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龍科(Plateosauridae)是蜥腳形亞目板龍類的一科。[1][2]。板龍科是群早期植食性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早期的亞洲歐洲南美洲。過去有許多物種被歸類於板龍科,但亞當·耶茨在2007年提出板龍科只有包含板龍黑水龍。早在2003年,亞當·耶茨就提出鞍龍纖細板龍P. gracilis)是相同物種。

板龍科
化石時期:三疊紀晚期,225–189 Ma
板龍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演化支 悍龍類 Bagualosauria
演化支 板龍類 Plateosauria
科: 板龍科 Plateosauridae
Marsh,1895
模式種
恩氏板龍
Plateosaurus engelhardti
von Meyer,1837
異名
  • 鞍龍科 Sellosauridae
    Huene,1908
  • 原蜥腳下目 Prosauropoda
    Huene,1908

分類

編輯
 
板龍的骨架模型

在1895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建立板龍科(Plateosauridae)。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首次提出演化支定義,包含: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刀背大椎龍較遠的所有物種[3]。在2004年,彼得·加爾東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提出另一版本定義: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刀背大椎龍、許氏雲南龍較遠的所有物種。亞當·耶茨在2007年也提出定意: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長梁龍較遠的所有物種[2]

在1920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建立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提出演化支定義,原蜥腳下目包含: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護甲薩爾塔龍較遠的所有物種[3]。近年某些研究提出原蜥腳下目、板龍科的範圍相同,較晚被命名的原蜥腳下目,應是板龍科的異名[2][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Yates, Adam M. Species taxonomy of the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from the Löwenstein Formation (Norian, Late Triassic) of Germany. Palaeontology. 2003, 46 (2): 317–337. doi:10.1111/j.0031-0239.2003.00301.x. 
  2. ^ 2.0 2.1 2.2 Yates, Adam M. The first complete skull of the Triassic dinosaur Melanorosaurus Haughton (Sauropodomorpha: Anchisauria). In Barrett & Batten (eds.), Evolution and Palaeobiology. 2007: 9–55. 
  3. ^ 3.0 3.1 Sereno, P.C. A rationale for phylogenetic definitions,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higher-level taxonomy of Dinosauria.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nd Palaontologie: Abhandlungen. 1998, 210: 41–83. 
  4. ^ Fernando E. Novas, Martin D. Ezcurra, Sankar Chatterjee and T. S. Kutty. New dinosaur specie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Upper Maleri and Lower Dharmaram formations of central India.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2011, 101 (3-4): 333–349. doi:10.1017/S175569101102009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