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6轟炸機
B-26轟炸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格倫·L·馬丁公司為美國陸軍航空隊研發的雙發中型轟炸機,官方綽號「掠奪者」。
B-26 掠奪者 | |
---|---|
概況 | |
類型 | 中型轟炸機 |
原產國 | 美國 |
製造商 | 馬丁公司 |
設計者 | 佩頓·M·麥格魯德 |
狀態 | 已退役 |
主要用戶 | 美國陸軍航空隊 英國皇家空軍、自由法國空軍 |
製造數量 | 5,288[1] |
單位成本 | 102,659.33美元/B-26A[2] |
歷史 | |
生產年份 | 1941-1945 |
起役日期 | 1941年 |
首飛 | 1940年11月25日 |
發展為 | XB-33超級掠奪者 |
由於高翼載帶來的高起降速度以及人員缺乏經驗,B-26在服役初期事故率居高不下,為其招來 「寡婦製造者」的惡名。隨着改進設計和加強訓練,B-26的損失率逐漸降低,至1944年,甚至成為美國陸航損失率最低的轟炸機[3]。B-26在地中海和歐洲戰場表現出色,和B-25一起構成美國戰術轟炸的中堅力量。從1941年2月到1945年3月,B-26各型號共生產5,288架。
設計與發展
編輯1939年3月,美國陸軍航空兵頒佈39-640號需求書,徵求一款雙發中型轟炸機,最高時速300英里(483千米),最大航程2,000英里(3,218千米),載彈量3,000磅(1,360千克)[4]。同年7月5日,馬丁公司提交了由設計師佩頓·M·麥格魯德牽頭設計的179方案,並順利贏得201架飛機的訂單,軍方編號B-26。同時,北美公司的NA-62方案也過審投產,即B-25轟炸機。整個B-26從立案到實用化耗時僅不到兩年[5]。
B-26是一款上單翼、半硬殼結構的轟炸機,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機身截面為圓形。機組共七人:投彈手位於機鼻,駕駛員和副駕駛員並排坐於機頭,領航員和無線電操作員位於之後,機身中部和尾部各一名機槍手。B-26擁有當時較為強大的自衛火力:機頭有一挺7.62毫米活動機槍,由投彈手操縱;機尾一挺7.62毫米活動機槍;機背中後部設有一座可360度旋轉的炮塔,裝有兩挺12.7毫米機槍,這是美國轟炸機首次採用動力炮塔。
B-26在機身中部串列設有兩個彈艙,最大載彈量可達4,800磅(2,177千克)。兩台普惠R-2800雙黃蜂引擎以吊艙安裝於翼下,配有二階機械增壓器和四葉螺旋槳。為達到軍方要求的高速,上反角1.3度的機翼翼展僅19.81米,使其翼載荷高達259千克/平方米,超過了當時美國陸航的任何一款飛機。雖然早期的風洞模型為了氣動控制採用了雙垂尾,但生產型的B-26仍然使用單垂尾,以保證尾炮手的良好視野。
1940年11月25日,B-26成功首飛。在113小時的測試中,B-26的性能滿足了軍方所有要求。1941年2月22日,首批四架B-26進入美國陸軍航空兵現役,列裝第22轟炸機(中型)大隊[6]。
事故
編輯在實際運用中,飛行員發現,雖然B-26在速度和載彈量等方面優於B-25,但其起降特性較為惡劣。由於高翼載荷的設計,B-26的失速速度高達209千米/小時,起飛滑跑距離長達704米。當飛行員試圖在短跑道上降落而降低時速時便會引發失速,導致墜毀。寇蒂斯的電驅動螺旋槳和前起落架的故障使得這一問題雪上加霜[6]。
另一方面,飛行員自身也缺乏經驗。由於戰事需要,大多數新兵僅在T-6單發教練機上接受訓練後便轉移至B-26單位。而B-26獨特的飛行特性要求飛行員擁有熟練的雙發飛行經驗方可駕馭。因此,新編成的B-26轟炸機大隊事故率明顯高於戰前成立的、從B-18轟炸機換裝B-26的大隊,最多時達到30天內墜機15次。
1942年7月,由參議員杜魯門領導的參議院國防項目調查特別委員會(通稱「杜魯門委員會」)介入調查B-26的高事故率[7]。杜立特少將親自對B-26進行了試飛。試飛結果證明B-26性能優秀、未見嚴重缺陷、甚至能以單發飛行[8];委員會也未發現馬丁公司存在管理不善,因此B-26得以繼續生產。但作為解決方案,馬丁公司為B-26B的機翼加長了1.8米以減輕翼載荷,並派工程師解決超重問題;同時,杜立特及其下屬在全美各訓練基地巡迴教授B-26的正確飛行技巧,並改進了飛行員和教官的培訓流程[9]。
在一系列措施的共同作用下,B-26的事故率從1943年底開始快速降低,至1944年,第九航空軍的報告稱B-26已成為損失率最低的飛機[3]。儘管如此,B-26在服役之初落下的惡名仍使新飛行員望而卻步,高要求的飛行特性也一直伴隨B-26直到最終型號。
服役歷史
編輯B-26主要用於歐洲戰區和地中海戰區,而B-25則活躍於太平洋戰區。實戰初期,B-26蒙受了巨大損失,但仍為美國陸軍航空兵使用的最為成功的中程轟炸機[10]。B-26最初於1942年春部署於西南太平洋戰區。但大部分實戰的B-26都部署於英國和地中海。
至二戰結束,B-26累計出擊110,000架次,投放炸彈136,078噸。包括美國、英國、自由法國、南非等在內的國家都曾使用。到1945年停產時,B-26共生產5,288架[10]。
太平洋戰區
編輯1941年2月,弗吉尼亞州的第22轟炸機大隊(中型)成為首個接收B-26的單位,用其取代了B-18轟炸機[11]。1941年12月,第38和第28轟炸機大隊也開始裝備B-26。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第22大隊被立刻派往西南太平洋。其首次任務是於1942年4月5日經莫爾茲比港轟炸拉包爾。
同樣派往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第38轟炸機大隊在接收B-26B後為其加裝了副油箱和魚雷掛架。三架B-26B被部署於中途島以加強防禦。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戰役期間,第38大隊和第22大隊共四架B-26對來襲的日軍聯合艦隊發起魚雷攻擊,但並未命中任何目標。B-26擊落了一架零式戰鬥機,自身兩架墜毀,兩架重創。
第28混成大隊下的若干B-26中隊參與了阿留申群島戰役,負責對日艦進行魚雷攻擊,由於能見度過低[4],沒有任何成功的紀錄。
儘管B-26在1942年6月後仍不時對所羅門群島的日軍基地進行轟炸,但由於太平洋戰場上的野戰機場更適合起降距離較短的B-25,B-26開始逐步撤出太平洋戰區。只有第19轟炸機中隊和第22轟炸機大隊仍然繼續使用B-26直至1944年1月9日。
地中海戰區
編輯B-26轟炸機大隊集結參與了1942年11月的火炬行動。起初採用低空轟炸的方式轟炸機場、港口和鐵路目標,但成效不彰且損失嚴重。諾頓瞄準儀的出現顯著緩解了這一問題[4],使得B-26編隊可以在中空有效命中地面目標。北非戰事結束後,B-26在第12航空軍的指揮下支援盟軍在西西里、意大利以及法國南部的作戰。地中海戰區空軍指揮官約翰·斯萊塞曾寫道:「中型轟炸機大隊表現出了驚人的精度,尤其是B-26掠奪者;薩丁島上的第42轟炸機聯隊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白晝轟炸機部隊。」[12]
歐洲戰區
編輯第八航空軍在1943年初開始使用B-26,第322轟炸機大隊於同年5月首次執行轟炸任務。和地中海戰區一樣,他們一開始也採用低空轟炸的戰術,同樣損失慘重。沒有護航的B-26在高炮和Fw 190戰鬥機的攔截面前過於脆弱,迫使駐英的B-26轉用中空轟炸[4],並於1943年10月16日移交至第九航空軍指揮下,準備支援進攻法國的計劃。
1943年10月24日起,B-26開始獲得戰鬥機護航,其表現大有改觀。隨着霸王行動的進展,B-26的目標不斷向法國內陸延伸,從鐵路、橋樑到V-1導彈發射場。在這一階段,B-26證明其精度之高和損失率之低,都是第九航空軍中無可比擬的[3]。B-26於1945年5月1日轟炸奧萊龍島的德軍兵營後結束了在歐洲戰場的作戰任務,最後一支部隊於1946年初解散。
外國運用
編輯英國於1942年通過租借法案獲得52架B-26A,英國編號為掠奪者I。1943年,英國又獲得100架B-26C,命名為掠奪者II。皇家空軍主要將B-26用作偵察、布雷和反艦用。同時也在巴爾幹半島用於支援鐵托游擊隊的戰鬥。所有英聯邦的B-26都在戰後被英方拆毀。
火炬行動之後,自由法國空軍也從美國獲得了三個中隊的B-26,取代了原本服役的LeO 45和DB-7轟炸機,參與對法國南部和意大利的轟炸任務。至戰爭結束時,法國已裝備了七個大隊的掠奪者。法國的B-26於1947年被更先進的轟炸機取代,但用作噴氣發動機測試平台的B-26直到1958年方才退役。
此外,B-26也被改裝用作民用客機。聯合航空、墨西哥石油公司[13]等都曾使用過其民用改裝型。
衍生型號
編輯- B-26—最初的201架。使用普惠R-2800-5引擎。
- B-26A—機頭增加至兩挺7.62毫米機槍,機尾機槍升級成12.7毫米。增加了252千克的裝甲和自密封油箱等。英國稱為掠奪者I
- B-26A-1—從機號41-7366開始,引擎由普惠R-2800-5改為R-2800-39和R-2800-41,其他和B-26A相同。
- B-26B—由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生產。重新設計機尾以容納兩挺12.7毫米機槍,並將所有7.62毫米機槍升級為12..7毫米。機身加長至17.75米。增加了魚雷掛架,散熱器進氣口增大,引擎換回R-2800-5。英國稱為掠奪者II。
- B-26B-4—前起落架加長15.2厘米,改善了駕駛員和副駕駛的通風系統。一些北非戰場的B-4型在機鼻兩側各增加了兩挺12.7毫米機槍。
- B-26B-10-MA—翼展加長1.8米至21.64米。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增大,主起落架輪胎直徑從119厘米增大至127厘米。改善了機身後方活動機槍的視野。
- B-26B-20-MA—再次重新設計機尾,馬丁·貝爾M-6電動尾炮塔取代了原本的手動機槍,機身縮短至17.09米,共生產100架。
- B-26C—由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工廠生產的B-26B。從B-26B-10-MA/B-26C-10-MO開始,兩廠生產的B-26批次一一對應、規格完全相同。
- B-26C-5-MO—相當於加長翼展的B-26B-10-MA。由於巴爾的摩生產線轉換速度較慢,因此奧馬哈工廠的批次較靠前[14]。
- B-26E—有兩種不同的機型被同時稱為B-26E[4]。第一種是B-26C的減重型,只保留了基礎的導航設備,去除了多餘的無線電、供氧和電熱除霜系統。機背炮塔前移至無線電操作員上方。整體減重約1,180千克。僅有一架XB-26E和一架B-26E問世;第二種是專門的對地攻擊型。在封閉式的機鼻內並列裝有兩門37毫米機炮,上方另有兩挺12.7毫米機槍。翼下還可掛載雙管火箭筒。由於P-47在這一角色的成功,B-26E對地攻擊型也沒有投產。
- B-26F—全部由巴爾的摩生產。上反角加大至7度以增大升力,減少起降距離,但速度和操縱性略有下降。取消魚雷掛架和機鼻12.7毫米機槍。增大了載油量和載彈量(至1,814千克)。增加了起落架緊急釋放系統。為英國製造的B-26F-2和B-26F-6被英國稱為掠奪者III。
- B-26G—最終量產型號。外觀與B-26F相同,但內部增加了C-1自動駕駛儀,內部儀器升級為「陸軍-海軍統一標準」,內外所有油路與中央交叉輸油系統相連,增加裝甲。
- JM-1、JM-1P以及JM-2—美國海軍的拖靶機。JM-1對應TB-26C,JM-2對應TB-26G。JM-1P為JM-1的升級版本,增加了照相設備。不同於陸軍,海軍的掠奪者塗有鮮艷的黃色塗裝。
使用國家
編輯倖存飛機
編輯法國
編輯法國的猶他海灘博物館從法國航空博物館租借了一架B-26G供人參觀。
美國
編輯由於B-26的外表和二戰時的日本轟炸機相似,故有多架倖存的B-26在二戰後都被塗成像是二戰日軍轟炸機,這些由B-26冒充的日軍轟炸機被用於電影拍攝。
佛羅里達中央航空博物館擁有一架處於可飛行狀態的B-26。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國家博物館有一架B-26G作靜態展示。另有三架B-26和一架B-26B正在美國各地的博物館處於修復狀態。
基本信息
- 機組:7
性能
武器
- 機槍:12挺12.7毫米勃朗寧M2重機槍
- 炸彈:1,814千克炸彈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Mendenhall, Charles. Deadly Duo. North Branch, Minnesota: Specialty Press Publishers & Wholesalers, 1981. ISBN 0-933424-22-1.
- ^ "Fact sheet: Martin B-26A"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Retrieved: 5 August 2010.
- ^ 3.0 3.1 3.2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1978).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Statistical Digest World War II.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
- ^ 4.0 4.1 4.2 4.3 4.4 Chorlton, M., Tooby, A., & Morshead, H. (2013). Martin B-26 Marauder. Botley,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ISBN 9781780966076
- ^ Trent, Jack. "Fat-Bottomed Girls": The Martin B-26 Marauder. Scale Aircraft Modeller, Volume 14, No. 7, July 2008.
- ^ 6.0 6.1 User, S. (n.d.). B-26 Marauder Overview, Development & Basic Operational History. Retrieved December 28, 2016, from 存档副本. [2016-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0).
- ^ McCullough, David. Truma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3. ISBN 0-7432-6029-5.
- ^ Vincent 'Squeak' Burnett: Daredevil Acrobat Goes to War. (2016). Retrieved December 28, 2016, from http://www.historynet.com/vincent-squeak-burnett-daredevil-acrobat-goes-to-war.ht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The Widow Maker. (2004, April 3). Retrieved December 28, 2016, from http://www.joebaugher.com/usaf_bombers/b26_5.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10.0 10.1 Army Air Forces Aircraft: A Definitive Moment..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2015年7月21日 [2016年12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2月4日) (英語).
- ^ "Marauder: Mr Martin's Mean Machine" Part 1. Air International, January 1988, Vol. 34, No. 1, pp. 22–29, 49. Bromley, UK: Fine Scroll. ISSN 0306-5634.
- ^ Slessor, Sir John. The Central Blue. New York: Fredrick A. Praeger, Inc., 1957.
- ^ B-26 Carolyn.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387bg.com/Aircraft/B-26 Carolyn.ht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Tannehill, V. C. (1997). The Martin Marauder B-26. Arvada, CO: Boomerang.ISBN 9780960590063
- ^ Bridgman, Leonard. "The Martin Model 179 Marauder". Jane’s Fighting Aircraft of World War II. London: Studio, 1946. ISBN 1-85170-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