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隨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隨念巴利語Anussati梵語Anusmṛti),或單譯為,佛教術語,為佛教的禪修法門,屬於止禪。修行者將思惟固定在某個對象上,不漂蕩,就稱為念,是一種穩定、堅固的心理狀態。合乎、以解脫為目標,憶念修行,叫正念。隨時繫念,憶持不忘,即是隨念[1][2]

十念

[編輯]
  1. 念佛巴利語Buddhānussati梵語Buddhanusmrti藏語Sans rgyas rjes su dran pa),又叫佛隨念,思惟佛陀的十種德號。
  2. 念法巴利語Dhammānussati梵語Dharmanusmrti藏語Chos rjes su dran pa),又叫法隨念,思惟正法出世間正教,治煩惱病之妙藥。
  3. 念僧巴利語Saṅghānussati梵語Sanghanusmrti藏語dge hdun rjes su dran pa),又叫僧隨念,思惟僧伽爲世間福田,威儀具足。
  4. 念戒巴利語Śīlānussati),又叫戒隨念,思惟尸羅(戒律)有大勢,能除世間
  5. 念施巴利語Cāgānussati),又叫念捨、施隨念、捨隨念,思惟佈施功德,能除慳吝心。
  6. 念天巴利語Devatānussati),又叫天隨念,思惟諸天多福,莊嚴快樂。
  7. 念死巴利語Maraṇānussati),又叫死隨念,思惟眾生皆有一,命如朝露,應勤加修行,脫離死苦。
  8. 念身巴利語Kāyagatāsati),又叫念身分、念身至、身分隨念、身至隨念,念自身的三十二身分(身體分支),思惟其不淨、無常。
  9. 念出入息巴利語Ānāpānasati梵語Ānāpānasmṛti),又叫念數息、念安般、安那般那念、出入息隨念,思惟自身呼吸之出、入。
  10. 念休息巴利語Upasamānussati),又叫念滅、念恬泊、念寂寂、寂止隨念,思惟坐禪不起亂心五蓋降伏的寂止功德,乃至於得沙門四果至入涅槃煩惱息滅的寂止功德。[3]

參見

[編輯]

參考註釋

[編輯]
  1. ^ 《佛學大辭典》【六念】
  2.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九章·業處之概要》(菩提比丘英文編譯):巴利文kammaṭṭhāna直譯是「作業之地」或「工作之處」。這一詞用以代表禪修之法,是禪修者培育特別成就的工作處。在佛教裏有兩大類禪法:止禪觀禪。在這兩者當中,觀禪是佛教特有的禪法;修此禪法的目的即是要親身體驗佛陀所發現及所教的真諦。在非佛教的宗派里也有止禪。在止業處概要里有七組:一、十遍;二、十不淨;三、十隨念;四、四無量;五、一想;六、一分別;及七、四無色。在這七組裏一共有四十種業處。於觀業處,清淨之概要有七:一、戒清淨;二、心清淨;三、見清淨;四、度疑清淨;五、道非道智見清淨;六、行道智見清淨;七、智見清淨。
  3. ^ 《解脫道論》:「問云何念寂寂?……答:寂寂者,滅身心動亂,已伏斷故,此謂寂寂。……云何修彼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不起亂心。……彼比丘入初禪,以寂寂,念諸蓋滅……若入第四禪,念彼樂滅……若得須陀洹果,念見一處煩惱滅……若得阿羅漢果,念彼一切煩惱滅,若入泥洹,以寂寂,念一切皆滅。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如是以功德念寂寂。彼心成信,以信自在,以念自在,心成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