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郡,中國古代的郡。位置相當於現代的中國雲南省西部以及可能包含緬甸克欽邦、撣邦的一部份,始於東漢。郡治起初在巂唐縣,後來遷到不韋縣。經歷東漢、蜀漢、晉、宋、齊、梁各朝,至陳朝則失於北周,位置則東移至為現代四川省的東部。[1]
永昌郡始於1世紀。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哀牢國內附,其地置為哀牢縣、博南縣,並且將原益州郡西部的六個縣分離出來,合併設立永昌郡。[2][3]轄八縣,不韋縣、永壽縣、比蘇縣、雍鄉縣、南涪縣、巂唐縣、哀牢縣、博南縣。[4]東漢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續漢書·郡國誌》所記,永昌郡戶數為231.897,人口數為1,897,344。
永昌郡是古代東漢、蜀漢、晉、宋、齊、梁等王朝的一級行政區,實際管轄範圍則隨着時代不同而變化,大致涵蓋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西部、緬甸聯邦克欽邦東部、撣邦東部的土地。
永昌郡設立之初,下統不韋縣、巂唐縣、比蘇縣、葉榆縣、邪龍縣、雲南縣共8縣,其中巂唐縣為郡治。公元77年,永昌郡治由巂唐縣遷至不韋縣。[5]
三國時代,永昌郡東部的葉榆縣、邪龍縣、雲南縣等縣份與建寧郡的一部分被分立出來設為雲南郡。增加了南方的永壽縣。[1]
西晉時,永昌郡轄域向南方擴張,新增了南涪縣,共統轄8縣,不韋縣、永壽縣、比蘇縣、雍鄉縣、南涪縣、巂唐縣、哀牢縣、博南縣。
|
---|
|
秦漢至隋唐 |
---|
古代方國 (西南夷) | |
---|
秦漢時期 | |
---|
三國時期 | |
---|
晉朝與南朝 | |
---|
隋朝與初唐 | |
---|
|
|
|
|
|
|
|
---|
|
|
|
註釋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標「*」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註明曾用名。 |
|
|
---|
|
|
註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註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