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蒙沙國家賽道

座標45°37′14″N 9°17′22″E / 45.62056°N 9.28944°E / 45.62056; 9.28944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蒙沙國家賽道
位置意大利 意大利蒙沙[1]
時區CETUTC 1:00
CESTDST
座標45°37′14″N 9°17′22″E / 45.62056°N 9.28944°E / 45.62056; 9.28944
容量118,865
FIA等級1
主要賽事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世界摩托車錦標賽
長度5.793[2][3]千米(3.600英里)
彎道11
比賽單圈記錄1:21.046 ﹙巴西 魯本斯·巴里切羅法拉利車隊2004年
網站www.monzanet.it

蒙沙國家賽道(簡稱蒙沙賽道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是位於意大利米蘭北部的蒙沙附近的一座賽車場,於1922年9月3日啟用,經過歷次整修,現在可容納113,860名觀眾觀賽。在這個賽車場內舉行的最大型賽事是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意大利大獎賽,並且在其建成後就成為了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舉辦地[4]。除此之外,蒙沙賽車場還舉辦世界摩托車錦標賽世界房車錦標賽等國際賽事及一系列地方性賽事。

賽車場建於緊鄰皇家別墅的蒙沙公園林地內,[5]共有三條賽道:全長5.793公里的大獎賽賽道[2]、全長2.405公里的小型賽道[3]以及全長4.250公里的高速橢圓賽道[4]

蒙沙賽車場曾經發生多起重大事故,特別是在早年舉辦的大獎賽中,各種事故一共奪去了52名車手和35名觀眾的生命。賽道因此進行了歷次修改以保證觀眾安全及降低彎道速度,但還是有現役車手認為賽道缺少足夠的緩衝區域。[6]

歷史

[編輯]

1922年至1949年

[編輯]
1925年的一場賽事,賽車正在通過一座橋樑
高速坡道,攝於2003年9月

賽車場的首條賽道由米蘭汽車俱樂部出資[5],於1922年3月-7月修建,並由汽車運動促進公司運營[7]。最初的賽道由碎石鋪成,佔地3.4平方公里,總長10公里,由4.5公里的環形部分和5.5公里的公路部分組成[5][7]。這條賽道於1922年9月3日啟用,舉辦的首場賽事是當月10日進行的第二屆意大利大獎賽[7]

1928年,意大利迄今為止最為嚴重的賽車事故[5][6]在該賽道舉辦的大獎賽上發生。車手埃米利奧·馬特拉西(Emilio Materassi)及27名觀眾在這場事故中喪生[5][6]。為保安全,1929年-1932年的大獎賽都只使用了該賽道的高速環形部分[8]。然而,在1933年的大獎賽上,又有三名車手喪生[7],賽道的佈局終於作出調整——增加了兩個減速彎並取消了長直道[9]

1938年-1939年,賽道進行了改建。改建工程新建了看台和入口,重鋪了路面,移除了部分賽道,並增加了兩個新彎道[7][8],從而使賽道總長度變為6.3公里。改造後的賽道設計一直使用到1954年[10]。在這段時間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迫使所有賽事中止[10],部分賽場也因為缺乏維護而受損[4]。直到1948年初,賽道在進行了兩個月的翻新後才得以重新投入使用[7],當年的大獎賽於10月17日在此舉行[10]

1950年至1969年

[編輯]

1950年,首屆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開辦,在蒙沙賽道舉辦的意大利大獎賽成為固定分站賽之一。1954年,賽車場進行全面改造,改建了一條5.75公里的賽道,新建了一條4.25公里的高速橢圓賽道[4][11]。這兩條賽道也可組合使用,形式類似於最初的那條賽道[4]。賽車場的基礎設施也進行了維護升級,以使車隊和觀眾獲得更佳的賽事體驗[7][11]

1957年和1958年兩年的6月末[12],意大利汽車俱樂部在這條高速橢圓賽道上先後舉辦了兩屆名為Race of Two Worlds的表演賽,由美國汽車俱樂部的印地賽車和歐洲的一級方程式賽車分別組成兩支隊伍對決[4][11],一共進行三場比試,每場都要完成63圈總長267.67公里的賽程[13] 。這項賽事逐漸以蒙沙納波利斯 (Monzanapolis)的暱稱為人所知[12][14]。然而,歐洲的車手認為在這種斜面賽道上保持全速太過危險[14],所以最終只有瑪莎拉蒂和Ecurie Ecosse兩支車隊代表歐洲出席首戰[15]。美國的車隊使用了為高速而粗糙的蒙沙賽道專門強化過的凡士通輪胎。而瑪莎拉蒂車隊使用的大號輪胎嚴重影響了其賽車的轉向性能,使得這支來自摩德納的車隊退賽[15]。Ecurie Ecosse車隊的三輛積架D型(Jaguar D-type)賽車則使用了他們為勒芒24小時耐力賽設計的輪胎,這款輪胎在蒙沙賽道上雖未對賽車造成不利影響,但卻跟不上比賽的節奏。1957年,庫茲馬車隊的吉米·布萊恩在前兩場比賽中獲勝[15][16],而沃森車隊的特洛伊·魯特曼奪得第三場比賽的冠軍[17]。1958年,積架法拉利和瑪莎拉蒂三隻車隊參加了比賽[11][18],但來自美國的車隊依然佔據優勢,沃森車隊的吉姆·拉斯曼贏下了全部三場比賽[12]

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在1955年至1961年使用了組合型的10公里賽道進行意大利大獎賽[4][11]。這一時期,斯特林·莫斯和菲爾·希爾分別贏下兩場冠軍,其中,希爾在蒙沙的冠軍更使他成為第一個在F1中奪冠的美國人[19]。在1961年的大獎賽中,法拉利車隊的沃爾夫岡·馮·特里普斯蓮花車隊的吉姆·克拉克在帕拉波里卡彎發生碰撞,特里普斯的賽車騰空撞向護牆,導致他自己和15名觀眾在這次事故中喪生[7][19]。儘管這一事故並沒有發生在橢圓賽道,但F1還是棄用了這個高速而危險的部分[20],自此以後的意大利大獎賽只使用較短的公路賽道[11],而橢圓賽道在F1賽事中最後一次出現是在1966年一部名為《大獎賽》的電影裏[20]。這次事故後,賽場修建了新的護牆和護欄,並把加油區移到了賽道的遠處。1966年,兩個斜坡的中間增建了急彎。1968年發生在1000公里蒙沙(1000km of Monza)賽事中的致死事故使得賽場在這個彎角新建了緩衝區,並在彎前新增了一個永久性的急彎,而賽道長度也因此增加了100米[11]。1969年,這條賽道舉辦了最後一次比賽——1000公里蒙沙,這項賽事之後在另一條公路賽道上舉行[11]。隨後的幾十年中,儘管這個橢圓型賽道逐漸荒廢破敗,但它並未被拆除。1990年代,一年一度在這裏舉辦的蒙沙拉力賽使得它重新煥發了光彩[20]

1970年以後

[編輯]

隨着賽車車速的提高,1972年,賽道在Curva Grande和Ascari處分別增加了一個急彎以降低車速[7]。這一變更使得賽道長度變為5.755公里。而MotoGP繼續使用改造前的賽道,直到1973年的兩次嚴重事故造成包括車手雅諾·沙里寧和倫佐·帕索里尼在內的五人死亡[21],導致這項賽事在蒙沙停辦至1981年[21]

1972年新增的急彎很快就失去了降低車速的效果。於是,賽場在1974年重建了Vialone彎,在1976年重建了Curva Grande彎,並在Lesmo之前新建了彎道,還擴建了緩衝區。經過這些改建,這條大獎賽賽道的長度增加到5.8公里[21]

隨着賽車車速因技術發展而提高,賽場在1979年又進行了修改。這次賽道增加了若干路肩,擴展了緩衝區,改進了輪胎護牆,以保證賽車在衝出賽道時依然安全[22]。同時,賽場的基礎設施也得到改善:維修區可以容納46輛賽車,圍場和驗車設施進行了升級[22]。這些改善工程使得MotoGP在1981年恢復舉辦。在1980年代,進一步的安全改進工作持續進行着[22]。與此同時,領獎台、圍場、維修區、看台[22][23]和露營地進行了改進或翻建[7]

1994年,艾爾頓·塞納在聖馬力諾大獎賽因撞車事故喪生後,F1的安全問題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蒙沙賽道的三個長彎道因此被縮短以便設置更大的砂石緩衝區, 而賽道長度也減短到了5.77公里[23]。1997年,看台進行了改造,可容納的觀眾數達到了51000位[23]。2000年,經常在賽事開始時引發事故的兩個左向急彎被改造成了一左一右的兩個急彎,以消除原先剎車區設計問題所造成的安全問題。第二個發卡彎也進行了改造。在同年舉辦的F1大獎賽上,在這些新彎角處依然發生了連環追撞,一位名為保羅·吉斯里姆伯蒂(Paolo Gislimberti)的賽道工作人員被事故中飛出的一隻輪胎擊中喪生[6]

2007年,第二個發卡彎的緩衝區由砂石改為瀝青表面。這一設計沿用至今,目前的賽道長度是5.793公里[2]

賽道特性

[編輯]

蒙沙賽車場的大獎賽賽道主要由長直道和高速彎道組成,包括著名的加拉尼德彎(Curva Grande)、萊斯莫彎(Curva di Lesmo)、阿斯卡里彎(Variante Ascari)以及帕拉波里卡彎(Curva Parabolica)。車手們一般會以全油門通過這些路段,因而F1賽車的極限速度也得以在此展示出來。在20世紀90年代,使用V10發動機的賽車可以達到372千米/時的速度,而在2012年使用V8發動機的賽車則可以達到320千米/時。這條賽道基本平坦, 只在萊斯莫彎和阿斯卡里彎之間有緩坡。基於以上的賽道特性,賽車需要較低的抓地力及下壓力以保證高速,[6]因而車手在低速彎角遇到的轉向不足問題會比其他賽道嚴重。然而,在第二計時段,車手們又會遭遇轉向過度的問題,這就依靠反向鎖定技術來解決了。[6]摩托車在本賽道上的最快圈速是由意大利車手馬克思·比亞吉在2011年世界超級摩托車錦標賽(Superbike World Championship)上創造的,為1分41秒745。賽車在本賽道的最快圈速由梅賽德斯車隊的咸美頓2020年意大利大獎賽第三節排位賽上創造,為1:18:887[24]。如只計正賽成績,則為2004年意大利大獎賽魯本斯·巴里切羅的1分21秒046。

賽道設計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 Company profile.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MonzaNet.it. 2007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7月25日). 
  2. ^ 2.0 2.1 2.2 Formula 1 Gran Premio Santander D'Italia 2009 (Monza) – interactive circuit map. Formula One Administration Ltd. Formula1.com. 1999–2009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9). 
  3. ^ 3.0 3.1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 Areas & Structures.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MonzaNet.it. 2007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8).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Monza banking. Formula One Administration Ltd. Formula1.com. 30 August 2005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2). 
  5. ^ 5.0 5.1 5.2 5.3 5.4 1922–1928: Construction and first races on the original tracks.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MonzaNet.it. 2007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1). 
  6. ^ 6.0 6.1 6.2 6.3 6.4 6.5 Fórmula 1: los pilotos tienen miedo por la seguridad en Monza [Formula 1: the drivers are afraid for safety at Monza]. Clairín.com. 05/09/2006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7) (西班牙語).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Autodromo Nazionale di Monza – History. The Formula One DataBase. F1db.com. 6 April 2005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2). 
  8. ^ 8.0 8.1 1929–1939: In consequence of the Materassi's accident, races are run on the alternative tracks.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MonzaNet.it. 2007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5). 
  9. ^ 8W – When? – 1933 Monza GP, "Black Sunday". Forix.autosport.com. May 2001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0). 
  10. ^ 10.0 10.1 10.2 1940–1954: After the war interruption, the activity starts again in 1948.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MonzaNet.it. 2007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5).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955–1971: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speed track and other important works.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MonzaNet.it. 2007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5). 
  12. ^ 12.0 12.1 12.2 Autodromo Nazionale di Monza. ChampCarStats.com. 2009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4). 
  13. ^ 1958 500 Miglia di Monza Heat 1. ChampCarStats.com. 2009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14. ^ 14.0 14.1 History of Monza GP. About Milan. [8 Octo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2). 
  15. ^ 15.0 15.1 15.2 1957 500 Miglia di Monza Heat 1. ChampCarStats.com. 2009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3). 
  16. ^ 500 Miglia di Monza Heat 2. ChampCarStats.com. [23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17. ^ 500 Miglia di Monza Heat 3. ChampCarStats.com. [23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18. ^ 1958 500 Miglia di Monza Heat 2. ChampCarStats.com. 2009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19. ^ 19.0 19.1 A history of the Italian Grand Prix. Formula1.com. Formula One Administration Ltd. 8 September 2004 [23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4). 
  20. ^ 20.0 20.1 20.2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Monza banking. Formula1.com. Formula One Administration Ltd. 30 August 2005 [23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2). 
  21. ^ 21.0 21.1 21.2 1972–1978: Chicane and variants to reduce the high speed.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MonzaNet.it. 2007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1). 
  22. ^ 22.0 22.1 22.2 22.3 1979–1988: New works to update the circuit.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MonzaNet.it. 2007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5). 
  23. ^ 23.0 23.1 23.2 1989–1997: New pit complex and the interventions for the security. 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 MonzaNet.it. 2007 [17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3). 
  24. ^ Relive how Raikkonen took Italian GP pole in thrilling three-way battle. 2018-08-23 [2020-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英國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