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南貴村,距雷山縣城36千米,距黔東南州州府33千米,距省府貴陽市約280千米,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四面環山,重連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連雲天,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在半山建造獨具特色的木結構吊腳樓,千餘戶吊腳樓隨着地形的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西江千戶苗寨主要景點有西江苗族博物館、景區白天的原生態歌舞表演、鼓蔵頭家、活路頭家、釀酒坊、刺繡坊、蠟染坊、銀飾坊、觀景台、噶歌古道、田園觀光區等。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着一部苗族發展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台。

1982年,西江苗寨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景點。1992年,西江千戶苗寨被列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被列入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0年11月,西江千戶苗寨被公佈為中國AAAAA級旅遊景區。

歷史沿革

編輯

戰國時期,秦滅楚,一部分苗族背井離鄉,長途跋涉西遷,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一帶,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武陵蠻」。

西漢時期,這部分苗族先民在這裏較快地發展起來,形成與漢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勢力。

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年),漢王朝派出軍隊征剿「武陵蠻」,迫使苗族再次離鄉背井,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後又溯都柳江而上到達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數次大遷徙中,分化成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幾乎是同時到達貴州榕江,由於西氏族在榕江多處輾轉,到達西江的時間晚於柳氏族。西氏族到達西江的年代約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達以前,這裏已經居住着苗族「賞」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討」,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來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達並定居在西江以後,陸續又有其他苗族分支遷來,形成以「西」氏族為主體的苗族融合體。傳說西江有千年以上歷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根據《林蔭記》中記錄的西江苗族子連父名的世系譜,從蚩尤到1732年間共有284代,說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後裔。

春秋戰國時期,雷山屬牂牁國與且蘭國之邊地,戰國時屬大夜郎國,秦時屬象郡且蘭縣邊境,西漢時處且蘭、毋斂兩縣之間,東漢時屬毋斂縣,三國屬蜀國之牂牁郡轄之邊地,魏晉時期屬牂牁郡賓化縣境,唐朝時屬於羅恭縣,五代至宋朝屬夔州路紹慶府羈縻州,元初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明屬管外苗族地區。

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為了管理苗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西江境內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梁、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從秦漢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區朝廷的設置雖有涉及,但郡縣制、羈縻州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貴州巡撫張廣泗開闢苗疆,設「新疆六廳」,置丹江廳,下轄丹江衛和凱里衛,西江屬丹江衛。

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衛設置了分土司,包括黃茅嶺司、雞講司、烏疊司,雞講司就位於現西江西南附近的營上村,從此西江被列入中原政權的治理範圍。

民國三年(1914年),丹江改廳稱縣,西江屬其轄內。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置雷山設置局,西江復歸雷山管轄,改為西江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丹江撤縣,西江改歸台江縣管轄。

1950年,雷山設立縣人民政府,西江屬於第二區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縣苗族自治區,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屬西江區,1959年,雷山、爐山、丹寨、麻江併入凱里大縣,西江屬於凱里縣的雷山片。

1961年,恢復雷山縣,建丹江、西江、大塘、永樂四區、44個公社,千戶苗寨當時屬於西江區西江鎮。

1992年,撤區並鄉後,千戶苗寨屬於西江鎮管轄。

2005年11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西江千戶苗寨掛牌。

2023年7月10日,西江千戶苗寨發生火災,造成2人死亡。[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发生火灾,官方通报:两人不幸遇难. 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2023-07-10 [202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