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
汤斌 | |
---|---|
大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 | |
籍贯 | 河南归德府睢州 |
族裔 | 汉族 |
字号 | 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 |
谥号 | 文正 |
出生 | 明天启七年十月二十日(1627年11月28日) 河南睢州 |
逝世 | 清康熙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687年11月17日)) 京师 |
出身 | |
|
汤斌(1627年11月28日—1687年11月17日),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朝政治人物、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
生平
[编辑]明熹宗天启七年,十月二十日生于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是阀阅旧族,家教甚严,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应童子试,十五岁前读毕《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击汤斌的家乡,其母赵氏殉节而死[1],在战乱环境下成长的他,立下为国为民的心愿。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踏上仕途,选宏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任陕西潼关道员,为不扰地方百姓,他买了三头骡,主仆各坐一头,另一头驮著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康熙三年(1664年),汤斌的父亲过世,他回家守孝三年[2]。
康熙五年(1666年),汤斌拜孙奇逢为师,曾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研读宋明理学。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汤斌前去应考,一举拔得头筹,授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一年充《明史》总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升任内阁学士,是年出任江宁巡抚,任职期间鱼肉荤腥概不入衙署,每日只买三块豆腐作菜肴,人称“豆腐汤”、“羊裘公”,兴礼作教,抚民化俗,扫荡五通神迷信有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升任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再充《明史》总裁[2]。
汤斌历任江西岭北道参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始终生活清苦、勤政为民,在朝廷上,汤斌忠直敢言,不附权贵,勇于针砭时弊、抨击朋党。他手书一联以自勉:“君恩高似天、臣心直如矢。”,也由于敢言直谏的作风,使得他在官场上树敌不少,其中得罪当时权倾朝野的明珠,汤斌就任江苏巡抚时,明珠的党羽曾向其索贿,被汤斌严词拒绝,这令明珠耿耿于怀[3][4]。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打算为太子胤礽选择讲师。胤礽本人自幼深受宠爱、行为放纵,明珠知道此事棘手,故意举荐汤斌。康熙帝表示同意,并称汤斌“素行谨慎,洁己率属,实心任事,以风有位”。于是,汤斌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太子首席讲师。上任后,汤斌悉心讲授,尽力辅佐太子,然而胤礽积习已久,成效十分有限。明珠便以“教导无方”为由参奏汤斌,康熙帝信以为真,便将汤斌治罪,降官职五级。消息一出,百姓无不义愤填膺,康熙帝平息民怨,于是改诏宣布赦免汤斌,不久后,汤斌染上重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于工部尚书的任内病逝。汤斌为官一生,身上仅有俸银八两,其友徐乾学“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5][4]。
评价
[编辑]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雍正十年(1732年),汤斌被平反,一年后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赐予汤斌谥号“文正”[4]。清代散文学家方苞称赞他:“国朝语名臣,必首推睢州汤公。”
著作
[编辑]著有《汤子遗书》。
注脚
[编辑]参见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清史列传》8卷,5
- 《碑传集》,2册16卷,85
- 冯景:《汤中丞杂记》
- 《康乾盛世》,童超,知书房出版社,ISBN 978-986-6344-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