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衍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5年1月22日) |
陳衍(1856年—1937年),小名尹昌,字叔伊,號石遺,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詩人。曾是台灣巡撫劉銘傳、湖廣總督張之洞幕僚。
生平
編輯陳衍自幼隨祖父讀書寫字誦詩, 10歲時已讀完《書》、《詩》、《禮》、《易》等國學經典,能將「六朝人文長篇若兩都若哀江南諸賦皆背誦如流」,且「終年為詩,日課一首」,還對唐、元、明人筆記、小說廣有涉獵。但他在考場上並不如意,屢試屢敗,好不容易在光緒八年(1882年)才中舉,當時二十七歲,同榜者中還有後來的外國名著翻譯家林紓。
1886年曾入台灣巡撫劉銘傳幕府,隨軍招撫當地土著。1886年在北京時,與鄭孝胥共同標榜「同光體」,並成為「同光體」閩派的代表人物,其評論著作有《石遺室詩話》。
1895年三、四月間,陳衍到京會試,時值甲午中日戰爭後期,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求和簽署《馬關條約》,舉國譁然。陳衍起草、並與林紓等人聯名上書都察院,反對割讓遼東半島、台灣等領土。
1897年夏,陳衍被公推為《求是報》主筆,在其主事期間,《求是報》的內容包括社論、諭旨恭錄、中外新聞、中外法律法規、譯文和逸聞、理論科學的譯介和小說連載等等,而且每期都有針對中國現狀的論說,因此讀者日多,風行一時。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正是由《求是報》看出陳衍的卓越的才幹,於1898年邀請他到武昌,為其寫作,並任《官報》局總編纂。
1898年春,京城會試之際,變法呼聲正高,陳衍作《戊戌變法榷議》,分議相、議兵等十條,提出自己的變法主張。同年,應經濟特科試,不中。戊戌變法失敗後,《官報》停辦,陳衍籌辦《商務報》,以研究實業為主,除了連載他同其下屬河瀨儀太郎翻譯的《銀行論》、《貨幣制度論》、《商業經濟學》、《商業地理》、《商業開化史》、《商業博物志》、《日本商律》、《破產律》等外,還連載了《歐美商業實勢》,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情況做了大量翔實報道。
1907年陳衍到北京任學部主事、併兼京師大學堂文科教習。
1911年清朝滅亡後,到南北各大學講學。1912年12月起,在梁啟超主辦的《庸言》半月刊上連載,數十萬言的長文,旁徵博引,侃侃而談,甚獲好評。後來《石遺室詩話》結集出版,風靡一時。「煌煌巨帙,聲教遠暨海內外,一時豪俊,奔趨其旗之下。」他要續輯詩話的消息傳出後,各地詩人竟「爭欲得其一言為榮,於是投詩乞品題者無虛日」。他得意地告訴朋友:「海內詩人寄到之集,已閱過者殆滿間一屋,而架上案頭,有已選佳句不及收入者,尚不可勝計。」陳衍的詩歌理論對「同光體」詩人的上述主張作了較為系統的總結與發展,具有集大成的意義。他的詩作則瓣香白居易、楊萬里,多抒發閒適情趣,涵泳山水妙旨,遣詞造句,頗具新意,於「同光體」中自成一家。
1916年起編修《福建通志》,5年後《通志》全稿完成,凡600餘卷約1000萬字,除鹽政、水利等數志外,皆由陳衍一人經營編纂。該《通志》於1938年出版,迄今仍是省志中最為完備的一部。
1933年除夕,錢鍾書拜會他,當時已年過七旬,錢其時尚在清華讀書。可謂忘年之交。錢在英國留學時陳衍還寄給他自己的詩作,其中有「青眼高歌久,於君慰已奢」詩句。錢鍾書早年「好義山、仲則風華綺麗之體,為才子詩,全恃才華為之」,陳衍則批評他:「湯卿謀不可為,黃仲則尤不可為」,因而改弦易轍,奉衍若神明。三十年代初,陳衍仍對錢鍾書到國外唸文學大惑不解:「文學又何必向國外去學呢!我們中國文學不就很好嗎?」
陳衍晚年寓居蘇州,與章炳麟、金天翮共倡辦國學會,並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1937年8月,陳衍在福州病逝,葬於西門外文筆山。
作品
編輯錢仲聯編《石遺室詩集》共收陳衍詩作十二卷,補遺一卷,合五卷。《石遺室詩話》是「同光體」詩派的重要評論著作。所著有《石遺室詩集》、《文集》,並輯有《近代詩鈔》。編有《遼詩紀事》、《金詩紀事》、《元詩紀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