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学本部大楼
本部大楼长廊
大楼入口
大楼内的庭园
大楼内植有现时高近9米的棕榈树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英语:Main Build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是香港大学最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般含道本部校园。大楼外部自1985年起成为香港法定古迹

历史

[编辑]

本部大楼由摩地爵士捐建,于1910年动工兴建,在3月16日由时任港督卢吉主持奠基,并于1912年3月11日落成启用。开校初期,本部大楼是大学的唯一建筑物。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于12月7日早上起[1],本部大楼被征用作临时医院,而大楼屋顶被非法拆毁作燃料之用[2]。最初大学各学系、图书馆及行政部门一起共用此大楼。百周年校园落成后,大楼改为教学及行政用途。

结构

[编辑]

大楼由李柯伦治建筑师行(Leigh & Orange,即今利安顾问有限公司;保育工程亦由利安负责)设计,属爱德华式建筑,采用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是香港古典复兴式(Classic Revival Style)建筑物的典范。

大楼倚山建筑,两翼依山势渐减底层,为“日”字形布局,以红砖麻石建成,并建有两层的巨型爱奥尼柱式及舍利安那式拱窗,加上富有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岗石柱支撑。大楼顶部置有遮打爵士于1930年所捐赠的钟楼,四角则有塔楼。大楼最初有两个庭园,植有现时高近9米的棕榈树,后于1952年大楼扩建时增加南部两个庭园,成为“田”字形布局。此外,大楼于1958年加建一层。[3]

陆佑堂(即本部大楼的礼堂)

[编辑]

本部大楼中有一大礼堂,主要用作学生的开学礼,考试,毕业典礼,高桌晚宴,及舞会之用。

港大成立初期的财政并不充裕,1915年遇上经济危机更几乎停办。曾捐款创建港大的马来西亚华侨陆佑,即时提供五十万元贷款,并答应免息21年,使港大度过难关。1950年代本部大楼进行扩建,由原来的“E”字型变成“田”字型,而大礼堂亦加建了舞台,1956年命名为“陆佑堂”,以纪念陆佑对香港大学的捐献。

陆佑堂可容纳450人,里面的古典装饰仍保持初建时的模样,只是屋顶在战时严重损毁、木梁、地板被人偷取拆毁作燃料之用,因而需要重建。该礼堂见证过不少历史时刻,最为瞩目就是1923年2月20日,刚卸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重临香港,应邀在此发表演说,直言香港是孕育他学养和革命思想的地方。现今大学每年颁授荣誉学位都在这座礼堂举行,此外亦不时举办音乐会和其他文化活动,电影《玻璃之城》,《色,戒》便曾在此取景拍摄。

参考资料

[编辑]
  1. ^ Ching, Frank. War: The University in Suspended Animation. 130 Years of Medicine in Hong Kong. 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 2018: 155–198. ISBN 978-981-10-6315-2. 
  2. ^ Visit HKU. [201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Loke Yew Hall,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