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 | |
---|---|
總理 | 孫文 |
成立時間 | 1914年7月8日 |
解散 | 1919年10月10日 |
國家 | 中華民國 |
總部 | 日本東京府 中國廣州市 |
意識形態 | 三民主義 |
政治立場 | 中間至中間偏左[1][2][3] |
旗幟 | 「中華民國以青天白日旗為國旗」[4][5] 「大元帥帥旗及軍旗在未分別製定專旗以前,得用青天白日之旗章為軍旗。」[4][6] |
中華革命黨為孫中山於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在日本東京創立的革命組織,黨員多為原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1912年成立的國民黨的部分人士,後於民國八年(1919年)10月10日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歷史
[編輯]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孫中山發動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孫檢討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他認為國民黨失去其前身中國同盟會的革命精神,黨員不服從理事長(即孫中山)的號令,主張循法律途徑解決宋案,未能及時起兵致使失敗。中華革命黨於1913年底開始籌建[7]:274。
1914年,孫重申黨員必須信仰「革命主義」,同時強調「此次立黨,與前次辦法頗有不同。曩同盟會、國民黨之組織,徒以主義號召同志……不計品流之純粹」,以致「內部分子意見分歧,步驟凌亂……無奉令承教之美德。致黨魁則等於傀儡,黨員則有類散沙」;是故「此次重組革命黨,首以服從命令為惟一之要件。凡入黨各員,必自問甘願服從文一人,毫無疑慮而後可」[8]:106-107。5月10日孫在東京創刊《民國》雜誌,後為中華革命黨機關刊物;5月11日孫致函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勸其支持中國革命,許以優惠條件[8]:375。6月22日[8]:375,中華革命黨召開首次大會,推選孫為總理;7月8日中華革黨在東京築地精養軒舉行成立大會,與會者約300餘人[8]:107。孫就任總理,並公佈手書《中華革命黨總章》[8]:375。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9]。「中華革命黨」宣佈「以掃除專制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規定入黨者都要按指印、立誓約,絕對服從孫,黨員人數最多時只500人左右[10]:33。每個人都要發誓,「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願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7]:274每個黨員之地位取決於入黨時間:凡在革命開始前之前入黨者,即為「首義黨員」,日後為「元勳公民」,將被賦予「特權」;凡在革命開始之後、革命政府成立之前入黨者,即為「協助黨員」,日後成為「有功公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革命勝利之後始入黨者,即為「普通黨員」,日後為「先進公民」,只有選舉權,沒有被選舉權[7]:275。黨總部設總務、黨務、軍務、政治、財政等部,由孫指定陳其美、居正、許崇智、鄧鏗、胡漢民、楊庶堪、張靜江和廖仲愷等分任正、副部長[8]:107。11月29日,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上呈日本政府一份關於解決中國問題之備忘錄,他在文中提議從袁世凱手中救出中國,然後與中國結盟,將中國置於日本保護下;他推薦支持兩個有助推翻袁世凱之團體:以肅親王為核心之北方君主主義者,和南方革命黨人孫[7]:280。
孫的提案遭到部分革命黨人抵制,特別是黃興[7]:276。孫向黃興解釋:「要知道過去革命所以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不肯服從一個領袖的命令。我們現在做革命能夠成功,以後黨內的一舉一動,就要領袖來指導,由全體黨員去服從。至於那一個人來做領袖,這是沒有關係的。假使你黃先生願意當領袖,我們就可以在誓約內寫明『服從黃先生』,我個人當然也填誓約來服從你的。如果你不願意當領袖,就由我來當領袖,那末你就應該服從我。至於誓約上要打指模,完全是表示加入革命的決心,決不是含侮辱的意思。」[11]:220-221孫又對一般黨員說道,革命黨必須犧牲個人自由:「黨員之於一黨,非如國民之於政府,動輒可爭平等自由,設一黨中人人爭平等自由,則舉世當無有能自存之黨。蓋黨員之於一黨,猶官吏之於國家,官吏為國家之公僕,必須犧牲一己之自由平等,絕對服從國家,以為人民謀自由平等。惟黨亦然,凡人投革命黨中,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則當先犧牲一己之自由平等,為國民謀自由平等,故對於黨魁則當服從命令,對於國民則當犧牲一己之權利。……是以此次重組革命黨,首以服從命令為唯一之要件。」[12]
1915年夏,中華革命黨組建「中華革命軍」,密令陳其美在上海籌組東南軍,居正至青島籌組東北軍,胡漢民回廣州籌組西南軍,于右任赴陝西三原組織西北軍,共四個總司令部,並派遣黨人分赴各省運動軍隊和會黨。從1914年到1916年,中華革命黨舉行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其中比較有名的有:1914年10月,廣東黨人鍾明光謀刺廣惠鎮守使龍覲光;11月,洪兆麟在廣東惠州聚眾二千舉兵反袁;朱執信在順德率千餘人,攻打佛山。1915年12月,上海革命黨人發動的肇和艦起義。1916年,江蘇江陰、吳江、安徽大通等地的武裝起義。1916年2月,東北軍連克昌樂、安邱、高密等城;5、6月份三圍省城濟南,攻打即墨、莒縣、昌邑10餘縣。[13]:261-262
除作軍事鬥爭以外,中華革命黨還重視宣傳工作。在1914年5月10日,革命黨人在東京創立《民國》雜誌後,又相繼在美國三藩市出版《少年中國晨報》(李是男、黃芸蘇主編)、《民口》月刊(馮自由、孫科、謝英伯等主編),在新加坡出版《國民日報》(陳新政、丘明昶、雷鐵崖等主編),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出版《新民國晨報》(胡漢賢、夏重民等主編),在檀香山出版《自由新報》(吳榮新主編),在上海法租界天主堂街出版《民國日報》(陳其美領導,邵力子、葉楚傖等主編),在天津出版《公民日報》(劉揆一任社長,劉鑄生、張靜廬等主編),在香港出版《現象報》(羅翼群、朱卓文任經理,鄧寄芳、陳雲鋒等任主編)。[13]:263-264
1915年底在雲南爆發的護國戰爭,與中華革命黨的反袁活動有直接聯繫。朱執信在《論中華革命黨起義之經過》中回顧說:「厥後雲南繼起,遂克有成,然推其本原,不得遂祧去肇和,正猶武昌起事之前有三月廿九之役也。中華革命軍實先護國軍而起,而以甚大之好影響與護國軍者也。」[14]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4月9日,中華革命黨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舉行聲討袁世凱的小型集會(又稱「帝制取消一笑會」);5月1日,孫中山返國抵達上海公共租界;5月9日,中華革命黨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號召推翻袁世凱;6月6日,袁世凱逝世,國會恢復,原國民黨議員前往北京重新參加議政活動;7月17日,中華革命黨在上海張園舉辦茶話會,與各界人士研討袁死後之形勢和建設方針。27日,本部通告各支部,停止一切軍事行動及黨務活動,並徵求改組意見[15]。
1917年7月,張勳復辟,國會解散。而段祺瑞起兵驅逐張勳後控制北京,亦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中華革命黨以維護臨時約法為號召,聯合廣東、廣西、雲南、貴州與四川等西南軍閥,在廣州組織軍政府並就任大元帥,形成南北對峙。部分國會議員響應號召,南下廣州召開非常會議,開展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誓師北伐。
中華革命黨在各地組織活動,由於缺乏群眾基礎而屢遭挫折;1919年10月,孫又把中華革命黨改組成中國國民黨[10]:33。由於西南軍閥本無護法誠意,加上護法軍戰事不利,遂醞釀議和。主戰的中華革命黨人遭受排擠,孫黯然前往上海法租界。考慮到中華革命黨在各地的行動因缺乏民眾支持而屢遭挫折,孫以「國民革命」的理念公開活動、擴大吸收黨員。
評價
[編輯]《誰是新中國》作者辛灝年說,孫中山曾要求入黨人員宣誓、按手模,表示服從領袖,遭到了黃興等人的反對。現代以來,幾位滿族後裔和少數民運人士,指責孫中山是專制主義者。但歷史情況是,孫中山創建中華革命黨的同時,又創建了中華革命軍,目的是用武裝戰勝復辟帝制的袁世凱。現實中的國家軍隊都實行軍銜制,就是為命令和指揮有等級秩序可循。並且,孫僅要求自願入黨的人服從領袖,卻沒有逼迫人們必須入黨。任何黨、任何團體,都有自己的紀律和約束,個人若不願犧牲一己自由,便不會為團體的信念和目標去戰鬥,就不必要入黨。[16]
參考文獻
[編輯]- ^ Socialist ideology of the Kuomintang. Wikipedia. 2021-07-16 [2021-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9) (英語).
- ^ Arif Dirlik. The Marx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20 [2021-12-02]. ISBN 0-7425-306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5).
- ^ Von KleinSmid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Volume 21. Butterworth-Heinemann. 1988: 134 [2021-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5).
- ^ 4.0 4.1 革命方略: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第一編 軍政. 中山學術資料庫. [202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30).
- ^ 中山學術資料庫. 國父全集-第一冊. 近代中國出版社. 1989年: 頁260.
- ^ 中山學術資料庫. 國父全集-第一冊. 近代中國出版社. 1989年: 頁261.
- ^ 7.0 7.1 7.2 7.3 7.4 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著、溫哈溢譯(第九章協力林添貴,人物小傳協力楊詩韻). 《孫逸仙》. 台北市: 時報出版. 2010-06-21. ISBN 978-957-13-5208-4.
- ^ 8.0 8.1 8.2 8.3 8.4 8.5 張磊、張蘋.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 ^ 二次革命與討袁護法.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201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9) (中文(臺灣)).
- ^ 10.0 10.1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 編.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 ^ 〈與黃興的談話〉,陳旭麓、郝盛潮主編:《孫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 ^ 孫中山,《致陳新政及南洋同志書》,1914年6月15日
- ^ 13.0 13.1 陳梅龍《陳其美傳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 《革命文獻》第五輯,第總644-645頁
- ^ 中華革命黨提議改組. 新聞報 (上海). 1916-07-28.
敬啟者:奉總理孫先生諭,本黨成立,實繼癸丑革命而起,重要目的在推翻專制,重造民國。迨袁賊自斃,黎大總統依法就職,因令各省黨軍停止進行。今約法規復,國會定期召集,破壞旣終,建設方始,革命名義已不復存,即一切黨務亦應停止,將來如何改組,有何辦法,應徵求海內外各支分部之意見,爲此通告……中華革命黨本部謹啟。中華民國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 ^ 辛灝年. 谁背离了辛亥革命(上). 大紀元. [2024-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