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拳泛指中国南方,特别指福建广东,于明末清初后形成之武术门派。

发源地

[编辑]

有明一代,中国沿海,皆有倭寇(日本有组织之海盗)为患,大将戚继光俞大猷曾经驻扎于闽中莆田福清一带。当地僧人以铁棍迎击倭寇。俞大猷教授俞公棍训练军队[1]、戚继光以教授士兵手持狼筅、标枪、腰刀组成的鸳鸯阵对付倭寇。拳经捷要篇卷十四,更附有改良至太祖长拳之卅二势。戚继光离去后,留下了之拳种及锻炼士兵的方法。

传说经历郑成功洪门时期,派出五名高级将领进入南中国各地,开山立堂,广收反清义士,教授拳术及兵器使用方法等。最后发展成百花齐放及多个门派之南方武术(功夫)。

沿变

[编辑]

顺治五年,清军在福建省,特别是福清莆田永春三地屠戮南明支持者。故洪门拳术沿于闽中,鸦片战争时,广东发展出洪拳广东洪兵起义后,改称永春拳大成国李文茂失败之后,三合会时,又称少林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称南拳。改革开放后,变更回永春拳、但现在的永春拳是集多个拳种大汇聚而成。[来源请求]

南少林寺

[编辑]

中国南少林武术之发沿地。唐朝从河南嵩山少林寺分枝到福建。明朝戚继光将军带入太祖长拳系及其他拳术。

火烧(南)少林寺之概念

[编辑]

有关火烧(南)少林寺的传说,记录于晚清时广州三合会的秘密会册中.相信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而套上明末洪门的资料演变而写成的。

太平天国时,发动两广(特别在大城市,如广州及佛山)的大武术团体中成立堂口,并传出火烧(南)少林寺的传说、说当时的不同门派都源出福建少林寺之少林五老,目的是将原来不团结的武术团体组织一起,共同反清。

坊间或一些习武人士误以为出现在慈禧太后时期的一本广东民间通俗武术小说《万年青》之人物少林五老便是“洪门五祖”。

晚清时广州三合会的秘密会册资料

[编辑]

不同时期之洪门历史传说

[编辑]
  • 最早的天地会会册,于1811年(嘉庆16年)出现之姚大羔本《西鲁传说》中,带领众僧结盟的人叫“万提起(喜)”(法号云龙)和尚,(即乾隆时之天地会领袖)没有火烧少林寺的情节。
  • 但往后的版本《西鲁叙事》则变成雍正十三年,由邓胜领军,串通少林叛徒马福仪火烧少林寺,烧死一百一十人。
  • 其实台湾郑克塽投降后,洪门名存实亡,分成多个分会。其中乾隆时之天地会领袖万提喜云龙和尚|万云龙),在闽中及台湾一带活动,怀疑集结于福建莆田福清一带,为清所消灭。
  • 在《西鲁序》中,出现郑君达之情节。康熙时,少林寺被逐车夫马宁儿,引领清庭官吏张建秋率兵将寺焚毁。
  • 清未广东三合会秘密会册,少林叛逆马宁儿,演变成寺内第七号人物,出卖(南)少林寺之情节。(三合会相信早于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前成立,其会薄说在1848年由渔民捞获,故三合会会薄之隐语叫海底。)
  • 后来坊间人事误以为传说中之“洪门五祖”即小说人物南“少林五老”,火烧南少林寺后,五枚至善等人逃出,分别于中国南方招收门徒,导致南方武术百花齐放。广东洪、刘、蔡、李、莫;福建永春;佛山咏春;佛山戏班红船等等。
  • 真实的情况是不论由有组织之洪门到成盘散沙的地方组织,他们的背景都是反清组织或及后演变成反地区政府的社团,都是不合法的,他们的领袖必须隐名或以假身分出现,加上清朝前期明令汉人不可习武,所以导致南拳始祖之神话多多。

广东南拳之可信历史

[编辑]

鸦片战争后,合广东各地方的拳术,本无系统,通称洪拳

鸦片战争时,本为福建人的林则徐广东三江入口各要塞训练乡勇水勇、建立邻近乡镇团练等。留下了:-(1)珠江出海口中山刘家拳、(2)东江入口番禺(虎门)的蔡家拳、(3)西江入口新会江门)的李家拳、与及(4)珠江口东莞莫家拳

后来有陈享两广各地开设44所洪胜武馆,由各地著名武师长教、故通称洪拳、即老洪拳。因洪字为清庭忌讳,对外则称为佛(山)拳,1849年开始,两广旱灾出现洪兵盗贼,而佛山的洪门组织三合会、由广东东江,广东佛山至肇庆西江的社团联络组成,被清庭追捕,他们只好改称(南)少林子弟,其拳(洪兵所习的拳术-由五系组成-五形拳)为少林拳(其实与嵩山少林寺丝毫不相干)。

由于陈享所收集来自不同家系的拳术,自己将其融会而创造了八卦拳。其后人张炎再系统化,而最先使用蔡李佛之名称。

中共建国后,管制两广拳术,创作建身表演套路-‘南拳’。经过廿多年、改革开放后,再重新整理,改称永春拳。永春拳不同于梁赞整理而成有系统的咏春拳。咏春拳宗师叶问因为49年后来到香港授拳,所以得以保存其完来的系统。

背景

[编辑]

新会在清同治初年起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谷栏、猪栏、果菜栏、海味行、油糖行、烟丝行、杉竹业、当押业、钱银业等等百业兴盛,行栏会馆不断出现。会城以葵业为最大宗,县内的江门港成为各行业货物集散中心,有利各类武馆发展。

最初清政府是禁止民间练武的,但自鸦片战争及自太平天国后,在在需要兵员补充。清庭,实行征调乡兵和召募兵员,造成乡村的练兵热潮。而地方乡绅富商、还乡官 僚兴办乡兵团练,维护各乡治安及自身利益。中下层人民,加入武馆好像有了靠山,不易被人欺侮,练武成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需要。而上层社会,尤其业主、商人,也需要武馆保护自己怕利益,其体弱子弟,多数送去练武强身。

广东自古已有武术流传,至明代更有完整的拳械套路。

鸦片战争(1840年) 与团练

[编辑]

不同家系拳术得以合流--形成洪拳之五拳系

由于清朝之锁国政策,引起英国在华之贸易入超非常严重,英国商人终于以可以令人上引之鸦片输华,赢得可观利润。但感国人受毒害,最终导致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知道英国人会用军舰攻粤报复,一早已经组织好广东各乡镇地区之民兵团,特别是三江流域及海岸,屯守海卫,称为团练。此举使到广州邻近之地方拳术得以快速发展。当时的地方拳术有香山刘家拳(福建五拳系)、番禺蔡家拳(十字偏身挂扫拳-东江鹤拳系)、新会李家拳(福建五拳系)、东莞莫家拳(福建鹤拳系)及佛山洪门组织的佛家拳(老洪拳)。

三元里抗英事件(1840年5月下旬)

[编辑]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奕山与英国人订立《广州和约》。英军驻守在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邻近三元里、是个有几百户的村落。1841年5月27日,英军与村民发生冲突。各乡绅村民自动组织起来,集众公盟,保卫家园,展开斗争。萧冈乡举人何玉成,召来了南海、番禺、增城、各村团练丁壮来到护村,并攻打四方炮台。[2]

广东城内人民反对英国人有进城权(1843年至1857年)

[编辑]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英国人要求有进入广东城内的权利。导致广东城内绅士民众一致坚决反对,表示倘夷入城,呜鼓攻之。由于耆英的无能及恐英的态度,更加迫使广东城内人民对满清地方政府怒狠。他们曾啸聚数千人...带刀械,冲进知府衙门...火其署...等。 英国人进入省城后,建立教堂传播天主教,由于与当地人信仰不同,时起冲突,教案结果多被认为偏袒教民一方。当时广东人称外来宗教的神职人员为神棍。掍本指权杖,即他们拥有特殊权力,杖势兴案。神棍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的坊间小说。

洪兵起义与五形洪拳

[编辑]

三合会是由几个沿广东东江至广西西江一带的社团组成,各个社团都习不同拳术。两广交界的肇庆钦州的老洪拳蛇形、东江的称龙形、佛山的红船称鹤形和广州的虎形和炮拳(豹形?)。三合会陈享的功名在两广各地开设44所武馆(厂)由不同家派拳术教头授拳、同创五形拳及平拳等实际易学的拳术。

火烧佛山琼花会馆(1854年)

[编辑]

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感觉到清朝积弱,多个洪门反清团体联系组合,演变成广东著名的三合会。从而引起太平天国大成国事件。当时的南方拳术,统称为(老)洪拳,以(南)少林为号召。尊至善为祖师。演艺及有关工作人员来自广东三江流域,带来了不同拳种。不幸的是因为太平天国大成国皆欲先侵占广州城失败,使到叶名琛洪门子弟大开杀戒。导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时,叶名琛亦不主张动用民间团练。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1857年12月-1861年10月21日)

[编辑]

英女皇派遣额尔金于1857年4月来香港联合法军发动占领广州战争,在12月中发动攻击,由于叶名琛认为陆路该夷不敢上来,根本没有防御之打算。不理番禺南海各界招募乡勇之议,导致广州城迅速陷落。反而英军沿途遭到各乡勇自发抗战。广州于12月29日沦陷。英法成立委员会监督满清官员柏贵复职。柏贵治理广州期间,英军曾搜查多处团练机构,此举更加深了各乡镇洪门人士对清庭及英夷之不满。

叶名琛被俘后被送至加尔各答,1859年4月9日不食而死。遗体后送返广州。

三合会时期 (1858年至1911年)

[编辑]

洪拳再次分流发展

太平天国大成国失败后,三合会再次分离、演变成多个社团会党。而拳术亦分流发展。

当时广州的拳术主要为洪家拳

佛山的拳术主要为蔡李佛咏春拳

咏春拳因与大成国李文茂有关,只能秘密传授,非常低调。大成国入门拳为三拜佛梁赞正名为小念头、红船永春则称为小练头。

周围地区的拳术主要为陈享的分枝,属花洪拳。拳种为花拳(前佛拳)、平拳(太平天国入门拳)、八卦拳等。

东江拳术,因源近福建,属比较传统的南拳、如五拳演变出来的五形拳。包括鹤形龙形花拳等。罗浮山(亦为广东道教圣地-可以类比四川峨嵋山)是东江拳术的重要发源地。

辛亥革命(1911) 南拳宣传为少林拳

[编辑]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党人在南方活动,在大城市之报刊连载所谓少林故事,如在广东佛山一带流传之少林五老火烧少林寺等流传;于宣统三年上海天铎报所连载的少林宗法等等,在在发动武术界中人反清情绪,重溯明末洪门历史,创造三合会之传说历史,做成现在武术界中将传说当作历史之现象。少林派从此出现。

福建南拳

[编辑]

参考白鹤拳罗汉拳条目。

早期拳种

[编辑]

清末流行于福建及广东的拳术有五,一郏西红拳(达尊)、二戚氏长拳(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拳(佛拳,花拳)、五鹤拳(三战拳,五行拳)。

亦称太祖拳,传说是宋太祖或明太祖所创。明朝操练兵员之拳法。

长拳歌诀“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黏,精要充沛、气要沉,力要顺达、功要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古式以卅七势为基本,每势可以交错连接,长练长有,故称长拳。现已篇成固定套路,改变了原来本质。

明戚继光时加上当时流行之拳术曾经加以改良。现时之长拳元素已经包括了红、华、铇、查等古拳术之精华。清末之前,没有门派之称;只称‘拳’。如太极拳、洪拳和咏春拳等。

    • 大动作(包括身形活动)
    • 身形姿势,有称‘架’。或称‘架势’。
    • 明戚继光卅二势是指卅二组动作,是指一组动作
    • 太极拳释名中之,是指(八卦)八个方向,四正四隅(斜角)。(五)种有方向性之步法身法(行)动,即进步、退步、左顾、右盼及中定,称五行。
  • 招式
    • 小动作(原步,手部)

从太祖长拳发展出来。 明朝戚家军操练兵员比较高级之拳法。
由明朝戚继光重新整理,每势独立练习,不作固定次序合成套路。

明末拳术,发展于清朝中叶。

三颤技法及五行手法

[编辑]
  • 原为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操练兵员之初级技法,以散式练习,每一式动作都停顿一下及回应一声呼叫,要求“三正”,意即头正、身正、步正。
  • 后由台湾降将白戒传入福建永春。再传广东佛山红船后,有称“小练”,要求三正。
  • 鹤拳(清初福建拳术)有三颤技法及五行手法。三颤技法,主要练习膀臂颤抖所产生的劲道。
  • 后发展成鸣鹤拳之母拳套三战。视为拳母。三战者:一精,二气,三神也。后练手足相应.练时,头顶提正,身手讲究,步不丁不八。
  • 以后衍生出唐手,冲绳及琉球拳术,空手道,三辗手。
  • 以后南拳散式,多以“三正”为入门训练,因“三正为万法之始,入门之基”。

五拳

[编辑]

发展自鹤拳(清初福建拳术)的五行手法。以后演练成老洪拳(南少林独有)之基本套路五形拳。可以用五种不同形态,如龙、蛇、虎、豹,鹤来演练。后来加上其他拳(法)衍生成单形,如龙形、鹤形、蛇形或混合形,如虎鹤和蛇鹤双形等洪拳套路。原形取自白鹤拳的三颤手及五行手加上罗汉短打手法而串成的拳套。

五行拳

[编辑]

最早见于福建白鹤拳之五行手法。形意拳加上五行拳为基本拳套,称为形意母拳。可见五行拳是与五形拳是有渊源的。

大小红拳

[编辑]

老洪拳之基本套路,后演变出佛拳罗汉拳之套路,民国时被归属为(南)少林拳。

主条目:少林拳

明朝西北境外大凉山少数民族传出之拳术。

  • 混合以上各拳种

衍生出各派少林南拳

拳术发展简介

[编辑]

详细发展历史,请参看主条目“中国武术

  • 唐朝有少林寺僧兵,陕西拳术演生出红拳
  • 唐朝武则天订出武举制度。宋,明,清亦从之。
  • 宋朝发展出长拳
  • 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今称南少林拳,包括短打弹腿巴子拳
    • 明末有五拳华拳之名称出现。
  • 明末带兵官陈王廷将南少林拳加入道教元素,吐纳之法,陈氏长拳(包括炮捶,红拳)仍属刚拳。
  • 清初有六合拳出现。
  • 北京太极拳及南方佛山咏春拳相继出现。
  • 武当派之(伪)历史形成。
  • 清初,个别南少林拳种由全刚烈加入柔顺元素(伍枚师太、方永春、严咏春-概念象征)。
  • 民国初年,出现很多新的门派,都说源出至善等少林五老。

南拳各大门派

[编辑]

广东南拳

福建南拳

广西南拳

湖北南拳

江西南拳

湖南南拳

浙江南拳

温州南拳

云南南拳

四川南拳

参考网页及书籍

[编辑]

三元里事件(中文)

佐佐木正哉 <中英抗争>

参考注释

[编辑]
  1. ^ 《纪效新书》:“俞公棍所以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无虚花法也...只是照俞公棍法以使叉钯钩镰,庶无花法,而堪实用也。”
  2. ^ 存档副本. [200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2). 

相关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