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城隍廟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的城隍庙

北京都城隍廟是舊北京城城隍廟,創建於至元七年(1270年)。明代重建。同治十年(1871年)廟毀於火,後修復寢祠(後殿)及儀門。現唯存寢祠五間,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城區成方街33號(實際為西興盛衚衕金融大街交叉處),為研究元大都地理方位的重要遺蹟。[1]

都城隍廟後殿(寢祠)
北京都城隍廟後殿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3-12
認定時間1984年

歷史沿革

編輯
 
都城隍廟後殿(寢祠),攝於2009年

至元四年(1267年),世祖開始興建元大都。至元七年(1270年),數位大臣建言,「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請求建立城隍廟,世祖應允,並在城西南角選地建廟,封城隍為「佑聖王」。北京都城隍廟的歷史由此開始。[2]元文宗天曆二年八月(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3]

明代太祖加強城隍信仰,正城隍神號,去封爵。[4]明成祖(1403—1424年)永樂遷都,定鼎於北京,重修都城隍廟,主殿為大威靈祠。[5]正統十二年(1447年)重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毀於火災,再次重建,萬曆三年(1575年)重修。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以太牢(牛羊豕三牲)祭都城隍。[6]每年祭祀期間,廟宇附近逐漸形成廟會,後來更發展到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開市,成為京師最重要的廟會之一。其時商販雲集,人潮如涌,南北貨物,古今珍奇皆有。廟會綿延數裏,規模甚大。[7][8]

清代,北京都城隍廟是全國兩所京都城隍廟之一。順治八年(1651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此後每年為定例。仍用太牢祭祀。[9]雍正四年(1726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分別重修。同治十年,都城隍廟發生火災,後來僅修復了寢祠和儀門。到民國年間,廟內雖有香火,但早已頹敗,廟會也轉移至城內其他地點。

20世紀後半葉,僅存的寢祠淪為水電印刷廠庫房,因年久失修,門窗斷裂脫落,彩畫磨滅無存,周圍更被私搭亂建的低矮房屋環繞。1984年,北京市政府將寢祠列入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90年代,這一地區被規劃為北京金融街的建設範圍。2005年11月,對寢祠的大修正式開始。工程持續一年餘,投資約430萬元,更換了三成以上的內檐木構件,殿內的水泥地面也重新換成青磚。同時還拆除周邊違章建築百餘平方米,清理倚靠大殿堆起的煤堆,開辟出一休閑廣場。在維修過程中,發現了三座石碑,其中兩座石碑曾作為民房牆壁,碑身字跡仍依稀可辨,分別是順治年間之《西棚老會碑記》和雍正年間之《重修京都城隍廟掛燈會碑記》;另一座石碑則被敲斷後深埋地下,字跡已磨滅不清。現三座石碑被重新豎立於寢祠兩側。[10]隨着金融街地區眾多古老衚衕的消逝,歷經風雨的都城隍廟寢祠成為林立的高樓間最後的古都遺韻。

建築結構

編輯
 
寢祠正面觀

都城隍廟盛時,中軸線上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都城隍門(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大威靈祠和寢祠,還有鐘鼓樓、兩廡殿、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附屬建築。[11]廟內立石碑多處,有順治十五年(1658年)立《西棚老會碑記》,康熙十二年(1673年)立《東棚二聖會碑記》,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重修京都城隍廟掛燈會碑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立《重修都城隍廟碑記》等。

廟內還有對聯一副:

誰毀誰譽,逝者如斯夫;
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現存寢祠坐北朝南,大殿五間,面闊24.8米,進深17米,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黃琉璃瓦黑剪邊歇山頂調大脊,正吻垂獸,排山滴水,五踩重昂斗栱,配旋子彩畫,斜方格門窗五抹;殿內井口天花,前後加金柱,一斗三升斗栱。殿前出軒三間,通闊17.8米,進深7米,軒內為鎏金斗栱[12]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和參考文獻

編輯
  1. ^ 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文博——北京市文物局. [2009-06-30]. [失效連結]
  2. ^ 元·虞集《大都城隍廟碑》碑文:「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四年,歲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立朝廷宗廟社稷,官府庫庚,以居兆民,辯方正位,井井有序,以為子孫萬事帝王之業。七年,太保臣劉秉忠、大都留守臣段貞、侍儀奉御臣和坦伊蘇、禮部侍郎趙秉溫言,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請立城隍神廟,上然之,命擇地建廟,如其言。得吉兆於西南隅,建城隍之廟,設像而祠之。封曰佑聖王,以道士段志祥築宮其旁,世守護之,自內廷至於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祝禱,莫不崇禮之。」
  3. ^ 明·宋濂等《元史·本紀文宗二》:「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
  4. ^ 宸垣識略》:「洪武二年以周禮有司民之祭,封京師都城隍祭之,三年,正城隍神號,去封爵,命春秋從祀於山川壇。」
  5. ^ 宸垣識略》:「都城隍廟,在都城之西,永樂中建。中為大威靈祠,後為寢祠,左右為二司,兩廡為十八司,前為闡威門,外左右為鍾鼓樓,又前為順德門,又前為都城隍門。廟中有石刻北平府三大字。」
  6. ^ 清·張廷玉等《明史》:「都城隍廟,祭以五月十一日。……東嶽、都城隍用太牢。」
  7. ^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城隍廟市,月朔、望,廿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廟墀廡,列肆三里。圖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象玉珍錯綾緞之曰滇粵閩楚吳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觀者雲,貿遷者三,渴乎廟者一。」
  8. ^ 《談經》:「廟市則起自刑部街之東弼教坊下,繞北,延至都城隍廟,綿亙十里。」
  9. ^ 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都城隍廟有二,舊沈陽城隍廟,自元訖明,祀典勿替。清初建都後,升為都城隍廟,有司以時致祭。其在燕京者,建廟宣武門內。順治八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歲以為常。用太牢,禮獻如祀先醫。萬壽節遣祭,加果品。雍正中,改遣大臣,嗣復命親王行禮。」
  10. ^ 都城隍庙百年大修竣工 共投入430余万元. 北京日報. 2007-03-02 [2009-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11. ^ 《帝京歲時紀勝》:「中為大威靈祠,後為寢祠,兩廡十八司,前為闡威門,塑十三省城隍對立,望之儼然酷肖各方儀表。前為順德門,左右鐘鼓樓,再前為都城隍門。」
  12. ^ 北京道教活动场所:都城隍庙. 中國網. [2009-06-30].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