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
巴利語 | |
---|---|
Pāḷi पालि | |
發音 | [paːli]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孟加拉 |
滅亡 | 現無以巴利語為母語者,只用於書面交流和誦經使用 |
語系 | |
文字 | 從婆羅米文開始的各種婆羅米系文字和拉丁字母(如IAST,ISO 15919等)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pi |
ISO 639-2 | pli |
ISO 639-3 | pli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巴利語(IAST/ISO 15919: Pāḷi、पालि)是古印度語言,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與梵語十分相近,是印度俗語普拉克里特諸語言之一。巴利語可以用各種文字書寫,比如婆羅米文、天城文,以及由巴利聖典協會的英國語言學家理斯·戴維斯所採用的適用於各種印度語言的拉丁字母轉寫。
起源
[編輯]從字面上來看,巴利(Pāli),是線、行,或是文章、經典的意思,和註釋、評論相對。按南傳上座部的記載,稱傳誦巴利三藏的語言,為「摩揭陀語」(Māgadhī),或「根本語」(Mūla-Bhāsā)。後來才叫其「聖典語」(Pāli),即「巴利語」[1]。
據錫蘭上座部佛教的傳說,現存的《巴利語大藏經》就是阿育王的兒子[2]摩哂陀帶到錫蘭去的版本,所以巴利語也就是摩揭陀語。在公元前二六年前後以僧伽羅字母記錄下來[1]。在公元五世紀,覺音尊者將僧伽羅語注釋書轉譯為巴利聖典語[3]。
然而,據季羨林考證,根據語言學的特徵,巴利語應是屬於古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流行於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4]。印度地方現存的三十多件阿育王敕令中,屬於西部群的基爾納爾刻文,最接近巴利語。巴利佛教所屬的上座部,其根據地即是西部印度優禪尼為主的地方,且其附近地區發現的刻文也與巴利語相近。並且,把上座部佛教傳入錫蘭的摩哂陀長老,據說生於優禪尼,並在這裡出家[1]。
在巴利語和摩揭陀俗語之間有很多顯著的相似性,摩揭陀俗語是保存在古代耆那教經典中的古老形式的摩揭陀語。摩揭陀俗語同巴利語在類似要點上不同於阿育王題刻的東部俗語。例如,摩揭陀俗語也不把r變更為l,並且在名詞變格中至少在很多押韻的地方顯示了結尾-o而非東部俗語的-e。這種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因為耆那教的創始者尼乾陀若提子(被教徒尊稱為大雄 Mahāvīra)和釋迦牟尼佛在相同的地域(摩揭陀國)傳教。
語音系統
[編輯]元音
[編輯]高度 | 前後 | |||
---|---|---|---|---|
前 | 央 | 後 | ||
高 | i [i]
ī [iː] |
u [u]
ū [uː] | ||
中 | e [e], [eː] | a [ɐ] | o [o], [oː] | |
低 | ā [aː] |
長和短元音只對比於開音節中;在閉音節中所有元音總是短的。短和長的e與o是互補分布的:短變體只出現閉音節中,長變體只出現在開音節中。短和長的e與o因此不是不同的音位。
有叫做anusvāra的聲音(梵語術語;巴利語為:nigghahita),用羅馬化字母ṁ(ISO 15919)或ṃ(IAST)表示,在多數傳統字母中用凸出點來表示,最初用作標記前面的元音要鼻音化的事實。就是說,aṃ, iṃ和uṃ表示[ã], [ĩ]和[ũ]。但是在很多傳統發音中,anusvāra被發音得更強,像軟齶鼻音[ŋ],所以這些聲音轉而被發音為[ãŋ], [ĩŋ]和[ũŋ]。但是ṃ永遠不跟隨在長元音之後發音;在ṃ被增加到以長元音結尾的詞幹的時候,ā, ī和ū要轉換成相應的短元音,比如kathā ṃ變成kathaṃ而非*kathāṃ,devī ṃ變成deviṃ而非*devīṃ。
輔音
[編輯]下面表格列出巴利語輔音。粗體是傳統羅馬化字母,方括中的是它的IPA發音。
發音部位 | 發音方法 | |||||||||
---|---|---|---|---|---|---|---|---|---|---|
塞音/塞擦音 | 近音 | 擦音 | ||||||||
清音 | 濁音 | 邊音 | ||||||||
不送氣 | 送氣 | 不送氣 | 送氣 | 鼻音 | 不送氣 | 送氣 | ||||
軟齶音/聲門音 | k [k] | kh [kʰ] | g [ɡ] | gh [ɡʱ] | ṅ [ŋ] | h [h] | ||||
硬齶音/齦後音 | c [tʃ] | ch [tʃʰ] | j [dʒ] | jh [dʒʱ] | ñ [ɲ] | y [j] | ||||
捲舌音 | ṭ [ʈ] | ṭh [ʈʰ] | ḍ [ɖ] | ḍh [ɖʱ] | ṇ [ɳ] | r [ɻ] | ḷ [ɭ] | ḷh [ɭʱ] | ||
齒音/齒齦音 | t [t̪] | th [t̪ʰ] | d [d̪] | dh [d̪ʱ] | n [n̪] | l [l] | s [s] | |||
唇音 | p [p] | ph [pʰ] | b [b] | bh [bʱ] | m [m] | v [ʋ] |
雙唇音 | 唇齒音 | 齒音 | 齒齦音 | 捲舌音 | 齦後音 | 硬齶音 | 軟齶音 | 聲門音 | |||
---|---|---|---|---|---|---|---|---|---|---|---|
鼻音 | m [m] | n [n̪] | ṇ [ɳ] | ñ [ɲ] | ṅ [ŋ] | ||||||
塞音/ 塞擦音 |
清音 | 不送氣 | p [p] | t [t̪] | ṭ [ʈ] | c [tʃ] | k [k] | ||||
送氣 | ph [pʰ] | th [t̪ʰ] | ṭh [ʈʰ] | ch[tʃʰ] | kh [kʰ] | ||||||
濁音 | 不送氣 | b [b] | d [d̪] | ḍ [ɖ] | j [dʒ] | g [ɡ] | |||||
送氣 | bh [bʱ] | dh [d̪ʱ] | ḍh [ɖʱ] | jh [dʒʱ] | gh [ɡʱ] | ||||||
擦音 | s [s] | h [h] | |||||||||
近音 | v [ʋ] | r [ɻ] | y [j] | ||||||||
邊音 | 不送氣 | l [l] | ḷ [ɭ] | ||||||||
送氣 | ḷh [ɭʱ] |
在巴利語中上述音素除了ṅ, ḷ和ḷh都是獨立的音位。ṅ只出現在軟齶塞音之前。ḷ和ḷh是 ḍ和ḍh在單獨出現在元音之間時的同位異音。
構詞法
[編輯]巴利語是高度詞形變化的語言,其中幾乎所有詞,除了承載基本意義的詞根之外,還包含一個或多個詞綴(通常是後綴),它們某種方式修改意義。名詞要為了性、數和格而變化詞尾;動詞詞形變化要承載關於人稱、數、時態和語氣的信息。
名詞變格
[編輯]巴利語名詞為三個文法性(陽性,陰性,中性)和兩個數(單數,複數)而詞尾變化。名詞還在原則上顯示八個格:主格(paccatta),呼格,賓格(upayoga),工具格(karaṇa),與格(sampadāna),離格,屬格(sāmin),和方位格(bhumma);但是在很多實例中,兩個或多個格在形式上是同一的;特別是對於屬格和與格。
a-詞幹
[編輯]a-詞幹,它的未變格詞幹結尾於短a(/ə/),要麼是陽性要麼是中性的。陽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呼格和賓格中不同。
陽性(loka-「world」) | 中性(yāna-「carriage」) | |||
---|---|---|---|---|
單數 | 複數 | 單數 | 複數 | |
主格 | loko | lokā | yānaṃ | yānāni |
呼格 | loka | |||
賓格 | lokaṃ | loke | ||
工具格 | lokena | lokehi | yānena | yānehi |
離格 | lokā(lokamhā, lokasmā; lokato) | yānā(yānamhā, yānasmā; yānato) | ||
與格 | lokassa(lokāya) | lokānaṃ | yānassa(yānāya) | yānānaṃ |
屬格 | lokassa | yānassa | ||
方位格 | loke(lokasmiṃ) | lokesu | yāne(yānasmiṃ) | yānesu |
ā-詞幹
[編輯]名詞的詞幹結尾於ā(/aː/)總是陰性的。
陰性(kathā-「story」) | ||
---|---|---|
單數 | 複數 | |
主格 | kathā | kathāyo |
呼格 | kathe | |
賓格 | kathaṃ | |
工具格 | kathāya | kathāhi |
離格 | ||
與格 | kathānaṃ | |
屬格 | ||
方位格 | kathāya, kathāyaṃ | kathāsu |
i-詞幹和u-詞幹
[編輯]i-詞幹和u-詞幹要麼是陽性要麼是中性的。陽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和賓格上不同。呼格有同於主格的形式。
陽性(isi-「seer」) | 中性(akkhi-「eye」) | |||
---|---|---|---|---|
單數 | 複數 | 單數 | 複數 | |
主格 | isi | isayo, isī | akkhi, akkhiṃ | akkhī, akkhīni |
呼格 | ||||
賓格 | isiṃ | |||
工具格 | isinā | isihi, isīhi | akkhinā | akkhihi, akkhīhi |
離格 | isinā, isito | akkhinā, akkhito | ||
與格 | isino | isinaṃ, isīnaṃ | akkhino | akkhinaṃ, akkhīnaṃ |
屬格 | isissa, isino | akkhissa, akkhino | ||
方位格 | isismiṃ | isisu, isīsu | akkhismiṃ | akkhisu, akkhīsu |
陽性(bhikkhu-「monk」) | 中性(cakkhu-「eye」) | |||
---|---|---|---|---|
單數 | 複數 | 單數 | 複數 | |
主格 | bhikkhu | bhikkhavo, bhikkhū | cakkhu, cakkhuṃ | cakkhūni |
呼格 | ||||
賓格 | bhikkhuṃ | |||
工具格 | bhikkhunā | bhikkhūhi | cakkhunā | cakkhūhi |
離格 | ||||
與格 | bhikkhuno | bhikkhūnaṃ | cakkhuno | cakkhūnaṃ |
屬格 | bhikkhussa, bhikkhuno | bhikkhūnaṃ, bhikkhunnaṃ | cakkhussa, cakkhuno | cakkhūnaṃ, cakkhunnaṃ |
方位格 | bhikkhusmiṃ | bhikkhūsu | cakkhusmiṃ | cakkhūsu |
書寫
[編輯]帶有變音符號的巴利語字母
[編輯]歷史上,巴利語的最先書寫記錄據信是在斯里蘭卡基於早先口頭傳承而寫成的。依據斯里蘭卡的大編年史《大史》,由於國家鬧大饑荒,佛教僧侶在公元前100年Vattagamini王期間寫下了巴利語聖典。寫下的巴利語的傳播保持了一套通用的字母音值系統,但使用各種各樣的實際文字來表達這些音值。這使很多西方人糊塗,他們意圖假定一種文字不可避免的連結著一組音素。
在斯里蘭卡,巴利語文本記錄於新哈勒文(僧伽羅文)。其他地區文字,最顯著的有高棉文、緬甸文、傣文(傳統傣仂文)和現代泰文(自從1893年),天城文和東南亞孟族人的孟文、寮文也已經被用來記錄巴利語。
自從十九世紀,巴利語已經用羅馬文字書寫了。Frans Velthuis設計了一個可選方案允許使用普通ASCII碼來打字而不用變音符號,但是它比標準Rhys Davids系統(見下)要更少可讀性。
巴利語字母如下排序(以天城字母的順序為基準,巴利語專用的發音擺在最後):
- a ( अ )、ā ( आ )、i ( इ )、ī ( ई )、
- u ( उ )、ū ( ऊ )、e ( ए )、o ( ओ )、-ṃ ( अं )、
- k ( क )、kh ( ख )、g ( ग )、gh ( घ )、ṅ ( ङ )、
- c ( च )、ch ( छ )、j ( ज )、jh ( झ )、ñ ( ञ )、
- ṭ ( ट )、ṭh ( ठ )、ḍ ( ड )、ḍh ( ढ )、ṇ ( ण )、
- t ( त )、th ( थ )、d ( द )、dh ( ध )、n ( न )、
- p ( प )、ph ( फ )、b ( ब )、bh ( भ )、m ( म )、
- y ( य )、r ( र )、l ( ल )、v ( व )、
- s ( स )、h ( ह )、ḷ ( ळ )、ḷh ( ऴ )。
ḷh儘管是ḷ和h的連寫,但實際上是一個單一音素,如同kh、gh、ch...等等。
電腦上的巴利語轉寫
[編輯]有多種字體用於巴利語轉寫,但是不推薦老的ASCII字體比如Leedsbit PaliTranslit, Times_Norman, Times_CSX , Skt Times, Vri RomanPali CN/CB等,因為它們彼此不兼容並且在技術上過時了。推薦Unicode標準的字體,因為Unicode是所有字體的前景、易於相互移植。
但是不是所有Unicode字體都包含必須的字符。要正確的顯示用於羅馬化巴利語(或梵語)的所有變音符號,Unicode字體必須包含下列字符範圍:
- Basic Latin: U 0000 – U 007F
- Latin-1 Supplement: U 0080 – U 00FF
- Latin Extended-A: U 0100 – U 017F
- Latin Extended-B: U 0180 – U 024F
- Latin Extended Additional: U 1E00 – U 1EFF
巴利聖典協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向Windows和Linux計算機推薦VU-Times字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和Gandhari Unicode字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雪域數碼圖書館推薦Times Ext Roman字體,和到其他一些可用於巴利語的Unicode字體的鏈接。還有一名英國佛教僧侶Bhikkhu Pesala提供了原為自己設計的一些巴利語Unicode 字體,和用於Windows XP的某些巴利語鍵盤。進一步的,Alanwood的Unicode資源的字體段落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鏈接了可用於巴利語錄入的一些通用字體,如果它們覆蓋了上述字符范圍的話。
使用ASCII的巴利語文本
[編輯]Velthuis方案最初由Frans Velthuis在1991年為他給TEX排字系統設計的「devnag」天城體字體開發的。表示巴利語變音符號的這種系統已經用於某些web站點和討論列表。
下表比較各種常用表示:
字符 | ASCII表示 | 字符名 | Unicode編碼 | HTML代碼 |
---|---|---|---|---|
ā | aa | a macron | U 0101 | ā |
ī | ii | i macron | U 012B | ī |
ū | uu | u macron | U 016B | ū |
ṛ | .r | r dot-under | U 1E5B | ṛ |
ḷ | .l | l dot-under | U 1E37 | ḷ |
ṃ | .m | m dot-under | U 1E43 | ṃ |
ḥ | .h | h dot-under | U 1E25 | ḥ |
ṅ | "n | n dot-over | U 1E45 | ṅ |
ñ | ~n | n tilde | U 00F1 | ñ |
ṇ | .n | n dot-under | U 1E47 | ṇ |
ṭ | .t | t dot-under | U 1E6D | ṭ |
ḍ | .d | d dot-under | U 1E0D | ḍ |
ś | "s | s acute | U 015B | ś |
ṣ | .s | s dot-under | U 1E63 | ṣ |
巴利語與梵語
[編輯]儘管巴利語不能被認為是古典梵語或更早的吠陀梵語的直接後代,這些語言明顯有非常密切關聯,並且巴利語和梵語的共同特徵總是很容易被熟悉二者的印度人識別出來。實際上,大部分的巴利語和梵語的詞幹都是在形式上同一的,只在詞尾變化的細節上有所區別。
這種聯繫是如此充分的眾所周知,以至於來自梵語的技術術語可以通過一組常規的音韻變換輕易的轉換成巴利語。這種變換模擬出了曾在原巴利語中發生的音韻發展的子集。由於這些變換的流行,不總能得知給定的巴利詞是古俗語詞匯的一部分,還是從梵語借來的變換後的詞。梵語詞有規律的對應於巴利詞的存在性不總是巴利詞源的可靠證據,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通過反向構詞可以從俗語詞創造出假造的梵語詞。
下列音位學處理不意圖作為對從古印度祖先語言產生巴利語的歷史變化的詳盡描述,而是在梵語和巴利語之間最常見的音韻等式的總結,並且不聲稱其完備性。
元音和雙元音
[編輯]- 梵語的ai和au總是分別單元音化為巴利語的e和o
- 例如:maitrī → mettā, auṣadha → osadha
- 梵語的aya和ava同樣經常簡約為巴利語的e和o
- 例如:dhārayati → dhāreti, avatāra → otāra, bhavati → hoti
- 梵語的avi成為巴利語的e(就是avi → ai → e)
- 例如:sthavira → thera
- 梵語的ṛ在巴利語中出現為a, i或u,經常一致於在隨後音節中元音。ṛ有時還在唇音之後變為u。
- 例如:kṛta → kata, tṛṣṇa → taṇha, smṛti → sati, ṛṣi → isi, dṛṣṭi → diṭṭhi, ṛddhi → iddhi, ṛju → uju, spṛṣṭa → phuṭṭha, vṛddha → vuddha
- 梵語的長元音在兩個隨後輔音的序列之前被縮短。
- 例如:kṣānti → khanti, rājya → rajja, īśvara → issara, tīrṇa → tiṇṇa, pūrva → pubba
輔音
[編輯]音素變更
[編輯]- 梵語的噝擦音ś, ṣ和s合併到一起為巴利語的s
- 例如:śaraṇa → saraṇa, doṣa → dosa
- 梵語的塞音ḍ和ḍh在元音之間成為ḷ和ḷh(同於吠陀梵語)
- 例如:cakravāḍa → cakkavāḷa, virūḍha → virūḷha
同化
[編輯]一般規則
[編輯]- 很多從一個輔音到臨近輔音的同化出現在巴利語的發展中,產生了大量的長(雙)輔音。因為長輔音的送氣只在這個簇的最後輔音上是可識別的,長輔音kh, gh, ch, jh, ṭh, ḍh, th, dh, ph, bh出現為kkh, ggh, cch, jjh, ṭṭh, ḍḍh, tth, ddh, pph, bbh,而非khkh, ghgh等。
- 在同化會在詞首生成長輔音(或不送氣塞音 送氣塞音的序列)的時候,詞首長輔音要簡化為一個單一輔音。
- 例如:prāṇa → pāṇa(非ppāṇa), sthavira → thera(非tthera), dhyāna → jhāna(非jjhāna), jñāti → ñāti(非ññāti)
- 在同化會在詞中間生成三輔音序列的時候,長輔音要簡化直到在序列中只有兩個輔音。
- 例如:uttrāsa → uttāsa(非utttāsa), mantra → manta(非mantta), indra → inda(非indda), vandhya → vañjha(非vañjjha)
- 從同化得出的序列vv要變更為bb
- 例如:sarva → savva → sabba, pravrajati → pavvajati → pabbajati, divya → divva → dibba
整體同化
[編輯]整體同化就是一個音素變為同一於臨近音素,它有兩種類型:隨後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於隨後的音素;而跟前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於前面的音素。
隨後同化
[編輯]- 內部的visarga同化為隨後的清塞音或噝擦音
- 例如:duḥkṛta → dukkata, duḥkha → dukkha, duḥprajña → duppañña, niḥkrodha(=niṣkrodha)→ nikkodha, niḥpakva(=niṣpakva)→ nippakka, niḥśoka → nissoka, niḥsattva → nissatta
- 兩個不類似的梵語塞音的序列中,第一個塞音同化為第二個塞音
- 例如:vimukti → vimutti, dugdha → duddha, utpāda → uppāda, pudgala → puggala, udghoṣa → ugghosa, adbhuta → abbhuta, śabda → sadda
- 在兩個不類似鼻音的序列中,第一個鼻音同化為第二個鼻音
- 例如:unmatta → ummatta, pradyumna → pajjunna
- j同化為隨後的ñ(就是jñ成為ññ)
- 例如:prajñā → paññā, jñāti → ñāti
- 梵語的流音r和l同化為隨後的塞音、鼻音、噝擦音或v
- 例如:mārga → magga, karma → kamma, varṣa → vassa, kalpa → kappa, sarva → savva → sabba
- r同化為隨後的l
- 例如:durlabha → dullabha, nirlopa → nillopa
- d有時同化為隨後的v,生成vv → bb
- 例如:udvigna → uvvigga → ubbigga, dvādaśa → bārasa(比較於dvādasa)
- t和d在出現於詞素邊界上的時候,可以同化為隨後的s或y
- 例如:ut sava → ussava, ud yāna → uyyāna
跟前同化
[編輯]- 鼻音有時同化為前面的塞音(在其他插音出現的情況請參見後面)
- 例如:agni → aggi, ātman → atta, prāpnoti → pappoti, śaknoti → sakkoti
- m同化為詞首噝擦音
- 例如:smarati → sarati, smṛti → sati
- 鼻音同化為前面的塞音 噝擦音簇,它接著有如沒有跟隨鼻音那樣發展(參見後面的部分同化)
- 例如:tīkṣṇa → tikṣa → tikkha, lakṣmī → lakṣī → lakkhī
- 梵語的流音r和l同化為前面的塞音、鼻音、噝擦音或v
- 例如:prāṇa → pāṇa, grāma → gāma, śrāvaka → sāvaka, agra → agga, indra → inda, pravrajati → pavvajati → pabbajati, aśru → assu
- y同化為前面的非齒/捲舌塞音或鼻音
- 例如:cyavati → cavati, jyotiṣ → joti, rājya → rajja, matsya → macchya → maccha, lapsyate → lacchyate → lacchati, abhyāgata → abbhāgata, ākhyāti → akkhāti, saṃkhyā → saṅkhā(saṅkhyā也同樣), ramya → ramma
- y同化為前面的非詞首v,生成vv → bb
- 例如:divya → divva → dibba, veditavya → veditavva → veditabba, bhāvya → bhavva → bhabba
- y和v同化為任何前面的塞擦音,生成ss
- 例如:paśyati → passati, śyena → sena, aśva → assa, īśvara → issara, kariṣyati → karissati, tasya → tassa, svāmin → sāmī
- v有時同化為前面的塞音
- 例如:pakva → pakka, catvāri → cattāri, sattva → satta, dhvaja → dhaja
部分和相互同化
[編輯]- 梵語的在塞音前的噝擦音同化為這個塞音,並且如果這個塞音不是送氣的,則變為送氣的;就是說śc, st, ṣṭ和sp變為cch, tth, ṭṭh和pph
- 例如:paścāt → pacchā, asti → atthi, stava → thava, śreṣṭha → seṭṭha, aṣṭa → aṭṭha, sparśa → phassa
- 在噝擦音-塞音-流音序列中,流音同化為前面的輔音,並且這個簇表現得如同噝擦音-塞音序列,就是說str和ṣṭr變為tth和ṭṭh
- 例如:śāstra → śasta → sattha, rāṣṭra → raṣṭa → raṭṭha
- t和p在s之前成為c,並且這個噝擦音同化為前面的音素並送氣(就是說序列ts和ps成為cch)
- 例如:vatsa → vaccha, apsaras → accharā
- 噝擦音同化為前面的k並送氣(就是說序列kṣ變為kkh)
- 例如:bhikṣu → bhikkhu, kṣānti → khanti
- 跟隨著y的任何齒或捲舌塞音或鼻音都轉換成相應的硬齶音,並且y同化為這個新輔音,就是說ty, thy, dy, dhy, ny成為cc, cch, jj, jjh, ññ;類似的ṇy變為ññ。在塞音前的鼻音變成共享這種變化的硬齶音。
- 例如:tyajati → cyajati → cajati, satya → sacya → sacca, mithyā → michyā → micchā, vidyā → vijyā → vijjā, madhya → majhya → majjha, anya → añya → añña, puṇya → puñya → puñña, vandhya → vañjhya → vañjjha → vañjha
- 序列mr變為mb,通過在鼻音和流音之間插入一個塞音,隨後把這個流音同化為這個塞音,並且最後簡化結果的長輔音。
- 例如:āmra → ambra → amba, tāmra → tamba
插音
[編輯]有時在特定輔音序列中插入插音元音。如對ṛ,可以插入a, i或u,依賴於鄰接輔音或在隨後音節中元音的影響。i經常出現在i, y或硬齶音附近;u經常出現在u, v或唇音附近。
- 塞音 鼻音序列有時用a或u分離
- 例如:ratna → ratana, padma → paduma(u受唇音m的影響)
- 序列sn在詞首可以變為sin
- 例如:snāna → sināna, sneha → sineha
- i可以插入在輔音和l之間
- 例如:kleśa → kilesa, glāna → gilāna, mlāyati → milāyati, ślāghati → silāghati
- 在詞首噝擦音和r之間可以插入插音元音
- 例如:śrī → sirī
- 序列ry一般變為riy(i受隨後的y的影響),但出於元音縮短的目的仍被當作雙輔音序列
- 例如:ārya → arya → ariya, sūrya → surya → suriya, vīrya → virya → viriya
- a或i插入r和h之間
- 例如:arhati → arahati, garhā → garahā, barhiṣ → barihisa
- 在其他的輔音序列中有零星的插音
- 例如:caitya → cetiya(非cecca), vajra → vajira(非vajja)
其他變更
[編輯]- 梵語的任何在鼻音前的噝擦音都變為跟隨著h的鼻音序列,就是說ṣṇ, sn和sm成為ṇh, nh和mh
- 例如:tṛṣṇa → taṇha, uṣṇīṣa → uṇhīsa, asmi → amhi
- 序列śn成為ñh,由於n同化為前面的硬齶噝擦音
- 例如:praśna → praśña → pañha
- 序列hy和hv經歷對調
- 例如:jihvā → jivhā, gṛhya → gayha, guhya → guyha
- h經歷與隨後的鼻音的對調
- 例如:gṛhṇāti → gaṇhāti
- y在e和元音之間成為長輔音
- 例如:śreyas → seyya, Maitreya → Metteyya
- 濁送氣音比如bh和gh罕見的偶爾變為h
- 例如:bhavati → hoti, -ebhiṣ → -ehi, laghu → lahu
- 齒音和捲舌音零星的變為對方
- 例如:jñāna → ñāṇa(非ñāna), dahati → ḍahati(比較於Pāli dahati)nīḍa → nīla(非nīḷa), sthāna → ṭhāna(非thāna), duḥkṛta → dukkaṭa(比較於Pāli dukkata)
例外
[編輯]有對上述規則的一些顯著的例外;其中很多是常用的俗語詞而不是從梵語中借用來的。
- ārya → ayya(比較於ariya)
- guru → garu(adj.)(比較於guru(n.))
- puruṣa → purisa(非purusa)
- vṛkṣa → rukṣa → rukkha(非vakkha)
巴利語與愛盧語
[編輯]巴利語與梵語的闗係密切是眾所就知,因兩種語言有大量的研究。但巴利語與梵語都受到古印度的其他俗語如愛盧語(Eḷu)、甚或更早的源頭語如亞蘭語及希伯來語所影響,跨地域的語言研究仍在期待中。愛盧語亦是中期雅利安語的其中一種,公元三世紀前已在用。愛盧語是辛哈拉(Sinhalese)語的源頭語。愛盧語的詞干在形式上大量與巴利語相同,通過語音轉換,愛盧語即能轉為巴利語與梵語,與梵語轉巴利語的技朮相同。
元音和雙元音
[編輯]- 梵語的ai和au總是分別單元音化為愛盧語及巴利語的e和o
- 例如:maitrī → mettā, auṣadha → osadha
- 梵語的avi成為愛盧語及巴利語的e(就是avi → ai → e)
- 例如:sthavira → thera
發音改變
[編輯]- 梵語及巴利語首音ca 化為愛盧語 s 或 h
- 例如: canda → sanda, handa
- 梵巴語的P若非刪除 ,轉成 v
- 例如: rūpa → ruva, dīpa → diva
- 梵語的噝擦音ś, ṣ和s合併到一起為愛盧語及巴利語的s
- 例如:śaraṇa → saraṇa, doṣa → dosa
愛盧語與巴利語相同詞語表
[編輯]愛盧語 | 巴利語 | 中文 |
---|---|---|
äsa | akkhi | 眼 |
aga | agga | 最高, 頂端 |
ahasa | ākāsa | 天空 |
akosa | akkosa | 侮辱, 責備 |
akmana | akkamana | 攻擊 |
akura | akkhara | 字母 |
anada | ānanda | 幸福,阿難 |
aruta | attha | 意思, 利益, 財富, 事件 |
asuna | āsana | 座位 |
ata | hatta | 手 |
atuna | anta | 腸 |
bambu | brahma | 梵天 |
basa | bhāsā | 語言 |
bima | bhūmi | 地 |
boduna | bhojana | 食物 |
bodu | buddha | 佛陀 |
bōsat | bōdhisatta | 菩薩 |
dahama, dam | dhamma | 法 |
data | danta | 牙 |
däla | jāla | 網 |
devola | devālaya | 神廟 |
diga, digu | dīgha | 長 |
diva | jivhā | 舌頭 |
字體圖集
[編輯]-
巴利語-緬甸,字體對照表-1
-
巴利語-緬甸,字體對照表-2
-
巴利語-緬甸,字體對照表-3
-
巴利語-泰國,字體對照表-1
-
巴利語-泰國,字體對照表-2
-
巴利語-緬甸,古代字體對照
-
巴利語古代字體對照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1.0 1.1 1.2 賀勻、蔡奇林. 略 談巴利語. [2017-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 ^ 《大唐西域記》有他是阿育王的弟弟的傳說。
- ^ 《小王統史》:「其時所有譯成錫蘭語之義解,為一切人之根本言語摩羯陀語。在生類所有言語中,如此〔語〕持來利益,所有之長老阿闍梨而見為如聖典。由彼總終達耶!彼〔佛音〕為禮大菩提樹,而去閻浮洲。」
- ^ 季羨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北京大學人文科學學報》一九五七年第一期:我們還可以從語言特徵上來闡明巴利文不是摩揭陀語。關於巴利文的流行地區問題,學者們有各種不同意見。Westergaard(《Über den ältesten Zeitraum der indischen Geschichte》, p. 87.)和E. Kuhn(《Beiträge zur Pāli-Grammatik》, pp. 6 ff.)認為巴利文是優襌尼(Ujjayinī)地方的方言。R. O. Franke從碑刻方面來著手研究這個問題,結論是︰巴利文是賓陀山(Vindhya)中部至西部一帶的方言(《Pāli und Sanskrit》, pp. 131 ff.)。Sten Konow也以為賓陀山地帶就是巴利文的故鄉(《The Home of Paiśāci》, ZDWG. 64, p. 95 ff.),因為他發現巴利文與毗舍遮語之間相同的地方很多,而毗舍遮的故鄉他就定為優襌尼(Grerson,《The paiśāca Language of North-Western India》, Asiatic Society Monographs. Vol. Ⅷ, 1906.書中說毗舍遮語是印度西北部方言。)。H. Oldenberg最初主張巴利文是羯陵迦(Kaliṅga)方言(巴利文《律藏》,vol. I. London 1879, pp. L ff.)。附和此說者有E. Müller(《Simplilfied Grammar of the Pāli Language》, London 1884, p.111.)。但是H. Oldenberg後來又放棄了前說,另立新說,說巴利文是馬拉提語的前身(《Die Lehre des Upanishaden und die Anfänge des Buddhismus》, Göttingen 1915, p. 283.)。E. Windisch(《Über den sprachlichen Charakter des Pali》, Actes du XIVe Congres International des Orientalistes, prem. Partie, Paris 1906, pp. 252 ff.)和W. Geiger(《Pāli literatur und Sprache》, Strassburg 1916, p. 5.)則復歸舊說,說巴利文就是摩揭陀方言(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獻不勝枚舉,請參閱︰季羨林《使用不定過去時作為確定佛典年代和來源的標準》「Die Verwedung des Aorists als Kriterium für Alter und Ursprung buddhistischer Texte」。德國《格廷根科學院集刊.語言學歷史學類》,1949, p. 288. Anm, 2.)。上面這些說法雖然紛歧,但也有比較一致的一點,這就是︰多數學者都主張巴利文是一個西部方言。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子。巴利文的形態變化與阿育王石刻的吉爾那爾石刻相似,如「於」格的語尾是-amhi﹑-e「業」格複數的語尾是-ne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摩揭陀語則是一個東部方言,r變成l,s變成ś,以-a作尾聲的字「體」格的語尾是 -e等等。兩者的區別是非常大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混為一談。
- ^ Digitised Manuscripts - The British Library. [2021-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9).
- ^ พิพิธภัณฑสถานแห่งชาติ หริภุญไชย - Virtual tour.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8).
參考文獻
[編輯]- See entries for "Pali"(written by K. R. Norman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and "India--Buddhism" in 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Religion,(Sawyer ed.)ISBN 978-0-08-043167-3
- Warder, A.K. Introduction to Pali 3rd. 巴利聖典協會. 1991. ISBN 0860131971.
- de Silva, Lily. Pali Primer 1st.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cations. 1994. ISBN 817414014X.
- Müller, Edward. Simplified Grammar of the Pali Language.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5 [1884]. ISBN 8120611039.
延伸閱讀
[編輯]- Gupta, K. M.(2006). Linguistic approach to meaning in Pali. New Delhi: Sundeep Prakashan. ISBN 978-81-7574-170-6
- Müller, E.(2003). The Pali language: a simplified grammar. Trubner's collection of simplified grammars. London: Trubner. ISBN 978-1-84453-001-4
- Oberlies, T., & Pischel, R.(2001). Pāli: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Theravāda Tipiṭaka. Indian philology and South Asian studies, v. 3.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ISBN 978-3-11-016763-4
- Hazra, K. L.(1994). Pāli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 systematic survey and historical study. Emerging perceptions in Buddhist studies, no. 4-5. New Delhi: D.K. Printworld. ISBN 978-81-246-0004-7
-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1979).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system for the romanization of Lao, Khmer, and Pali. New York: The Institute.
- Soothill, W. E., & Hodous, L.(1937).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with Sanskrit and English equivalents and a Sanskrit-Pali index.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外部連結
[編輯]- 巴利文輸入法 北京馨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ali Text Society, London. 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ipstead, 1921-1925.
- Buddhist India by T.W. Rhys Davids, chapter IX,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ali at Ethnologu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ali Text Socie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ree searchable online database of Pali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whole Can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Eizel Mazard's excellent web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 Pali resources, including
- Complete Pāli Canon in romanized Pali and Sinhala, mostly also in English translation
- Pāli Canon selection
- A guide to learning the Pāli langu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ali Primer" by Lily De Silva (requires installation of special fon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ali Primer" by Lily De Silva (UTF-8 encod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ree/Public-Domain Elementary Pāli Course--PDF forma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ree/Public-Domain Pāli Course--html format
- Free/Public-Domain Pāli Grammar (in PDF fi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ree/Public-Domain Pāli Buddhist Dictionary (in PDF fi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omprehensive list of Pāli texts on Wikisour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uddhist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TML version of the book by G.P. Malalasekera, 1937-8
- Pali Text Reader (softwa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Jain Scriptures
- Pali help at Help.com Wiki[永久失效連結]
- "A Course in the Pali Langu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udio lectures by Bhikkhu Bodhi based on Gair & Karunatilleke (1998).
- Pali Conjugation and Declension Tables for Studen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Table of Pali Literatu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巴利文詞典及學習專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巴利字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Online Pāḷi Tipiṭak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簡明巴英字典中譯數位版 從 A. P. Buddhadatta的Concise Pali-English Dictionary 中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