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科舉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撤銷的典範條目科舉曾屬典範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Former good article科舉曾屬優良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典範條目落選科舉曾獲提名典範條目評選,惟因其尚未符合標準而落選。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落選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列表照建議改善之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5年8月28日典範條目評選入選
2008年10月7日典範條目重審維持
2009年1月23日典範條目重審撤銷
2009年6月4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12年5月17日典範條目評選落選
2014年3月3日優良條目重審撤銷
當前狀態:典範條目及優良條目資格皆已撤銷;其後重新評選典範條目亦落選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條目品質提升計劃專題 (獲評丙級
科舉條目品質已經提升,根據條目品質標準參考的評分,結果如下:
 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政治專題 (獲評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政治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政治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歷史專題 (獲評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漢字文化圈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科舉」是漢字文化圈專題的一部分,一個主要對(即漢字文化圈,或稱「東亞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為主題的文章作編輯、收集、整理、完善的專題。如果您願意參與,可以編輯這篇文章,或者造訪本專題頁面了解專題的工作,並歡迎參與討論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中國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狀元﹑進士﹑秀才﹑舉人等等關鍵字可提。Menchi (討論頁)Â 23:16 2004年2月19日 (UTC)

不好意思,剛寫了一個開頭,我會繼續寫的--Shizhao (Talk) 00:13 2004年2月20日 (UTC)

請問,春闈是不是指會試?

[編輯]

--Pashan (留言) 00:22 2005年3月19日 (UTC)

明清時應該是吧。Peterpan 02:34 2005年3月19日 (UTC)

質量提升

[編輯]

我正提名這條目到質量提升計劃。有興趣請到Wikipedia:條目質量提升計劃/票選主題投票支持。 Peterpan 20:07 2005年3月21日 (UTC)


支持

[編輯]
  1. Peterpan 02:59 2005年3月19日 (UTC)
  2. 百無一用是書生 (<GAig></GAig>) 12:47 2005年3月21日 (UTC)
  3. 派翠可夫 11:34 2005年4月10日 (UTC)
  4. 蠱惑天王 15:51 2005年5月3日 (UTC)
  5. Trek 01:12 2005年6月11日 (UTC)
  6. FDyyr 09:47 2005年7月3日 (UTC)
  7. --Droxiang 17:16 2005年7月4日 (UTC)
  8. Hooters 03:07 2005年7月15日 (UTC)
  9. --耐特拉克 (☎) 12:31 2005年7月29日 (UTC)

反對

[編輯]

評論

[編輯]
  • 今年是科舉廢除一百年。中國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舉系統,控制了千年以來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當年的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十年,參加府試、鄉試、會試,一考九天,不見天日,真是何其慘烈!!不第者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擂胸頓足,披頭散髮,有人落得心理不平衡,有人從此發奮圖強,真是令我們感同身受,又萬分同情!!科舉雖然取消百年,但其陰影仍然存在在今天的每個試場。科舉是如何演變的?以前的試場是何模樣?考的到底是什麼?有哪些作弊的方法?狀元會做什麼官?秀才?進士?武科舉到底怎樣考法?為什麼沒有聽聞武狀元做大官? 有人說科舉拑制思想,但亦有人認為它是提拔人材較好方法。歐美各國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制度是否源自科舉? Peterpan 02:59 2005年3月19日 (UTC)
    • 根據我在條目裏列出的其中一個連結,西方的公務員考試應有受科舉的啟發或影響,但沒有說是否源起科舉。網頁的編寫者引用了一些西方的文獻作為參考,應該可信。派翠可夫 11:40 2005年4月10日 (UTC)
  • 現在的內容主要是我寫的,大家一起修改當然好啦--百無一用是書生 (<GAig></GAig>) 12:47 2005年3月21日 (UTC)
  • 剛根據一些網上和文字資料增訂了。請檢查和繼續修訂。派翠可夫 11:34 2005年4月10日 (UTC)
  • 應該也說明朝鮮和越南的科舉。Trek 01:12 2005年6月11日 (UTC)
  • 希望了解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說一些我知道的。--耐特拉克 (☎) 12:31 2005年7月29日 (UTC)
  • 科舉制度對今天高考制度的一個重要影響文中沒有討論,這就是朱元璋當政時的「南北科場」大案以及此後明清六百年科舉進士的按省份分配名額的制度。現在的高考也是如此,分省錄取而不能全國統一分數線統一錄取。這個問題一直是現代高考制度爭議的焦點,希望能深入分析一下明清會試時的進士分省錄取制度

關於科舉人物

[編輯]

我覺得這一段很沒意義,又列出考上科舉的人,又列出沒考上科舉的人,那豈不是中國古代所有的名人的該列上去?就算只列考上的人,宋代到明清,所有的大官幾乎都是進士出身,列也列不完吧--Ffaarr 12:54 2005年8月2日 (UTC)

同意,高考這個條目難道還要增加所有參加過高考的人?--Truth---對話頁 12:57 2005年8月2日 (UTC)
贊成刪除這段。 Peterpan 05:15 2005年8月3日 (UTC)
已經刪除--百無一用是書生 (<GAig></GAig>) 07:04 2005年8月3日 (UTC)

影響那段是不是可以改成評價

[編輯]

分成正反兩方面的評價。還是再加評價一條。個人覺得用「影響」這種詞不太NOPV.

個人就覺得科舉某種程度上比中國大陸現行教育制度強:1,起碼當時讀書人學完了還知道禮義廉恥2.從很功利的角度看,科舉考好了就當官,高考考好了照樣可能找不到工作。--Truth---對話頁 05:33 2005年8月3日 (UTC)

中國的科舉對歐洲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應該補充一下--百無一用是書生 (<GAig></GAig>) 07:05 2005年8月3日 (UTC)

宋朝許多大臣子孫考不上科舉,只擔任基層公務員,變成"富貴不過三代"諺語的由來,而非只是現代常用的"富不過三代"諺語,是引用1998年台灣高中課本教材的中國文化史。125.229.89.190 (留言) 2010年5月30日 (日) 17:17 (UTC)[回覆]

日本科舉

[編輯]

日本好像曾短暫實行科舉,不知有否資料。Peterpan 06:33 2005年8月3日 (UTC)

關於八股文

[編輯]

關於八股文是科舉制度的一部分也應該提及--用心閣(對話頁) 11:29 2005年8月5日 (UTC)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採用封建制?

[編輯]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採用封建制" Is it right? --Gleader 12:38 2005年8月6日 (UTC)

「封建」和「封建制度」是兩回事,後者英文為feudal system 可以理解為等級分封,而秦以前的「封建」指的是分封領土的諸侯制度……我也不是太了解,大概這樣吧,另外,那個從feudal system 翻譯過來的「封建」,最早是日本人用的,後來因為「封建社會」用得太多了,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亂…… --一個人的黎明 03:14:55 2005年8月8日 (UTC)

IMHO,這裏的封建,和馬列主義中的那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那個可能不太一樣。至少從周朝開始,中國便開始分封,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是封建制--這個人很懶,什麼也沒留下:D Image:Nomorecommunism.gif 03:31 2005年8月8日 (UTC)

Why not? This is the only accepted correct definition of feudal system GAy Chien Mu and a lot of the non-leftist academics in pre-1949 China. And even today in Hong Kong, if you want to apply the "GAroad" definition of feudalism in Hong Kong school exams and external exams such as HKCEE, you will get GAig crosses on your exam papers. —203.152.114.104 2007年6月21日 (四) 23:26 (UTC)[回覆]
原本中文領域內沒有「封建制度」,只是當西方歷史傳入了中國後才出現的,意指feudal system。後來,被一般人士泛指中國傳統皇帝制度,而且用「封建思想」來稱呼傳統保守思想。秦朝以前,諸侯群立,他們的土地當初是由天子所分封。雖然裂土分封在戰國時期基本上名存實亡,但秦朝以前的制度還不是「封建制度」。-小為 (留言) 2009年6月9日 (二) 07:49 (UTC)[回覆]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認為考試制度起於漢代董仲舒

[編輯]

這幾天在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其中也講到科舉。他認為科舉的雛形產生於漢代董仲舒。「這個制度是董仲舒第一個發起的,更有意義的是他主張以儒家經典作為這些考試的基礎」(第十七章)--金色葡萄 13:55 2005年8月22日 (UTC)

應該介紹一下科舉考試的具體內容

[編輯]

也就是說,每次考三場,每場考三天,一共是九天。那麼三場考試各考什麼科目,三個科目在總成績中是個什麼地位?三場考試中間是否要出考場休息?我認為是讀者非常關心這些內容的。

標題「科舉制」更為合適

[編輯]

全稱為「科舉考試制度」,簡稱「科舉制」。「科舉制」更能解釋詞義,另外,「科舉制」比「科舉」使用更加普遍,比如我們說「隋唐科舉制與明清科舉制的不同」而不是「隋唐科舉與明清科舉的不同」。大部分書籍資料上,在描述隋唐,宋,明清,亦通常寫「科舉制」,只有在寫元朝時有些地方會用「元朝科舉」描述。Jul (留言) 2008年1月23日 (三) 09:02 (UTC)[回覆]

優良條目候選

[編輯]
以下內容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最後修訂版本

Georgezhao (留言) 2009年5月29日 (五) 19:06 (UTC)[回覆]

移動完畢Advisory 2009年6月4日 (四) 17:04 (UTC)[回覆]

優良條目重審

[編輯]
以下內容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重審/提名區最後修訂版本

科舉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歷史,提名人:Ws227留言2014年2月22日 (六) 18:23 (UTC)[回覆]

投票期:2014年2月22日 (六) 18:23 (UTC) 至 2014年3月1日 (六) 18:23 (UTC)
移動完畢--T.A Shirakawa(Talk - Mail) 2014年3月3日 (一) 15:45 (UTC)[回覆]

Ws227分割科舉條目

[編輯]

Ws227在沒有任何討論的情況下將條目科舉中內容分割成立新條目中國科舉等放置。其中過程涉及到管理員特有的刪除條目權力。特此公告。—Snorri留言2014年3月4日 (二) 07:15 (UTC)[回覆]

今天多看了下日誌,的確發現有人大量利用G8刪除移動該系列歷史版本,請@Ws227:解釋行為,並重新合併歷史記錄。——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4年3月4日 (二) 07:25 (UTC)[回覆]
另,我認為即使是出於分割移動,可以通過剪貼時在編輯摘要寫明拆分方向,也不應該改動條目歷史。——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4年3月4日 (二) 07:29 (UTC)[回覆]
其實是這樣,雖然科舉源自中國,一定會佔較多篇幅(之前我的版本裏中國的內容還是佔大部份),但現在中國的內容與其他內容的比例實在相差太大,所以我才想另外分拆,但如果直接剪貼的話就變成把別人的編輯當自己的,總覺得這樣好像偷了別人的東西當自己的,所以才這樣分拆條目,況且其他語言版本也有獨立的條目專講中國的科舉。現在或者先合併內容,再看看可以如何分割條目,始終過份冗長或過於偏重任何一個地區都不太好。如果先剪貼移動相關內容,有需要時再交由其他管理員分割編輯紀錄,能否避免爭議?感謝User:SnorriUser:Cwek兩位的提醒--Ws227留言2014年3月4日 (二) 08:34 (UTC)[回覆]
我明白你的意思,也很好你都恢復了歷史,只是一般分割不用使用G8這些令人懷疑的方法移動原來的歷史吧(畢竟混合了太多基本不好分離,而且科舉試過從2004(5)年一躍到2014年的編輯歷史也太奇怪了吧),只要分割時說明——就是在刪掉相應段落時在摘要說明分割到哪,創建分割頁時摘要說明分明分割自哪,基本可以了。——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4年3月4日 (二) 08:55 (UTC)[回覆]
(!)<GA>意見</GA>,其實Ws227的出發點是好的,祇不過是程序有偏,而且都已經自我回退了,個人認為不應該上綱上線。而說回科舉條目,敝人覺得是應該分拆的。--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14年3月4日 (二) 08:59 (UTC)[回覆]
(!)<GA>意見</GA>:終於可以進入討論了。說到分拆,我認為應該使用主從消歧義。中國的科舉遠遠比其他地方知名,應該佔據科舉條目,其他地方使用科舉 (越南)科舉 (朝鮮)等名稱,同時成立科舉 (消歧義)。—Snorri留言2014年3月4日 (二) 09:17 (UTC)[回覆]
認可「分割中國科舉部分到中國科舉(不建議直接移動,而是直接複製粘貼加摘要),然後重新整理科舉為總結」。——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4年3月4日 (二) 09:16 (UTC)[回覆]
科舉條目是否到了非分拆不可的地步?--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08:11 (UTC)[回覆]
我重新看了一下,這樣子比較合適:將科舉作為一個系統性的事物做整體介紹,再將中國科舉的歷史獨立開來。--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08:21 (UTC)[回覆]
拆分完畢。--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09:10 (UTC)[回覆]
(!)<GA>意見</GA>,我也認為科舉應該是以世界觀去談述,而不是用中國科舉作為主佔,各地的科舉制度(包括中國科舉)也應可有獨立條目,至於名稱方面我沒有意見。換句話說,科舉應該對各地的制度進行簡介,細節內容則放於中國科舉朝鮮科舉等。--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14年3月5日 (三) 15:14 (UTC)[回覆]
但是其他國家的科舉制度實質上是來源於中國的,也就是存在有「科舉」這個東西,但是他分支了很多流派。從現在的版本來說已經被我拆分而且整理了很多細節,現階段,對其他國家的科舉制度表述不充分的狀態下,我不覺得有二次拆分的價值。此外,請各位此前參與討論的朋友,在發表意見前先看看新版本。--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6日 (四) 02:20 (UTC)[回覆]
以現代國家來劃分早已不存在的歷史上的事物是否合理?科舉是歷史上各個國家王朝政權主持舉辦的,目的是替朝廷選拔人才,和王朝政權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我覺得應該按照各個歷史政權來拆分:唐朝科舉宋朝科舉李朝科舉等等。—Snorri留言2014年3月6日 (四) 12:13 (UTC)[回覆]

說穿了就是如何分類敘述比較科學的問題。我個人傾向用地緣解決,只要有系統的雛形和規劃,從中國科舉着手並無不妥。至於按朝代分,這不是把問題搞複雜了嗎。--天天 (留言) 2014年3月8日 (六) 04:20 (UTC)[回覆]

題目的拆分只看來源和知識單元就好,科舉研究是歷史學研究亦為政治學中的文官體系研究及比較政治研究,已有不少好論文及好專書可以用,見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 - 台大歷史學報第32期.pdf&corp=1 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社會與文化專題研究:科舉與傳統中國社會(Special Topic on Society andCultur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4年3月8日 (六) 05:22 (UTC)[回覆]

另外,按個人讀過而非常欣賞的這本書:

來說,Ws227分割科舉條目是沒錯的,早有東亞跨國的科舉制度/文官體制的比較。 --❦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4年3月8日 (六) 05:25 (UTC)[回覆]

同意DreamLiner的說法,而現在Ws227的分割版本應該可以。--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14年3月12日 (三) 13:36 (UTC)[回覆]

科舉到底幾年一次?

[編輯]

是三年一次還是一年一次啊?因為我之前看書都是寫三年一次,可是這邊寫常科每年舉行。59.127.250.207留言2015年7月19日 (日) 09:55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科舉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14日 (五) 15:2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