東南蜀

   建興七年丞相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華陽國志蜀以沔陽為漢城以對城固之

   樂城而言故亦曰西樂城水經注沔水東逕西樂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險固城側有谷謂之

   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羣獠諸葛亮築以防遏梁州刺史楊亮以卽險之故保而居之為符堅所敗

   後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此城通典故西樂城在西縣西南葛在沔縣西亦名武侯

   壘水經注沔水又東逕武侯壘南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壘背山向水中有小城迴

   隔難解寰宇記隋開皇三年置白馬鎮於古諸葛城是也黃沙城在沔縣東北蜀志建興十

   年丞相亮休士勸農於黃沙魏書地形志沔陽有黃沙城水經注黄沙水側有黄沙屯諸葛亮所開

   街亭在城固縣西十五里寰宇記南鄭縣有街亭卽蜀將馬謖與張郃戰處黄金

   戍在洋縣東北其相近又有鐡城蜀漢咸𤋮七年曹爽侵漢中王平議先遣軍據興勢若賊分向

   黃金平帥千人下自臨之晉永嘉末賊王如餘黨李運楊虎等自襄陽率衆入漢中刺史張光遣晉

   邈率衆於黄金拒之宋元嘉十一年楊難當據漢中蕭思話討之難當魏興太守薛健據黄金副姜

   寶據鐵城鐡城於黃金相對去一里思話遣漢中太守蕭承之進攻拔之遂進據黄金齊書本紀黄

   金山張魯舊戍南接漢川北枕驛道險固之極水經注黄金戍傍山依峭險折七里氐掠漢中阻此

   為戍與鐡城相對一城在山上一城在山下言其嶮峻故以金鐡制名通典黄全城在黄金縣西北

   八十里張魯所築元和志故鐡城在黄金縣西北八十里城在山上𮞉車戍在鳳縣南寰宇

   記戍在梁泉縣南一百六十里梁太清五年西魏遣雍州刺史達奚武為大都督及行臺楊寛率衆

   七萬由陳倉路取迴車戍入斜谷關出白馬道謂此也大桃戍在畧陽縣東宋元嘉十一

   年蕭承之討楊難當其黨趙温等自南城奔走退據大桃元和志有大城戍在順政縣東四十九里

   寰宇記謂之大桃戍元統志大桃驛在縣東四十五里蓋卽大桃也嬀墟在城固縣西北後漢

   書郡國志成固縣嬀墟在西北縣志在縣西北二十里其地有二井一苦一甘名曰雙井相傳為舜

   所居 按應劭漢書注媯墟當在今興安府又考水經注當在洋縣東北界未知孰是韓信

   壇在城固縣北水經注大城固北臨壻水水北有韓信臺髙十餘丈上容百許人相傳高祖齋七

   日置壇設九賓以禮拜信也輿地紀勝韓信壇在縣東六里督軍壇在沔縣東南其旁有

   八陣圖水經注定軍山東名高平是亮𪧐營處營東卽八陣圖也遺址畧在元和志八陣圖在西縣

   東南十里諸葛亮壘門以石為圖元統志謂之武侯督軍壇府志八陣圖在定軍山下圖列八陣聚

   細石為之各六十四聚又有二十四聚作兩層每層各十二聚其跡尚存或為人所散亂及夏水没

   水退如故漢廟堆在南鄭縣西南水經注昔漢女所逰側水為釣臺後人立廟於臺上世人

   觀其頽基崇廣因謂之漢廟堆武侯琴室在沔縣東南定軍山下室内有石琴相傳諸葛

   亮所范柏年宅在南鄭縣西南柏年嘗對宋明帝言梁州有亷泉讓水臣所居在廉

   讓之間卽此天漢樓在南鄭縣城東北子城上宋建周覽江山為一郡之勝鮮于侁詩千

   峯赴華陽一水連天漢望雲樓在洋縣北世傳唐德宗幸梁追嘗登是樓御題十字於梁

   上及還京鑿取以歸五雲樓在洋縣五雲宫内宋建草涼樓在鳳縣東北六十里

   舊傳唐明皇駐蹕於此𭰗霄閣在南鄭縣西南中梁山寺前下瞰漢川據一郡最勝處

   郙閣在畧陽縣西漢太守李翕建有銘曰惟斯析里處漢之右谿源漂疾横注於道涉秋霖漉

   盆溢深溝漢水逆瀼稽滯商旅路當二州經用所阻斯谿旣然郙閣尤甚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

   字伯都聞此為難其日久矣乃命衡官掾下辨仇審改解危殆卽便求隱析里大橋於今乃造行人

   夷欣慕君靡已宋文同詩南征曾讀浯溪頌西溯今觀郙閣銘方輿勝覽郙閣在靈巖寺縣志閣在

   縣西二十里臨江崖高數十丈俗名白崖水溢則上下不通故李翕鑿石架木建閣以濟行人廢址

   猶存宋理宗時太守田克仁以銘字昏訛重刻於靈巖之絶壁在今縣南 按李翕歐陽修集古錄

   及舊志誤作李會今從趙明誠金石錄洪适隸釋改正此銘相傳以為蔡邕文後人附會未可信

   柱石堂在府治内宋文同建襲美堂在洋縣城内宋韓億韓縝父子相繼知州事有

   美政洋人德之為建此堂嘯歌堂在鳳縣治内名勝志宋黄庭堅過鳯州詩有嘯歌山水重

   之句後人因建此堂臨漢亭在府治内宋文同建引漢水繞其下因名内又有四照亭緑景

   衆芳亭在府治内宋興元帥晁公武建領要亭在府治内宋虞允文建外覽江

   中内瞰城郭取杜甫詩佳處領其要為名又分廵道署内有漢節亭亦允文建取杜詩漢節梅花外

   吸月亭在鳳縣治後宋建取蘇軾勸君且吸杯中月句為名飛蓋亭在鳳縣治

   内方輿勝覽縣出金絲柳宋元豐間有㫖取百株邵康節詩楊柳垂金絲風動如飛蓋後於此建亭

   取其詩飛蓋為名秋興亭在沔縣舊郡治内唐刺史賈載所築賈至有記連理亭

   在留壩廳西北五十三里柴關嶺北有栗樹二株比連而長中間兩樹相合長二丈許又復枝幹各

   分因美農臺在南鄭縣束寰宇記梁州記云後漢安帝時太守桓宣每至農月親載耒

   耜以登此臺勸民故後人號曰美農臺在郡西通志在今府城東釣臺在襃城縣東北五里

   襃水出谷處巨石高廣相傳鄭子真垂釣於此又南九十里亷水旁亦有釣臺樊噲臺

   固縣北水經注壻水逕樊噲臺南臺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輿地紀勝臺在縣北五里樊噲所築

   天漢臺在洋縣北五里上有望京樓宋王沖建梳粧臺在西鄉縣東南子午山下

   相傳漢高祖為戚夫人築思計臺在鳳縣南五里蜀鑑梁泉縣有思計臺在城南諸葛武侯

   登臺籌畫因以為名廟臺子在留壩廳西北四十五里有留侯祠祠後卽紫柏山留侯避穀

   之處叢篁古木翠色參天凝雲榭在府治園内宋建文同有詩玉峯園在洋縣城

   南又城北有高園北園西園郡圃在洋縣治北唐時創闢宋文同知洋州乃飾其臺榭有横

   湖湖橋氷池荻浦蓼嶼寒蘆港二樂榭金橙徑待月臺灙泉亭吏隱亭霜筠亭露香亭涵虚亭谿光

   亭過谿亭禊亭菡萏亭野人廬此君菴荼蘼洞諸勝政暇賦詩蘇軾蘇轍鮮于侁皆遥和銅場

   在畧陽縣東九域志順政縣有青陽銅場方輿勝覽青陽驛在縣東五十里合江倉

   陽縣治東宋開禧中楊巨源監合江倉卽此濟衆監在畧陽縣東宋置九域志監在興州

   東一百七十里景徳三年置鑄鐡錢後廢鬼迷店在鳳縣東北宋陸游詩往者秦蜀間慷慨

   事征戍猿啼鬼迷店馬噤飛石鋪方輿勝覽鬼迷店在大散關下飛石鋪在小益道中石鏡

   在襃城縣北十二里山河堰石門上光瑩可鑑

 ︹𨵿隘︺雞頭𨵿在襃城縣北十里𨵿口有大石狀如雞頭因名自此入連雲棧最爲險峻明𥘉

  置廵司今裁又十里關在縣北六十里以距青橋十里故名馬道𨵿在縣北九十里羊腸一線沿烏

  龍江上亦爲險要虎頭𨵿在縣北一百四十里武曲𨵿在縣北一百五里武曲山上松梁𨵿

  在襃城縣南一百二十里東西亂山相接南卽四川巴州界米倉𨵿在襃城縣南一百七

  十里元史李進傳進從征蜀道陳倉入興元度米倉𨵿其地荒塞不通進伐木開道七百里

  陽𨵿在襃城縣西北二十里寰宇記在縣西北漢時所立蜀先主破魏夏侯淵於此甘亭

  𨵿在襃城縣西北亦曰甘寕𨵿隋書地理志襃城有𨵿官通典甘寕𨵿隋開皇初置在牛頭山北

  元和志𨵿在縣北九里寰宇記在縣北九十里木曹𨵿在城固縣元置明初下漢中徐達駐

  益門鎮遣傅友德夜襲木曹𨵿攻斗山砦卽此府志北木曹𨵿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接連雲棧道南

  木曹𨵿在縣南三十里通西鄉縣界今皆廢槐樹𨵿在洋縣東五十里明置鐡石

   𨵿在洋縣東九十五里唐置又縣東有土門𨵿宜娘子𨵿縣南有藥木𨵿桐木𨵿重陽𨵿縣北有

   八里𨵿水碓𨵿平陸𨵿蒻嶺𨵿東北有三河𨵿三嶺𨵿榆林𨵿白椒𨵿皆久廢皁軍𨵿西

   鄉縣南五十里團樂𨵿在西鄉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明正德中副使來天球駐兵於此平荆

   廢邱𨵿在鳳縣南六十里亦名費邱𨵿仙人𨵿在鳳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接甘

   肅秦州徽縣界宋紹興三年呉玠棄和尚原别於仙人𨵿右創築一壘移兵守之四年金烏珠自鐡

   山東攻仙人關玠力戰敗之自是金人不復窺蜀明統志仙人𨵿外分左右道自成州經天水出皁

   郊堡直抵秦州其地皆平衍此左出之路自兩當趨鳳州直出鳯翔大散𨵿至和尚原此右出之路

    烏珠舊作兀术今改馬嶺𨵿在鳳縣西四十五里亦曰馬嶺砦五代周顯德二年遣將

   王景等入散𨵿攻蜀秦州蜀將李廷珪遣别將據馬嶺砦卽此大散𨵿在鳳縣東北五十里

   與鳯翔府寶雞縣分界方輿勝覽關在梁泉係極邊為秦蜀要路漢高祖從故道敗章邯於陳倉卽

   由此出又見寶雞縣陽平𨵿在寕羌州西北一百里𨵿城東西徑二里南倚雞公山北傍嘉

   陵江舊置巡司今裁有陽平𨵿營設叅將防守並設州同駐此 按古陽平𨵿卽白馬城在沔縣界

   今𨵿乃古陽安𨵿地三國漢景耀六年姜維聞鍾會治兵𨵿中表請遣張翼廖化等督軍分䕶陽安

   𨵿口後魏時謂之𨵿城世宗時茍金龍為梓潼太守帶𨵿城戍主魏書地形志東益州有梓潼郡領

   華陽興宋二縣蓋置於𨵿城也水經注西漢水西南流逕𨵿城北元和志𨵿城俗名張魯城在金牛

   縣西三十八里皆卽此近代改置陽平𨵿仍漢舊名耳明統志以為卽古陽平𨵿誤鐡鎖𨵿

   在寕羌州東六十里又牢固𨵿在州南西十里七盤𨵿在州西南六十五里接四川界百牢

   𨵿在沔縣西南七十里隋書地理志西縣有𨵿官有百牢山元和志百牢𨵿在西縣西南三十歩

   隋置白馬𨵿後以黎陽有白馬𨵿改名百牢自京師趨劍南達淮右皆由此寰宇記隋開皇中置關

   以蜀路險峻號曰百牢一云𨵿置於百牢谷九域志𨵿在三泉縣輿地紀勝在西縣西三十里元統

   志今三泉舊縣西古𨵿是石頂𨵿在沔縣南輿地紀勝石頂原在西縣東南三十餘里宋置

   𨵿最為險要通志石頂𨵿去縣八十里又有白馬𨵿在縣西明正德間置白馬巡司後裁興城

   𨵿在畧陽縣南元和志𨵿在順政縣南五里縣志又有七防𨵿在縣西一百九十里接甘肅階州

   𦊨口𨵿在畧陽縣西北三十里宋開禧二年人陷大散𨵿呉曦退屯𦊨口卽此明宏

   治初設巡司今裁又有白水巡司在縣西北一百十里九股樹巡司在縣東北六十里均裁

   場𨵿在定遠廳南一百五十里接四川保寕府通江縣界舊設巡司嘉慶七年裁又火鑪𨵿在

   廳西北六十里父子𨵿在廳西北百里土門𨵿在廳西北百餘里白陽𨵿在廳西三百二十里接四

   畫眉𨵿在留壩廳南十里石磴盤折為棧道要路武休𨵿在留壩廳南四十五

   里九域志梁泉縣有武休鎮宋紹興三年金將薩里罕入興元由斜谷北去劉子羽謀邀之於武休

   卽此方輿勝覽襃斜谷旁連武休𨵿又極東為饒風𨵿倚饒風以控商虢由武休以達長安為蜀之

   咽喉府志武休𨵿在鳳縣東南二百二十里今置武𨵿驛 薩里罕舊作撒離喝今改柴𨵿

   在留壩廳北五十里土𨵿隘在鳳縣東南三十五里明統志自青岡坪壒過武休𨵿山砦至

   此甚險峻元將汪世顯取蜀經此府志又有青崖谷隘在鳳縣東三十里魚孔隘在沔縣西

   南十里卽今老虎溝宋淳祐三年𫎇古破大安軍宋將楊世安守魚孔隘不降卽此青石𨵿

   巡司在南鄭縣南九十里宋置𨵿明正德中設巡司於此今因之其地與西鄉縣及四川保寕

   府之巴州南江縣相接爲通茶要路黃官嶺巡司在襃城縣南一百一十里接四川保

   寕府南江縣界乾隆四十七年設兼設有把總分防大巴山巡司在西鄉縣西南百二

   十五里明成化中置設巡司 本朝因之路通四川通巴綏定各處漁渡壩巡司

   遠廳南九十里四面崇山中開田壩接四川通江縣界明隆慶中移本府通判駐此崇禎中改設守

   備 本朝增設遊擊後裁嘉慶十年由姚家壩移駐黎壩巡司在定遠廳西南一百里嘉

  慶七年由簡池壩移駐南星巡司在留壩廳北一百里接鳯縣界嘉慶十三年設

  陽營在洋縣北一百五十里三面老林直接終南太白五方雜處處處可通設有都司駐守舊

  有縣丞分駐乾隆二十六年裁嘉慶七年復設鐡鑪川營在鳳縣東南一百七十五里嘉

  慶二十年設有守僃駐守司上汛在西鄉縣南一百里兩面峻嶺一線中開設有把總分防

  何家巖汛在畧陽縣東六十里設有把總分防西江口汛在留壩廳東北九十

  里東達洋縣南接城固北通歧郿寶鳯設有千總防守連雲棧在襃城縣北戰國策秦棧

  道千里通於蜀漢史記漢王之國張良送至襃中因說漢王燒絶棧道顔師古曰棧道卽閣道蓋架

  木為之魏書崔浩傳險絶之處傍鑿山石而施版梁為閣水經注襃水自大石門厯故棧道下谷俗

  謂千梁無柱也諸葛武侯與兄瑾書曰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一百餘里其閣梁

  一頭入山腹一頭立柱於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可安柱後諸葛卒於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燒之自後

   案舊修路者悉無復水中柱經步者浮梁振動無不搖心蕩目也寰宇記梁州西北入斜谷至鳳州

   界一百五十里輿程記陜西棧道長四百二十里自鳳縣東北草涼驛為入棧道之始南至襃城之

   開山驛路始平為出棧道之始縣志明洪武二十五年因故址增修約為棧閣二千二百七十五間

   統名曰連雲棧自縣北雞頭𨵿起一里至石洞又一里至石嘴七盤又七里至獨架橋上阻石崖下

   臨龍江最為險峻又三里至倚雲棧卽響水灘前有石佛灣盤龍塢又七里至老君崖又四里至堡

   子鋪又四里至飛石崖又一里至閻王碥憑虚最險又三里至架雲又八里至逍遥卽青橋又十七

   里至馬道鋪又十里至順平又十里至甜竹碥又三里至三岔鋪卽馬道驛又五里至燕子崖巨石

   横亙江水瀠洄又二十里至鳴玉卽簸箕棧又二里至虎頭𨵿又一里至上天橋又三里至武曲𨵿

   又一里至火燒碥又一里至碧霄又二里至石梯又七里至青雲卽臘魚溝又數十步至臘魚潭縣

   境閣道止此自臘魚潭而北又有焦崖鋪黒龍灣飛仙閣石溝橋八里𨵿雲門新開嶺安山灣青陽

   米倉道在南鄭縣南通四川巴州境圖經漢末曹操擊張魯於漢中張魯奔南山入巴

   中又張郃守漢中進軍宕渠皆由此道自興元逕此逹巴州不過五百里五里壩在西鄉縣

   東南一百八十里 本朝嘉慶七年由大池壩移縣丞駐此姚家壩在定遠廳南一百五

   十里舊設巡司嘉慶十年簡池壩在定遠廳西二百四十里接連川省山路詰屈羊腸

   一線舊設巡司嘉慶十年移駐黎壩每𡻕分防數月茅坪在洋縣東北九十里重巒曡嶂徑路

   崎嶇設有把總分防瓦石坪在定遠廳西二百里設有守備防守清風閣在鳳縣東

   北一百里今一名北星唐僖宗曾駐蹕於此山險林密盜賊出没明嘉靖八年設巡司今裁

   柳鎮在南鄭縣東南三十里與城固縣接界水經注漢水自南鄭又東得長柳渡長柳村名也

   九域志南鄭有長柳桓香西橋三鎮縣志又有沙河鎮在縣西二十五里彌勒院鎮在縣北三十里

   襃城鎮在襃城縣南十里今名打鐘壩九域志襃城縣有襃城橋閣二鎮舊志襃城驛在縣

   南二十五里其地有園池竹木可供遊覽蓋卽襃城鎮也隂平鎮在城固縣南十八里今名

   大平村三國漢景耀中張翼董厥詣陽安𨵿口為諸圍外助至陰平留住待之卽此水經注白水東

   南逕隂平故城南又袁揚鎮在縣西北十五里原公鎮在縣北二十里壻水鎮在洋縣西

   北四十里與城固縣接界以近壻水故名九域志興道縣有壻水鎮又有謝村鎮在縣西二十五里

   茶谿鎮在西鄉縣東一百一十里子午鎮在西鄉縣東北一百六十里西接洋縣東

   指石泉明設巡司今裁黃花鎮在鳳縣東北十里卽古黃花縣也九域志梁泉縣有黃花

   保安方石東河橋白澗鹵土武休七鎮府志又有白石鎮今為白石鋪青鳥鎮在寕羌州

   西北宋置九域志在三泉縣西四十里又輿地紀勝州東有仙流鎮峽口鎮在畧陽縣東一

   百里又橫現鎭在縣西十五里鳴水鎮在縣西四十里石門鎮在畧陽縣西北九域志順

   政縣有石門沮水二鎮縣志有石門梁在縣西九十里卽石門也馬盤砦在襃城縣西唐

   天復二年王建將王宗播攻馬盤砦卽此渭門砦在洋縣東一百二十里西城路口又陽嶺

   砦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子午谷口石佛堡在縣東北六十里駱谷口皆宋置萬仞砦

   陽縣北宋乾德二年王全斌伐蜀由鳯州路進討拔乾渠度萬仞燕子二砦遂下興州元統志萬仞

   山在長舉縣後有𨵿故縣堡在西鄉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明正德中置黃牛堡

   縣東北一百一十五里接鳳翔府寶雞縣界五代顯德二年王景攻蜀入散𨵿拔黃牛砦宋紹興

   三十一年金圖克坦哈希扼大散𨵿遊騎攻黃牛堡呉璘自河池馳至青野原調兵分道援黃牛府

   志黃牛堡在縣東北五十里去寶雞縣一百八十里呉玠將楊崇義築今有千總分防又松陵堡在

   縣東北大散𨵿旁宋時置戍於此與散𨵿相犄角 圖克坦哈希舊作徒單合喜今改長林

   驛在南鄭縣東自驛西北四十里為襃城縣自驛西二十里為沔縣之黄沙驛今廢漢陽

   驛在南鄭縣西又西二十里逹襃城縣界又五十里達沔縣黄沙驛自驛而北七十里逹襃城縣

   之開山驛開山驛在襃城縣治西明初置東南接南鄭縣漢陽驛西南接沔縣黄沙驛

   橋驛在襃城縣北六十里明初置舊有驛丞乾隆四十七年裁南至開山驛五十里北至馬道

   驛四十里馬道驛在襃城縣北一百里眀初置北至鳳縣武𨵿驛五十里今有驛丞

   山驛在鳯縣治東南自驛而東七十里接草涼驛轉南五十里至三岔驛又南六十里至松林

   驛又六十五里至安山驛又四十五里至武𨵿驛又五十里達襃城縣之馬道驛草涼驛

   在鳳縣東六十里有驛丞又東七十里接寶雞縣之東河橋驛三岔驛在鳳縣南五十里有

   柏林驛在寕羌州治北黃壩驛在寕羌州西南八十里有驛丞南至四川保寕

   府廣元縣神山驛四十里今有把總分防順政驛在沔縣治西黃沙驛在沔縣東

   四十里明置 本朝初設驛丞乾隆五十五件裁北至襃城縣開山驛五十里大安驛

   縣西南九十里本名金牛驛明初置舊有驛丞今裁設有把總分防南九十里逹寕羌州柏林驛

  青羊驛沔縣西六十里南接大安西通陽平今廢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移設縣丞嘉慶

  十三年裁安山驛在留壩廳治南武𨵿驛在留壩廳南四十里武休𨵿 本朝乾隆

  三十八年設驛丞松林驛在留壩廳西北七十五里有驛丞今裁

 ︹津梁︺梳洗橋在南鄭縣東五里沙河橋有二一在南鄭縣東一里一在城固縣西

  南十五里通濟橋在南鄭縣南二里舊為木橋明時易以石明珠橋在南鄭縣西三

  小江橋在南鄭縣西十五里柏鄉橋在襃城縣東南二十里大通橋

  在襃城縣南門外又縣南半里有西河橋樊河橋在襃城縣東北九十里馬道驛北漢舞陽

  侯樊噲所造天生橋有三一在襃城縣北七盤山下有大石橫亙江中舉足可渡一在寕

  羌州西南八十里其地有山高數十仞河水自山下入川石勢天成如橋一在畧陽縣西八十里有

  石長七丈闊二丈横於大澗薛公橋在城固縣西北二十五里宋紹興初縣令薛可光開

   渠漑田民謂之薛公渠橋亦因之而名又段 -- 𠭊 or 叚 ?橋在東𨵿外縣民段 -- 𠭊 or 叚 ?文海建張橋在西𨵿外縣民張成

   天臨橋在洋縣東五里眀天啓中諸生周昕重修 本朝順治中邑人周應瑞子命新

   相繼重修康熙中為水衝圮知縣鄒溶重建又貫溪橋在縣東十里東渡橋在西鄉縣東三

   里又南渡橋在縣南一里木馬河渡口斜谷橋在鳳縣東二里斜谷今廢五丁橋

   在寕羌州東北金牛峽舊州橋在沔縣東二十五里跨舊州河黃沙橋沔縣東

   四十里跨黃沙河通恵橋在畧陽縣東城外山谿時漲修廢無常又翠秀橋在縣西三十

   梁橋在定遠廳西一百三十里嘉慶十五年青羊橋在留壩廳東南二十里

   武𨵿橋在留壩廳南五里上水渡在南鄭縣西南五里又下水渡在縣南三里二

   渡皆夏秋設船冬設橋以濟龍岡渡在南鄭縣南十里栁渡在城固縣南四里亦

   曰上柳渡又白崖渡在縣西南四里白沙渡在洋縣東一百三十里出黄金峽口壻水

  渡在洋縣西四十里東岸壻水鋪西岸漢王城城固洋兩縣每𡻕十月設橋夏秋設渡洋河

  渡在西鄉縣東十里子午渡在西鄉縣東北一百八十里

 ︹隄堰︺利民隄在鳳縣其相近有塏子堰宋祥符二年置今廢班公堰在南鄭縣東南

  三十里 本朝嘉慶七年知縣班逢揚引冷水灌田自李家街起至城固之乾沙河止灣環三十餘

  里逢揚升任知府嚴如煜竟其功以此堰創之逢揚因名之曰班公堰又芝子堰在縣南十五里亦

  因冷水漑田黃土堰在縣東南二十里引觀溝河水溉田馬湖堰在南鄭縣西南八十里襃

  城縣西南一百里引亷水灌兩縣田又東北三十里爲野羅堰又東北爲馬嶺堰又東北三里爲流

  珠堰舊志載流珠堰勢若流珠亦漢蕭何所築宋嘉祐乾道元至正年間重修明嘉靖中圯監生歐

  本禮濬源導流編竹爲籠實之以石置中流限以木樁數月工竣又東北六里爲莊頭堰又東北二

  十五里爲石梯堰一名柳堰子又東北一里爲楊付堰又有龍潭堰者在襃城縣西南一百十里向

   與馬湖等堰共稱亷水八堰而所引實為泉水今改正山河堰在襃城縣東引襃水漑田

   一名柳邊堰輿地紀勝山河堰本蕭何所創相傳為蕭何堰後乃語訛為山河紹興二十二年利州

   東路帥臣楊庚奏稱襃斜舊有六堰灌漑民田靖康之亂民力不能修葺為水衝壞請修治乾道四

   年知興元府呉拱修復六堰濬大小渠六十有五凡漑南鄭襃城田二十三萬三千畝有奇府志蕭

   何始立為二堰曹參落成之諸葛亮軍駐漢中踵跡增築至宋復壞吳玠呉璘相繼修治廣漑民田

   復業數萬今堰凡三第一堰在縣北三里亦曰鐵樁堰今廢第二堰在縣東門外舊隄長三百六十

   步 本朝嘉慶七年陜安道朱勲修築石隄五十餘丈十五年水漲於石隄下將舊隄衝決知府嚴

   如煜就石隄上下加築土隄七十九丈另開新渠一百三丈三尺深三丈十六年工竣經流之地首

   為高堰子又東三里為金華堰支分小堰七曰雞翁沙堰周家崔家何家劉家橙槽又東三里為舞

   珠堰支分小堰五曰魯家鄧家朱家瞿家白火石又東五里為小斜堰以上專漑襃城縣田又東一

   里為大斜堰在南鄭龍江鋪又東五里為柳葉洞以上分漑襃城南鄭田又東為豐立洞又東八里

   為羊頭堰在南鄭縣西北十五里又東五里為杜通堰又東三里為小林洞又東二里為燕兒窩又

   東一里為紅崖子堰又東二里為姜家洞又東二里為營房洞又半里為李堂洞又半里為李官洞

   自金華堰至此為上壩又東一里至二道官渠分高低兩渠高渠下達三皇川低渠為高橋洞又東

   一里為小王官洞又半里為大王官洞又東一里為康本洞又半里為陳定洞又半里為花家洞又

   半里為何棋洞又半里為高洞子又半里為東柳葉洞又半里為任明水口又半里為呉剛水口又

   半里為王朝欽水口又半里為聶家水口又東流至三皇川設水閘以節水分渠為七自高橋洞至

   此為下壩第三堰在第二堰下五里由堰口東南流至三橋洞分東西兩溝其工較省其灌田之多

   寡亦懸殊焉鐡鑪堰在襃城縣南七十里引華山水龍河堰在縣西南九十里引漳溪水

   左右横截十一渠漑田今俱廢東流堰在城固縣南五里引南沙河水灌田在東岸曰東流

   堰在西岸曰西流堰萬夀堰在城固縣西南四十五里引小沙河於東岸作堰灌田又北流

   為倒柳堰沙平堰於西岸築堰為上盤堰一名蛇盤堰又下盤堰新堰蓮花堰均出小沙河

   官堰在城固縣西三十里引北沙河水於東岸作堰灌田又南流於西岸作堰曰西小堰曰𬃷

   兒堰又橫渠堰在縣西三十五里郭公堰在縣西北四十里俱出沙河北五門堰在城固縣

   西北二十五里舊築隄激壻水以灌山之麓元至正間縣尹蒲庸改創石渠明宏治間推官郝晟重

   開濬漑田四萬八百四十餘畝高堰在城固縣西北四十里引壻水灌田又南流繞慶山而下

   為百丈堰在縣西北三十里於中流以木石障水東行闊百餘丈楊填堰在城固縣東北

   十五里洋縣西五十里引壻水漑兩縣田宋楊從義於河中流填成此堰故名堰兩岸皆沙土易冲

   圮元明至 本朝官民隨時修補嘉慶十五六年山水頻漲舊渠平為河身知府嚴如煜率兩邑士

   民買河東岸地將渠身改進築幫河隄二百二十八丈九尺於河水入渠之處修石門五洞十七年

   工竣堰水東南流為丁家洞姚家洞青泥洞至寶山繞山而東為鵝兒洞又東南為竹竿洞孫家洞

   又北東南流為梁家洞入洋縣界為新開洞其北岸為倪家渠魏家渠又東南流為柳家洞磑眼洞

   黃家洞漢龍洞水磑堰分水渠其北岸為北高渠又下為野狐洞東南流入漢高原堰

   縣東三十里引大龍河水灌田溢水堰在洋縣西北三十里溢水出縣北山中南流五里於

   東岸築堰分水東南流為小飛槽大飛槽䥷板堰腰渠西渠石堰渠呉家渠北渠南渠溢水又南流

   五里於西岸築堰引水西南流為二郎堰在縣西十五里溢水又南流五里於下流截河為堰從東

   岸分水與溢水偕下而南者為三郎堰在縣西十里灙濱堰在洋縣北十五里灙水出縣北

   石銼山南流至周家坎於西岸築堰分水西南流循山麓紆𮞉南下中經二澗澗深廣數丈舊架木

   為飛槽渡渠水以達於田每水漲沖没萬厯中知縣李用中創建石槽以為渠道以數丈之槽利漑

   數千畝灙水又南流五里於東岸築堰分水東南流為土門堰在縣北十里阻牛首山之麓故鑿為

   門以通渠道因名相近有賈峪河出没無常狂瀾一倒直斷中流隴畝間動苦枯涸萬厯中知縣姚

   立誠築長隄以障之共修成石堰二座飛槽九座洞口一十四處灙水又南流四里許截河築堰從

   東分水流至縣西𨵿外為斜堰在縣北六里居灙水下流𡻕苦衝溢知縣李用中甃石數丈分門閘

   板視水之消長以時啟閉數遇洪濤终莫能壞仍東開土渠二百四十丈灌漑賴之金洋堰

   在西鄉東南二十里子午山左有大渠一分小渠二十五道上中下三壩明景泰初知縣邱俊築漑

   田四千六百畝 本朝康𤋮五十三年知縣王穆重築相近又有三郎鋪堰在縣東四十里聖水峽

   堰在縣東六十里洋谿河堰在縣東七十里官莊堰在縣南二里渠分二道五渠河堰在縣南二十

   里分渠五法寶堂堰在縣南三十里渠分六平地河堰在縣西九十里私陀河堰在縣西一百二十

   里驚軍壩堰在縣西一百五十里別家壩堰在縣北三十里高川堰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西龍溪

   堰在縣西南二十里莒河堰在縣西南三十里桑園鋪堰在縣西北四十里七里堰

  羌州西南七里明嘉靖中知州李應元修琵琶堰在沔縣南三十里引養家河水灌田又北

  為馬家堰又北為麻柳堰又北為白馬堰一名白崖堰又北為天生堰又北為金公堰又北為濜水

  堰又北為康家堰石刺塔堰在沔縣東北三十五里亦名山河堰引舊州河水灌田分

  兩派東流者為山河東堰西流者為山河西堰石燕子堰在沔縣東北五十里又名天分

  堰引黃沙河水灌田分兩派東流者為天分東堰西流者為天分西堰五渠在西鄉縣北一

  東河渠一中沙渠一北寺渠去城二里許一白廟渠一西沙渠去城三里許衆山之水入五渠由渠

  入城濠遶木馬河五渠淤塞夏秋雨積旬水𨺗漲害民田廬舍 本朝康熙中知縣王穆按畝役夫

  於農隙頻加挑濬而西北隅賴以有秋

 ︹陵墓︺︹周︺鬼谷子墓在襃城縣西北五十里黄草坪︹漢︺戚夫人墓在西鄉縣

  東南輿地紀勝有廟在縣東五里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張騫墓在城固縣西北八里

   蔡倫墓在洋縣東三十里李固墓在城固縣西水經注長柳渡有漢太尉李固墓

   碑銘尚有文字剥落不可復識府志墓在縣西三十里有石碣題曰漢忠臣太尉李公神道

   女冢在城固縣北水經注壻水東逕七女冢冢夾水羅布如七星高十餘丈周圍數畝元嘉六

   年大水破墳得一甎刻云項氏伯無子七女造槨世人疑是項伯冢輿地紀勝七冢三在城固縣四

   在興道縣︹三國︺︹漢︺諸葛武侯墓在沔縣南定軍山蜀志亮遺命葬定軍山因山

   爲墳冢足容棺魏鍾會至漢川令軍士不得於墓所左右芻牧樵採水經注亮遺令因卽地勢不起

   墳隴惟𭰹松茂柏攢蔚川阜莫知墓塋所在元和志墓在西縣東南八里貞觀十一年敕禁樵採

   馬超墓在沔縣東三里今其地名馬場張嶷墓在襃城縣南柏鄉街世呼爲襃德將

   ︹宋︺楊從義墓在城固縣北十五里︹明︺楊洪墓在南鄭縣西北十五里

   張鳳翮墓在城固縣南十五里杜家山吉孔嘉墓在洋縣東南三里

 ︹本朝︺佛泥勒墓在南鄭縣北門外百餘歩李聖翼墓在南鄭縣東三里

 ︹祠廟︺黃帝廟在城固縣西南二十里禹王廟一在府治西南隅一在寕羌州北嶓

  冢山漢高祖祠在南鄭縣南漢水濱相傳高祖逰憩於此後人立祠祀之伍子

  胥廟在城固縣北百丈堰元至正元年二郎廟在府治西秦蜀郡太守李冰子二郎

  佐父治水有功元至順六年加封為英烈昭忠𤫊顯仁祐王太白山神廟在府治西

  北府以北廳縣堰渠資黒龍江壻水故道河灙水河其源皆出太白山天旱祈禱輒應嘉慶十七年

  知府嚴如煜率屬建酇侯廟在府治堂東明洪武十五年一在襃城縣南八里流珠堰側

  祀漢蕭何淮隂侯廟有三一在南鄭縣米倉山下一在縣西南仙臺山一在襃城縣南孤

  雲山祀漢韓信留侯祠有二一在城固縣東三里一在洋縣西四十里雲山祀漢張良

  遠侯廟在襃城縣山河堰祀漢曹參宋政和中賜額武侯廟在沔縣東南祀蜀漢

   諸葛亮蜀志景耀六年詔為亮立廟沔陽裴松之註襄陽記曰亮初亡百姓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

   上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因近其墓立廟沔陽㫁其私祀水經注定軍山東地名高

   平是亮𪧐營處有亮廟通志廟内有唐御史沈迥碑 本朝嘉慶五年重修張桓侯廟

   在西鄉縣西𨵿祀蜀漢張飛侯初封西鄉因立廟焉明正統四年流賊逼近邑城忽大雨水湧賊不

   戰而懾時廵撫藍璋兵僃來天球以督軍至夢侯助陣事定題請敕封武義忠顯助順王建侯廟邑

   西 本朝順治六年康熙二十二年重修楊君神祠在畧陽縣元和志在順政縣西南二

   里嘉陵水山上卽楊難當也土人祀之府志今曰武都王廟在縣治忠烈祠在鳳縣西南仙

   人𨵿祀宋呉玠呉璘又有祠在畧陽縣東一里二相祠在南鄭縣治内宋嘉定間建祀張浚

   虞允文魏了翁為記楊將軍廟在城固縣北十五里祀宋楊從義旌忠廟

   羌州北輿地紀勝在大安軍學旁祀楊震仲蒲尹祠在城固縣西北斗山之麓祀元縣尹

  方正學祠在南鄭縣治西南祀明方孝孺三公祠在南鄭治西舊爲藍公祠

  祀明都御史藍璋康海爲記後因原傑吳道宏相繼撫鄖招撫流移皆有功漢中故並祀之

  都祠在西鄉縣東祀明都御史原傑呉道宏節義祠在畧陽縣東一里祀明知縣孫

  靈澤廟在襃城縣南五十里玉泉北宋建因屢次禱雨靈應封神爲孚濟侯澤潤

  廟在襃城縣南三十里中梁山宋建靈潤廟在洋縣東五十里蒿平山腹有靈湫旱禱

  龍王廟在寕羌縣東北道林子龍洞明宏治中祈雨靈應爲之立廟昭忠祠

  在留壩廳北門外嘉慶十四年建祀同知齊黙慎司獄黄定一守備田得廩生羅浮鳳附生羅克選

 ︹寺觀︺聖水寺在南鄭縣東南三十里寺有五色泉一泉黒色在佛座下四泉在泉東西天旱

  禱雨輒應乾明寺在南鄭縣西中梁山上宋建延慶寺在襃城縣東南十里唐貞

  觀中賜額福嚴寺在襃城縣南九十里卽金華寺中有塔崇慶寺在襃城縣西二

   十五里俗呼牛頭寺唐建宋蘇軾有贈牛頭寺明上人詩寶山寺在城固縣東北十五里唐

   開禧時建卽蕙香院開明寺在洋縣南一里唐建有浮圖高十三層宋文同畫古松八

   株根節礧砢筆𫝑飛動醴泉寺在洋縣南十六里唐開元中建智果寺在洋縣西

   三十里唐儀鳯中建湧泉寺在洋縣西北三十里宋建禱雨屢驗卽今普澤院廣慶

   寺在西鄉縣治東宋建開元寺在西鄉縣東三十里聖德寺在鳳縣東南六里唐

   貞元中建戴正倫記梁肅書碑今廢鐡佛寺在寕羌州一百三十里原為華嚴寺唐宋以來

   古刹也遺鐵佛三尊故名𤫊嚴寺在畧陽縣南七里唐建崇勝院在洋縣北十五

   里宋大中祥符中建鄭鄖有詩成化觀在襃城縣西北九十里雲夢山舊名雲霧寺宋慶元

   間改為觀白鶴觀在城固縣南十里老君山唐建奉真觀在城固縣西北二十里卽

   斗山觀亦名昇仙觀唐竇子明得道之所崇道觀在洋縣西北二十五里鄷都山宋元豐中

  

 ︹名宦︺︹漢︺田叔陘城人𥘉爲趙王張敖郎中高帝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拜爲漢中

  丁邯陽陵人世祖時遷漢中太守治有異政陳禪安漢人安帝時漢中蠻叛以禪

  爲漢中太守賊素聞其名聲卽時降服子澄有清名亦官漢中太守︹三國︺︹漢︺吕乂

  人丞相亮出軍徙爲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王平宕渠人初爲安漢將軍領漢中太守

  延熙六年拜鎮北大將軍統漢中平在北境甚著名績︹晉︺張光鍾武人永嘉中爲梁州刺

  史鄧定等抄盜進逼漢中光不能赴州止於魏興綏撫荒殘百姓悦服於是卻鎮漢中時賊黨李運

  楊武自襄陽入漢中光嬰城固守憤激成疾佐吏及百姓咸勸光退據魏興光按劍曰吾受國厚恩

  不能除寇河得退還聲絶而卒子邁多才畧有父風州人推邁權領州事與賊戰没︹南北朝︺

  ︹宋︺蕭思話南蘭陵人元嘉中爲梁南秦二州刺史氐帥楊難當宼漢中思話遣司馬簫承

   之進據磝頭難當引衆西還留其將趙温守梁州薛健據黄金姜寶據鐡城承之遣陰平太守蕭坦

   進攻二戍拔之思話遣軍繼進與承之軍合難當遣其子和悉力來攻承之等力戰敗之漢中平悉

   收没地置戍葭萌水遷鎮南鄭劉道眞彭城人元嘉中為梁南秦二州刺史楊難當宼漢中

   道真與裴方明討破之難當奔上邽仇池遂平劉秀之莒人元嘉中為梁南秦二州刺史漢

   川饑饉秀之躬自儉約先是漢川悉以絹為貨秀之限令用錢百姓利之遷益州刺史折留俸禄二

   百八十萬付梁州鎮庫此外蕭然︹齊︺蕭懿梁武帝兄永明末為梁南秦二州刺史魏軍十

   萬入漢中圍南鄭懿率二千餘人固守拒戰六十餘日不下死慯甚衆軍中糧盡擣𱋐為食懿遣氐

   帥楊元秀說氐起兵攻魏厯城等六戍魏人震懼邊境遂安︹梁︺蕭脩鄱陽王恢子武帝以

   為梁秦二州刺史在漢中七年移風改俗人號慈父將秋遇蝗脩躬至田所深自咎責功曹史勸捕

   之脩曰此由刺史無德所致捕之何補言卒忽有飛鳥千羣蔽日而至𣊬息之間食蝗遂盡而去

  ︹魏︺李崇頓邱人考文南討漢陽崇行梁州刺史事氐楊靈珍襲破武興與齊相結崇督諸軍

  討破之靈珍奔漢中考文嘉其功拜梁州刺史邢巒鄚人世宗時梁夏侯道遷以漢中降詔巒

  都督征梁漢諸軍事巒至漢中白馬以西猶為梁守巒遣將領鋭卒攻下之乘勝追北至𨵿城之下

  詔拜巒梁秦二州刺史於是開地定境東西七百里南北千里𫉬郡四十二部䕶軍及諸縣戍遂逼

  魏子建下曲陽人初宣武平氐遂於武興立鎮尋改為東益州其後鎮將刺史垂失人

  和羣氐作梗乃除子建東益州刺史子建布以恩信達近清靜宼儁上谷人永安二年為梁州

  刺史梁俗荒獷多盜賊儁令郡縣立庠序勸耕桑敦禮讓數年風俗頓革梁將曹炎之鎮魏興屢擾

  疆場儁遣長史杜林道攻克其城并擒炎之梁頓兵魏興志圖攻取儁撫厲將士人思效命梁知其

  得衆心弗敢逼︹周︺李暉成紀人建德初出為梁州總管時渠蓬二州生獠積年侵暴暉至州

  綏撫並來歸附︹隋︺裴藴聞喜人高祖時厯洋州刺史有能名︹唐︺薛大鼎汾陰人高

   宗時為山南道副大使開屯田以實倉廩有治名韓思復長安人永淳中調梁州府倉曹

   參軍會大旱輒開倉賑民州劾責對曰人窮則濫不如因而活之無趣為盜賊州不能詰唐璿

   始平人武后時授梁州都督吐番大將麴莽布支宼梁州入洪源谷璿臨高望之見賊騎鎧鮮明謂

   麾下曰莽布支新將兵欲以示武其下皆貴臣子弟騎雖精不習戰吾為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六

   戰皆克築京觀西還張嘉貞猗氏人厯秦梁二州都督政以嚴辦吏下畏之奏事京師明皇

   善其政數慰勞元結河南人肅宗時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募義士於唐鄧汝蔡降劇賊五千

   史思明亂帝將親征結建言賊銳不可與爭宜折以謀帝善之李勉鄭王元懿曾孫肅宗時為

   梁州刺史勉假王晬南鄭令啐為權倖所誣詔誅之勉曰方藉牧宰為人父母豈以讒殺良吏乎卽

   拘晬為請得免晬後以推擇為龍門令果有名嚴震鹽亭人建中中為興鳯兩州團練使興利

   除害號稱清嚴遷山南西道節度使朱泚反遺帛書誘之震卽斬以聞時李懷光與賊連和徳宗欲

   徙蹕山南震聞馳表奉迎旣入駱谷懐光以騎追襲賴山南兵以免至梁州宰相請西幸成都震曰

   山南密邇畿輔李晟方圖收復藉此軍爲聲援今引而西則諸將顧望責功無期會李晟表至亦請

   駐蹕梁洋議遂定梁漢間自安史後户口流散震隨宜勸課鳩斂有法民不煩擾而行在供億具焉

   車駕還改梁州爲興元府卽用震爲尹嚴礪震從祖弟震卒以礪權知留府事卽拜本道節

   度使興州自長舉北至青泥嶺西抵成州崖谷峻隘十里百折秋潦冬雪泥淖爲害運饋者顛踣糗

   糧芻稾委填溝壑礪乃出軍府之幣卽山僦工自長舉而西䟽嘉陵江三百餘里以饋成州民嘉賴

   裴玢京兆人元和中爲山南西道節度使爲治嚴稜達權𫝑不務貢奉蔬食敝衣居處取

   蔽風雨倉庫完實百姓安之裴度聞喜人穆宗時出爲山南西道節度使寶厯二年復入朝

   李絳贊皇人太和中爲山南西道節度使監軍楊叔元激軍士作亂牙將王景延戰殁絳

   遂遇害事聞贈司徒諡曰貞景延亦贈官温造祁人興元軍亂殺李絳衆謂造可夷其亂乃授

   山南西道節度使造至斬八百餘人⿰酉𬐚 -- 醢殺絳者取其級祭絳及死事官王景延等以功加檢校禮部

   李從晦文宗時厯山南西道節度使以風力聞令狐楚華原人開成中爲山

   南西道節度使爲政善撫御治有績人人得其宜鄭澣榮陽人文宗時爲山南西道節度使

   始其父餘慶鎮興元創學廬澣嗣完之養生徒風化大行封敖蓚人大中中爲興元節度使初

   鄭涯開新路水壞其棧敖更治斜谷道行者告便蓬果賊依雞山寇三川敖遣副使王䞇捕平之

   ︹五代︺︹梁︺唐道襲爲山南西道節度使李茂貞攻蜀道襲拒於青泥嶺以死守之茂貞

   自是無窺山南意︹宋︺張暉大城人建隆中議伐蜀以暉爲鳳州團練使兼縁邊巡檢濠砦

   橋道使暉盡得山川險易密䟽陳之太祖大悅及大軍西下暉督軍開大散開路躬撫士卒且役且

   戰人忘其勞李穆陽武人宋初爲洋州通判剖決滯訟無留獄安守忠晉陽人乾

   德中蜀平太祖知遠俗苦苛虐南鄭爲走集之地特命守忠知興元府以撫綏之周渭

   人乾德中通判興州州領𦊨口砦多戍兵監軍傲狠縱其下為暴居人苦之渭馳徃諭以禍福斬其

   軍校衆皆懾服詔書襃嘉命兼本砦鈐轄開寶初鳯州主吏盜隱官銀擇渭往代周𡻕羡課數倍

   趙安易薊人太平興國中知興元府先是兩川民輸稅者以鐵錢易銅錢安易言其非便請

   許納鐡錢詔從之韓億雍邱人真宗時知洋州州豪李甲凡死廹嫂使嫁因誣其子為他姓

   以專其貲嫂訴於官甲輒賂吏掠服之積十餘年訴不已億視舊牘未嘗引乳醫為証召甲出乳醫

   示之甲無以為辭𡨚遂辨楊繪綿竹人仁宗時知興元府吏請攝穿窬盜庫縑者繪就視之踪

   跡不𩔖人所出入呼戲沐猴者詰於庭一訊具伏府中服其明在郡獄無繫囚文同梓潼人皇

   祐中知興元府治庠序擇行藝之秀者掌之風諭境内遣子弟就學暇日躬閱訓導襃斜間道多剽

   竊吏不能禁同治之盜不敢犯後徙知洋州有惠政盧士宏新鄭人知洋州先是圭田多虚

   藉士宏考校令隨實以輸自部使者而下皆十損七八文彦博包拯皆以亷能薦楊文廣

   太原人治平中為興州防禦使韓琦使築篳篥城文廣聲言城噴珠率衆急趨篳篥比暮至其所部

   分已定遲明敵騎大至知不可犯而去文廣遣將襲之斬𫉬甚衆种世衡洛陽人通判鳳

   州州將王𫎇正章獻后婣家也所為不法嘗千世衡以私不聽𫎇正怒乃隂搆之坐謫劉子

   羽崇安人建炎中吴玠戍河池五彦戍金州皆饑興元帥臣閉糴二鎮病之張浚承制拜子羽知

   興元府子羽至漢中通商輸粟二鎮遂安郭浩隴干人紹興初金人破饒風嶺侵梁洋入鳳州

   攻和尚原浩與呉璘往援斬𫉬萬計徙知興元府飢民相聚米倉山為亂浩討平之王庶慶

   人紹興中知興元府庶以士卒單寡籍興洋諸邑及三泉縣强壯兩丁取一三取二號義士日閱於

   縣月閱於州厚犒之不半年有兵數萬王夢易滎州人常攝興州改川陜茶運置茶鋪免

   役民嵗課亦辦吳璘隴干人紹興中為利州西路安撫使浩興州時和議方堅而璘治軍經武

   常如敵至二十六年改判興州從拜四川宣撫使乾道初又改刺興元府修復襃城古堰漑田數千

   頃民甚便之楊政臨涇人紹興二年知鳳州十年徙知興元府會金渝盟政建迎敵之䇿斬

   𫉬甚多明年政出和尚原屢敗金兵和議成帝召政還軍民詣部使者借留還鎮屯興元府守漢中

   十八年六堰久壞失灌漑之利政為修復漢江水決為害政築長隄捍之凡有益於民者不敢以軍

   旅廢故將士上下安之唐文(⿱艹石)眉山人高宗時通判洋州洋西鄉縣產茶亙陵谷八百餘

   里山窮險賦不盡括使者韓球將增賦以市寵園户避苛斂轉徙饑饉相藉文若力爭之賦訖不增

   吳拱璘兄玠之子乾道中知興元府漕使王炎委修復山河堰盡修六堰濬大小渠六十五里

   凡漑南鄭襃城田二十三萬三千畝有奇下詔奬諭虞允文仁夀人乾道中為四川宣撫使

   至漢中金洋興元歸正人二萬遮道訴繫縲之苦允文分給官田俾咸振業李蘩晉原人孝

   宗時知興元府安撫利州東路漢中久饑劍外和糴在州者獨多蘩訪求民瘼有老嫗進曰民所以

   饑者和糴病之也蘩感其言奏免之民大悅呉挺璘子淳熙初為興州都統初軍中置互市

   於宕昌羌馬騎兵雄天下自張松典𣙜牧奏絶互市所得多下駟挺至首陳利害詔許𡻕市七百匹

   始武興所部就餉諸部漫不相屬挺奏以十軍爲名營部於是井然四年除知興州利州西路安撫

   使密修皁郊堡增二砦繕戎器儲於兩庫敵終不覺成州西和𡻕大祲挺力爲賑恤全活數十萬郡

   東北有二谷水挺作二隄捍之紹𤋮中水暴發入城挺旣賑被水者復增築長隄以爲障詔問僃邊

   急務卽建增儲之䇿由是糧糗不乏民賴以安張詔成州人趙汝愚爲從官時每奏呉氏世掌

   蜀兵非國家之利請以詔代領武興之軍汝愚旣知樞密府力辭不拜白於光宗曰(⿱艹石)武興朝除帥

   則臣夕拜命帝許之乃以詔爲成州團練使興州諸軍都統制詔在興州甚得士心楊震仲

   成都人開禧初辟興元府通判權大安軍吳㬢叛馳檄招之震仲辭疾不行時軍教授史次秦亦被

   檄謀於震仲震仲曰大安自武興來爲西蜀第一州若首從其招則諸郡風靡矣顧力不能拒義死

   之曦遣郭鵬飛代震仲趣其行益急震仲飲毒死闔郡爲之流涕明年曦伏誅安丙爲興州安撫使

   以震仲死事聞贈朝奉大夫史次秦眉山人為大安軍教授吳㬢叛招次秦甚遽次秦遷

   延固避㬢迫之乃以石灰桐油塗兩目末生附子傅之比至目益腫次秦母年高而賢聞次秦為㬢

   所招卽命家人以疾篤馳報曦乃聽還曦誅蜀帥上其事改秩利州路主管文字安丙

   慶元間知大安軍𡻕旱民艱食丙以家財糴米數萬石以賑開禧二年程松為四川宣撫使呉曦

   副之丙陳十可憂於松言曦必誤國松不省旣而曦奏丙為隨軍轉運使居河池曦僭號稱臣於金

   丙與楊巨源李好義等誅㬢加丙知興州安撫使時方議和丙獨戒飭將士以攻為守威名甚著

   李好義下邽人開禧初為興州正將吳曦叛好義自青坊聞變亟歸謀誅之以所謀告李貴

   遣人約楊巨源等夜饗士麾衆授甲與兄好古好仁拜訣家廟入偽宫遂斬曦首馳吿安丙宣詔軍

   民好義請乘時取𨵿外四州十戰至山砦高堡七日至西和以少擊衆前無留敵金西和節度使完

   顔欽遁好義整衆而入軍民歡呼迎拜籍府庫以歸於官楊巨源益昌人為鳳州堡子原倉

   官傾財養士沿邊忠義咸服其才移監興州合江贍軍倉呉㬢叛巨源陰有討賊志結義士三百人

   給其衣食與李好義會好義率其徒入偽宫巨源持詔乘馬自稱奉使入内曦啟户欲逸李貴執殺

   之以㬢首徇三軍推安丙權四川宣撫使巨源權叅贊軍事丙奏功於朝以巨源第一詔補承宣郎

   劉甲龍游人開禧中知興元府利東安撫使金立呉曦為芻王曦以書致甲甲援大義拒之欲

   自拔歸朝先募二兵持帛書遺參知政事李璧告變璧袖帛書以進上覽之稱忠臣者再召甲赴行

   在後再知興元府權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撫蜀者諸將有互送禮實賄賂也甲下令首罷之凡

   安丙所立茶鹽柴邸俱廢之又乞復道吴氏莊𡻕收租四萬有奇錢十三萬以禆總計從之丙增多

   田稅甲𡻕減凡百六十萬緡米麥萬七千石邊民感泣高稼蒲江人寶慶中桂如淵鎮蜀辟

   稼通判沔州兼幕職創山砦八十有四募義兵為守禦計元兵由東道入如淵辟稼知洋州及漢中

   陷沔州破稼率遺民駐廉水縣以保巴山制置使趙彦呐以參議官辟之稼言漢中蕩無藩籬宜經

   理仙人原乃繕營壘峙芻糧比器甲開泉源守禦之規㒺不僃具尋知沔州葺理創殘招聚流散民

   皆襁負來歸後元兵自泉𨵿入衆潰城陷遂死焉曹友聞栗亭人端平中權知沔州節制

   屯戍軍馬引兵扼仙人𨵿元兵大至制置使趙彦呐檄友聞控制大安以保蜀口友聞馳書曰沔陽

   蜀之險要吾重兵在此敵有後顧憂必不能越沔陽入蜀大安無險可守豈可以平地控禦彦呐不

   從一日來速者七友聞引兵夜出遇元兵與弟萬血戰俱死贈龍圖閣學士謚曰節胡世全

   景定四年為沔州都統䕶糧運至虎象山遇元兵戰敗死之楊世威宋末為忠義副總管

   元兵破大安世威堅守魚孔隘孤壘不降詔以世威就知大安軍︹元︺暢師文南陽人至

   元間為漢中道巡行勸農副使置義倉孝民種藝法改僉本道提刑按察司事黜奸舉才咸服其公

   姚燧柳城人至元中除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錄囚延安逮繋詿誤皆縱釋之人服其

   王利用潞縣人大德初為興元路總管減職田租額站户之役於他郡者悉除之民甚

   便焉有婦毒殺其夫問藥所從來吏教婦指為富商所貨獄上利用曰家富而貨毒藥豈人情哉訊

   之果𡨚︹明︺金興旺洪武初守興元明昇將吳友仁以三萬衆來攻城中兵止三千興旺

   迎敵面中流矢拔矢復戰敵益衆乃歛兵入城傅友德來援友仁敗走興旺出兵躡之蜀兵墜崖石

   死者無算威震隴蜀費震鄱陽人洪武初知漢中府𡻕凶盜起震發倉粟十餘萬斛貸民俾秋

   成還倉易陳為新盜皆來歸令占宅自為保伍得數千家秋大熟民盡償前栗太祖聞而嘉之

   孝孺寕海人洪武中除漢中府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慕其賢延為賓師每日陳說

   道德王尊以殊禮孝孺嘗以遜志名齋王改曰正學王黼武進人宣德中知洋縣奏最當遷民

   詣闕乞留者數千人詔加秩還任張仕隆安陽人嘉靖初以御史為𨵿南副使時漢中為

   民害者有五狼八犬一虎一彪之謡按得其實卽置於法嚴禁苛索一時貪墨望風解去礦徒為盜

   召而諭之卽時解散趙鯤壽張人知漢中府大盜故海珠依山險為寇父子相繼四十餘年鯤

   下車卽選練民兵以計擒之餘黨奔潰境内悉平李用中杞縣人萬厯中知洋縣多惠政

   百姓立祠祀之姚立誠安邑人萬厯中知洋縣惠政及民瑞麥嘉禾曡見徵應張兆

   曾雲南人天啟中以隴右叅議署𨵿南道道上聞哭聲詢之曰貪弁科役貧無措懼咥耳曾按得

   其實時巨蠧謂為代庖官曰五日京兆耳曾曰去蠧如鋤莠除治務盡旬餘肅清吕大器

   遂寕人天啟中任𨵿南道時𨵿南稱盜藪大器招募以俸金鑄錢為的射中卽賞之由是人皆競奮

   精於射念陽平𨵿為秦蜀咽喉繕葺之寇盗聞之皆逃遁潘文太原人天啟中知漢中府案無

   留牘時礦宼肆掠丈設策招安令充牙兵未一載殺人如故文以計殱滅 -- 濊 ?之民𫉬安堵馮上

   賓𫉬嘉人崇禎初知漢中府不避權貴每有寇警上賓多方豫僃城保無虞司五敎

   人崇禎末知城固縣山民據險稱亂五敎率兵擒斬之闖賊至且戰且守城陷不屈遇害周應

   泰湖廣人崇禎間知寕羌州巨寇陷城罵賊遇害胡上進槀城人崇禎中知鳯縣巨寇陷

   城罵賊遇害吉永祚輝縣人崇禎末為鳳縣主簿將去任會賊至縣今棄城遁永祚倡義

   拒守城陷與二子士樞士模皆死之教諭李之蔚鄉官魏炳亦不屈死永祚贈漢中䘙經厯餘贈卹

   

  ︹本朝︺楊可經順天通州人順治初知漢中府賀珍犯境與同知董應徵李芳徵原體𫎇峙備

   芻糧協力固守城賴以完李天叙安陽人順治中知洋縣時吳三桂駐漢中邑苦騷擾天叙

   每與力爭民以𫉬蘇衣璟如棲霞人順治中任漢中府推官呉三桂駐漢中兵民錯處豪猾

   依倚為姦璟如莅政嚴明豪民皆相戒曰各自愛母犯衣君令尤長於聽㫁雖詞涉兩端獄稽數載

   者以片語折之皆屈服劉澤霖直隸人順治中任漢中府同知吴三桂駐漢中其黨重利

   剥民及移駐雲南索逋甚急質民子女號泣遍野澤霖以法逮治其尤者仍率屬捐金贖男婦數百

   口民皆安堵南鄭有柳邊堰為沙所衝澤霖疏鑿得宜沿邊栽栁以障沙民利賴之呉樹聲

   江寕人知畧陽縣時冠氛未靖邑當衝要樹聲設計防禦以勞勩卒於官汪化鼇涇縣人康

   熙中任漢中府同知吳三桂據漢南逼受偽職化鼇不從自經死又馮臯彊永濟人亦漢中同知呉

   三桂叛隨征至沔縣陷賊中導之降不從賊幽之古寺中厯五載不易節後漢中平督臣哈占疏其

   節於費雅達滿洲人康熙中授漢中鎮總兵先是漢中失守官兵退屯南山之麓費雅

   達至約東軍士沿山村堡民不知兵及大兵復漢中費雅逹帥師進征居民爭挈壺漿囊糗⿰米冓以送

   滕天綬遼陽人康熙中知漢中府諳練精敏修復廟學倉廒漢南素饒水利天綬相視

   地形築隄建閘啟閉有期蓄洩有界自是爭端永杜柯棟建德人康𤋮初知洋縣時華陽多盜

   棟恩威兼濟且捕治之山境悉清招徠復業捐給牛種山民頌徳不衰劉𣒊諸城人康熙中

   知寕羌州州處羣山中無宿儲值漢南大饑艱於輓運乃貸於他邑約能負斗粟至者子三升不十

   日輓三千石奉檄賑洋縣民卽先馳赴偏厯審勘移粟借糶數日而畢山産槲葉而民不習于蠶乃

  募善蠶者教之蠶民賴其利稱為劉公繭始寕羌頗形彫攰𣒊為均田額完逋賦補棧道修旅次安

  輯招來期年而廬舎萃集户口倍增王穆婁縣人康熙五十一年洋縣時徴賦不符原額官

  民俱病穆招民墾荒授田者數千家又洋阻山多虎患穆禱于神募人射之患以息修洋縣城固兩

  縣志均稱詳備范昉㑹稽人雍正中知畧陽縣時西口用兵昉運馬赴軍營卽留辦軍糧六年

  積功加布政使銜卒于官民為建祠祀之岳禮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初任漢興道守正不阿以

  作育人材為務偕郡守朱閑聖創建漢南書院捐置膏火講論性命之學士林至今頌之郭愈

  博解州人乾隆中知畧陽縣修理城垣凡四年而竣一椽一索不以累氏隄防堅固城垣高峻嘉

  慶二三年賊宼畧陽數來城下窺探曰此不可攻遂去鄧萝琴浮梁人乾隆中知漢中府

  修復城固洋縣五門堰定引水章程以利灌漑勘罷畧陽縣舊銅廠游民屏跡閃煜龍

  人乾隆中任寕羌營遊擊嘉慶元年剿賊殁于陣又慶陽人陳載德二年任寕羌營游擊剿賊𡚒勇

   殁於王行儉溧陽人乾隆中知南鄭縣修縣志徵文考獻燦然明備嘉慶二年在白土

   𨵿剿賊殁於陣事   聞   賜卹給雲騎尉世職齊黙慎𫎇古鑲紅旗人任留壩廳

   同知嘉慶三年賊匪張漢潮攻城黙慎率司獄黃定一禦之力竭俱死之又漢鳳營游擊蘇維龍勦

   賊至唐藏殁於陣汪銓彭澤人任留壩廳同知嘉慶六年從剿賊匪於城固縣之小河口死

   之事   聞贈太僕寺卿周湖本清泉人知畧陽縣嘉慶三年賊匪竄至軍需糧運不

   以累民捐修望房集勇守禦城賴以完積勤卒於官朱集才寕夏人任西江口營游擊嘉慶

   八年從剿賊匪於鄖西縣殁於陣又漢中城守營都司劉勝祥松桃廳人亦從征剿賊匪於大寕縣

   之松木坪𡚒勇殺賊殁於陣班逢揚崞縣人嘉慶五年知南鄭縣清介自矢勤於吏治時

   諸軍剿賊供億無誤修東𨵿堡城九百餘丈引冷水河灌田數千畝民德之曰班公堰定遠初設廳

   治以才升任甫至官卒曾彰泗德陽人知洋縣嘉慶十一年寕陜兵叛彰泗登城守禦寡

   不敵衆遂遇害事   聞照知州例   賜卹同時大興劉錫名以乾州吏目署華陽縣丞卸

   篆過洋協同堵禦亦為賊所害張掖人田得任西江口守僃叛兵竄至戰死周鳴球

   嘉慶十二年知沔縣潔清自守慈恵愛民橋梁道路郵政無不修飭嚴懲訟棍黒河為奸匪叢藪

   設卡房二十四處奸匪相戒不敢入以積勞卒於官

  ︹人物︺︹漢︺鄧公城固人景帝時以謁者僕射為校尉擊吴楚帝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呉楚

   罷兵不鄧公曰吳為反數十𡻕矣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錯患諸侯强大不可制故請削之以

   尊京師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拜為城陽中尉建

   元中為九卿一年謝病免歸其子章以修黃老言顯諸公間張騫城固人建元中為郎應募

   使月氏徑匈奴留十餘𡻕乃還後以校尉從衛青擊匈奴封博望侯張猛騫孫師事周堪元帝

   時為光禄大夫給事中與周堪同心輔政為右顯所譖自殺李法南鄭人博通羣書性剛而

  有節永元九年應賢良方正對策除博士遷侍中光祿大夫𡻕餘上䟽以為宦官權重椒房寵盛又

  譏史官記事不實下有司免為庶人在家八年徵拜諫議大夫正言極詞無改於舊出為汝南太守

  李郃南鄭人通五經善河洛風星縣召署幕門候史和帝分遣使者微行觀採風謡使者二人

  當到益部投郃候舍時夏夕露坐郃仰觀問曰二君發京師時豈知朝廷遣二使耶二人驚問郃曰

  有二使星入益州故知之耳後舉孝亷五遷尚書令拜太常代袁敞為司空數陳得失有忠臣節

  李固郃之子少好學常歩行尋師不遠千里遂究覽墳籍結交英賢陽嘉二年以災異對䇿順

  帝覽其對多所納用卽時出宋阿母還舍諸常侍悉叩頭謝罪朝廷肅然以固為議郎而阿母宦官

  疾固言直因詐飛章以陷其罪出為廣漢雒令厯荆州刺史泰山太守沖帝卽位以為太尉及沖帝

  崩質帝遇弒固與杜喬欲立清河王蒜梁冀竟立桓帝誣固下獄遂見害二子基兹皆死獄中

  厯郃弟子清白有節博學善交與鄭康成陳紀等相結為新城長政貴無為官至奉車都尉

   志張南鄭人博學多通隱身不仕嘗遊隴西破羌將軍段熲出征西羌請見志張其夕熲軍為

   羌所圍因留軍中夜謂熲曰東南角無復羌宜乘虚引出住百里還師攻之可以全勝熲從之果破

   賊於是以狀表聞有詔特徴會病終李燮固少子固旣遇害時燮年十三姊文姬以燮託父門

   生王成成將燮入徐州界内變姓名為酒家傭十餘年冀旣誅始還鄉里後徴拜議郎亷方自守靈

   帝時拜安平相先是安平王續為張角賊所掠贖還燮奏續不宜復國已而續竟歸藩未满嵗果坐

   不道誅乃擢燮河南尹時以貨賂為官燮上書陳諫辭義深切帝乃止在職二年卒時人感其世忠

   正咸傷惜焉程包漢中人靈帝時為郡上計時巴郡板楯蠻寇掠三蜀及漢中諸郡帝問益

   州計吏征討方畧包對曰板楯立功先世復為義人自永初以來忠功屢著本無惡心愁苦賦役困

   罹酷刑以致叛戾但選明能牧守自然安定帝從其言卽皆降服︹三國︺︹漢︺陳術

   人博學多聞著釋問七篇益都𦒿舊𫝊及志︹南北朝︺︹南齊︺陽黒頭華陽人疎

  從四世同居建元三年大使奏表門閭蠲租税郝道福華陽人累世同㸑建武三年明帝詔

  表門閭蠲其調役︹周︺趙文表南鄭人世為二千石父珏性方嚴有度量位御史中大夫

  文表少修謹志存忠節為周文親信累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天和中除梁州總管有長史所管

  地名恒稜者方數百里恃險固常懷不軌文表率衆討平之遷蓬州刺史政尚仁恕人皆懷之大𧰼

  中拜吳州總管︹唐︺强循鳳州人仕累雍州司户參軍華原無泉人畜多暍死循教濬渠水以

  浸田一方利之號强公渠詔書襃子甚厚厯大理少卿右庶子為政辦給不為威嚴遇人盡信不疑

  ︹宋︺張伯威大安軍人紹熙初武進士調神泉尉時大母黃年九十八伯威不忍之官黄得

  疾瀕殆伯威剔左臂肉食之遂愈繼母楊因姑病篤驚成疾伯威復剔臂肉作粥以進疾亦愈事聞

  詔與升擢伯威不赴遂隱號無辯居士張珏鳳州人年十八從軍釣魚山以戰功累官中軍

  都統制號為四川虓寳祐末元兵圍合州珏與王堅協力戰守攻之九月不能下尋以珏為合守德

   祐元年升四川制置副使知重慶府元兵圍重慶城中糧盡部將趙安開門降珏巷戰不支東走涪

   被執至安西自經死︹元︺李孟漢中人博學强記通貫經史成宗時武宗仁宗皆未出閤孟以

   薦為師傅大德初武宗撫軍北征仁宗留宫中孟日陳善言正道成宗聞而嘉之至大三年拜中書

   平章政事仁宗嗣立進階光禄大夫累封魏國公孟宇量宏廓才畧過人三入中書民間利害知無

   不言引古證今務歸至當進拔賢士遊其門者後皆知名卒諡文忠︹明︺王信南鄭人生半𡻕

   父忠北征戰殁母岳氏苦節育之正統中襲千户成化初積功至都指揮僉事守僃荆襄平大盜劉

   千斤移湖廣平永順保靖二宣慰及荆州武岡蠻累遷都督同知總督漕運帥府舊有湖擅為利信

   開以泊漕艘𫝑要壅水一裁以法漕務修舉信沈毅簡重厯大鎮不營私産子繼善從善皆舉進士

   張羽南鄭人性至孝宏治末進士武宗時以御史廵按山東時宰以故人為託至部按其人則

   山東大害也立劾去之中官導帝遊幸羽上疏力諫出為廣平知府調河間甚著聲績嘉靖中擢貴

   州布政使吏以羡金進郤不納為籍記於官厯南京工部侍郎石可礪城固人萬厯中舉於

   鄉知寶豐縣寶豐有舉人牛金星肆虐可礪執法按之遂逃去後從流賊陷西安或縛可礪獻之備

   受惨毒不屈死李遇知洋縣人萬厯中進士知東明縣以亷正稱擢兵科給事中疏月凡十

   上忤魏忠賢削籍崇禎初厯官吏部尚書都城陷自縊於紅廟賊解縊執之廹之仕不屈遂遇害一

   門同死者七人何百戸缺名沔縣人崇禎九年流賊小紅娘夜半入城百戸與柳指揮合戰

   均死之時有孫教諭者夫婦同罵賊死歐植襃城人崇禎中舉於鄉以教諭攝知長葛縣流

   賊寇河南城破被執罵賊不屈賊怒縛於柱觸柱死吉孔嘉洋縣人幼時訴父𡨚於巡按御

   史𫉬釋時稱其孝崇禎初舉於鄉知寕津縣有善政遷順德同知調真定尋擢順德府 大兵至悉

   力捍禦城陷與妻張氏長子貢生惠迪次子婦王氏並死之贈太僕寺少卿妻子子婦並𫉬旌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妻子並入忠義祠張鳳翮城固人天啟中進士崇禎

  中官御史極論四川廵撫王維章貪劣請召還給事中章正扆累官右僉都御史廵撫江西十六年

  流賊陷城固脅之降不從遇害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

 ︹本朝︺張兆熊洋縣人明末舉人性至孝居父䘮哀毁踰禮流賊宼洋兆熊偕縣令郭一龍募

  鄉勇數百剿之賊遁城得不陷順治中擢御史厯淮徐郴桂參政所至有聲周基昌

  人順治初從 大兵至延安招撫諸砦有功賀珍寇漢中基昌單騎潰圍赴省乞救賊平授保定通

  判厯叙州知府劉文秀自滇窺蜀城陷不屈死妻王氏守節撫孤厯五十餘年陳國安

  人順治初以僉事監軍四川時姚黃賊衆猖獗安國招降之厯井陘九江道致仕歸修黃金峽險道

  三百里建連雲棧坍塌橋梁數十處邑多賴之吉允迪洋縣人順治中進士知信豐縣剿賊

  宼屢著軍功厯雲南參政貴州學道皆有實績張勇洋縣人幼孤落拓不覊善𮪍射初隸總督

  孟喬芳剿賊南北山平河西叛𤞑所至有功授甘肅總兵從經畧洪承疇取滇黔進雲南提督康熙

  初復調甘肅吳三桂據雲南叛蔓延𨵿涼勇以靖逆將軍率兵圍蘭州復臨洮下鞏昌降岷州及川

  賊出秦州勢甚熾勇分兵四應以麾下數百騎駐伏羌與賊相持數月三戰敗賊 大兵至賊遂遁

  以收復全秦功授一等侯世襲累進太子太師卒贈少師諡襄壯勇身經大小數百戰拔郡五州縣

  數十擒偽王一人斬偽將軍以下數百人每臨陣身先士卒料敵制勝能以寡擊衆紀律嚴明將吏

  不敢犯居恒恂恂退讓賓禮文士有古儒將風王憲南鄭人乾隆初舉武鄉試授松潘鎮千總

  與同縣大通協營千總淡明志均從征金川陣亡   賜䘏又鳳縣王應舉由行伍拔補千總從

  征金川戰於三滕溝死之朱之茂南鄭人性至孝避宼山中賊欲刼其父之茂涕泣哀求賊

  脅以刄不懼歎曰孝子也釋之父得無恙乾隆八年 旌又城固李天植劉鴻澤洋縣梁杲鳯縣王

  天章畧陽封爾燕俱乾隆件間以孝行 旌譚福南鄭人由行伍拔補二郎壩把總嘉慶七

  年禦賊於盩厔之黃柏園同縣馬萬春以華陽營外委禦賊於洋縣之茅坪均𡚒勇當先身被數創

   陣亡   賜卹又武舉范瑞星貢生霍顯周廩生張漢升生員李天宇黄列五李思白文在中席

   思誠龍淩雲吳爾舉義民進忠孝何玉林邦銘張桂張宗德范瑞名范瑞璽襃城武生瞿景元生員

   李祥雲義民門廷獻趙章傅世錦城固武生傅煥王增印張某貢生衡起鳯尚希誠廩生韓拜彦王

   際虞義民李野趙晉卿孫承祖洋縣生員任䇿勲張友直吕筌白雲翰貢生王國棟武生姚文德監

   生田榮宗義民吕笙亢玳李譜李光桂楊應華李光貴白廷英白廷才白廷揚白文翠西鄉生員劉

   赤舄武生周文臨外委吳文學寕羌生員閔德言林挺生林逢春郭鮮修貢生陳希正武生馬世泰

   宋啟祥義民彭登謚沔縣廩生杜立基武生劉文振畧陽生員王殿元劉思謙黨北海敬潛修義民

   張埰定遠廳武生王國英李玉庭張菊生員馬呈瑞馮時貴張瑄留壩廳廩生羅浮鳳生員羅光遠

   汪掄元均以團練義勇防堵敎匪或臨陣捐軀㦯受執不屈死白鳳翠洋縣人少孤事母孝

   常奉母歸省路遇虎暴鳳翠以身蔽虎大呼虎卽去母殁廬於墓所嘉慶十五年 旌楊森

  南鄭人性至孝能以色養善醫有求輒應不計其值弟鑣選拔貢生與同縣張全理俱嘉慶十六年

  以孝行 旌晏文質沔縣人諸生與同庠晏騰霄曹應新武生晏經邦黄永凝俱堵禦賊

  匪力戰死嘉慶十九年入祀忠義祠又畧陽顔士貴禦賊被十七創猶力戰死亦於十九年 旌

 ︹流寓︺︹漢︺承宫姑幕人新莽時將諸生避地漢中

 ︹列女︺︹漢︺陳文矩妻李氏漢中人李法之姊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為安

  衆令䘮於官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積而穆姜撫字益隆衣食資供皆倍所生長子興遇疾困篤

  親調藥膳恩情篤密興疾久乃瘳自知過惡遂將三弟詣南鄭獄陳母之徳狀己之過乞就刑辟縣

  言之於郡郡守表異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許以修革自後訓導愈明並為良士穆姜年八十餘

  趙伯英妻李氏南鄭人太尉李固女字文姬賢而有智固旣策罷文姫密與二

  兄謀預藏匿弟燮有頃難作二兄受害文姫乃告父門生王成曰君執義先人有古人之節今委君

   以六尺之孤成感其義將變亡命徐州後遇赦還鄉姊弟相見悲感旁人旣而戒燮曰先公正直

   漢忠臣今弟幸而得濟豈非天耶宜杜絶衆人勿妄徃來慎無一言加於梁氏唯引咎而已燮謹從

   趙宣妻杜氏南鄭人字泰姫教子有法度子元珪雅珪並有聞望七子皆辟命察

   舉牧守其教子也曰中人情性可上下也昔西門豹佩韋以自寛宓子賤帶弦以自急故能改身之

   恒為天下名士︹宋︺崔均妻張氏大安軍人張伯威妹其姑王疾甚張剔左臂肉作粥

   以進達旦卽愈事聞賜束帛劉當可母王氏當可為利州路提舉常平司幹辦公

   紹定三年王氏就養興元元兵屠興元王氏義不辱投江死其婦杜氏及僕婢五人咸及於難當

   可奔赴江滸得母䘮歸詔贈和義郡太夫人︹明︺陳情妻李氏南鄭人正徳中蜀宼

   自青石𨵿來氏從夫入城避寇至漢江未渡忽傳寇至衆皆逃匿氏與夫相失遂偕幼子投水死同

   縣强振妻田氏二十守節甘貧撫孤嘉靖中旌馮朝江妻傅氏夫亡撫育遺腹劬勤成立又朱永臨

   女年十六字宋氏子未婚而宋亡女聞信七日不食死馬安然妻余氏襃城人與

   同縣許襄隆妻李氏均二十餘夫亡撫育遺孤諸生又早卒撫育孤孫又克見其成立又張雲鵬

   妻張氏年二十夫亡守節終身湯銘妻劉氏城固人年十九苦節孤六十三年同縣

   韓仲才妻王氏亦以苦節著又烈婦李爲範妻張氏夫亡殉節段平妻張氏洋縣人年

   二十夫亡撫育遺孤自訓以詩書同縣吳天爵妻王氏夫亡無子孝養舅姑舅姑殁廬墓三年均嘉

   靖中旌又楊仕妻王氏年十八夫亡家貧撫遺腹子竭力以事舅姑黃錫極妻賈氏曹宗武妻何氏

   樊維禎妻亢氏李作樞妻白氏薛琦妻强氏均以苦節著又烈婦杜春輝妻王氏杜春芳妻康氏張

   兆祿妻周氏均夫亡殉節閻朝順妻張氏西鄉人與同縣許天祥妻王氏均夫亡守

   節撫遺腹子成立符鉞妻陳氏夫亡守節孝事舅姑又烈婦符廷瑀妻王氏夫亡殉節劉曇

   妻某氏鳯縣人夫病調治極誠篤殁卽自縊以殉同縣梁雲高妻劉氏夫亡子枚生甫七月

   苦節教育枚後成諸生有聲鈕尚忠妻張氏寕羌人年十五夫亡守節孝事舅姑

   嘉靖中旌同縣王以諌妻靳氏夫亡子夭將從死姑曰吾惟汝是依何忍棄我氏感泣従命曲盡孝

   養姑殁殯殮畢卽自縊萬厯中旌張講妻許氏夫亡撫遺腹子克底成立駱文彦妻蔡氏楊國楨妻

   王氏趙洛妻孫氏均以苦節著錢一貫妻金氏沔縣人年十八夫亡子在襁褓紡織

   自給苦節五十二年卒陳悌妻賈氏畧陽人强暴欲汚之躍身入漢江死同縣王世

   業妻劉氏年十九夫亡撫遺腹子甘貧自勵岳氏女城固人許字諸生王棐子賊至欲辱

   之不從遇害同縣張拱夀妻李氏年十八罵賊不從被磔死又岳中衡女先賊未至自刎死

   際昌妻李氏洋縣人賊殺其夫氏罵不絶口被殺同縣王延緒妻薛氏罵賊死又王貴

   女許字程姓未婚賊暴至忿罵不従被磔死馬義女鳳縣人城破賊欲挾之去女閉目不

   從鞭之終不應賊碎其身而死又盧效先妻來氐賊至觸樹自絶曹良輔妻靳氏

  寕羌人賊至與同縣谷自登妻張氏均自縊死沈文斗妻蔡氏夫婦均被執賊欲害沈蔡請以身代

  不從遂罵賊死梁賓妻趙氏沔縣人聞流賊至因夫病不忍遠避賊索得欲驅之去氏

  厲聲罵曰我清白婦肯從汝賊耶賊㫁其兩手罵不絶口又㫁其兩足而死同縣蔡一仕妻胡氏同

  次女渡江避賊女曰卽得渡江賊從馬上追之亦不免何若葬此江之為愈女先躍入水氏從之時

  稱母子雙烈徐士選妻王氏畧陽人賊至氏被執誘之不從脅以刄不從賊怒剖

  其腹而死同縣王康安妻王氏遇賊不屈寸磔死

 ︹本朝︺李彦碩妻武氏襃城人孀居賀珍之亂賊黨欲汚之氏引刀自刎不得死尋翦

  髪毁容以免苦節終身同縣何謙妻徐氏康熙十八年逆宼潰走氏避寇為遊騎所掠縛馬上誓死

  不從遂被害又何邦海妻謝氏歐材妻張氏均以苦節著李挺女南鄭人許字田應朝未歸

  而應朝亡女聞訃哀號絶食數日欲隨母往弔不遂乃自縊同縣李式禎妻朱氏年二十守節教子

   成立又傅永鴻聘妻朱氏李漢翔母劉氏均以節著王爾麟妻党氏城固人年十九

   而寡有賊將欲娶之不從將刼之遂自縊死同縣張士英妾閻氏遇賊義不受辱投崖死劉振𧙓妻

   饒氏與夫相失抱兒投水死周公輔妻王氏洋縣人爲賊所逼不從被創十餘置

   之去斃而復蘇同縣李國士妻王氏夫亡賊將欲妻之氏㫁髪毁容以免張兆驄妻李氏被掠投崖

   死李躍龍妻周氏與夫同被執罵賊死又李𮞉知妻王氏年二十守節順治年間 旌高映

   碧妻李氏畧陽人孀居有豪右欲强妻之氏翦髪毁面誓死以拒同縣梁天培妻張氏呉

   逆變起賊將欲逼之氏引刀毁容以免撫孤成立守節五十餘年李應登妻潘氏王丹所妻王氏均

   遇賊投崖死王懋功女城固人許字蔡起麟未婚而起麟死父欲令改適氏不從往起

   麟家執䘮孝養舅姑終其身李英女洋縣人年十六許字楊暄未婚而暄殁氏聞訃飲泣

   奔䘮矢志守節楊家貧女日夜績紡奉事翁姑立嗣繼後翁殁於蜀氏多方稱貸扶櫬歸康熙中

   旌同縣李國宣妻杜氏范立功妻常氏楊仁聲妻王氏常銘兹妻張氏王奇瑾妾李氏王啟叡妻薛

   氏吉聨婁妻張氏李國宁妻張氏強百福妾張氏均以苦節著又翟沖雯妻段 -- 𠭊 or 叚 ?氏夫亡翁欲奪而嫁

   之自經死李銘盤妻郝氏南鄭人夫亡年二十三上事雙親下撫遺孤守節四十餘

   雍正元年 旌同縣王世經妻唐氏楚之奇妻李氏均雍正年間 旌梁衡妻李氏

   城固人衡知莱陽縣氏年十七隨任所值宼至助衡守禦城賴以完年二十二夫亡守節垂五十年

   同縣韓之荆妻吕氏荆壯𡻕遊學不歸氏厯經兵燹事姑克孝撫子成立黎廷鐸妻陳氏姑遘奇疾

   醫藥罔效氏刲股作羮進之疾忽愈王鈜妻黨氏段 -- 𠭊 or 叚 ?彦升妻鄢氏杜完妻趙氏許無愆妻黨氏黨容

   妻亷氏譚明義妻張氏李應麟妻陳氏周基昌妻王氏鄭以德妻秦氏許無息妻鄭氏米色炳妻王

   氏趙懋才妻黨氏許天牧妻張氏張國帽妻王氏趙嵩妻劉氏杜運緯妻胡氏均以苦節著鄭啟泰

   妻張氏黄鍾妻張氏李沐潤妾戴氏均夫亡殉節王國紀妻汪氏洋縣人年二十

   歸王時翁年七旬有四子皆前殁無嗣氏夫其季也越二載又亡遺孤方五月氏誓於夫靈以養老

   孤為志後以先世葬地不吉恐不利於孤晝夜拮据襄事得改殯雍正七年 旌同縣王宜經妻

   趙氐馬汗勛妻周氏均雍正年間 旌龎文章妻唐氏西鄉人年十八守節撫孤

   入邑庠氏病子刲股療疾同縣楊鸞妻符氏段 -- 𠭊 or 叚 ?成妻楊氏許天祥繼妻王氏周仁妻唐氏焦宰母

   嚴氏袁運乾妻席氏張宗妻李氏丁琦妻糜氏穆魁妻馬氏米萬鍾妻金氏均以節孝著張鳳

   儀妻曲氏鳯縣人年二十二夫亡事親教子苦節五十餘年雍正八年 旌張試

   之妻章氏沔縣人年十九夫亡負土成墳血流指掌守節三十年同縣姚璋妻謝氏夫亡

   守節事親撫孤厯四十餘年又李聖極妻趙氐夫亡殉節均雍正年間 旌粱貢妻羅

   氏畧陽人夫亡有遺腹子舅姑相繼逝竭力歛葬俄而子夭泣曰梁氏絶矣何生為遂不食死同

   縣劉起敬妻芮氏以苦節著又陳伊訓妻高氏夫亡守節雍正六年 旌又烈婦梁五十妻羅氏年

  十六為强暴所逼不從磔死亦被 旌韓體道女南鄭人名隨珍許字郭汾裔未歸而

  汾裔卒姑趙氏貧且老女聞訃奔䘮事姑生養死葬無不盡禮守貞三十餘年乾隆二十四年 旌

  同縣蘭氏女⿺辶商李國柱家童養國柱稍長欲與苟合脅之不從斃命乾隆一十六年 旌周氏

  女城固人許字劉悅未婚而悦病卽日徃視悅故遂執䘮禮奉養翁姑教子成立乾隆三十八年

  全氏女洋縣人許字焦思義未歸而思義亡氏徃奔䘮事舅姑䘮葬盡禮又丁貞女許

  字王錫珩未歸而錫珩亡矢志守貞周貞女許字張勇未婚而勇亡奔䘮守貞均乾隆年間 旌

  呉顯章女沔縣人名玉姐幼端莊足不踰閨閣有虞杰者窺女父母他岀潛來調之女驚

  避杰逼之女執刀相拒杰奪刀還斫被數創死女婢沙女奔救亦被殺事   聞   勅建雙

  烈坊同縣陳衮女許字宋愷未歸而愷亡氏年十九守貞四十餘年乾隆十五年 旌張志

  仁妻蘇氏南鄭人年二十夫亡仰事俯育各盡其道守節三十六年乾隆六年 旌同縣

  魏益妻潘氏盧尚友妻姚氏鍾德義妻周氏劉尚賓妻劉氏毛光先妻張氏周鼎臣妻楊氏陳啟妻

  陳氏王啟鳳妻侯氏趙民賴妻徐氏袁文繡妻趙氏來璋妻李氏雷諭妻昝氏陳大成妻程氏王鑑

  妻范氏胡文妻王氏運文妻王氏某妻唐氏温啟祥妻何氏楚洪妻潘氏楊宣妻黄氏張秉政妻王

  氏趙采銘妻季氏劉紹先妻朱氏張耀妻陳氏杜錫妻丁氏又烈婦王洪德妻蔡氏均乾隆年間

  劉秉義妻王氏襃城人夫亡年十九仰事俯育守節四十餘年乾隆二年 旌

  同縣潘月蘭妻高氏袁志麟妻張氐張國楨妻李氏居士珍妻顧氏王輯妻汪氏馬璽妻許氏黨中

  亷妻曹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德長妻王氏城固人夫亡守志孤姑楊氏久病

  不肯服藥氏常長跪以進姑始一嘗已而卒愈德長弟德昇妻伍氏德發妻范氏皆早寡娣姒三人

  以志節相勵同居無間言稱一門三節同縣劉芳琇妻徐氏何繩祖妻劉氏石曰松妻賈氏党熙妻

  傅氏王敬禹妻曾氏劉啟科妻何氏和毓秀妻葉氏余志義妻張氏李浵妻孫氏何乾妻陳氏謝坪

  妻馬氏王玉棟妻李氏熊際龍妻吕氏余眀娃妻王氏劉琣妻張氏劉坦妻郝氏王嘉修妻汪氏王

  經元妻黄氏藍衣盛妻李氏葉長厚妻徐氐孫紹武妻呉氏劉體恕妻李氏劉可訓妻李氏馮廷仕

  妻張氏姬應奇妻白氏王沖斗妻何氏李蕡妻劉氏張文光妻杜氏李溎妻張氏曾兆林妻陳氏又

  烈婦楊升庚妻陳氐楊文秀媳劉氏均乾隆年間 旌王世尉妻嚴氏洋縣人夫

  亡守節乾隆三年 旌同縣張緯妻李氏劉文第妻史氏楊卓妻蘇氏李斆妻張氏全眉妻潘氏白

  定妻時氏均乾隆年間 旌張維賢妻喬氏西鄉人夫亡守節乾隆元年 旌同

  縣趙完璧妻鄧氏路啟鵬妻王氏向從周妻陳氏又烈婦廖士法妻孫氏均乾隆年間 旌

  博萬妻馮氏鳳縣人夫亡守節乾隆二年 旌同縣賈漢翼妻羅氏曹自叡妻辛氏王

  祿妻董氐羅世彩妻曹氏羅禮妻呉氏均乾隆年間 旌王詔妻李氏寕羌州人年十

  九夫亡遺孤甫三月孝事翁姑守節六十一年同州唐思恭妻王氏趙珂妻馬氏張洪英妻郭氐趙

  玿妻李氐趙鳳妻陳氏趙洪仁妻史氏楊維世妻衛氏張信妻王氏楊天經妻李氏姜漢英妻吕氏

  周俊妻趙氏計福妻魏氏張元妻楊氏均以節著李中肯妻季氏沔縣人夫亡守

  節同縣李柟妻陸氏李楷妻李氏嚴志妻白氏李繼白妻郭氏苗時亨妻張氏葉煊妻柏氏張麟振

  妻蔡氏張書臺妻劉氏馬騮妻張氏杜鋕妻劉氏黃文華妻李氏王文燦妻杜氏李師沆妻閻氏均

  乾隆年間 旌譚可久妻劉氏畧陽人夫亡守節同縣唐宗漣妻周氏芮纘光妻劉

  氏何澤祥妻高氏郭維屏妻趙氏湯興妻鄧氏劉堳妻姜氏郭洪妻何氏馬貞元妻周氏均乾隆年

   李 氏女洋縣人許字宋玳未婚而玳殞守貞五十餘年值教匪擾害與嗣子俱被

  𢦤嘉慶五年 旌鄧添喜女沔縣人守正捐軀嘉慶元年 旌同縣夏學詩姪女名么

  姑不辱捐軀李烈女年十六罵賊被𢦤方烈女年十六遇賊抗拒不屈被殺均嘉慶年間 旌

  斐妻周氏南鄭人夫亡守節嘉慶七年 旌同縣赫嚴妻梁氏張天香妻章氏李瑞淶妻

   楊氏又烈婦李某妻雷氏汪朝銓妻陳氏趙玉麟妻張氏趙寶麟妻門氏均嘉慶年間 旌

   周妻王氏襃城人夫亡守節嘉慶二年 旌同縣張鑑妻吕氏王元基妻高氏又烈婦李

   光連妻羅氏俱嘉慶年間 旌又王廷祥妻張氏年十九夫亡無子家貧姑病瞽父母勸之嫁以死

   自誓持禮法嚴於處子故飲食衣服出之紡績姑躁急嘗謾詈輒婉容奉以湯茶曰聊以潤喉母過

   勞也姑有憨女嫁近鄰有三日糧卽私遺之氏知之不爲言姑兩足復痿坐卧便溺氏事之朝夕弗

   離姑死葬畢氏太息曰未亡人今可死矣然夫宗祀不可絶也拮据立姪爲夫嗣殁年五十七

   度妻饒氏城固人夫亡守節與同縣趙温妻孫氏嘉慶三年 旌又烈婦張玉衡妻唐

   氏張玉佩妻田氏胡永清妻韓氏均因教匪竄邑境義不受辱自縊死韓鳳歧妻李氏尚振德妻王

   氏王應春妻張氏王楠女均罵賊死岳綸妻牟氏洋縣人夫亡守節嘉慶五年 旌同

   縣岳著祥妻聶氏岳崑妻䘙氐宋天禧妻王氏陳喈鳯妻許氏王舉妻岳氐又烈婦王振友妻楊氏

  王先春妻楊氏馮翊綸妻賈氏遇賊不屈妻馮氏賊逼投井均嘉慶年間 旌孟顯妻

  聶氏西鄉人夫亡甘貧守節孝事舅姑撫孤成立嘉慶二年 旌同縣張拱母陳氐劉大經妻

  楊氐楊藇妻符氏焦耀林妻岳氏均以節著尹繼商妻孫氏鳳縣人夫亡守節嘉

  慶二十三年 旌同縣未漢林妻故氏年十九夫亡二月生遺腹子甘貧茹苦教子成立苦節五十

  餘年劉克念妻張氏年十八撫遺腹成立馮泰妻文氏趙元妻楊氏趙璽妻鄭氏崔世榮妻顧氐子

  成均妻張氏均以節著又黎輔清妻鄧氏教匪竄至罵賊不屈死彭登元妻李氏

  寕羌州人年十九夫亡守節教匪犯茅坪溝刼之不屈身被十數創死同州郭玉妻高氏夫亡年十

  八以死自誓後自責曰有姑在義不容死因紡績奉親姑殁旣葬結衣自縊劉思成妻

  楊氏沔縣人夫亡守節嘉慶六年 旌同縣趙光祖妻解氏樊遐齡妻蘇氏陳銘妻宋氏蕭士

  亨妻故氏又烈婦晏國瑞妻閻氏均嘉慶年間 旌夏元禮妻饒氏畧陽人捐軀明

  志又節婦韓鳴鶴妻雷氏均嘉慶年間 旌同縣王普妻孟氏薛漣妻劉氏劉學妻張氏周卜妻任

  氏周老三妻高氏均以苦節著又烈婦生員張皥妻李氏年三十餘夫皥為翁養子曖所殺曖逃逸

  氏痛姑孀二子俱幼夫𡨚莫伸哭泣數月抱石投江死後曖𬒳𫉬正法易子璋妻鄒

  氏留壩廳人易子坤强脅之不從為所殺嘉慶七年 旌同廳陳明璋妻唐氏割股愈姑鄉黨感

  其篤孝楊成章妻敬氏年十九夫亡苦節三十餘年卒

 ︹仙釋︺︹漢︺唐公房城固人王莽居攝二年為郡吏遇真人授以藥拔宅仙去或云李八百居

  寒泉山公房師事之 按公房後漢郡國志作公防毆陽修集古録作古昉洪适隸釋云隸法房字

  其户在側故人多不曉或作防㦯作昉皆誤︹唐︺張果梁泉人夏居豆積山冬居鸑鷟山明

  皇賜號曰通元先生︹五代︺僧子朗蜀王建時梁州大旱僧子朗具十石甕貯水身坐其

  中滅頂者凡三日雨皆霑足︹宋︺趙抱一梁泉人嘗遇一老人篋中取物餌之狀如蘆菔

  又與之小瓢中有藥如菉豆戒曰遇有疾施之自是絶粒宋真宗東封召見賜名抱一

 ︹土産︺鐡城固縣出有鐡冶又畧陽縣亦産生鐡元和志興元貢絲棉絹府志畧陽縣出綿

  南鄭沔縣畧陽皆産木棉麻苧元和志興元貢麻布洋州貢火麻布野苧布鳳州賦

  麻布洋縣志縣有苧谿出野苧寰宇記興元貢蠲紙元和志順政縣武興山多漆府志今

  襃城鳳縣皆産漆樺皮鳳縣唐書地理志洋州貢白交㯶鳳縣鹿

  茸城固寕羌皆出麝香寰宇記鳯州興州洋州出羊 黒猿皆鳳縣出

  雞洋縣錦雞西鄉縣出翡翠畧陽縣出蜜蠟元和志鳴水縣廚山産木蜜府

  志今府境俱産蜜蠟嘉魚出沔縣丙穴出留壩廳歸仁山府境俱産岀鳳縣白

  石鎮者佳紅花唐書地理志興元貢紅藍燕脂乳香西鄉縣出寰宇記鳳州產石斛

  葛根蓬累子元和志順政縣武興山多黄檗府志畧陽縣出黃精石燕 石蟹

  羌州出 按舊志西鄉出金又唐書地理志興州貢硃砂謹附記









                          前總纂官丁善慶恭纂 輯

                          前提調官許應藻恭 覆 輯

                          校 對 官顏以燠恭校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