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簡稱「長沙市一中」)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路81號,是湖南省教育廳直屬中學、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湖南省文明單位、教育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長沙四大名校之一(其餘三所為:雅禮中學、湖南師大附中和長沙市長郡中學)[1][2][3]。也是中國最著名的重點中學之一。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 |
---|---|
地址 | 中國湖南省長沙市 開福區清水塘路81號 |
座標 | 28°12′27″N 112°59′39″E / 28.207431°N 112.99417°E |
類型 | 公立完全中學 |
隸屬 | 湖南省教育廳 |
創辦日期 | 1912年 |
學校編號 | 3443018010 |
校長 | 廖德泉 |
年級 | 3 |
學生人數 | 3000-4000 |
校訓 | 公、勇、勤、朴 |
學校網址 | www |
歷史
編輯概述
編輯學校創始於1912年,初名湖南省全省高等中學堂,為湖南省創辦的第一所省立中學,也是中國最早分高、初兩級的中學。創辦人和第一任校長是符定一。最初校址設在長沙紫東園(今民主后街4號和5號)。此後,湖南省政府又在衡陽和常德各設立了一所省立中學,於是1914年5月更名為湖南省立第一中學。之後校名多次變更,先後易名全省高級中學、省立長沙高級中學、省立第一臨時中學高中部等;校址也幾經變遷,曾遷荷花池、落星田、貢院坪、書院坪,抗戰時期遷寧鄉高橋、安化驛頭鋪、七星街。1946年遷今址長沙小吳門外清水塘畔。1952年由省立一中改現名。「文革」中曾一度改名「清水塘中學」。1997年創辦國有民辦「湖南長沙湘一實驗中學」。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符定一等老一輩校長在辦學和治校方面,均有建樹。學校以「公、勇、勤、朴」為校訓,勖勉學生敦品勵學。學校剛創辦時,教職員僅30多人,但絕大部分是辛亥革命時期畢業的湖南優級師範選科畢業生。以後學校規模逐漸擴大,教職員也不斷增加,擁有了如袁吉六、彭澤陶、李肖聃、汪澹華、郭德垂、郭琴軒等一批名師。
1949年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1950年代初,袁宗凱任校長(1953-1972年在任),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積極探索中學教育規律,樹立「奮發圖強,刻苦學習,尊師愛生,熱愛集體」的校風,使學校在湖南省中學中的「龍頭」地位不斷鞏固。他本人也因此贏得極高的聲望。
改革開放後,在馬清澤校長(1985-1999年在任)領導下,學校進入穩步快速發展時期。1980年代初,在高中部辦「清華班」,為清華大學輸送理科尖子。「清華班」後來變為理科實驗班,面向全省初中招生。學校累計90餘人獲得全國學科競賽獎,並在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榜位居榜首。在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共獲得32枚獎牌,其中金牌25枚。但也有人指出,理科實驗班是應試教育的的產物,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使優秀生源過分集中,違背中學教育的公平原則。2005年,理科實驗班停辦。馬清澤校長堅持在努力保持較高「升學率」的同時,率先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素質教育探索,主持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學生社團(課外活動小組)也逐漸興起進入。1990年代後,馬校長力主校園建設要在「園」字上下功夫,倡導通過自然環境的改善影響人的成長,學校進入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校園環境改善時期,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通過10餘年的建設,學校教學硬件已基本實現現代化,校園環境相當優美。
進入新世紀,長沙市一中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由於管理較為寬鬆,學生容易受到外界誘惑的影響,升學率近年來有所波動。在辦學、管理過程中,受到社會轉型時期的影響,出現一些波折。2000年,長沙市一中與華夏投資集團聯合創辦民辦「長沙市一中華夏學校」。2002年,湖南省教育廳積極實踐所謂「名校辦民校」的指導思想,決定長沙市一中「停止公辦初中招生,實行高、初中分離」[4],初中教育轉由民辦湖南長沙湘一實驗中學進行。在社會輿論普遍對民辦學校擠占公辦學校教育資源的現象表示不滿的情況下,2005年,湖南省教育廳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下發文件,要求共享公辦普通高中資源的民辦學校停止初中招生[5]。2006年4月,長沙市一中停止與華夏投資集團合作合同。2006年5月,長沙市一中使用非財政收入,在市區北郊的青竹湖地區,與開福區城市建設投資公司、湖南順天建設集團聯合投資近億元創辦了長沙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股份制民辦學校)。
該校學生素有民主、愛國的傳統,關心政治,個性突出,敢想、敢說、敢做,勇於探索求新,追求真理。民國時期,在學生中流傳着「有理服從,無理反對」的名言,學生多次以此反對學校領導層的一些錯誤做法,屢獲成功。在建校90餘年的歷史中,該校學生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有突出表現。1917年,該校成立了學生學術研究團體,發表了大量研究「讀書與救國」、「文言與白話」、「勞工神聖」等問題的文章。「五四運動」中,一中學生又在湖南率先響應北京學生的鬥爭,創建了「救國十人團第一團」,並發表《宣言》,發動和參與了反日救國和「驅張(張敬堯)」運動;同時還組織了「文學研究社」、「求真學術社」等團體,研究和宣傳新文化和新思想。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一中又於1922年建立了湖南中學中最早的中共學生支部。1926年,一中組成了以學生黨團員為骨幹的學生軍,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馬日事變」發生時,一中有124位師生罹難。抗日戰爭時期,一中大批學生奔赴延安和皖南參加鬥爭。從1938年至1940年3年的時間裡,一中有1/3的學生參加了抗日工作。[6]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次政治運動中,如「反右」、「文革」等,該校亦成為湖南中學教育界的「重災區」。
毛澤東於1912年以第一名身份考入該校,在普通(科)一班就讀,一學期後認為學校管理過嚴,遂離校,後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就讀。在一中期間,留下了他迄今發現的寫作時間最早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論》。其老師滌庵先生在批語中寫道:「歷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朱鎔基於抗戰勝利後由湘西返長後入校就讀一年,1947年高26班畢業,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
截至2002年建校90周年,該校共有初中畢業生33190餘人,高中畢業生31290餘人。
歷史沿革
編輯時間 | 名稱 | 校址 | 其他 |
---|---|---|---|
1912年3月 | 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學堂 | 長沙紫東園 | |
1914年1月 | 同上 | 長沙荷花池 | |
1914年5月 | 湖南公立全省中學校 | 同上 | |
1914年5月 | 湖南省立第一中學 | 同上 | |
1916年9月 | 同上 | 同上 | 省立第二中學、第三中 學因教育經費減縮而停 辦,兩校學生分別轉入 一中、兌澤、岳雲。 |
1920年3月 | 同上 | 長沙落星田 | |
1920年10月 | 同上 | 長沙貢院坪 | |
1927年2月 | 全省高級中學 | 長沙書院坪 | 九校合併,設高中師範 二部。 |
1928年3月 | 湖南省立第一中學 | 同上 |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 (1912年成立,校址書 院坪)併入一中為師範部。 |
1934年秋 | 湖南省立長沙高級中學 | 同上 | |
1938年春 | 同上 | 寧鄉高橋, 後再遷安化驛頭鋪 |
|
1939年春 | 同上 | 安化七星街 | |
1939年7月 | 省立第一臨時中學高中部 | 同上 | 省立七校合併,長沙女 子中學高中部併入省立 第一臨時中學高中部。 |
1941年春 | 省立第一中學 | 同上 | 省立第一臨時中學解體。 |
1941年 | 同上 | 同上 | 師範部劃出併入省立第 一師範(1929年4月就 一中貢院坪舊址開辦)。 |
1942年 | 同上 | 同上 | 省立五中分校併入,成 為初中部。 |
1946年8月 | 同上 | 長沙清水塘 | |
1952年6月 | 同上 | 同上 | 省立清華中學併入 |
1952年11月 |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 同上 | |
「文革」中 | 曾改名「清水塘中學」, 後恢復 |
同上 | |
1971年 |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 同上 | 長沙縣長橋中學歸併。 |
1978年 | 同上 | 同上 | 長沙縣長橋中學劃出。 |
1997年 | 同上 | 同上 | 以一中為依託,創辦國 有民辦「湖南長沙湘一 實驗中學」。 |
2000年 - 2006年4月 |
同上 | 同上 | 與華夏投資集團聯合創 辦民辦「長沙市一中華 夏聯合學校」。 |
2006年5月 | 同上 | 同上 | 與開福區城市建設投資 公司、湖南順天建設集 團聯合創辦股份制民辦 學校「長沙青竹湖湘一 外國語學校」。 |
歷任校長
編輯符定一 1912年3月——1913年底
尹集馨 1914年1月——6月底
施文堯 1914年7月——1916年6月
劉經翼 1916年8月——1917年2月
唐廷秩 1917年2月——1917年8月
劉武 1917年8月——1918年9月
黃振 1918年9月——1920年6月
羅教鐸 1920年8月——1921年8月
童文豹 1921年8月——1925年1月
方擴軍 1925年1月——1926年7月
張坦然 1926年7月——1927年1月
羅馭雄 1927年1月——1927年5月
吳劍真 1928年4月——1929年9月
繆育南 1929年9月——1931年3月
佘先礪 1931年3月——1931年12月
彭晉雲 1932年——1933年
吳晦華 1933年——1940年 1941年底
張瓚 1940年9月——1940年底
郭昆 1942年春 ——1942年冬
鍾其偉 1943年春 ——194年春
張海蓀 1944年春 ——1945年9月
龔勵初 1945年——1947年8月
周世輔 1947年——1948年8月
劉勵忠 1948年——1949年9月
陳潤泉 1950年——1952年10月
朱九思 1952年10月——1953年4月
袁宗凱 1953年4月——1972年
譚啟成(革委會主任) 1967年11月——1970年7月
黃人凌(革委會主任) 1970年8月——1971年4月
李振國(革委會主任) 1971年5月——1974年5月
李迪光 1981年5月——1984年
馬清澤 1985年4月——1999年2月
餘澤平 1999年2月——2003年
趙雅茜 2003年——2014年7月
廖德泉 2014年——
歷年在校學生人數
編輯年度 | 學生總數 | 高中班數 | 師範班數 | 初中班數 | 備註 |
---|---|---|---|---|---|
1912 | 154 | 4 | - | - | 其中高級班一個班共34人 |
1914 | 168 | 4 | - | - | 高級班分出,補招高新一班 |
1920 | 247 | 6 | - | - | 遷校址擴招兩班 |
1923 | 421 | 9 | - | - | 新招三班試行三、三學制,前六班仍按四 年制畢業 |
1925 | 471 | 10 | - | - | 文理分科 |
1927 | 1960 | 42 | 3 | - | 全省公立中學,師範共九校合併,分兩部 制上課 |
1928 | 1468 | 24 | 3 | 4 | 併入各校原高三學生一律予以畢業,省初 級中學三年級以下共四班併入 |
1929 | 715 | 10 | 3 | 3 | |
1933 | 570 | 10 | 3 | 2 | 停止招收初中生 |
1937 | 404 | 7 | 2 | 1 | 普高四個班、師範一個班參加集中軍訓未 統計 |
1938 | 592 | 4 | - | - | 師範班併入臨中師範部 |
1941 | 582 | 13 | - | - | |
1946 | 1095 | 15 | - | 6 | 加收國立各中學湘籍學生及青年軍復員學生 |
1948 | 1042 | 15 | - | 3 | 初中部學生大都未隨校遷返長沙 |
1949 | 621 | 15 | - | - | 參軍參干及其他原因三百餘人未到校 |
1950 | 735 | 16 | - | 3 | 本學年下期開始招收初中生 |
1952 | 698 | 17 | - | 3 | |
1953 | 189(?) | 18 | - | 20 | |
1957 | 1967 | 23 | - | 19 | |
1959 | 2011 | 19 | - | 19 | |
1961 | 2337 | 22 | - | 19 | |
1966 | 1643 | 18 | - | 19 | 「停課鬧革命,全國大串連」中學三年級 以下共四班併入 |
1968 | 「文革」停課,在校學生「積壓」,是年底,除未滿16周歲的37個學生留校讀高 中外,其餘初、高中絕大部分學生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號召,分赴沅江 (湖區)、靖縣(山區)農村鍛煉。1969年春又開始招生。 | ||||
1969 | 1182 | 1 | - | 23 | 開始實行連隊制,以連隊編班,學制改為 二、二制 |
1970 | 3096 | 5 | - | 48 | |
1971 | 4051 | 14 | - | 60 | |
1972 | 3936 | 18 | - | 57 | |
1975 | 4068 | 41 | - | 49 | 自1973年開始,取消連隊制,恢復班機制 |
1976 | 5160 | 49 | - | 48 | 長橋學農分校另有五個班,共計102個班 |
1978 | 5810 | 50 | - | 56 | 1977年下期恢復三、三學制 |
1986 | 2519 | 22 | - | 23 | |
1988 | 2497 | 22 | - | 22 | |
1990 | 2626 | 21 | - | 26 | |
1992 | 2705 | 22 | - | 26 | |
1993 | 2908 | 25 | - | 27 | |
1994 | 2948 | 25 | - | 27 | |
1995 | 3145 | 27 | - | 28 | |
1997 | 3715 | 30 | - | 29 | |
1998 | 3827 | 33 | - | 28 | |
1999 | 3718 | 33 | - | 27 | |
2000 | 4024 | 35 | - | 32 | |
2001 | 4624 | 31 | - | 43 | |
2002 | 5111 | 33 | - | 48 | 上列班級和學生總數都以秋季開學為準 |
校徽、校訓、校歌
編輯校徽
編輯標誌以書本和鑰匙為設計元素,豎立的鑰匙和橫開的書本是「一中」兩字的變形,其寓意是開啟知識的大門,象徵展翅的雄鷹。標誌以紅、白兩種色彩組成強烈的反差,體現學校開拓創新,永不停步的精神風貌,紅色則顯示出學校開放,活潑,熱烈,向上的育人特色。整個畫面外圓內方,方圓組合,一中教學風格上的規範與靈活亦隱含其中。
在歷屆校慶中,學校都會請美術老師製作以校慶為主題的校徽。與固定的校徽相似,校慶用的校徽也是「一中」兩字的變形,如1997年的85周年校慶,即在「中」字上加上火炬。老的校徽亦曾設計出翻開的書本,以體現學校是「求知」的場所的主題。
校訓
編輯學校以「公、勇、勤、朴」為傳統校訓,最初見諸1914年。 原為黃士衡先生1917年所書橫匾。改革開放後,學校對傳統校訓作出新解:
- 公,指遠大理想。大公無私,廉潔奉公。愛祖國,愛學校,愛集體,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
- 勇,指獻身精神。英勇無畏,見義勇為。勇於實踐,勇於創新,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 勤,指勤勞品質。勤學習,勤鍛煉,勤奮進取,勤勞節儉
- 朴,指優良作風。樸實無華,實事求是。
校歌
編輯目前傳唱的是創作於1992年建校80周年前夕的校歌。詞作者管平,於1936年畢業於一中;曲作者鄭君,時任一中音樂教師。
歌詞: 滔滔湘水,巍巍嶽麓 一中校園艷九州 書院坪到清水塘 公勇勤樸流傳久 同學們!努力學習 中華騰飛靠我們拼搏 同學們!努力學習 祖國的繁榮富強靠我們共同奮鬥
校園
編輯學校環境優美,在鬧市中獨處一靜。經過若干年建設,基本實現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三區分明。清水塘路西側的校園是教學區和運動區,教學區現有三棟現代化的教學樓,分別是邵逸夫先生參與捐建的「逸夫教學樓」、建於1980年代的「第二教學樓」(現改名為「定一教學樓」)和建於2001年的「湘一教學樓」(現改名為「潤之教學樓」)。逸夫教學樓西側為科藝樓、圖書館和辦公樓。北部的運動區有現代化的田徑場以及籃球、羽毛球場。東北角是1993年竣工的體育館。清水塘路東側是學校的生活區,主要以教職工的宿舍為主,還包括學生宿舍一棟、食堂一座。
學校注重通過校園環境的建設與美化塑造學生的內在氣質,校園環境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綠樹成林」,在綠化過程中不僅種植草皮和灌木,更加注重培植高大的喬木,使學校雖居鬧市卻有藏於山林之感。現以形成田徑場與籃球場之間的樟樹帶、逸夫教學樓會議廳北側的樟樹林、逸夫教學樓西北側的銀杏林、逸夫教學樓和第二教學樓之間的雪松和白玉蘭混合林、第二教學樓南側的金線杉帶等成規模的綠化林、帶。二是「點石成金」,通過在校園各處點綴奇石,並在石頭上鐫刻著名書法家書寫的各種格言、警句、詩詞,營造一種「石文化」的氛圍,潛移默化中進行對學生進行教育薰陶。三是「主題園林」,在校園中,還有滴翠廊、半畝方塘、求索園等「園中園」,這些小園林分別擁有各自的主題,如滴翠廊就是勉力學生「逝水流年知惜時」,要勤於學業等。
由於用地和資金的限制,學校目前現代化的建築物都是在拆除原有老建築的基礎上修建的。逸夫教學樓是在1994年拆除的老圖書館舊址上興建的,北面草坪是民國末年修建的、1995年10月拆除第一教學樓原址,新圖書館是老辦公樓和禮堂的原址所在地。有些校友認為,儘管學校目前十分現代化,但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卻沒有留下一座1980年代以前的建築,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學校榮譽
編輯長沙市一中歷來為長沙,湖南乃至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優秀的中學之一,培養出一系列的優秀人才,尤以政界、學界、文藝界人才最為突出。
在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一中共奪得32枚獎牌,其中金牌25枚。
學生社團
編輯長沙市一中的社團活動歷史悠久,十分活躍,在同類學校中尤為突出。
- 1912-1949
1924年《一中校志》刊載的社團有:
- 學生自治會,宗旨在尊崇個人人格,發展互相能力,養成自治習慣,注重共同生活,建設模範社會。
- 學生體育會,以謀全體同學身體康健及研究體育學科技術為宗旨。
- 學生雞鳴社,以互相切磋灌輸文藝知識,發展文學天才為宗旨。
- 學生食事會,以改良食事,講求衛生為宗旨。
1936年《一中校刊》學生社團調查錄中有:
- 學生自治會
- 求真科學社,研究自然界一切現象。
- 文學研究社,研究文藝。
- 教育研究會,研究教育。
- 社會科學研究會,研究社會科學。
- 自然科學研究會,研究自然科學。
- 民眾學校
- 食事委員會
- 消費合作社
此外還有:
- 學生戰時後方服務團(1936年)
- 中文研究會:愛好文學同學組成。
- 學風周報社:對新聞事業感興趣的同學組成。
- 怡社:愛好歌舞、戲劇的同學組成。
- 惜陰社:1942年成立,是1949年前有鮮明進步立場和革命觀點、影響力最為廣泛的社團。
- 移風學術研究社:1943年成立,以研究學術,聯絡感情,砥礪品行,期於改進社會風氣為宗旨。
- 嚶鳴社、嚶鳴詩社、新原社、愛美林斯演講會、真吾讀書會、求實學術研究社、健行社、銻聲社、哈哈畫社等。
- 1949-1978
基本以課外活動小組形式開展活動,據1959年學校統計,有青年學生馬列主義基礎知識學習小組、一中文協、少年文藝學家協會、少年米丘林協會、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少年氣象台、文物搜集組、數學課外小組、航海航模小組、物理課外小組、化學課外小組、美術小組、民族樂隊、少年文工團、合唱隊、舞蹈隊等。 1966-1978年間,基本無學生社團的存在。
- 1978-2000
較有影響的有:
- 「清源」文學社:1990年成立,以擴大知識面,培養文學興趣,提高文學賞析能力與寫作能力為宗旨,廣泛開展活動。
- 明智學社:1993年成立,以尋訪長沙文物古蹟,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
- 2000-今
- 音樂社:2004年創立,是現今保留的時間最長的社團,最具影響力的社團之一,每學期舉辦的音樂會都是社團節最具矚目的活動之一。其中影響最大的活動為5.12汶川地震後由音樂社牽頭一中學生在長沙黃興南路商業步行街舉行的義演和募捐活動,取得較大社會影響。
- 原創戲劇社:2007年成立,主要活動為公演學生原創的舞台劇,並通過其他活動帶動了其他社團活動的發展。
- 軍事社:成立於2008年,宗旨為普及國防軍事知識,宣傳反戰思想,為軍事愛好者提供交流平台。軍事社成立後發展迅速,以明確的社團定位和活動目標,獨特的社團風格贏得好評。
- 電腦社:成立於2005年,為在校學生普及電腦知識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曾以技術支持的角色在為學校官網運維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截止到2008年,共計為學校服務器查殺過9500餘次病毒及木馬程序。
- HEYDAY動漫社:2008年成立,目前校內人氣最高的「五星社團」之一。因共同愛好而聚集在動漫社這個大家庭中,在學校的舞台上展現另一種風采,為所有喜愛二次元的師生帶來幸福和快樂。
規模較大的社團還有:環保社、魔術社、航空社。
著名校友
編輯政治和社會活動界
編輯- 毛澤東——原中共中央主席——1912年建校時,毛澤東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編在普通(科)一班讀一學期。
- 朱鎔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省立一中高26班(1947年畢業)
- 熊清泉——原湖南省委書記——省立一中高27班(1947年畢業)
- 劉正 ——原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
- 曹聖芬——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委,中央日報社社長,中央社董事長——1914年湖南省立第一中學畢業
- 楚崧秋——中央日報社董事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全國報業協會理事長——長高普25班
- 朱克靖——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第三軍黨代表,抗戰時期新四軍政治部顧問、聯絡部部長——1918年畢業於湖南省立一中
- 鄺鄘——中國湖南耒陽仁義鄉鄺家村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高級將領。
學術界
編輯- 周谷城——歷史學家、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省立一中高4班(1913-1917年)
- 黃仁宇——歷史學家——「長高」普16班
- 黎澍 ——歷史學家。
- 周策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方語言系和歷史系終身教授,國際著名紅學家和歷史學家——1930年代在省立一中就讀
- 張庚——著名戲劇理論家
- 楊小凱——原名楊曦光,著名經濟學家——長沙一中初78班、高中部(1962-1968年)
- 郭道暉——法學家、法治思想家、「中國法治三老」之一——省立一中高24班(1947年畢業)
- 何清華——機械電子工程學家、湖南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65年畢業)
「兩院」院士有:
- 田奇瓗——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省立一中高7班(1916年畢業)
- 孟少農——汽車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長高」普12班(1932-1935年)
- 廖山濤——數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長高」普23班(1935-1937冬)
- 陳述彭——地學、遙感專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長高」普25班(1938年畢業)
- 譚靖夷——水電施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高」36班、省立一中高1班(1938-1941年畢業)
- 唐稚松——計算機軟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省立一中高17班(1944年畢業)
- 朱之悌——林木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立一中高42班(1950年畢業)
- 陳慶雲——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省立一中高30班(1948年畢業)
- 丑紀范——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省立一中(1950年畢業)
- 劉耕陶——藥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立一中高45班(1951年畢業)
- 陳希孺——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省立一中高53班(1952年畢業)
- 曾廣商——飛行器導航與控制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立一中高63班、長沙一中高8班(1952-1954)
- 周宏灝——遺傳藥理學、臨床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沙市一中高25班(1957年畢業)
- 蔣洪德——汽輪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沙一中初18班、高39班(1953-1959)
- 曹鏞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沙一中初20、高43班(1959年畢業)
- 歐陽平凱—系列化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沙一中初41班(1959年畢業)
- 陳向力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長沙一中高中(1980年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