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威運河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的一條人工水道,亦是旅遊區威基基的東北側邊界。它建造於1928年,初衷是排乾當時仍是水稻田沼澤遍佈的的威基基地區。它亦是一條服務於檀香山市區中部和東部的主要泄洪水道。

阿拉威運河
Ala Wai Canal
從阿拉莫阿納大道沿阿拉威運河遠眺鑽石頭山
位置 夏威夷州檀香山市縣
國家 美國
規格
長度2.4 km(1.5英里)
狀態營運中
歷史
始建日期1921年
竣工日期1928年
地理
起點馬諾阿溪英語Manoa#Geography帕洛洛
終點太平洋阿拉威港灣英語Ala Wai Harbor

該運河起於西北部的卡帕胡魯大道,貫穿威基基,然後轉向西南最終匯入太平洋。麥卡利街,卡拉卡瓦大道,阿拉莫阿納大道英語Ala Moana Boulevard均有橋樑跨越河道。阿拉威大道在運河西岸的威基基一側,和運河平行。

歷史

編輯
 
卡拉卡瓦大道跨越阿拉威運河的橋樑

在運河修建之前,威基基是一片濕地,水源來自於馬基基英語Makiki帕洛洛馬諾阿英語Manoa谷地並匯入大海。 在20世紀初, 時任夏威夷領地衛生署長的盧修斯·平卡姆英語Lucius E. Pinkham提議為濕地修建泄洪水道,因為他認為濕地"不衛生。" 雖然該運河的建議獲得衛生署的批准,但州政府遲遲沒有最後完成最終核准,直到平卡姆本人成為夏威夷總督

該運河由沃爾·迪靈漢英語Walter F. Dillingham的夏威夷的疏浚工程建築公司(現已被日本鹿島建設收購)承建,始於1921年,1928年竣工。市政廳給威基基新建築頒發許可證,要求建築須高於海平面。迪靈漢出售疏浚運河產生的棄土,建築業者以此增加新土地的高程。運河常態化的疏浚持續到今天。

運河將溪流的水直接匯入海洋,並排乾幾平方英里的土地用於房地產建設。土地是徵收是相對和平和溫和的,土地的產權所有者保留了小塊的種米和豆類的農場。 這些土地的徵收被認為是最終發展威基基為旅遊中心的關鍵一環。[1]

根據最初的設計,運河的兩英里長水道,在兩端各有一個出口,以便於沉積物沖入海洋。但最終工程師決定不修建東部的出口,因為那邊靠近卡皮歐拉尼公園英語Kapiolani Park威基基戰爭紀念館遊泳館英語Waikiki Natatorium War Memorial,他們認為排出的沉積物會污染海灘。[2][3]

環境問題

編輯
 
阿拉威運河河岸

聯邦的洪水專家擔憂,大雨可能造成運河河水溢出,造成淹沒鑽石頭到阿拉莫納和莫伊利伊利深達五英尺的洪水。為預防這樣的災害,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已經審查了各種措施,包括疏浚挖深河道,拓寬麥卡利街的橋樑,以及沿着運河修建堤壩牆。

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城市化帶來的運河水體污染。除了街道和不斷增長的社區的徑流,在運河還檢測出了。汞主要來自於阿拉威海港中行駛的船隻,因為船體上的油漆有汞的成分。1976年衛生部報告還顯示,運河的水經常受到突破聯邦規定的計數上限的糞便大腸桿菌、這是一個很高的細菌的指標。

運河已經疏浚至少三次,分別是1967年、1978年和2002年。大多數疏浚挖出的沉積物丟棄在海洋中,除了一些2002年疏浚出的,被認為有毒的沉積物,被用於在火奴魯魯國際機場的填海工程。

在2006年3月,猛烈的暴雨使運河周圍的下水道超負荷運轉,最終污水線因過高水壓而破裂。幾天後,污水溢出公開化。此後,檀香山市長英語Mayor of Honolulu慕非·韓納曼英語Mufi Hannemann決定將近4.8 × 107美制加侖(180,000立方米)未經處理的污水導入阿拉威運河,試圖避免這些污水回流到酒店和住宅。 這一引流造成運河在一些地區的局部泛濫,污水之後污染了威基基和附近的海灘。導致了阿拉威運河的海灘,包括威基基和阿拉莫阿納地區因健康問題而暫時關閉。事件發生幾個星期後,海灘最終重新開放,但阿拉威運河仍耗費數個月時間,以解除重大的健康危機,確認安全。[4] 一個人在落入阿拉威海港附近的運河後死於敗血性休克,他的死亡被歸因於一些洪水後遺留的高含量的細菌。[5]

儘管運河的檢測指標經常低於戲水和娛樂性使用的安全標準,但目前當局沒有禁止這樣使用。數以百計的划艇和船,使它成為州內的一個最常用的內陸水道。

2022年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海洋學系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6],詳細介紹了運河中食肉菌的毒性水平。此外,該文表示,隨着當前全球環境的變化,到2100年阿拉威運河創傷弧菌的平均密度將增加兩到三倍。

照片

編輯
 
從29樓眺望阿拉威運河

參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istory and Heritage. Wiliki o Hawaii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September 1995 [2011-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0). 
  2. ^ Cocke, Sophie. Ala Wai Canal: Hawaii's Biggest Mistake?. Civil Beat. 2013-05-20 [2013-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 
  3. ^ Sigall, Bob. Ala Wai a polluted engineering marvel. The Honolulu Star-Advertiser. 2011-04-22 [2013-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4. ^ Leone, Diana. 48 × 106美制加侖(180,000立方米) spill in 6-day sewer break. The Honolulu Star-Bulletin. March 31, 2006 [2011-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8). 
  5. ^ Antone, Rod. Tracing Oliver Johnson's final hours. The Honolulu Star-Bulletin. April 30, 2006 [2011-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8). 
  6. ^ Bullington, Jessica A.; Golder, Abigail R.; Steward, Grieg F.; McManus, Margaret A.; Neuheimer, Anna B.; Glazer, Brian T.; Nigro, Olivia D.; Nelson, Craig E. Refining real-time predictions of Vibrio vulnificus concentrations in a tropical urban estuary by incorporating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29: 154075 [2023-04-29]. Bibcode:2022ScTEn.829o4075B. PMID 35218838. S2CID 247115891. doi:10.1016/j.scitotenv.2022.154075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