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薩拉米斯海戰 (前306年)

座標35°10′N 33°55′E / 35.167°N 33.917°E / 35.167; 33.9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薩拉米斯海戰
第四次繼業者之戰的一部分

薩拉米斯海戰場景,19世紀作品。
日期前306年
地點
塞浦路斯島的薩拉米斯近海
35°10′N 33°55′E / 35.167°N 33.917°E / 35.167; 33.917
結果 安提柯陣營獲得決定性勝利
領土變更 安提柯王朝奪取塞浦路斯島
參戰方
安提柯
雅典
托勒密
指揮官與領導者
德米特里
拉里薩的邁迪亞斯英語Medius of Larissa
托勒密
墨涅拉俄斯(被俘)
兵力
約180艘戰船,其中30艘雅典戰船 140艘戰船和200艘運兵船
傷亡與損失
20戰船損壞 80艘戰船沉沒
40艘戰船、100艘運兵船被俘
墨涅拉俄斯軍投降
薩拉米斯海戰 (前306年)在西亞的位置
薩拉米斯海戰 (前306年)
薩拉米斯海戰位置

薩拉米斯海戰,發生在前306年塞浦路斯島的薩拉米斯近海。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兩位將軍兼繼業者托勒密安提柯為了爭奪龐大的馬其頓帝國遺產,雙方於第四次繼業者之戰爆發衝突,其中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率領艦隊在薩拉米斯海戰徹底摧毀托勒密的艦隊,獲得決定性勝利。

埃及總督托勒密佔據塞浦路斯島後,命弟弟墨涅拉俄斯為塞浦路斯島的統帥,並以此為基地向帝國亞細亞統帥安提柯治下的小亞細亞黎凡特發動海上襲擊。前306年安提柯派遣他的的兒子德米特里率軍入侵該島,於島上東北角登陸後,德米特里率陸軍往島上城市薩拉米斯城進軍,於途中擊敗墨涅拉俄斯所率的陸上部隊,迫使敵人退回薩拉米斯城困守。在圍城戰中德米特里首度展現他在攻城武器設計和建造的才華天賦,後來為他贏得「攻城者」的綽號。儘管如此,墨涅拉俄斯依舊堅守薩拉米斯城直到援軍到來,這支援軍是由托勒密親自率領的埃及主力艦隊,托勒密他期望可以與墨涅拉俄斯夾擊下消滅德米特里的軍隊,一路沿着海路朝着薩拉米斯城前進。德米特里得知軍情後,對承擔的風險精心計算,他大膽只讓少數艦隊去阻礙來延滯墨涅拉俄斯與托勒密會合的時間,趁這機會自己集中艦隊在敵人會合前先與托勒密艦隊交戰。海戰的結果德米特里大獲全勝,不僅消滅埃及主力艦隊,也俘虜大批陸軍。此戰後墨涅拉俄斯獻出薩拉米斯城投降,隨後整座島都臣服於德米特里。

這場大勝不僅讓德米特里威名遠播,他的父親安提柯挾著此戰大勝的威名正式自立為國王巴西琉斯,正式建立安提柯王朝,結束自從國王亞歷山大四世被謀殺後的王位空缺期。安提柯在自立為王後第一時間,他也立自己兒子德米特里為共治王,隨着安提柯一世父子在繼業者之間率先稱王,其他繼業者起而效尤,紛紛自立為王,馬其頓帝國正式分裂。

背景

[編輯]

隨着亞歷山大大帝去世,繼業者戰爭爆發,埃及總督托勒密他在控制埃及本土後,進一步佔領了塞浦路斯島,並以此為基地向他的敵人安提柯沿海領地發動軍事行動。透過塞浦路斯島,托勒密的軍隊可以劫掠小亞細亞黎凡特的沿海城市。在前306年前半,安提柯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威脅,他命令自己的長子德米特里去奪取塞浦路斯島[1]。德米特里前一年率軍隊推翻馬其頓卡山德雅典建立的政權,並讓雅典這座城市和鄰近的墨伽拉一同恢復民主體制,讓一些希臘城邦與安提柯和德米特里結盟[2]。當德米特里收到父親的命令時他還在希臘本土,他隨後集結艦隊和大軍,於前306年從雅典出發前往塞浦路斯島,除了自己的艦隊外,雅典也提供30艘四列槳戰船(quadrireme)參戰[3]

在橫渡愛琴海後,德米特里率艦隊來到卡里亞沿岸,並依據其父安提柯與羅德島所簽訂的盟約,要求羅德島率領艦隊參戰。但羅德島人與托勒密保持友善關係,拒絕了參戰要求[4]。德米特里繼續向東航行來到奇里乞亞,在這裏增援了一些部隊,隨後他率領艦隊和一支15,000名步兵和500名騎兵的大軍橫渡海洋來到塞浦路斯島,他的艦隊由53艘重型戰船和110艘輕型戰船組成,其中重型戰船包含7艘「七列槳」、10艘「六列槳」、20艘「五列槳」,輕型戰船大致上組成數量不明確,但主要由「四列槳」和「三列槳戰船」組成[5]。德米特里即將面對的是托勒密的弟弟墨涅拉俄斯所率領的托勒密守軍,他擁有12,000名步兵和800名騎兵,以及一支60艘戰船組成的艦隊[6]

圍攻薩拉米斯和托勒密親自來援

[編輯]
薩拉米斯海戰雙方統帥的大理石胸像,托勒密(左)和德米特里(右)

德米特里於塞浦路斯島東北部的卡爾帕斯半島登陸,在那裏建造一個設有壕溝和木墻的堅固軍寨,德米特里以此為基地開始肆略該地區。他攻下城鎮卡爾帕斯英語Karpasia (town)和烏拉尼亞(Urania)[6][7],將艦隊停註於此,自己率領陸軍往城市薩拉米斯進軍。墨涅拉俄斯也率領12,000名步兵和800名騎兵的軍隊前來阻止,雙方在城外八公里處展開薩拉米斯陸戰。此戰墨涅拉俄斯戰敗並在交戰中損失慘重,根據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記載埃及軍戰死1,000人且3,000人被俘,被迫率領殘軍退往薩拉米斯城堅守。對於戰俘,德米特里把他們釋放並編入自己軍中,然而這些墨涅拉俄斯的士兵試圖逃走,因此德米特里就把他們轉送回敘利亞,由其父安提柯管理[6][8]

接下來,墨涅拉俄斯在匆忙間佈署該城的城防措施,他在城牆上安置投石機,並派遣使者回埃及本土向兄長托勒密求援,同時德米特里也在準備攻城武器。這也是德米特里攻城武器的首度現世,他從亞洲召來精湛的工匠和高品質的木料和鐵料來打造大型攻城武器,其中包含兩座巨型衝車,外有巨大的護板來防護箭矢射擊。還有一座九層的巨型攻城塔破城者」,這座可移動的攻城塔在每層上安置投石機和扭力弩砲,並由超過200名人員操作它[6][9],這些機具為德米特里後來贏得「攻城者」(Poliorcetes)的綽號。接着德米特里讓他的艦隊和攻城器具從海、陸兩個方向進攻這座港口城市。在幾天的攻勢後,德米特里的攻城武器從城牆上打破了一個缺口,他立刻下令對城中發動突擊,直到日落才被迫停止攻勢。薩拉米斯城此時情勢岌岌可危,當夜墨涅拉俄斯他收集易燃材料向德米特里的攻城武器發動夜襲,成功燒毀這些巨型機具,免除城市立即失守的危險[10][11]

托勒密收到弟弟的求援信後,他親自率領援軍和140艘戰船所組成的艦隊從亞歷山卓出發,來到塞浦路斯島西部沿海的帕福斯[a]。這支艦隊噸位最大是「五列槳」,其他是由「四列槳」和「三列槳」戰船組成,還有200艘運兵船,戴有超過10,000名士兵[12][13]。根據普魯塔克記載,托勒密發了一封通牒給德米特里,要求他立即從塞浦路斯島撤離,而德米特里回擊要求托勒密從希臘本土的戰略要地西庫昂科林斯撤軍的話,他就會照辦[14]

托勒密決定在晚上從基提翁夜航出發,繞過格雷科岬角英語Cape Greco急行來到薩拉米斯城,計劃對城外的德米特裏海陸大軍發動一次急襲,若加上弟弟墨涅拉俄斯的60艘戰船,他在戰船總數上可以壓倒過德米特里,然而德米特里已經知道托勒密的動態。為了阻止敵人前後夾擊,德米特里在他的船上安置弩砲,讓他的精銳部隊登船成為海軍陸戰隊,之後讓一支10艘的小艦隊於薩拉米斯城港口前脫錨封鎖出入,要求他們盡力拖延墨涅拉俄斯的艦隊,來防止敵人從後方會師夾擊,自己則率領主力艦隊迎戰托勒密的艦隊。透過這樣的手段,德米特里清楚知道自己的風險,他必須在墨涅拉俄斯艦隊突破封鎖並攻擊自己背後前,先行擊破托勒密的主力艦隊[15][16]

海戰

[編輯]
塞浦路斯島地圖

托勒密的艦隊在接近黎明前來到薩拉米斯城外海域,當他們第一眼見到遠處的薩拉米斯城的同時,也發現德米特里的艦隊已經排好戰鬥位置,準備以逸待勞。德米特里艦隊算上從來到塞浦路斯島時奪取的,總計約有180多餘艘戰船,其中多數是「五列槳」。他派遣安提西尼(Antisthenes)率10艘「五列槳」戰船在港灣狹小處封鎖薩拉米斯城港口,來阻止或延滯墨涅拉俄斯的60艘艦隊行動,自己率領大部分艦隊來對付託勒密主力。戰線上,德米特里在左翼集中自己最強大的戰艦群—7艘腓尼基的「七列槳」戰船、雅典的30艘「四列槳」、左翼後方是10艘「六列槳」和10艘「五列槳」。儘管德米特里本人所在的旗艦為一艘「七列槳」戰船,它佈署於左翼上,但整個左翼由艦隊提督拉里薩的邁迪亞斯英語Medius of Larissa指揮,他是整支艦隊的實質指揮者。中間戰列是由較輕型的戰船組成,由薩摩斯島的提米森英語Themison of Samos(Themison)和佩拉的瑪耳緒阿斯指揮。右翼則是哈利卡那索斯的赫格西僕英語Hegesippus of Halicarnassus科斯島的普勒斯提阿斯英語Pleistias of Cos指揮,普勒斯提阿斯是艦隊的艦隊首席領航員(archikybernetes),等同副提督[17][18]。托勒密見狀立即進行作戰佈署,命載運士兵的運兵船集結到戰列後方保持安全距離,如同德米特里的類似佈陣,托勒密把重型戰船佈署在自己的左翼並親自指揮[12][19]。如同現代學者理查德·比洛斯英語Richard Billows指出,「這場海戰就是兩位指揮官比賽,看誰先用自己強大的左翼擊敗敵人的右翼,然而再轉頭夾擊敵人的中央戰列」,或者比「墨涅拉俄斯艦隊是否可以即時突破封鎖,來與托勒密前後夾擊[20]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提供較完整、也較具可信度的戰役記載[21],他提到雙方艦隊接近到差不多3個斯塔德英語Stadion (unit)(約550米)的距離時,托勒密和德米特里艦隊亮出象徵攻擊訊號的鍍金盾牌,雙方開始交火,戰船提速準備進行沖角衝擊[22]。在戰役中狄奧多羅斯提到雙方交戰主要以沖角英語ramming接舷戰術英語Naval boarding以及投射武器交火為主的戰況:

最早是使用弓箭和弩炮,然後是有如陣雨的標槍,他們會給投射距離之內的人員帶來傷亡;等到船隻開始接觸,引發暴力的衝突,甲板上面的士兵保持蹲伏的姿態,操槳手受到領班的驅策,吆喝聲中帶着絕望的神情躬身划動船槳。只要疾駛的船隻聚集在一起,過於接近會將彼此的船槳折斷,這樣一來有些船隻變得無法逃脫也不能追趕,船上的人雖然熱衷於投身戰鬥,但受到阻撓不能參加會戰。很多船隻用船頭的撞角互相撞擊,接着後退再重新發起衝刺,船上的士兵對於近在眼前的目標,彼此都會張弓不停射出箭矢。 當他們的船長對敵人的船隻施以側舷的衝擊,船頭的撞角陷入船身無法動彈的時候,手下的人就會跳到對方的船上,接着帶來嚴重的傷亡,沒有一方可以全身而退;所有的人在船隻接近之際,要緊抓船上的橫樑或欄杆,只要不慎失足跌落海中,立刻會被站在上方的敵人用長矛戳死;另外有些人的接戰非常順利,殺死幾個敵人以後,逼得剩下的人在狹窄的甲板上無法立足,最後都被迫從船上跳進海中。整個戰鬥過程真是變化多端而且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很多次那些弱勢的一方佔到上風,在於他們的船只有高聳的船身,反倒是戰力較強的一方因為位置居於劣勢慘遭失敗,戰鬥產生的結果毫無成規可以遵循。提起陸地上面的戰鬥,要是沒有來自外部或出於偶然的干擾,英勇可以明顯讓人佔到上風;海戰的影響因素太多而且極其複雜,這方面根本沒有道理可言,他們就能打敗過去靠着本領贏得勝利的人。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希臘史綱》,[23]

德米特里本人在戰鬥中格外英勇,當托勒密士兵接舷攻上他的旗艦時,「成群的敵人向他衝殺過去,有的被他擲出的標槍射中倒地身亡,有的在近距離被他用長矛戳死。雖然很多不同種類的投射武器把他當成目標,但有些在他看到以後及時避開,有的靠着鎧甲提供防護」。他的三位護衛在戰鬥中帶着盾牌保護他,其中一位身中標槍而亡,另兩位受到重傷[24]。參戰的雅典艦隊也表現出色,戰後德米特里從戰利品中分給雅典人共1,200套戰甲[20]。最後德米特里的左翼急破敵人的右翼,托勒密右翼整個潰散,戰敗恐慌慌也捲襲靠近該翼的其他中央陣列戰船。托勒密本人也以最重型戰船為旗艦,並在他自己左翼親自指揮,他成功率領他最精銳的艦隊擊破德米特里的右翼艦隊。但回頭過來他發現自己的左翼不僅早被德米特里擊敗,連帶中央的艦隊也已經潰散,德米特里正挾著勝利的軍威迫進過來,無可奈何下托勒密只得帶着剩下的艦隊退出戰場。在另一方面,據守薩拉米斯城的墨涅拉俄斯在海戰爆發時,命令墨諾提俄斯率領60艘戰船前去增援托勒密,但他們遭到德米特里10艘戰船阻擊,經過一番戰鬥擊退敵軍後來到主戰場,發現慢了一步,此時德米特里已經獲得戰役勝利[20][25]

戰後

[編輯]

德米特里戰勝後,命尼翁(Neon)和布瑞克斯(Burichus)追擊殘兵並拯救那些落海的士兵,而自己乘着旗艦凱旋迴母港。根據狄奧多羅斯記載,德米特里的艦隊只有20艘戰船損壞無法繼續航行,但只要再經過修理後這些船隻還能繼續服役。此戰後托勒密損失慘重,不僅100艘運兵船被俘,船上的8,000名士兵也淪為階下囚,托勒密海軍中40艘戰艦也連船員一起被俘虜,還有80艘戰船喪失動力,最後都被勝利者一一拖回[20][26]。古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則提到,托勒密當時僅有8艘戰船與他自己可以脫身,其他70艘戰船被俘[27]。在眾多的戰俘中,托勒密的情婦雅典的拉彌亞英語Lamia of Athens也落入德米特里之手,她後來成為德米特里的情婦。托勒密還有一個兒子列昂提斯庫斯(Leontiscus)也被俘[28]。戰後德米特里派遣米利都的阿里斯托德穆斯乘着他的旗艦返回敘利亞,向安提柯報告這個大捷[29][30][31]

托勒密在慘敗後只得退回埃及本土,墨涅拉俄斯被迫帶着守軍一同向德米特里投降,這使德米特里的力量更加盛大。接着下一步德米特里佔領全島,並把當地守軍收入自己麾下。根據狄奧多羅斯記載,接收降兵後德米特里的總兵力達到16,000名步兵和800名騎兵[29][30][32]。儘管雙方的敵對立場,托勒密和德米特里之間交流依舊仍保持君子風度,互相尊重。早在前312年春加薩戰役中托勒密大勝德米特里,當時托勒密就無條件釋放被俘虜的德米特里士兵和輜重隊伍[33],後來德米特里在隔年的邁烏斯(Myus)勝利時也同等手法回報托勒密[34]。在薩拉米斯海戰大捷後他繼續維持這種君子作風,他立即釋放墨涅拉俄斯和拓勒密其他親屬與夥友,也允許他們帶走私人財物[29][35]。多年後,當托勒密於前295年奪回塞浦路斯島時,於薩拉米斯俘虜了德米特里母親斯特拉托妮可和孩子,托勒密也保持君子風度釋放了她們[36]

影響

[編輯]

在前309年卡山德謀殺國王亞歷山大四世之後,馬其頓王位一直空缺。當安提柯收到德米特里大勝的消息,他趁着這個威名宣佈自己是新的馬其頓人國王巴西琉斯,建立安提柯王朝,並立德米特里為自己的共治王兼繼承人[37][38]。其他的繼業者也效法,紛紛以其他戰功來自立為王,至此亞歷山大帝國正式解體。在稱王後,安提柯一世趁着托勒密在薩拉米斯海戰大敗軍力衰弱之際,於同年秋季發動大規模入侵埃及行動,但本次作戰遭到失利[39]。隔年德米特里一世率軍入侵羅德島,在羅得圍城戰英語Siege of Rhodes (305–304 BC)也未取得勝果[40]。最終於前302年,亞歷山大大帝剩下的繼業者托勒密一世、塞琉古一世利西馬科斯、卡山德再度聯合起來,於伊普蘇斯戰役擊敗安提柯一世和德米特里一世。戰後安提柯被殺,他的領土也被勝利者瓜分[41]。德米特里從戰場上倖存,由於他靠着強大的艦隊,仍可以控制西頓泰爾科林斯和西小亞細亞許多沿海城市,以及塞浦路斯島基克拉澤斯和愛琴海一些島嶼。在往後的日子,當德米特里一世對黎凡特或雅典和希臘南部發動攻勢時,塞浦路斯島就是他的重要作戰基地,直到前295年他在希臘作戰時,托勒密趁機攻佔了這座島嶼[42]

現代學者認為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雕像可能是為了紀念某次海戰勝利而雕,這場海戰的可能候選者有三,分別為前322年的阿瑪格斯戰役,前261年或前255年的科斯島戰役,以及本條目前306年的薩拉米斯海戰[43]

註釋

[編輯]
  1. ^ 140艘戰船這數字是根據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希臘史綱》(20.49.2)和波利艾努斯《戰略》(4.7.7),然而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德米特里》(16.1)是提到150艘戰船。

註腳

[編輯]
  1. ^ Billows 1990,第151–152頁.
  2. ^ Billows 1990,第146–151頁.
  3. ^ Billows 1990,第151, 227頁.
  4. ^ Billows 1990,第151, 202–203, 207–208頁.
  5. ^ Billows 1990,第151–152, 153 (註 38)頁.
  6. ^ 6.0 6.1 6.2 6.3 Billows 1990,第152頁.
  7. ^ Diodorus Siculus,20.47.2.
  8. ^ Diodorus Siculus,20.47.2–4.
  9. ^ Diodorus Siculus,20.47.7–8 & 20.48.1–3.
  10. ^ Billows 1990,第152–153頁.
  11. ^ Diodorus Siculus,20.48.4–7.
  12. ^ 12.0 12.1 Billows 1990,第153頁.
  13. ^ Diodorus Siculus,20.49.1–2.
  14. ^ PlutarchDemetrius, 15.2.
  15. ^ Billows 1990,第153–154頁.
  16. ^ Diodorus Siculus,20.49.3–5, 20.50.5.
  17. ^ Billows 1990,第153–154, 267頁.
  18. ^ Diodorus Siculus,20.50.1–4.
  19. ^ Diodorus Siculus,20.50.5–6.
  20. ^ 20.0 20.1 20.2 20.3 Billows 1990,第154頁.
  21. ^ Billows 1990,第154–155 (note 39)頁.
  22. ^ Diodorus Siculus,20.51.1–2.
  23. ^ Diodorus Siculus,20.51.2–5.
  24. ^ Diodorus Siculus,20.52.1–2.
  25. ^ Diodorus Siculus,20.52.3 & 20.52.5.
  26. ^ Diodorus Siculus,20.52.4 & 20.52.6.
  27. ^ PlutarchDemetrius, 16.2.
  28. ^ PlutarchDemetrius, 16.3–4.
  29. ^ 29.0 29.1 29.2 Billows 1990,第155頁.
  30. ^ 30.0 30.1 Diodorus Siculus,20.53.1.
  31. ^ PlutarchDemetrius 17.2.
  32. ^ PlutarchDemetrius, 16.4.
  33. ^ PlutarchDemetrius, 5.2–3.
  34. ^ PlutarchDemetrius, 6.2–3.
  35. ^ PlutarchDemetrius, 17.1.
  36. ^ PlutarchDemetrius, 35.3 & 38.1.
  37. ^ Billows 1990,第155–159頁.
  38. ^ Diodorus Siculus,20.53.2.
  39. ^ Billows 1990,第162–164頁.
  40. ^ Billows 1990,第164–169頁.
  41. ^ Billows 1990,第169–185頁.
  42. ^ Murray 2012,第121–122頁.
  43. ^ Lawrence, A. W. The Date of the Nike of Samothrac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1926, 46: 213–218. JSTOR 625309. doi:10.2307/625309.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