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王內帝
外王內帝,又稱內帝外臣[註 1],是古代漢字文化圈在國內自稱皇帝、對中國外交時自稱國王的雙重體制。此體制在南越、西夏、大理、越南朝代以及日本都使用過,渤海、吳越(錢鏐在位時)、南唐(958年—972年)、高麗(1275年前)雖然一般對內也稱王,但存在類似的體制。
外王內帝 | |||||
越南語名稱 | |||||
---|---|---|---|---|---|
國語字 | Ngoại Vương Nội Đế | ||||
儒字 | 外王內帝 | ||||
韓語名稱 | |||||
諺文 | 외왕내제 | ||||
漢字 | 外王內帝 | ||||
日語名稱 | |||||
漢字 | 外王内帝 | ||||
|
各國的外王內帝
編輯南越
編輯公元前214年,嶺南百越之地納入秦朝版圖,不久後秦始皇去世,天下隨即大亂,駐守嶺南的秦朝官吏趙佗等圖謀獨立,便在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南越草創時尚未採用帝制,趙佗只稱「南越武王」。漢高帝統一中原後,派陸賈冊封趙佗為南越王。呂后臨朝,漢與南越關係惡化,趙佗乃自稱「南越武帝」,使用黃屋左纛,命令稱制,與漢朝無異。漢文帝即位後派陸賈再次出使南越,責備趙佗自立為帝之事,趙佗上表謝罪,表示不再使用帝制。但史載「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可見南越國是最早採用外王內帝體制的國家。[2]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發掘的南越國第二代君主趙眜的陵墓中,出土了金印「文帝行璽」,可資證明。
到南越國第三代君主趙嬰齊繼位後,娶漢女邯鄲樛氏為王后,並藏起先帝玉璽,在國內也自稱國王。[3]但據《太平寰宇記》記載,三國時吳王孫權曾派呂瑜發掘趙嬰齊的陵墓,其中有皇帝信璽、皇帝行璽等金印,可知趙嬰齊未必完全取消帝制。[4]
大理
編輯大理君主對內稱皇帝(白語稱驃信),使用自己的年號,與宋朝交往時稱國王,宋太宗曾封大理皇帝為「雲南八國都王」,宋徽宗則在政和七年(1117年)冊封段正嚴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但總體而言大理與宋朝官方交往非常稀少。蒙古征服大理以後,大理末代皇帝段興智受封摩訶羅嵯(梵語「大王」),才終於取消帝制。
西夏
編輯西夏君主在慶曆和議後接受宋朝冊封為夏國王,還接受遼、金的冊封,但對內稱皇帝(党項語稱兀卒),使用廟號、年號。
越南
編輯1174年,李朝的李英宗被南宋(中國)冊封為安南國王,[5]與此同時在國內使用「大越」國號,自稱皇帝。[6]此後,在陳朝時代,通過抗擊元朝入侵,以及經歷了後來反抗明朝的短暫統治,越南逐漸形成了自己是與「北國」(中國)相對、具有對等地位的文明國家「南國」的自我意識形態。與此同時,越南人認為自己比暹羅(泰國)、占婆、哀牢(老撾)、真臘(柬埔寨)等國的文明程度高,並將他們視為藩屬。詳見小中華思想。
以上的外交認識在阮朝的明命帝時代被體系化。越南自稱「南朝」,稱呼中國為「北朝」,越南君主與中國君主一樣使用「天子」、「皇帝」的稱號,接見除了中國以外的外國使節之時,皆使用「大南國大皇帝」的稱號。然而,對清朝則使用「越南國王」的頭銜並接受其冊封,向北京派遣使者充當國王的代理人,在中國皇帝面前行跪拜之禮。然而在國內發佈的文書中稱呼與中國的外交為「邦交」,暗示著平等的外交關係。[7]
日本
編輯日本古代在外交上也使用外王內帝的方針進行對外貿易。不過,歷史上天皇從未以「日本國王」為正式稱號,因為本來係中國對日本君主的稱呼。在14世紀明日貿易當中與之後,使用「日本國王」稱號的人並非天皇,而是實際掌握政權的幕府將軍。
類似國家
編輯渤海
編輯大祚榮初建渤海國時自稱震國王,後被唐朝冊封為渤海郡王,但在國內採用帝制。六頂山古墓群中的貞惠、貞孝二公主墓誌銘中,稱呼父親大欽茂(渤海文王)為「皇上」,此為臣下對皇帝的稱謂。大欽茂亦自行使用年號,即位當年使用年號大興。774年改元寶曆,780年改回大興。[8]
吳越
編輯唐朝末年,錢鏐在浙江地區保境安民,被封為吳王。朱溫篡唐後,他拒絕羅隱的稱帝北伐建議,而是接受後梁冊封為吳越王,後晉升吳越國王,後又接受後唐冊封。儘管他沒有稱帝,但一切儀制採取帝制[9],建元天寶、寶大、寶正[10][11],並冊封新羅、渤海諸國。[12]932年錢鏐臨終前囑咐「子孫善事中國」,他的兒子錢元瓘(錢傳瓘)繼位後遵照父王遺命,取消了年號及帝制,但仍保留廟號。[13][14]
南唐
編輯937年李昪(徐知誥)代吳立齊,後以繼承李唐自居,皆稱皇帝。958年後周世宗南下,南唐不敵,李璟自去帝號與年號,但其餘仍為帝制。[15]961年,李煜繼位,請求宋太祖特許給父王上廟號元宗[16]。971年,取消「唐」國號和一切帝制,改稱江南國主。[17]
高麗
編輯高麗在統一後三國之後,使用皇帝國的制度。高麗光宗在位期間,以首都開京為皇都,將西京升格為第二首都。在高麗的草創期,君主自稱朕,君主發佈的命令稱為詔書,臣下稱呼君主為陛下,君主之子稱太子,完全是皇帝國的面貌。此外,使用廟號和年號。但由於北方遼朝是重大威脅,為避免同宋朝在外交貿易上的摩擦,高麗對外向遼、宋、金等國都自稱國王。結果,高麗從宋朝輸入了先進文物,獲得了遼朝所賜的江東六州,在外交上取得實際利益。直到元朝入侵為止,此制度維持了三百多年。
成宗在位期間,將詔書改稱教書,基本的皇帝國體制發生變化。龜州大捷以後,高麗進入全盛期。然而,高麗中期以後,女真族的金朝崛起,專權的李資謙將對金朝的兄弟關係改為了君臣關係。後來蒙古入侵高麗,高麗經過數十年的抵抗,最終投降。元朝的公主同高麗的太子結婚,自此之後高麗成為了元朝的駙馬國。在元朝的干涉下,高麗君主的自稱降格為孤,臣下對君主呼稱降格為殿下,太子降格為世子。元朝又認為廟號中帶有「祖」、「宗」等字,其使用加以禁止,取而代之的是表示對元朝報以忠誠之心的帶有「忠」字的諡號。至此正式標誌著外王內帝體制的終結。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葉少飛. 越南古代「內帝外臣」政策與雙重國號的演變[J]. 形象史學研究, 2016(1).
- ^ 《史記·南越列傳》
- ^ 《史記·南越列傳》:「嬰齊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璽。」《索隱》李奇云:「去其僭號」。
- ^ 《太平寰宇記》引《嶺志》:「趙佗之墓,黃武五年,孫權使交趾治中從事呂瑜訪鑿趙佗墓,功費彌多,卒不能得。掘嬰齊墓,即佗之子,得珠襦玉匣之具,金印三十六,一皇帝信璽,一皇帝行璽,余文天子也。」
- ^ 松本信広『ヴェトナム民族小史』岩波新書、1969年、p.63。
- ^ 古田元夫『ベトナムの世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1995年、p.16。
- ^ 坪井善明『ヴェトナム:「豊かさ」への夜明け』岩波新書、1994年、p.16。
- ^ ‘발해는 고구려 계승한 황제국’ 증거유물 나와. 문화일보. 2009-08-25 [2018-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1) (韓語).
- ^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梁主遣兵部侍郎崔協等冊命吳越王鏐為吳越國王。丁卯,鏐始建國,儀衛名稱多如天子之制,謂所居曰宮殿,府署曰朝廷,教令下統內曰制敕,將吏皆稱臣,惟不改元,表疏稱吳越國而不言軍。置百官,有丞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客省等使。」
- ^ 宋庠《紀年通譜》:「鏐雖外勤貢奉,而陰為僭竊,私改年號於其國。其後子孫奉中朝正朔,漸諱改元事。及俶納土,凡其境內有石刻偽號者,悉使人交午鑿滅之。」
- ^ 洪邁《容齋四筆》卷五:「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然則有天寶、寶大、寶正三名,歐陽公但知其一耳。通鑑亦然。」
- ^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遣使冊新羅、渤海王,海中諸國,皆封拜其君長。」
- ^ 《資治通鑑·後唐紀六》:傳瓘既襲位,更名元瓘,兄弟名「傳」者皆更為「元」。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
- ^ 吳任成《十國春秋·吳越三》:「錢氏五王,惟武肅王有改元事,而廟號則史所不載。間讀余公綽《閩王事跡》,雲永隆三年吳越世宗文穆王薨;林仁志《王氏啟運圖》,雲永隆二年吳越世皇崩,子成宗嗣。雖二人所紀年歲不同,至廟號稱宗則二書吻合,私非竟無可據者。今兩浙民間猶謂武肅王為錢太祖,豈當日果實稱宗,而其後漸諱之邪?」
- ^ 陸游《南唐書》卷三:「初,元宗雖臣於周,惟去帝號,他猶用王者禮。」
- ^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六月,璟卒,年六十四。從嘉嗣立,以喪歸金陵,遣使入朝,願復璟帝號,太祖皇帝許之,乃諡曰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廟號元宗,陵曰順陵。」
- ^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五年,煜下令貶損制度。下書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為司會府,御史台為司憲府,翰林為文館,樞密院為光政院,諸王皆為國公,以尊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