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三国之一

[2][3][4](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4日,史称曹魏大魏魏朝魏国)共历五帝,国祚约46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位于北方政权国家。始于220年曹丕汉献帝禅让,代汉为,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后,其家族成为曹魏实际掌权者,至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胁迫曹奂受禅称帝,改国号“”。

220年—266年

  绿色为226年曹魏疆域
京城洛阳
国君姓氏
君主5
• 220-226
文帝曹丕(初代)
• 226-239
明帝曹叡(最后一位拥有实权的皇帝)
• 239-254
少帝曹芳
• 254-260
高贵乡公曹髦
• 260-266
元帝曹奂(末代)
常用语中古汉语
人口4,432,881人[1](260年)
兴衰
• 220年12月11日
曹丕代汉,魏建立
• 249年2月
高平陵之变,司马氏全面掌权
• 263年9月-264年1月
魏灭蜀之战
• 266年2月4日
司马炎代魏,魏结束
宗教道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
通币五铢
前身
继承
东汉
蜀汉
西晋
孙吴
今属于

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城,因此汉献帝封他“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设置丞相以下百官[5][6],之后又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后[7][8],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9],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称帝时便以“魏”为国号。又因是曹氏政权,故史称“曹魏”,以区别于其他名“”的政权[10]

魏是三国时期最强大,领土最辽阔的政权,灭蜀汉前疆域达到近300万平方千米[11]。263年,魏军攻灭蜀汉,同年占领交州,至此曹魏疆域达到全盛,约400万平方千米。由于曹魏盘踞中原,人口为三国当中最多。期间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陈群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国时代
三皇五帝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纪
战国 前5世纪—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权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十国
南唐
吴越
前蜀后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唐
923年—937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1年
后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国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后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历史

编辑

魏王霸府

编辑

曹魏立国前,东汉已入割据时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各地势力遵奉曹操,而军事方面则选编精锐,组成强大的骑兵劲旅——虎豹骑,在平定中原重要战役屡次建功,在掌握军政发展下开启魏晋南北朝霸府政治的先河,为后来的代汉立魏打下基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再陆续通过几年的军事行动统一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于白狼山之战打败乌桓,后曹操开始着手准备南下攻占全国。

曹军未适应到南方地理环境,水土不服,天气陡转等因素下,在208年赤壁之战败于孙权刘备的联军,退守北方。曹军所伤多为原刘表麾下水军与降军,因此孙刘势力亦无法撼动曹操政权。曹操年事已高,终其一生只控制北方至中原一带。其后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打破汉高祖白马之盟。曹操晚年遭刘备大将关羽北伐和魏讽之乱,虽然与孙权结盟由孙权败杀关羽化解危机,但自身也时日无多。220年,曹操去世后由次子曹丕承袭王位。

文帝开国

编辑

延康元年十月(公元220年12月)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代汉称帝,定国号魏,称魏文帝,改元黄初,定都洛阳(或称曹魏五都),东汉结束,曹魏建立。曹操虽未称帝,但文帝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庙号太祖)。汉中王刘备于221年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最后孙权也于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至此三国正式形成。222年至225年期间文帝三次出兵伐吴,皆兵败而归[12]

文帝在位七年就驾崩。文帝驾崩后,长子曹叡即位,为魏明帝。曹魏朝廷此时分为两大派,一是以曹真曹休为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马懿世家和贾逵世家为主的新势力,日渐形成严重的对立,埋下日后的高平陵之变的种子。而夏侯惇夏侯渊死后,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没落,渐渐远离权势。导致司马世家势力庞大,夏侯世家无法抗衡,日后高平陵之变的发生后,夏侯世家遭流放边境,或投降蜀汉。

曹操出身寒族,且与阉宦有关,不以儒学为务,与当时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强调重才不重德,并以法家之术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学。曹操为一代英雄,不仅得到众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份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为曹操引进不少士大夫阶层的人才。官渡之战,曹胜袁败,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暂时忍耐屈服,却伺机恢复。终于他们支持出身士族的司马懿,向曹氏夺回政权。[13]

曹魏都在与蜀汉孙吴战事中度过,如诸葛亮发动多次北伐攻魏,明帝多次力拒来犯而守护国土。

司马夺权

编辑
 
司马懿集团画像:司马懿(中)、司马师(右二)、司马昭(左二)、司马炎(幼者)、锺会(右一)、邓艾(左一)

太傅司马懿在对抗诸葛亮北伐立下不少战功,在曹魏政治地位渐渐提升,直至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利用兵变,铲除曹家宗室曹爽,导致夏侯霸投靠蜀汉,后其子司马师在政治斗争又铲除夏侯家的夏侯玄,司马氏家族权倾全朝成为新的霸府,司马师司马昭成为最有权势的朝臣,能擅自废立皇帝。曹魏立国以来近支宗室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际上被囚禁在邺城,故无法反抗司马氏。驻守扬州的王凌(司马懿时期)、毌丘俭(司马师时期)、诸葛诞(司马昭时期)先后反抗司马氏,前者想拥立楚王曹彪为帝,后两者还联合孙吴为外援,但皆败亡。魏帝曹髦不甘司马氏威胁帝位,亲自攻打司马昭,司马昭令亲信贾充成济弑害曹髦,事后仅成济被处死,而司马家族则没受牵连,因此曹魏名存实亡。

随著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汉计划,派遣锺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汉,结果刘禅请降,蜀亡,随后司马昭便平定锺会姜维刘璿等蜀汉残党与部份势力所发起的锺会之乱。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袭封晋王、承相国位,后于265年受禅称帝,国号为晋,曹魏结束。

司马炎登基后不久,反而解除曹魏时期对曹氏宗室的禁锢。元帝及其后人被封为陈留王,在晋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陈留国历经4朝,经西晋东晋刘宋,一直传至南朝,国祚之长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军事

编辑

曹魏于曹操时期,兵力约30-45万。文帝时期滥兵用战,兴建修房,死了不少精兵,据史书记载,兵力约13-16万,为曹魏低落时期。明帝时期,由于推动多子政策,兵力大增40-47万。司马家族主政后,约60-65万,为最高峰。

文化

编辑

曹魏虽然以军事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学上具有相当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文帝和曹植都擅于写诗,时称三曹,后世又称建安文学。后期君主也颇有艺术造诣,如明帝擅长诗赋;曹髦擅长诗文、绘画,誉为才子。

 
曹魏时期的环绕式神兽镜

经济

编辑

魏、汉、吴三国以曹操最重视农业(用毛玠兵农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垦荒面积最广。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规模和数量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三千多顷盐碱地,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成果使粮产量倍增。

诸葛北伐时期对曹魏经济影响甚是巨大,从辛毗杨阜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诸葛北伐造成的经济困难。

政治

编辑

藩王

编辑

曹魏对藩王监视防范,藩王们求为百姓而不可得,后大多被囚禁于邺城。明帝及后来执政大臣曹爽先后拒绝曹植、曹冏任用宗室建议,终于使得后来皇权旁落司马氏之手时曹魏诸王无力反抗。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解除对曹氏族人的禁锢,同时因吸取曹魏的教训而大封宗室为实权藩王委以重任,但这也导致后来的八王之乱

封爵的大臣

编辑

的大臣

编辑

行政区域

编辑

下表为262年曹魏州郡设置数目。共领州十二,郡国八十七。

幽州

编辑
范阳郡 代郡 渔阳郡 右北平郡 辽西郡 乐浪郡
上谷郡 燕国 昌黎郡 玄菟郡 辽东郡 带方郡

冀州

编辑
魏郡,西汉置郡。领县九

邺县(郡治。北京)、魏县斥丘县安阳县荡阴县内黄县黎阳县繁阳县阴安县

阳平郡 广平郡 清河郡 钜鹿郡 赵国 常山郡 安平郡
平原郡 乐陵国 河间郡 渤海郡 中山国

青州

编辑
城阳郡 东莱郡 北海国 齐国 乐安郡 济南国

并州

编辑
上党郡 西河郡 太原郡 乐平郡 新兴郡 雁门郡

兖州

编辑
泰山郡 济北国 东平国 东郡 任城郡 山阳郡 济阴郡 陈留国

徐州

编辑
东莞郡 琅琊国 东海国 广陵郡 下邳郡 彭城国

司隶州

编辑

原汉司隶校尉部,曹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州。领郡国五、县国七十

河南尹,西汉置郡。领县二十四

洛阳县(州治。郡治。中京)、河南县巩县河阴县成皋县缑氏县阳城县新城县陆浑县梁县阳翟县荥阳县京县密县卷县阳武县苑陵县中牟县开封县原武县新郑县偃师县平县谷城县

弘农郡,西汉置郡。领县八

弘农县(郡治)、湖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华阴县卢氏县新安县

河内郡,西汉置郡。领县十六

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

河东郡,西汉置郡。领县十一

安邑县(郡治)、东垣县汾阴县大阳县解县蒲坂县河北县濩泽县端氏县闻喜县猗氏县

平阳郡,曹魏黄初元年分河东郡置。领县十一

平阳县(郡治)、杨县永安县浦子县狐讘县襄陵县绛邑县临汾县北屈县皮氏县

雍州

编辑

京兆郡长安县(州治。郡治。西京)、冯翊郡扶风郡北地郡新平郡安定郡广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陇西郡

凉州

编辑

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张掖郡酒泉郡西海郡敦煌郡

豫州

编辑
 
合肥三国新城遗址,曹魏故垒

领郡国九、县国八十八

陈郡,西汉置郡。领县六

陈县(郡治)、武平县柘县阳夏县扶乐县长平县

颍川郡,秦置郡。领县十五

许昌县(郡治。汉许县。南京)、长社县颍阴县颍阳县临颍县郾县鄢陵县新汲县襄城县繁昌县郏县定陵县昆阳县舞阳县父城县

汝南郡,西汉置郡。领县二十九

新息县(郡治)、新阳县安城县(州治)、慎县朗陵县阳安县上蔡县平舆县定颍县灈阳县南顿县汝阳县吴房县西平县□强县召陵县西华县宜春县新蔡县褒信县原鹿县富波县固始县汝阴县项县汝南县安阳县鲖阳县慎阳县

梁国,西汉置郡。领县七

睢阳县(郡治)、蒙县虞县下邑县宁陵县鄢县砀县

沛国,西汉置郡。领县四

沛县(郡治)、丰国杼秋县公丘县

谯郡,曹魏时分沛国置。领县十四

谯县(郡治,东京)、相县萧县酂县山桑县龙亢县蕲县苦县宋县符离县汶县虹县轾县竹邑县

鲁郡,西汉置郡。领县五

鲁县(郡治)、卞县邹县番县薛县

弋阳郡,曹魏置郡。领县四

西阳县轪县期思县弋阳县(郡治)

安丰郡,曹魏置郡。领县四

安风县(郡治)、雩娄县安丰县蓼县

扬州

编辑

领郡国二、县国十二

淮南郡,秦置郡。领县七

寿春县(州治)、成德县下蔡县义城县西曲阳县平阿县合肥县(郡治)

庐江郡,西汉置郡。统县三

六安县(郡治)、阳泉县博安县神木县

荆州

编辑

江夏郡上昶县六黄县

襄阳郡襄阳县(郡治、州治)、当阳县汉津县

新城郡房陵县(郡治)

南阳郡宛县(郡治)、穰县鲁阳县邓县

南乡郡顺阳县(郡治)

上庸郡上庸县(郡治)

魏兴郡西城县(郡治)

章陵郡新野县义阳县

君主列表及年号

编辑
三国·曹魏君主与年号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 年号使用时间 陵寝
高皇帝
(魏明帝追谥)
曹腾 100-159年
  魏太王
汉献帝追谥)[14]
曹嵩 ?-193年
太皇帝
(魏文帝追谥)[14]
  魏武王
(汉献帝追谥)[15]
曹操 155-220年 高陵
太祖
(魏明帝追尊)[16]
武皇帝
(魏文帝追谥)[14]
曹丕受东汉献帝刘协禅位为帝,立国曰“魏”
  高祖
(魏明帝追尊,一作世祖)[16][17]
文皇帝[18] 曹丕 187-226年 220-226年 黄初 220-226年 首阳陵
  烈祖
曹叡生前即定庙号)[16]
明皇帝[19] 曹叡 206-239年 226-239年 太和 227-233年 高平陵
青龙 233-237年
景初 237-239年
  邵陵县厉公
(晋武帝司马炎谥)
曹芳
(罢黜,降复齐王,晋武帝降封邵陵县公)
232-274年 239-254年 正始 240-249年
嘉平 249-254年
  曹髦
(追罢黜,降复高贵乡公)
241-260年 254-260年 正元 254-256年
甘露 256-260年
  元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谥)
曹奂
(原名曹璜)
(晋武帝司马炎降封陈留王)
246-302年 260-265年 景元 260-264年
咸熙 264-265年
元帝曹奂禅位司马炎,立国曰“晋”,曹魏亡


世系图

编辑
过继
魏武帝(文帝曹丕追谥)
曹操
155-220
魏文帝
曹丕
187-220-226
任城威王
曹彰
189-223
燕王
曹宇
?-278
魏明帝
曹叡
205-226-239
东海定王
曹霖
?-249
济南王
曹楷
魏少帝
曹髦
242-254-260
魏少帝
曹芳
231-239-254-274
魏元帝
曹奂
246-260-265-303

注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1992年
  2. ^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太和)六年春二月,诏曰:“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
  3. ^ 《三国志·魏书·杜恕传》:乃上疏曰:“......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僭逆,北虏未宾,三边遘难,绕天略匝。”
  4. ^ 《辽史·仪卫志》: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5.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
  6. ^ 《三国志·魏志·荀攸传》:魏国初建,为尚书令。
  7. ^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太祖建国,始命王后。
  8. ^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武宣卞皇后》:(建安)二十四年,拜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
  9.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天子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
  10. ^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78–80. ISBN 7-5622-2277-0. 
  11. ^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景初三年(262年)曹魏国土面积约291万平方公里,景元五年(264年)曹魏灭蜀汉,国土面积达397万平方公里。
  12. ^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13. ^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页9-13。
  14. ^ 14.0 14.1 14.2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15.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平……二十五年……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16. ^ 16.0 16.1 16.2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元年……五月……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武)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馀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
  17. ^ 庙号“世祖”仅见于《资治通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资治通鉴目录》、《资治通鉴考异》均作“高祖”。
  18. ^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黄初)七年……夏五月……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阳陵。”
  19. ^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景初)三年春正月丁亥……即日,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癸丑,葬高平陵。”
前朝
汉朝: 东汉
中国朝代 后朝
晋朝: 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