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盧森堡軍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盧森堡大公國武裝部隊
Lëtzebuerger Arméi(盧森堡語)
Armée luxembourgeoise(法語)
Luxemburgische Armee(德語)
盧森堡大公國軍軍徽
建立1861年2月16日
當前組編1967年6月29日
總司令部 盧森堡迪基希
領導
總司令 亨利 (盧森堡大公)
國防大臣弗朗索瓦·鮑什法語François Bausch
國防軍司令史蒂夫·圖爾德語Steve Thull陸軍上將
軍力
服役年齡18–26歲
可用人數118,665名男性,18–57歲(2018年),
117,456名女性,18–57歲(2018年)
適合服役人數97,290名男性,18–57歲(2018年),
96,361名女性,18–57歲(2018年)
每年可徵兵數3,263名男性(2018年),
3,084名女性(2018年)
現役人數939人(2018年)
軍費
預算389萬歐元(2021年)
佔GDP百分比0.56% (2021年)
工業
外國供應商 歐洲聯盟
 美國
相關
歷史盧森堡軍事史法語Histoire du Luxembourg
軍銜盧森堡軍銜法語Armée luxembourgeoise#Grades

盧森堡大公國軍,即對盧森堡所擁有的武裝部隊的統稱,盧森堡軍人分為兩大軍種,包括盧森堡陸軍和盧森堡空軍,由於盧森堡是一個內陸國家,盧森堡不擁有海軍。2011年,盧森堡軍費為$301,000,000,佔盧森堡國內生產總值0.6%,人均為809美元。

軍隊由文職人員控制,由大公擔任總司令。現任國防部長弗朗索瓦·鮑什(François Bausch)負責監督軍隊的行動。軍隊的專業首長是國防部長,他對部長負責,並擁有將軍軍銜。盧森堡參加了歐洲軍團,向聯保部隊和執行部隊在前南斯拉夫的任務派遣了部隊,並在目前北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特派團中派遣了一個小型特遣隊。盧森堡部隊也已部署到阿富汗,以支援國際安全援助部隊。軍隊還參加了人道主義救濟任務,例如為庫爾德人設立難民營和向阿爾巴尼亞提供緊急物資。

歷史

[編輯]

民兵時期(1817 - 1841)

[編輯]

1817年1月8日,盧森堡大公威廉一世頒佈了一項管理民兵組織的憲法,其中的主要條款一直有效,直到1881年民兵組織被廢除為止。法律規定民兵人數為3000人。直到1840年,盧森堡的民兵還在荷蘭皇家軍隊服役。士兵服役五年:第一年是現役,但在隨後的四年裏,他們每年只被調動三次[1]

聯邦特遣部隊時期(1841 - 1867)

[編輯]

1839年,威廉一世成為《倫敦條約》(Treaty of London)的締約國。根據該條約,大公國將其西部法語領土割讓給了比利時的盧森堡省。由於該國人口減少了一半,居民減少了16萬,民兵力量減少了一半。根據條約,盧森堡和林堡的新成立的公國,德國聯盟的成員,在一起需要提供一個聯邦組成的隊伍駐守在小鎮,。1846年,騎兵和炮兵部隊解散,盧森堡分遣隊與林堡分遣隊分離。盧森堡特遣隊現在由兩個輕步兵營組成,一個在埃希特納赫,另一個在迪基希[2]。1866年,奧普戰爭導致德意志聯邦解體。

1867年的《倫敦條約》宣佈盧森堡為永久中立國家,按照條約,盧森堡的堡壘在接下來的幾年裏被拆毀。

1867年,普魯士駐軍離開了這個要塞,同年9月盧森堡輕裝步兵的兩個營進入了盧森堡城[3]。盧森堡於1867年成立了一個新的軍事組織,由兩個營組成,總兵力為1568名官兵。1868年,特遣隊由四連一個輕步兵營組成,人數500人。1881年2月16日,輕步兵營隨着民兵制度的廢除而解散。[4]

憲兵和志願隊時期

[編輯]

1881年2月16日,憲兵志願軍組織成立。它由兩個連、一個憲兵連和一個志願人員連組成。1939年,建立了一支輔助志願者隊伍,隸屬於志願者連隊。1940年5月德國佔領盧森堡後,為該連隊招募志願兵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40年12月4日,他們被移到德國魏瑪接受德國警察的訓練。

盧森堡參戰

[編輯]

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盧森堡政府在倫敦流亡期間,與比利時步兵第一旅(俗稱Piron旅)的炮兵部隊達成協議,由70名盧森堡志願兵組成的一個小組被派往該部隊,讓·巴蒂特·拜倫是該部隊的團長。這支部隊被命名為盧森堡炮兵連。最初,它是由兩名比利時軍官建立和訓練的。後來,從1944年8月起,盧森堡軍官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他們在英國接受過訓練。幾名盧森堡士兵和該國一半的士兵曾在北非參加過法國外籍軍團(French Foreign Legion)的戰鬥。其餘的都是從盧森堡逃出來的人,以及逃到英國來躲避強行徵兵的年輕人。盧森堡部隊於1944年8月6日登陸諾曼第,幾乎與荷蘭公主艾琳旅和勒克萊爾將軍指揮的法國第二師同時登陸,此時距諾曼第登陸日已經過去了兩個月。盧森堡炮兵連配備了四門QF 25磅榴彈炮,以夏洛特公爵夫人的四個女兒命名:伊利沙伯公主、瑪麗·阿德萊德、瑪麗·加布里埃爾和阿利克斯。

1943年盧森堡軍隊在英國海濱城市訓練.

解放後的盧森堡軍隊

[編輯]

1944年,實行義務兵役制度。1945年,在盧森堡市聖埃斯普里特兵營駐紮的先鋒派大公爵兵團(大公爵衛隊)和第1、2步兵營相繼成立,一個在瓦爾弗丹格,另一個在杜德朗熱。盧森堡陸軍負責德國境內法國佔領區的一部分,佔領比堡區一部分的第2營和薩爾堡區第1營的一支分遣隊。第二營一直駐紮在比斯堡直到1955年。盧森堡於1948年3月簽署了《布魯塞爾條約》,1949年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

事實證明,戰後組建一支軍隊比預想的要困難得多[5]。在一定程度上,當局可以依靠從德國逃出來的義務兵和盧森堡人加入盟軍;然而,他們必須找到訓練軍官的方法。最初,英國軍事顧問來到盧森堡,在那裏由英國軍官和士官長進行訓練。但從長遠來看,軍官培訓必須在國外的軍事學校進行。比利時和法國都有興趣提供幫助和解決辦法。最後,政府選擇了一個折衷的解決方案,將一些軍官學員送到法國聖西爾軍事學院(Ecole speciale militaire de Saint-Cyr),另一些送到比利時皇家軍事學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這最終導致盧森堡軍官團內部由於訓練和晉升方面的差異而出現分裂。[6][7]

1951年,大公爵衛隊搬遷到瓦爾弗丹格,並與皇家騎士團合併。警衛有專門的偵察、無線電偵察和防空部隊。從1955年起,它被組織成一個總部連、一個駐軍排、一個偵察連和兩個訓練連。1959年,指揮團解散,大公衛隊併入領土指揮。這支部隊只剩下一個連、一所下士訓練學校和一個武器排。1960年,大公爵衛隊重新組織成四個排,暫時分為干預和增援分隊。1964年,大公爵衛隊被組織成一個總部,三個排,一個增援排和士官學校。1966年2月28日,大公爵衛隊正式解散。

參加韓戰的盧森堡士兵,1953年

1950年,包括盧森堡在內的17個國家決定派遣武裝部隊協助大韓民國。盧森堡特遣隊併入比利時聯合國軍司令部或朝鮮志願軍。1951年,盧森堡營抵達朝鮮,隸屬於美國第三步兵師。兩名盧森堡士兵在戰爭中喪生,17人受傷。比利時-盧森堡營於1955年解散。

最近的國際行動

[編輯]

盧森堡自1994年以來參加了歐洲軍團,向聯保部隊和執行部隊在前南斯拉夫的任務派遣了部隊,並在目前北約駐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特派團中派遣了一個小型特遣隊。盧森堡陸軍併入比利時指揮下的多國白鯨部隊。盧森堡部隊也已部署到阿富汗,以支持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盧森堡在1991年盧旺達波斯灣戰爭期間和最近在阿爾巴尼亞的戰爭期間資助了國際維持和平特派團。軍隊還參加了人道主義救濟任務,例如為庫爾德人設立難民營和向阿爾巴尼亞提供緊急物資。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a Milice (1817-1841) [The Militia (1817-1841)]. Lëtzebuerger Arméi. Armée luxembourgeoise. 2017 [201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法語). 
  2. ^ Le Contingent Fédéral (1841-1867) [The Federal Contingent (1841-1867)]. Lëtzebuerger Arméi. Armée luxembourgeoise. 2017 [201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法語). 
  3. ^ Le Contingent Fédéral (1841-1867) [The Federal Contingent (1841-1867)]. Lëtzebuerger Arméi. Armée luxembourgeoise. 2017 [201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法語). 
  4. ^ Le Corps de Chasseurs Luxembourgeois (1867-1881) [The Light Infantry of Luxembourg (1867-1881)]. Lëtzebuerger Arméi. Armée luxembourgeoise. 2017 [201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法語). 
  5. ^ Trausch, Gilbert. Histoire du Luxembourg. Hatier. 1992: 186. ISBN 2-218-03855-2. 
  6. ^ Trausch, Gilbert. Histoire du Luxembourg. Hatier. 1992: 186. ISBN 2-218-03855-2. 
  7. ^ Trausch, Gilbert. Histoire du Luxembourg. Hatier. 1992: 186. ISBN 2-218-03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