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吕氏春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
全名:《吕氏春秋
其他名称吕览
编者秦国相国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
类型杂家
语言中文
文字:汉语
成书年代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
发行信息
连载状态原书篇数:160篇
卷数:26卷
出版地点中国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时代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为秦国相国吕不韦主持,召集门客各派学者编纂而成[1]

《吕氏春秋》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阴阳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2],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3]

内容

[编辑]

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纪共计六十子篇。八览各览有论文八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六十三子篇。六论每论有六篇,共计三十六子篇。加上十二纪末的《序意》一篇,全书计有子篇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4]

《吕氏春秋》的论证方式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特征,以“实然”为出发点,而非以“应然”为依据。[5]

贵生

[编辑]

《吕氏春秋》中主张,人应量力而行,一切以“利生”为原则,在确保自己生命健康的情况下参与国家大事,“只有不因享有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6][7][8]

自然之道

[编辑]

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不是简单提倡遵循自然之道,而是从自然之道中寻找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天道不像老子说得那么“不可捉摸”,而是“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吕氏春秋》的自然法思想得到历朝历代重视,以天道为先验准则,以情境为选择依据。[9]

与儒家、墨家关系

[编辑]

《吕氏春秋》认同儒家的仁义思想,认为德治是国家的根本。《吕氏春秋》反对墨家的偃兵观,指出战争从人类诞生之初起就存在,因此军队必不可少。《吕氏春秋》提出义兵观,即有权讨伐不遵循天道、压迫人民的“不义之君”。[9]

反对禁欲主义

[编辑]

《吕氏春秋》反对压制欲望,主张顺导情欲。[10]

国家起源与目的

[编辑]

《吕氏春秋》认为,国家起源于人们聚集在一起抵抗严寒野兽的需要,故而需要秩序。设置君主不是让君主谋取私利,设置天子不是让天子谋取私利,设置官长也不是让官长谋取私利。[11]

反对诉诸动机

[编辑]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多个寓言故事,说明诉诸动机中的逻辑谬误[12]

部分段落

[编辑]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论·士容论》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后续

[编辑]

此书完稿后,吕不韦将其公布在秦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千金。这是“一字千金”的典故。其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

汉代学者高诱认为,《吕氏春秋》不可能没错误,但当时无人能改一字,他指出这是因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13]

评价

[编辑]
  • 四库全书总目》说:“不韦固小人,而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典与孔子曾子之言;其他如论音则引《乐记》,论铸剑则引《考工记》,虽不着篇名,而其文可案。所引之言,皆不取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纵横之术、刑名之说,一无及焉;其持论颇为不苟。”
  • 清代学者李慈铭认为,《吕氏春秋》除了对既有的儒、墨、道、法、刑、名、兵各家进行阐发之外,本身并没有任何新的思想和创见。最大贡献还在于“殷周佚说,赖以谨存,尤可宝贵。”[14]
  •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评价,《吕氏春秋》“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现代性,比如对财产权人身权的重视,对生命和自然秩序的敬畏,对地方自治包产到户的肯定,对言论自由和精神独立的颂扬,对种族平等人权高于主权的推崇”。[15]
  •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第十七章 杂家》:杂家之书,存于今者,为《尸子》及《吕氏春秋》。《尸子》仅有后人辑本,阙佚已甚。就其存者,大抵为儒、道、墨、法四家之言。《吕氏春秋》,则首尾大略完具,编次亦极整齐。不徒包蕴弘富,并可借其编次,以考见古代学术之条理统系,诚艺林之瑰宝也。[16]

校注释作

[编辑]

东汉高诱著《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有《吕氏春秋新校正》,另外还有刘咸炘《〈吕氏春秋〉发微》、《〈吕氏春秋〉疏》、宋慈袌《〈吕氏春秋〉补正》、刘文典《〈吕氏春秋〉斠补》、孙人和《〈吕氏春秋〉举正》、谭戒甫《吕子辑校补正》等。近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是继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之后的一次总整理。

注释

[编辑]
  1. ^ 吕不韦《序意》篇云:“维秦八年,岁在裙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高诱注曰:“八年,秦始皇即位之八年也。”清孙星衍《问字堂集·太阴考》中认为成书于秦王嬴政六年,“考庄襄王灭国后二年癸丑岁至始皇六年,共八年,适得庚申岁,申为‘涒滩’,吕不韦指谓是年。高诱注误以秦始皇即位八年,则当云‘大渊献’也。”
  2. ^ 汪中《述学吕氏春秋附考》指出:“《吕氏春秋》出,则诸子之说兼有之。故《劝学》、《尊师》、《诬徒》、《善学》四篇,皆教学之方,与《学记》表里;《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制乐》,皆论乐,凡此诸篇,则六艺之遗文也;《十二纪》发明明堂礼,则明堂阴阳之学也;《贵生》、《情欲》、《尽数》、《审分》、《君守》五篇,尚清静养生之术,则道家流也;《荡兵》、《振乱》、《禁塞》、《怀宠》、《论威》、《简述》、《决胜》、《爱士》八篇。皆论兵,则兵权谋,形势二家也;《上农》、《任地》、《辨土》三篇,皆农桑树艺之事,则农家者流也;其有抵牾者:《振乱》、《禁塞》、《大乐》各三篇,以墨子《非攻》、《救守》及《非乐》为过。而《当染篇》全取墨子,《应言篇》司马喜事,则深重墨氏之学。”
  3. ^ 金常政. 百科全书的故事.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03: 5. ISBN 7501326231. 
  4. ^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王年少……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5. ^ 王海滨. 《吕氏春秋》的国家间政治思想 (PDF). 国际政治科学. 2009-01, (17): 59-78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25). 
  6. ^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为之,不利于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7. ^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8. ^ “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
  9. ^ 9.0 9.1 刘文瑞. 《吕氏春秋》管理思想综览. 管理学家: 实践版. 2013, (1): 68-83. 
  10. ^ 张鼓应. 从《吕氏春秋》看秦道家思想特点. 中国哲学史. 2001, (1): 86-93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8). 
  11. ^ “其民麋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吕氏春秋》恃君览
  12. ^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13. ^ 高诱,〈《吕氏春秋》序〉,高诱注,清毕沅校刻,《吕氏春秋》,第 1 册,序,页 2
  14. ^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十册
  15. ^ 熊培云. 自由在高处. 新星出版社. 2015: 363. 
  16. ^ 吕思勉. 《先秦學術概論》. 千华驻科技. 2023: 115. ISBN 9786263762152.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吕不韦门客著. 呂氏春秋. 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北京). 1954. 
  • 夏纬瑛. 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校釋. 农业出版社. 1956. 
  • 尹仲容. 呂氏春秋校釋. 国立编译馆. 1958. 
  • 吉联抗. 呂氏春秋中的音樂史料.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8. 
  • 王利器疏证; 王贞民整理; 邱庞同译注. 呂氏春秋·本味篇. 中国烹饪古籍丛刊德语Buchreihe_von_Meisterwerken_der_alten_chinesischen_Kochkunst.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中國烹飪古籍叢刊德语-{Buchreihe_von_Meisterwerken_der_alten_chinesischen_Kochkunst}-&rft_val_fmt=info:ofi/fmt:kev:mtx:book" class="Z3988"> 
  • 贺凌虚. 呂氏春秋的政治理論. 商务印书馆(台湾). 1970. 
  • 王范之. 呂氏春秋選注. 中华书局. 1981. 
  • 吴福相. 呂氏春秋八覽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1984. 
  • 林品石. 呂氏春秋今注今譯. 商务印书馆(台湾). 1985. 
  • 田凤台. 呂氏春秋探微. 学生书局(台湾). 1985. 
  • 中法汉学研究所. 呂氏春秋通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 管敏义译注; 陈奇猷审定. 呂氏春秋譯注.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 张双棣. 呂氏春秋詞匯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 
  • 张自文. 呂不韋的99種智慧.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 暴拯群; 李科. 呂氏春秋箴言錄. 北京广播出版社. 1992. 
  • 张双棣等. 呂氏春秋譯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 张双棣等. 呂氏春秋詞典.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 刘殿爵; 陈方正. 呂氏春秋逐字索引. 商务印书馆(香港). 1994. 
  • 何科根. 呂氏春秋韻語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 梁一群. 經世大覽——呂氏春秋一日一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 沼尻正隆. 呂氏春秋の思想的研究. 汲古书院. 平成九年(1997). 
  • 殷国光. 呂氏春秋詞類研究. 华夏出版社. 1997. 
  • 关贤柱; 廖进碧; 钟雪丽. 呂氏春秋全譯.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 萧凤. 呂氏春秋養生精要.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8. 
  • 王双. 呂氏春秋與現代企業領導.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 
  • 许维遹. 呂氏春秋集釋. 中华书局. 2009. 
  • 张富祥. 王政全書:呂氏春秋與中國文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 史义军; 张荣庆. 絕代雄魁呂不韋與呂氏春秋七九個經略. 2001. 
  • 陈学良. 呂子答客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王利器. 呂氏春秋注疏. 巴蜀书社. 2002. 
  • 张双棣. 呂氏春秋索引.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 张玉春等. 二十二子詳注全譯——呂氏春秋譯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 廖名春; 陈兴安. 呂氏春秋全譯. 巴蜀书社. 2004. 
  • 陈伟光. 呂氏春秋的領導智慧.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6. 
  • 王启才. 呂氏春秋研究. 学苑出版社. 2007. 
  • 吴苏林. 呂氏春秋的教育智慧.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9. 
  • 许富宏. 呂氏春秋:四季的演講.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 王晓明. 呂氏春秋通詮.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曾国华. 《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字·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研究. 花木兰出版社. 2010. 
  • 殷国光. 呂氏春秋思想新探.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1. 
  • 何志华. 呂氏春秋管窺. 中华书局(香港). 2015.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吕氏春秋 (四库全书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吕氏春秋 (四部丛刊本)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