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竿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南竿
南竿鄉
Nangan Township
舊稱:南竿塘
地图
南竿鄉官方圖章
南竿鄉徽
南竿鄉位置圖
坐标:26°09′35″N 119°56′35″E / 26.1598°N 119.94316388889°E / 26.1598; 119.94316388889
國家 中華民國
福建省
上級區劃連江縣
下級區劃975
政府
 • 行政机构南竿鄉公所
(立法機關:南竿鄉民代表會
 • 鄉長林志東南竿鄉鄉長列表)
面积
 • 总计10.4000 平方公里(4.0155 平方英里)
人口(2024年9月)(2,154戶)
 • 總計7,814人
 • 排名連江縣的第1位
 • 密度751人/平方公里(1,946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 08:00
郵遞區號209
戶政資料代碼09007010
毗鄰
網站http://www.nankan.gov.tw/
南竿鄉在臺灣的位置
南竿鄉
南竿鄉
南竿鄉的位置

南竿鄉福州語平話字Nàng-găng-hiŏng閩南語白話字:Lâm-kan-hiong)位於閩江口外東海中,為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所屬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也是連江縣政府所在地,自從馬祖南竿機場興建完成後,南竿已成為馬祖地區交通、政治、經濟、教育及文化中心,亦是全縣生活機能最便利的地區[1]。 南竿鄉轄區包括人口聚居的主要島嶼南竿島,及黃官嶼鞋礁北泉礁劉泉礁等無人島礁,均屬於馬祖列島的一部分[2]

歷史

[编辑]

史前

[编辑]

南竿島人類活動可上推至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者[3]在本島福澳村發現史前文化遺址,考查出土文物證實與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的「曇石山文化遺址」同屬新石器時代文化層[4]

沿革

[编辑]

南竿島昔稱「上竿塘」,與北竿島合稱「上下竿塘」、「竿塘山」。在北宋中期,福建長樂連江等縣沿海居民,已涉海移居南北竿,以農、漁為業。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中曾記述到:「上下竿塘、大小亭山、桑崳、關嶺、蛤沙、北茭鎮,俱在現東北海中」,係最早的書面文獻。[4]

本島仁愛村大王宮石碑鐫刻「林酉才喜捨中統鈔二十貫」,推證在元朝時期各聚落已然成形,且頗為繁盛。

明朝初年實行海禁及「遷民墟地」政策,南、北竿塘居民盡徙內地,當地成為荒島,倭寇、海盜因而經常出沒。明朝中葉開放海禁,福建沿海貧民又陸續遷來,極力開拓,至明末時,人煙已經稠密如昔。1646年—1649年,鲁王朱以海在长垣岛(现已考证为南竿岛[5])建立临时政权。清初,實行更為嚴厲的海禁和「遷界移民」政策,迫遷海島居民,並將房舍焚毀,再度使竿塘成為禁地。康熙後期開始,陸續有人遷入。嘉慶十六年,肅清蔡牽等海盜之後,長樂、連江等縣沿海貧民更大舉遷居島上謀生。

清朝李鼎元的《使琉球記》記載,福建興化軍女子林默娘,后稱「媽祖」,因父兄駕船於閩江口海域遭遇船難,林默娘跳入海中以救父兄,卻因而罹難,遺體當年隨海漂流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南竿),被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海岸邊。湄洲的鄉親一度以為媽祖已羽化昇天成仙,且為感念其孝心,遂蓋廟紀念她的孝行。但是馬祖人認為,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馬港天后宮宮內的靈穴石棺中,且興廟供奉媽祖,世代至今。這個島因而被稱為媽祖島,爾後又改為馬祖。馬祖地名因此而來,媽祖也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

1919年(民國8年)夏季,颱風海水倒灌重創長樂縣沿海地區,災民多達5、6萬人。其後數年因土地過鹹無法種植稻穀,加上災後瘟疫橫行,難民紛紛出走,其中移入竿塘地區者頗多。

1955年南竿鄉的金沙、牛角、山隴、鐵板、西尾五村,分別改名為津沙、復興、介壽、仁愛、四維村。1988年福澳村改名為經澤村,1992年改回原名(作「福沃」)。

2000年(民國89年)「小三通」啟動以後,福澳港成為馬祖地區與福州馬尾往來的港口。2003年1月南竿機場的啟用,使得南竿成為馬祖地區的交通樞紐。[6]

轄屬

[编辑]

南竿島自古屬連江縣,唐宋歸永福鄉崇德里,至元清屬二十六都。清未曾劃歸閩縣(今閩侯縣),後又歸連江縣黃岐鎮。[7]

1935年,初設竿(塘)西(洋)聯保。後將竿塘、西洋分設兩保。

1940年初,國民政府實行「新縣制」,改聯保辦公處為鄉鎮公所、保長辦公處為保辦公處,「竿塘聯保辦公處」改稱竿塘鄉

1950年初,馬祖守備區指揮部設立馬祖區公所於山隴,轄南、北竿兩鄉,竿塘鄉正式廢止。

1950年12月,「馬祖行政公署」成立於南竿,將原設區公所、鄉公所廢止,行政區域以島為單位,設立南竿、北竿等八區。

1953年,「馬祖行政公署」改制為「閩東北行署」,設連江縣政府於南竿,下轄南竿、北竿二鄉。

1956年7月,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成立,接管福建省政府第一區行政公署業務,自此開始三十六年之戰地政務時期,至1992年解除。

地理

[编辑]

地形

[编辑]

南竿鄉全鄉總面積10.64平方公里,其中南竿島獨佔10.44平方公里,其他無人島礁除黃官嶼稍大外,其餘皆甚小[2]

南竿島不僅為南竿鄉最大島,也是馬祖列島的第一大島,舊稱「南竿塘」、「馬祖島」,實際居住島上的居民約四千人。南竿島地形狀似一頭犀牛,頭部在東邊,當地稱為牛角村(今復興村);尾部在西邊,稱為西尾村(今四維村)。地形多山,雲台山為主脈,牛角嶺、牛背嶺等群嶺呈輻射狀分佈,區隔出無數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澳口聚落。其中以介壽村人口最多,也是縣治所在地。福沃村的福澳港是台馬輪和離島快輪的靠泊碼頭,是馬祖的海運中心。[1]

南竿鄉最高峰的雲台山,海拔248公尺,為馬祖列島第二高峰(最高為北竿鄉壁山)。

黃官嶼別名「外官嶼」,為南竿鄉第二大島,位於南竿島東北端南竿機場外海約300公尺處,行政區屬於復興村。鞋礁位於南竿島東南東方約1200公尺處。北泉礁位於南竿島東南方約4.4公里處。劉泉礁又名瀏泉礁,位於南竿島南南東方約6.6公里處,行政區屬於仁愛村[8]

氣候

[编辑]

南竿鄉四面環海,屬於亞熱帶海洋氣候區,四季分明,近三年平均溫度約攝氏19度。全年以7、8月最熱,絕對最高溫曾達攝氏35度;最冷的月份為1、2月,曾出現1.5度之低溫。春季多雨潮濕,3至5月多霧。雨量稀少且季節分佈不均,秋冬多乾旱,枯水期長達半年,嚴重時需由台灣本島運水應急。4至6月梅雨季節及7至9月常有颱風挾帶豪雨,年雨量約在1千公厘(或稱毫米,mm)左右。

由於季風影響,風向隨季節變化頗為規律。夏季常吹南南西風及西南風,秋冬後幾全為北北東風或東北風。入冬後季風常伴隨冷氣團南下,風勢強勁而寒冷[9]

人口

[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4,293—    
1986 3,555−17.2%
1991 3,049−14.2%
1996 3,437 12.7%
2001 5,224 52.0%
2006 5,846 11.9%
2011 6,000 2.6%
2016 7,382 23.0%
2021 7,657 3.7%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7-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根據連江縣政府民政處統計,2023年底南竿鄉戶數約2.1千戶,人口約7.8千人[1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753人,是連江縣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11]。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介壽村與四維村,2023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2,387人與183人,其中介壽村也是連江縣人口最多的村[10]

政治

[编辑]

歷任首長

[编辑]
  • 軍政一元時期
  1. 李春華:(不詳)至1959年11月2日
  2. 聶國棟:1959年11月2日至1960年11月15日
  3. 潘輔:1960年11月15日至1962年2月10日
  4. 尤德渠:1962年2月10日至1962年4月1日
  5. 薛繼廉:1962年4月1日至1965年2月25日
  6. 潘輔:1965年2月25日至1973年12月7日
  7. 陳一鵬:1973年12月7日至1978年1月1日
  • 鄉長民選時期,自1977年12月12日開始舉行首次鄉長選舉
  1. 葉金福:1978年1月1日至1982年3月1日
  2. 張祥壽:1982年3月1日至1986年3月1日
  3. 邱英鑣:1986年3月1日至1990年3月1日
  4. 陳書禮:1990年3月1日至1998年3月1日
  5. 陳秀華:1998年3月1日至2002年3月1日
  6. 林樹清:2002年3月1日至2006年3月1日
  7. 朱秀平:2006年3月1日至2014年12月25日
  8. 陳振國:2014年12月25日至2022年12月25日
  9. 林志東:2022年12月25日至今

鄉政組織

[编辑]

南竿鄉公所是南竿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南竿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連江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南竿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7課[12]

南竿鄉民代表會是南竿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南竿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南竿鄉民代表會共有7位鄉民代表,選區劃分上為不分區,主席、副主席由7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13]

南竿鄉為連江縣議會第一選區,在連江縣議會9席縣議員中,南竿鄉共選出5席縣議員[14]

行政區

[编辑]
南竿鄉行政區劃(2022年)
  • 介壽村(舊名山隴)
  • 復興村(舊名牛角)
  • 福沃村
  • 清水村(梅石村併入此村。鄉公所所在)
  • 仁愛村(舊名鐵板)
  • 津沙村(舊名金沙)
  • 珠螺村
  • 馬祖村(又名馬港)
  • 四維村(舊名西尾)

經濟

[编辑]
馬祖酒廠

南竿鄉地形多花崗岩丘陵,可供墾植的農田極為有限,因此漁業為最重要的經濟命脈。1949年兩岸分立分治以後,馬祖地區因位居重要戰略位置,被軍方列管,並派駐大量軍人。南竿鄉與縣內其他行政區一樣,提供駐軍消費的商業、服務業變成當地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後,昔日「兵多於民」的景象不再,馬祖的經濟曾經一度衰退。1999年底,馬祖國家風景區成立,南竿鄉及縣內各地以其具有傳統特色的聚落建築,以及珍貴的戰地政務歷史資源,成功轉型成為觀光島嶼[15]

教育

[编辑]

高級中等學校

[编辑]

國民中學

[编辑]

國民小學

[编辑]

交通

[编辑]
福澳港
馬祖南竿機場

在空中交通方面,目前僅有國內航班,立榮航空每日從臺北松山機場往返馬祖南竿機場八個班次,多於往返馬祖北竿機場的三個班次,航行時間均約50分鐘。另外,立榮班機每天往返台中國際機場與馬祖南竿機場一個班次,航行時間約70分鐘。如果因為天候不佳,則實施「南機北降」,旅客由北竿機場下機後搭車前往白沙港,轉乘每小時一班的南、北竿交通船前往南竿福澳港,航程約12分鐘[16]

除了空運以外,從基隆港搭乘每星期六個航次的「臺馬之星」往返南竿也是另一種選擇,航程約114海哩。由於臺馬輪需靠泊東引與南竿,因此航班的安排為單日先開往南竿,再到東引;雙日則先開往東引,再到南竿[17]

南竿鄉與縣內其他行政區的交通往來亦以海運為主,南、北竿兩島之間交通船每天開航十一班次,從福澳港白沙港,航程約12分鐘。南竿每天往返莒光鄉東、西莒每天三班交通船,單月先開往西莒,再到東莒;雙月則是先開往東莒,再到西莒,航程約50分鐘[18]

南竿鄉福澳港亦為與中國大陸福州市馬尾區小三通之交通碼頭。

南竿島內公路密佈,陸上交通工具除公車、計程車外,尚有中型巴士、九人座廂型車、機車、自行車等多種出租車輛以供選擇。

港口

[编辑]

機場

[编辑]
公路橋梁
[编辑]

旅遊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南竿采風:本鄉簡介》,連江鄉南竿鄉公所官方網站. [201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7). 
  2. ^ 2.0 2.1 admin,《南竿鄉誌初稿》,馬祖資訊網[永久失效連結]
  3. ^ 民國89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劃第六期」
  4. ^ 4.0 4.1 馬祖民俗文物館-歷史淵源. [2017-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3). 
  5. ^ 两岸学者共同译注 《台湾通史》百年获新生. [2024-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3). 
  6. ^ 《南竿采風:地方沿革》,連江縣南竿鄉公所官方網站.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0). 
  7. ^ 南竿鄉公所《南竿鄉志》頁290
  8. ^ 《連江縣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7年8月
  9. ^ 《地理氣候:氣候概況》,連江縣南竿鄉公所官方網站.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10. ^ 10.0 10.1 資訊公開-戶籍人口統計專區. 連江縣政府民政處.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中文(臺灣)). 
  11. ^ 內政部戶政司. 人口統計資料. 中華民國 內政部戶政司 全球資訊網.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中文(臺灣)). 
  12. ^ 關於本所-組織架構. 馬祖-連江縣南竿鄉公所. [2021-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中文(臺灣)). 
  13. ^ 鄉代會-鄉民代表介紹. 馬祖-連江縣南竿鄉公所. [2021-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3) (中文(臺灣)). 
  14. ^ 議會簡介-議會組織. 連江縣議會.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中文(臺灣)). 
  15. ^ 《馬祖列島》,馬祖國家風景區官方網站[永久失效連結]
  16. ^ 《交通指南:空中交通》,連江縣南竿鄉公所官方網站.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9). 
  17. ^ 《交通指南:海上交通》,連江縣南竿鄉公所官方網站.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18. ^ 《交通指南:離島交通》,連江縣南竿鄉公所官方網站.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1).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