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比鳩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比鳩魯
Ἐπίκουρος
Epicurus
出生前341年
薩摩斯島
逝世前270年
馬其頓王國雅典
時代古希臘哲學家
地區西方哲學家
學派古希臘伊比鳩魯學派
主要領域
認識論倫理學形而上學政治哲學
著名思想
原子論
受影響於
影響於

伊比鳩魯古希臘語Ἐπίκουρος,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學派的創始人。伊比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結合起來。他的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

伊比鳩魯生於公元前341年愛琴海的薩摩斯島,但父母親都是雅典人。柏拉圖的弟子首先向他傳授了哲學。公元前 323 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在隨後的政治衝突中,伊比鳩魯和家人被迫遷往科洛芬(Colophon )(今土耳其境內)。在那裏,他跟隨德謨克利特的學徒瑙西法尼斯(Nausiphanes)繼續學習。[1]公元前307年,他開始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學派,這個學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動。傳說中該學派坐落於他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據說在庭院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着:「陌生人,你將在此過着舒適的生活。在這裏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伊比鳩魯的學說和蘇格拉底柏拉圖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強調遠離責任和社會活動。伊比鳩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樂就沒有善。快樂包括肉體上的快樂,也包括精神上的快樂。而真正的快樂來自簡單的生活,沒有恐懼和焦慮。相較之下,追求財富、權力和名聲只會帶來痛苦和折磨。[1]伊比鳩魯區分了動態的快樂和靜態的快樂,前者是指正在滿足一種慾望時產生的快樂(例如享用美食時的快樂),後者則指慾望得到滿足後的平靜之樂(例如飽餐一頓後的快樂),伊比鳩魯認為靜態的快樂擁有優先的地位,它是「一種厭足狀態中的麻醉般的狂喜」。伊比鳩魯又提出,享受平靜之樂( the peace of a tranquil mind)的障礙之一是對死亡的恐懼,且這種恐懼又被宗教信仰加劇:也就是說如果你招致神明的憤怒,你就會在來世受到嚴懲。但伊比鳩魯並不打算通過提出一種不朽的替代狀態來對抗這種恐懼,而是試圖解釋死亡的本質。他首先提出,當我們死去時,我們對自己的死亡毫不知情,因為我們的意識(或我們的靈魂)在死亡時就不復存在。為了解釋這一點,伊比鳩魯認為整個宇宙要麼由原子或者空間組成,這也正是原子論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留基伯那所主張的。[1][2][3][4]

同時,伊比鳩魯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趣時,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它所帶來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是否可能獲得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他還強調,肉體的快樂大部分是強加於我們的,而精神的快樂則可以被我們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賞藝術等也是一種樂趣。自我的欲望必須節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幫助我們忍受痛苦。伊比鳩魯認為當人不受任何痛苦折磨、欲望也都得到滿足後,就會進入「毫無紛擾」(Ataraxia)的最高境界。

伊比鳩魯相信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但他並不認為原子的運動受各種自然法則的支配。伊比鳩魯否定宗教,否認是最高的法則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視必然原則。伊比鳩魯悖論是其著名遺產之一。伊比鳩魯也同意德謨克利特的有關「靈魂原子」的說法,認為人死後,靈魂原子離肉體而去,四處飛散,因此人死後並沒有生命。他說:「死亡和我們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伊比鳩魯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非理性的,因為對自身死亡的認識只能是對死亡本身的無知。

在他的晚年,伊比鳩魯遭受着腎結石、胃病和眼疾等疾病,健康狀況時常不佳,經常忍受着巨大的病痛,但他還是活到了 72 歲。他忠於自己的信仰,將生命的最後一天描述為真正快樂的一天。

伊比鳩魯的學說並沒有發展出科學的傳統,但它自由思維的態度和反對迷信的實踐,一直得到羅馬帝國早期一些上層階級成員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這個詞已經具有貶義,用來形容那些只追求感官享樂的人們。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Wright, M. R. B. Inwood, L. P. Gerson (trs., edd.): The Epicurus Reader. Introduction by D. S. Hutchinson. Selected Writings and Testimonia. Pp. xv 111. Indianapolis,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Paper, £3.95.. The Classical Review. 1996-04, 46 (1). ISSN 0009-840X. doi:10.1093/cr/46.1.171. 
  2. ^ Austin, Emily A. Epicurus and the Politics of Fearing Death. Apeiron. 2012-01, 45 (2). ISSN 2156-7093. doi:10.1515/apeiron-2011-0003. 
  3. ^ Rosenbaum, Stephen E. Death. Oxford Handbook of Epicurus and EpicureanismOxford Handbook of Epicurus and Epicurean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08-06. 
  4. ^ The “Nothingness of Death”. Death and Mortality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09-30: 151–167.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