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世界理論
公正世界理論或公正世界假定,亦稱公平世界謬誤,是一種認知偏誤。這個假說由美國心理學家Melvin Lerner所提出[1],相信的人假設了這個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因此心理運作模式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壞事不降臨在好人身上(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所以若某人遭遇不幸事件,則他做了壞事,惡有惡報,反之亦然,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因而犯上邏輯學上的非形式謬誤。[2]
這個謬誤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指責受害人。例如:被強姦的受害人,被人認為是由於個人不夠小心或穿着暴露所導致,而忘了加害人才是應該被譴責的。[3]
對行為與態度的影響
編輯暴力
編輯霸凌
編輯有鑑於其他對於公正世界理論的研究,研究人員預期說較為相信公正世界理論的人更可能會指責霸凌受害者;然而,研究顯示,較為相信公正世界理論的人,在事實上比其他人有更強烈的反霸凌傾向,[4]其他一些研究也發現說較為相信公正世界理論的人比較不會去欺負他人、成為霸凌加害者;[5]也就是說,越相信公正世界理論的人,越不會參與霸凌、欺負他人,也越不會指責霸凌受害者。
這些研究結果驗證了Lerner對於公正世界信念是行為管理的「合約」的理解;此外,研究顯示對公正世界理論的信仰,在學校環境中,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保護作用,[6]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一般大眾當中。
生病
編輯貧困
編輯研究人員通過公正世界假說的視角探討了人們對貧困的反應。堅持公正世界理論者與指責窮人有強相關,而對公正世界信念較弱的人則主張貧窮是來自於外部原因,包括世界經濟體系、戰爭和剝削。[7][8]
自己成為受害者
編輯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Lerner, M.; Simmons, C. H. Observer’s Reaction to the ‘Innocent Victim’: Compassion or Rejection? (PD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6, 4 (2): 203–210 [2016-08-07]. PMID 5969146. doi:10.1037/h002356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01).
- ^ 每個人都是不理性的人?淺談常見的歸因謬誤,及其背後的意義. PanSci 泛科學. 2015-10-26 [2016-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 ^ 陳皎眉、藍采風. 大學生對強姦受害者的態度研究. 女學學誌. 臺大婦女研究室. [2016-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8).
- ^ Fox, Claire L.; Elder, Tracey.; Gater, Josephine; Johnson, Elizabeth.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beliefs in a just world and their attitudes to victims of bully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0, 80 (2): 183–198. PMID 19930790. S2CID 33974893. doi:10.1348/000709909X479105.
- ^ Correia, Isabel; Dalbert, Claudia. School Bullying. European Psychologist. 2008, 13 (4): 248–254. S2CID 145567888. doi:10.1027/1016-9040.13.4.248.
- ^ Correia, Isabel; Kamble, Shanmukh V.; Dalbert, Claudia.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well-being of bullies, victims and defenders: A study with Portuguese and Indian students. Anxiety, Stress & Coping. 2009, 22 (5): 497–508. PMID 19333798. S2CID 205725655. doi:10.1080/10615800902729242.
- ^ Harper, David J.; Wagstaff, Graham F.; Newton, J. Tim; Harrison, Kevin R. Lay Causal Perceptions of Third World Poverty and the Just World Theory' (PD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0, 18 (2): 235–238 [2021-10-26]. doi:10.2224/sbp.1990.18.2.23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2-25).
- ^ Harper, David J.; Manasse, Paul R. The Just World and the Third World: British explanations for poverty abroad.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2, 132 (6): 783–785. doi:10.1080/00224545.1992.97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