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
龍蝦科(學名:Palinuridae)是甲殼亞門十足目抱卵亞目無螯下目中的一個科,現存12屬。與龍蝦科最接近的是蟬蝦科,兩者同屬無螯下目。龍蝦肉質鮮美口感絕佳,是十分貴重的海產。龍蝦是巴哈馬最重要的出口食品。[1]
龍蝦科 化石時期:
| |
---|---|
加州龍蝦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 | 甲殼亞門 Crustacea |
綱: | 軟甲綱 Malacostraca |
目: | 十足目 Decapoda |
亞目: | 抱卵亞目 Pleocyemata |
下目: | 無螯下目 Achelata |
總科: | 龍蝦總科 Palinuroidea |
科: | 龍蝦科 Palinuridae Latreille, 1802 |
命名
編輯《爾雅·釋魚》裏記載龍蝦:「鰝,大蝦。蝦之大者,長二三丈,須長數尺,若此之類者名鰝。」
「龍蝦」一詞最早見於明王世懋《閩部疏》:「最奇者龍蝦,置盤中猶蠕動,長可一尺許。其須四繚,長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隱起二角,負介昂藏,體似小龍,尾後吐紅子,色奪榴花,真奇種也。」中文「龍蝦」即源於此。
分類
編輯- Jasus Parker, 1883
- 正龍蝦屬 Justitia Holthuis, 1946
- 脊龍蝦屬 Linuparus White, 1847
- Nupalirus Kubo, 1955
- Palibythus Davie, 1990
- 毛龍蝦屬 Palinurellus De Man, 1881
- 真龍蝦屬 Palinurus Weber, 1795
- 鈍龍蝦屬 Palinustus A. Milne-Edwards, 1880
- 龍蝦屬 Panulirus White, 1847
- Projasus George and Grindley, 1964
- 游龍蝦屬 Puerulus Ortmann, 1897
- Sagmariasus Holthuis, 1991
特徵
編輯雖然從外形上龍蝦與海螯蝦非常類似,這兩個科均有堅硬的盔甲和但前者屬於無螯下目,後者屬於螯蝦下目。兩者的最大的區別在於,龍蝦的觸角很長、比較粗並且多刺,而且龍蝦沒有螯。海螯蝦的觸角要小得多,在其前三對足上形成螯,尤其第一對特別大。
分佈
編輯龍蝦生活在溫暖海域之中,比如加勒比海、地中海、南非,尤其在澳大利亞和亞洲附近的海域。它們喜歡生活在岩石和珊瑚礁的縫隙之中[4]。
習性
編輯龍蝦只在夜間活動,食物包括海螺、貝殼、螃蟹、海膽、殘屍等。有時它們會成群結隊在海底遷徙。它們可以通過觸角與外骨骼之間的摩擦發出一種尖銳的摩擦音,以驚嚇天敵。[5]
一般龍蝦喜歡藏身在岩石和珊瑚叢裏,有群聚的習性,有時在一個石洞裏能發現十幾隻大龍蝦。有研究發現健康的龍蝦會避開被寄生蟲侵擾的龍蝦。[6]
龍蝦在黃昏時離開岩礁洞穴,並在臨近礁岩及海草棲地尋覓食物,在接近天亮時回到原本洞穴,白天則躲避在洞穴中,這類的晝伏夜出移動稱為「領域性返巢行為」。
此外,龍蝦也會進行一種多方向性的移動,稱為「漫遊」,漫遊通常隨個體發育的棲地轉移有關。例如美國佛羅里達灣眼斑龍蝦的幼蝦或次成蝦,會隨其個體發育而逐漸從沿岸棲地移動至外海棲地,目的是增加幼生隨海流擴散的範圍。在移動過程中,龍蝦會選擇食物豐沛的地點暫時居住,並在這些相距好幾百公尺遠的地點間移動。
另一種單一方向兩地間長距離的移動稱為「遷徙」,很多種龍蝦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例如夏季時棲息在溫暖較淺的水域,冬季時則遷徙至較深且平穩的水域。科學家也發現巴哈馬比迷尼島的眼斑龍蝦有季節性大規模的遷徙行為,推測與秋季冷峰所導致的海水溫度下降及濁度上升有關。
龍蝦在遷徙時會以排列有序的長列來進行,遷徙隊伍會日夜不停地快速移動,直到找到適合休息的地方。這樣排列有序的移動,可以利用群體移動的拖曳效應來減少維持高速移動所需的能量消耗,並減少被捕食的機會。科學家也發現龍蝦不僅在長距離遷徙時會以隊伍方式移動,有時會以3~5隻所組成的小隊伍,在棲地附近作簡單的索餌移動行為。[7]
繁殖
編輯龍蝦主要產卵季節是春末及夏季。產卵季節受水溫影響,在水溫達攝氏24度時會有產卵活動,體型較大的雌蝦一年可產卵2或3次,體型較小的一年僅產卵1次。
交配前會有簡短求偶行為,交配時雄蝦胸骨緊貼雌蝦胸骨,並把精液射黏在雌蝦第四與第五對步足間的基部上,精液表面迅速硬化形成灰黑色物質,即精莢。精莢內的精子可保存一段時間,直到雌蝦產卵時用。產卵時雌蝦腹部向內彎,尾扇及泳足張開形成一抱卵腔,以步足末端搔抓精莢把精子擠出,卵排出受精後黏繫於腹部的抱卵剛毛上,直到孵化為止。
龍蝦的抱卵數隨體型而變化,以台灣東部海域產密毛龍蝦為例,頭胸甲長70毫米的龍蝦一次產卵約可抱12萬粒卵,頭胸甲長大於100毫米的約可抱超過50萬粒卵。卵粒外觀有如成串的葡萄,剛排出的卵呈鮮橙紅色,直徑約0.5毫米,卵的顏色隨其發育轉為暗棕色,最後在孵化前呈極淡色,整個抱卵期約3~5周,抱卵天數隨水溫升高而縮短。
多數雌蝦在產卵時會遷徙至深水棲地,卵孵化時,雌蝦擺動腹部把孵出的龍蝦送出。剛孵化的龍蝦外觀呈扁平狀,顏色透明,具大而凸起的眼,稱為「葉狀幼體」。葉狀幼體具有些微游泳能力,對光線敏感,晚上會遷徙到較淺的水層,白天則沉降到較深的水層,浮游期間隨海流漂散,移動距離可達好幾百公里。龍蝦在這階段是許多魚類的食物,死亡率很高。葉狀幼體在浮游期間約蛻脫10~12次,每一次蛻脫外形都有些變化,經過約6~12個月浮游期後會變成外形略似龍蝦的透明蝦苗。
透明蝦苗並沒有攝食行為,牠們配合潮汐從近海游泳至沿岸礁石海藻棲地而沉降,這階段的龍蝦外觀仍呈透明,且無鈣化的甲殼。一年四季都有透明蝦苗加入到沿岸,然而主要的加入季節是春季。
透明蝦苗在沉降後會開始變成褐色,以配合棲地顏色做為保護,之後在一周內會蛻脫成長為幼蝦,開始過着底棲生活。幼蝦為避免敵害會有成群的行為,牠們躲在海綿、礁石下,裂縫或藻類密集的地方,之後隨着成長需要較大的躲避處,則聚集在較大岩礁裂縫中。龍蝦生長成熟後會從沿岸向外移動到離岸較遠的棲地,生殖行為也隨之展開。[7]
圖集
編輯相關
編輯參考
編輯- ^ The ‘spiny’ focus of fisheries. InternationalReports.net. 2003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1).
- ^ Shane T. Ahyong; James K. Lowry; Miguel Alonso; Roger N. Bamber; Geoffrey A. Boxshall; Peter Castro; Sarah Gerken; Gordan S. Karaman; Joseph W. Goy; Diana S. Jones; Kenneth Meland; D. Christopher Rogers & Jörundur Svavarsson. Subphylum Crustacea Brünnich, 1772 (PDF). Z.-Q. Zhang (編). Animal biodiversity: an outline of higher-level classification and survey of taxonomic richness 3148. 2011: 165–191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journal=
被忽略 (幫助) - ^ Michael Türkay. Palinuridae. WoRMS. 2011 [January 11, 2012].
- ^ Sue Wesson. Murni Dhungang Jirrar Living in the Illawarra - Aboriginal people and wild resource use (PDF).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22. 2005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9-27).
- ^ John Roach. Decoding Spiny Lobsters' Violin-Like Screech.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04年7月28日 [2006年10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11月14日).
- ^ Lobsters have innate way to stay healthy, ODU researchers say in Nature article. 歐德·多明尼亞大學新聞. 2006年5月24日 [2006年10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9月10日).
- ^ 7.0 7.1 張以傑. 探索海洋生物:穿著盔甲的海武士–龍蝦的生態奧祕. 科技大觀園. 2012-09-13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