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兵部尚書
外观
明朝兵部尚書,是中国明朝六部中兵部的最高級長官,雅稱為“大司馬”,負責掌管全國衛所軍官的選拔授予、訓練、車輛、武器管理等政令[1],為正二品[2]。
明朝兵部尚書中,有指揮京師保衛戰的于谦,有指挥宁锦之战的袁崇焕,以及明亡后抵御清朝部队的史可法,也有投降清朝的洪承疇等人。永樂遷都后,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多半為虛銜,不過南京兵部尚書負責舊都金陵的防守工作。
沿革
[编辑]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设置兵部。洪武六年,增设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各一人,并在總部、駕部、職方部这三个部门各设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两人,隸屬中書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罷黜宰相与中書省[3],并仿照《周官》六卿之制,直屬六部,并各設尚書、侍郎各一名。每部分四屬部,每屬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次年,增试侍郎一人。洪武二十二年,改總部為選部。洪武二十九年,定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司,皆稱清吏司[4]。景泰年間,增設尚書一人,協理部事。天順初年罷免。隆慶四年,添注侍郎二人,后罷免。萬曆末年重設[5]。
明朝,兵部尚書、或侍郎或都察院右都御史參與協理京營戎政,掌管京營操練。永樂年初設置三大營(神機營、五軍營及三千營),總屬武將。景泰元年,設提督團營,命兵部尚書于謙兼領,之後罷去。成化三年,再設,以本部尚書或都御史兼任。嘉靖二十年,命尚書劉天和輟離部務,另給關防,專理戎政,之後改由兵部侍郎協理戎政。萬曆九年裁革,十一年複設。天启初年,增設協理一人,后革除。崇禎二年,再設,以庶起士劉之綸為兵部侍郎擔任[6]。
参考文献
[编辑]- ^ 《明史》(卷72):“尚書,掌天下武衛官軍選授、簡練之政令。侍郎佐之。”
- ^ 《明史》(卷72):“兵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屬,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正統十年,增設武選、職方二司郎中各一人。成化三年,增設車駕司郎中一人。萬曆九年並革。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正統十年增設武選司員外郎一人。弘治九年增設武庫司員外郎一人。後俱革。嘉靖十二年,增設職方司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正六品。洪武、宣德間,增設武選司主事三人,職方司主事四人。正統十四年,增設車駕、武庫二司主事各一人。後革。萬曆十一年,又增設車駕司主事一人。所轄,會同館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大通關大使、副使各一人,俱未入流。”
- ^ 《明史》(卷72):“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 ^ 《明史》(卷72):“初,洪武元年置兵部。六年,增尚書一人,侍郎一人。置總部、駕部並職方三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如吏部之數。十三年,升部秩,設尚書、侍郎各一人,又增置庫部為四屬部,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十四年,增試侍郎一人。二十二年改總部為司馬部。二十九年,定改四部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惟職方仍舊名。”
- ^ 《明史》(卷72):“景泰中,增設尚書一人,協理部事,天順初罷。隆慶四年添注侍郎二人,尋罷。萬曆末年複置。”
- ^ 《明史》(卷72):“協理京營戎政一人,或尚書,或侍郎,或右都御史。掌京營操練之事。永樂初,設三大營,總於武將。景泰元年始設提督團營,命兵部尚書于謙兼領之,後罷。成化三年複設,率以本部尚書或都御史兼之。嘉靖二十年,始命尚書劉天和輟部務,另給關防,專理戎政。二十九年,以「總督京營戎政」之印畀仇鸞,而改設本部侍郎協理戎政,不給關防。萬曆九年裁革,十一年複設。天啟初,增設協理一人,尋革。崇禎二年複增一人,以庶起士劉之綸為兵部侍郎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