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铁路 (清朝)

台湾铁路,亦称为刘铭传铁路,是台湾清治时期在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时筹建的铁路,分为基隆台北、台北至新竹两线,为今纵贯线北段之前身。线路计划终点位在台南,但新竹以南仅筑路堤至崎顶,余段皆未动工,属未成线

蒸汽机车正在龟仑岭古道路段行驶;1901年,此段线路因使用情况十分不理想,而被有关当局决定停用。

由于该铁路有铁轨质量偏小、最陡坡度偏大、曲率半径偏小等问题[注 1],加上桥梁屡遭暴涨之河水冲毁,在日治时期后改由一系列改良线路取代。原本的部分线路(台北至桃园间)改作公路运输用,名为“台北台南道路”,即日后省道台1线旧线(台一甲线)之前身。

简介

编辑
 
清代台湾车票(台北到锡口)

台湾铁路兴筑于清朝光绪年间,由台湾巡抚刘铭传筹建,为当时中国第一条以载客为目的的铁路。1887年(光绪13年),刘铭传奏请兴建台湾铁路,清廷准许自筹工款后即前往南洋招商,同年4月于台北大稻埕开工,台北车站亦座落于大稻埕。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轨距则为3呎6吋(1,067mm)并沿续至今。最早应聘来台的工程师有德国人柏克尔(Becker)为工程设计师,英国人瓦逊(W. Watson)为线路稽查主任,墨希尔为机关监督,马礼逊(H. C. Matheson)为营业顾问。开工初期最先兴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经台北到新竹。其中位于基隆端的狮球岭隧道工程,从1888年(光绪十四年)春动工,到1890年(光绪十六年)8月完成,全长235米,费时30个月才凿通,为台湾第一座铁路隧道,亦是目前唯一仅存的清代铁路隧道,也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座铁路隧道。1888年(光绪十四年),大稻埕跨越淡水河上之大木桥竣工,是今台北大桥之前身[2]。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锡口(松山)通车,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车。[3]然通车前刘铭传即已去职,由邵友濂接任。1893年台北到新竹段通车,但主要是刘铭传构工。

线路原计划兴建至台南府城,而根据日本人后来的探查,新竹以南至崎顶已有筑路堤之遗迹。另外,旧港亦有兴建一条材料搬运的铁路支线,称“旧港支线”[4](p. 137),完工后便废弃不用。1895年8月30日由日籍铁道队员板仓胜文踏查旧线迹后提出报告。

后续

编辑
 
台北至桃仔间铁道改线示意图

台湾进入日治时期后,由于线路标准极不理想,数座大桥又屡修屡坏,且刘铭传所建的铁路之轨道材质、设计施工均不符使用需求。日本当局即着手一连串改线工事,在改线工程完工前由于大桥不通,台北至新竹间一度于大桥畔设立数个临时车站、分段运营。

稍后完成岛内南北纵贯铁道之计划。改线工程中又以台北至桃仔园(今桃园市桃园区)间变动最大,海山口(今新北市新庄区)、龟仑岭(今桃园市龟山区)之清代旧线因坡度陡峻而放弃,进入日治第六年(1901年)即改为经由枋桥(今新北市板桥区)、莺歌石(今新北市莺歌区),日后各市镇之发展衰微也与铁路密切相关。

车站一览

编辑

以下所列者为清朝兴建之台湾铁路沿线车站,粗体字者是日治时期所增添之车站。另外据吴小虹的说法,清朝时的车站被称为“火车码头”,而所谓的“票房”指的就是卖车票的地方而非是当时车站的称呼[5]:126、127

车站名称 现今位置 里程
基隆港起[注 2]
里程
淡水桥起[4](pp. 204-205)
备注
鸡笼 基隆 45链
八堵 七堵 3哩75链
水返脚 汐止 9哩4链
南港 南港车头街(今中南街 12哩35链
锡口 今松山车站西侧约100米处 18哩13链
台北 大稻埕河沟头,今中兴医院与塔城街附近 19哩26链 第一代台北车站
大桥头 台北大桥之头,台北端,今大桥;位置大约在大桥派出所一带 21哩16链
淡水桥左岸 台北大桥左岸,今三重环河路一带 因台北桥损毁而设的临时站,车行至此,改由水陆接驳。[6][6]:491895年9月3日启用[4](p. 299),1896年1月29日废止[7]
淡水桥 台北大桥之尾,三重端;今台北桥;别于大桥分隔;位于正义重新路天台广场、三和路、三重派出所一带 台北起3.1公里 0哩0链 临时站。台北桥再因编号B001台风毁损无法通车,改由水陆接驳过河。[6]:491897年9月10日启用[8]
海山口 于新庄国小校门口。登龙街被认为当时的“站前路” 25哩 3哩42链
打类坑 塔寮坑,今桃园市龟山区回龙里 28哩6链 清代原有设站,启用废止日不详,1899年7月20日再设立乘降场[9]
龟仑岭 今桃园市龟山区岭顶里,台一线、台一甲线会合处附近 31哩 清代原有设站,启用废止日不详,1899年7月20日再设立乘降场[9]
桃仔园 今桃园市桃园区民生路与万寿路交叉口附近 36哩76链 13哩39链 于2020年6月进行铁路地下化工程时,挖出清代鹅卵石路基,与部分日治时期遗构。[10]
中坜 中坜 41哩34链 19哩77链
安平镇 平镇枢纽互通立交南侧、埔心车站北侧 1900年4月10日设站[11]
头重溪 今杨梅互通立交东侧 47哩70链
崩坡 杨梅街,现今国道一号底下 1900年4月10日设站[11],1902年1月31日废止[12]
大湖口 今老湖口 53哩40链 32哩6链 崩坡至大湖口之路廊,目前为国道一号所用
凤山崎 今新丰山崎村 58哩28链
新车 今新丰和竹北之间 1898年9月1日设站[13],1902年1月31日废止[12]
红毛田 今竹北 38哩14链 1897年9月10日假停车场启用[4](p. 299)[8],12月31日废止[14]
新竹 新竹 62哩9链

车辆

编辑
 
掣电号(掣电六号)[注 3],英国制,光绪十九年(1893年)夏运至台湾,配置于台北-新竹路段[16](p. 85)

清代台湾铁路共有蒸气机车8辆,第一与第二号购自德国霍恩索伦机车厂英语Hohenzollern Locomotive Works,分别命名腾云与御风。日治时期后纳编为1型蒸气机关车

第三至八号为英国山楂莱斯利和公司英语Hawthorn Leslie and Company(Hawthorn Leslie & Co)生产,其中六、七、八分别命名掣电、超尘、摄景[4](p. 62-63)。日治后编为3型蒸气机关车,1931年悉数报废,今无一保存。

其他

编辑

当时台人对于此一新奇科技有许多观点。有认为破坏风水者,亦有赞扬其便利者。彰化秀才吴德功所写之诗《新竹坐火轮车往台北》流传最广的诗作:

稻津指大稻埕,系指火车约一个上午就能由新竹抵达台北(约80公里),其余诗句则对于火车的特性及便利诸多描述。

参见

编辑

以下轨道线,部分仍与刘铭传铁路线路相当:

注释

编辑
  1. ^ 轨条只重16千克,最陡坡度千分之50,最小半径100米(甚至有小到75米者)[1]
  2. ^ 自海岸起点开始起算[4](p. 70)。又《台湾铁路史》将长度单位“chain”译为“锁”,此处使用,1链为1/80哩。
  3. ^ 此张“掣电”号机车摄影年代应在日本时代1902~1905年间,近年出土的原始照片可清楚见到车身上有铜字车号“10”,并无“掣电”二字。这辆机车在清朝刘铭传时代购入时,编为五号机。此照片曾出现于《台湾铁道史》一书中,但不知为何番号被涂改成“掣电”,造成铁道史研究者莫大的误导[15](p. 22、23)。现在若将图片电子档放大,于“掣电”二字下方仍隐约可看出阿拉伯数字“10”的字样。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谢明勋. 《打狗驛站百年物語》.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 2012-10-31: 第3页. ISBN 978-986-03-4266-6. 
  2. ^ 陈正祥. 台北市誌. 台北市: 南天书局. 1997. 
  3. ^ 劉銘傳鐵道路線之今昔 (PDF). [2024-06-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7-24). 
  4. ^ 4.0 4.1 4.2 4.3 4.4 4.5 (日语)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臺灣鐵道史. 上. 大蔵省印刷局. 1910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国立国会图书馆
  5. ^ 吴小虹. 《重回清代臺北車站——古鐵道和一座謎樣的火車站》. 博杨文化. 2006年4月. ISBN 957-0463-75-9. 
  6. ^ 6.0 6.1 6.2
  7. ^ 今尾恵介‧原武史 监修. 《日本鉄道旅行地図帳 朝鮮 台湾》. 新潮社. 2009-11-20: 第52页. ISBN 978-4-10-790032-6. 
  8. ^ 8.0 8.1 淡水桥红毛田假停车场设置及乘客货物取扱开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97年9月7日,中央研究院 数位文化中心
  9. ^ 9.0 9.1 儿玉源太郎. 件名:臺北縣八堵、南港、打類坑、龜崙巔ニ假乘降場設. 台湾总督府官报. 1899-07-11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中央研究院 数位文化中心
  10. ^ 项程镇. 清朝鐵路出土1/桃園捷運挖到「寶」? 台灣最老鐵路遺址恐不保. 周刊王CTWANT. 2022-04-15 [202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6).  Yahoo!新闻
  11. ^ 11.0 11.1 儿玉源太郎. 件名:臺北縣安平鎮及崩坡ニ假乘降場ヲ設置. 台湾总督府官报. 1900-04-05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中央研究院 数位文化中心
  12. ^ 12.0 12.1 儿玉源太郎. 件名:崩坡乘降場及新車停車場廢止ノ件. 台湾总督府官报. 1902-01-28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中央研究院 数位文化中心
  13. ^ 件名:台北县新车附近ニ旅客乘降场假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98年8月27日,中央研究院 数位文化中心
  14. ^ 件名:红毛田假停车场废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97年12月29日,中央研究院 数位文化中心
  15. ^ 《台鐵機關車110年》. 台北市: 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 1996年12月. 
  16. ^ 张健丰. 《乙未割臺憶舊路》. 海峡学术. 2010年11月. ISBN 978-986-6480-47-8.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