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伦乐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伦乐镇
Pekan Lundu
Lundu Town
綽號:学邦, 允学, 永乐, 云落
伦乐镇在婆罗洲的位置
伦乐镇
伦乐镇
坐标:1°42′N 109°54′E / 1.7°N 109.9°E / 1.7; 109.9
國家 马来西亚
州属/省份/县砂拉越州古晋省伦乐县
地方政府伦乐县议会 (Lundu District Council)
 [1]
海拔0.9 公尺(3 英尺)
人口(2009)
 • 總計约5,000人
 [2]
时区时区UTC 8
網站伦乐县议会(马来文)
伦乐县公署(马来文)

伦乐镇馬來語Pekan Lundu; 英語:Lundu Town) 是位于砂拉越古晋省的一个小,也是伦乐县的县城。

镇名传说

[编辑]
伦乐镇地标
伦乐镇上的大伯公庙
伦乐县公署前的两尊大炮

根据当地土著,在镇上有条河,而河中有很多一种淡水鱼叫做 “Ikan Lundu”,也就是鲶鱼。所以此镇就正名为伦乐,而河也被称伦乐河(Sungai Lundu)。

以下是伦乐中文译名的传说:

  1. 由于海上经常会云层飘来,而被伦乐镇背向的加定山(Gading Mountain)拦住了去路,以至遮盖了半座山,这景色就有如浮云坐落在山上。早期定居在此的客家人就用客家话云落来称此地。
  2. 在伦乐镇附近的华人义山,有一座建于光绪廿九年(1903年)的公坟墓碑上,刻有“永乐坡”三个字的地名。在客家话里永乐的读音与“Lundu”有些相似。而这坟墓相信是属于当时在19世纪50代,从印尼西加里曼丹迁移到伦乐的客家人。
  3. 学邦”也是其中伦乐中文的译名。在镇上的“云山亭”大伯公庙正殿神龛上方挂着一个横匾,匾上刻着“威镇学邦”。这四个字意指着学邦,这地方获得伯公神的庇护。
  4. 此外还有“允学”这个伦乐中文译名的说法。早期,潮州人是伦乐镇上的最大方言群。他们用乡音把“Lundu”念成了“温学”,而潮州话里“温”与“允”是同音,所以伦乐就名为“允学”

历史

[编辑]

镇上有一座在1886年建的云山亭大伯公庙,这证明了在19世纪中,已有华人到此地开店经商。
在历史记载上,曾有一批13户人家来自印尼三发松柏港的客家人,也就是今日的双溪鲁利(Sungai Pinyuh),迁移伦乐镇对岸的丹绒布郎(Tanjung Purun)垦荒。他们都是兰芳共和国的子民,因为在1850年至1854年遭荷兰殖民军攻击,所以才逃亡到伦乐。这13户人家分别是黄观兰、吴明德、陈兰兆、林甲兴、曾水清、朱银祥、张四、李木华、彭亚星、余炳喜、林世、林德、魏祥、魏拉和王才生等[3]。同时,也有陆续的华工从古晋和中国来到伦乐栽种甘蜜与胡椒。在1880年布魯克王朝的宪报公布中,伦乐有16家甘蜜与胡椒园,占地有448英亩[4]。在20世纪60年代马共战争时期,政府为了剿灭伦乐县内的共产武装份子,在伦乐镇上建了一座小型机场,提供运输机起降。但在多年以后,因为陆路交通日益完善,机场也被停止使用了。[5]

地理

[编辑]

伦乐镇座落在河畔:伦乐河(Lundu River),而面临加央河(Kayan River),背向加丁山。伦乐镇附近有几座乡镇与村落:三巴蒂甘榜(Kampung Sampadi),鸿武雁甘榜(Kampung Rambungan),毕阿越甘榜(Kampung Biawak),史东岸甘榜(Kampung Stunggang)等。

与附近城镇的距离:

注释

[编辑]
  1. ^ 伦乐县议会管网-伦乐县概况. 伦乐县议会. 2010 [201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1). (马来文)
  2. ^ 李君 伦乐县志(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际时报. 2009年7月8日刊登 [2011年12月7日查阅](中文)
  3. ^ 伦乐大伯公新庙落成纪念特刊 - 87页
  4. ^ 李君 伦乐县志(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际时报. 2009年7月8日刊登 [2011年12月8日查阅]
  5. ^ 李君 伦乐县志(4)-交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际时报. 2009年7月15日刊登 [2011年12月8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