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军事动员

一种将有潜在军事能力的人力物力编管,战争时迅速动员投入的制度

后备军事动员是一种军事制度,有总体战的色彩,将有潜在军事能力的人力物力编管,战争时迅速动员投入的制度。例如有军事技能的人力(曾从军过、有专长的人、受过训的成年男性女性等)和有军事价值的建筑与设备(各式车辆、运输飞机、机械工厂、燃料等)都在后备列管范围,战争期间开始被指派生产粮食、武器和弹药,后备力量除前线人力不足时支援作战之外,也负责后方游击战、安全部队训练等防务工作,战争结束、非战时则编为预备役,回归民间生产力。

位在平壤的朝鲜工农赤卫军
瑞典乡土防卫队的队员

中国后备兵役史

编辑

府兵制西魏时开始出现的一种兵役制度,宇文泰建立于大统年间,北周初继续沿用。中期被武则天破坏之后,直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取消,改而实行募兵制,前后历时约二百年。后来的朝代有相似的制度。

府兵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1]

六镇之乱北魏内乱,分为东魏与西魏,西魏大统八年(542年)权臣宇文泰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编成六军,宇文泰为全军统帅。后经过不断编整直到大统十六年,已建立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组织。北周改府兵军士为“侍官”,成为皇帝的亲军,一人充员府兵,全家皆编入军籍。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年(590年)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成为“兵农合一”的制度。唐初承袭隋制,初置十二军。[2]

府兵制过去说来被认为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至唐朝后期,均田制被破坏,而且边患日深,机动性极强的北方骑兵入侵也要求唐朝军队作到兵将合一,能远征、能于边境长期驻防。故府兵制难以继续推行下去,终被取消。近年研究成果发现,府兵制及均田制的破坏同为唐代中央政府对于人口流动、户口资料的掌握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结果。这点和现代后备制度重视户籍制度的特点不谋而合,若无有效的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管制,则无后备可言。

1944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为了增加对日抗战新血,遂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号召青年从军。在各中等院校实施军训制度,希望能争取到更多的后备动员力量。

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毛泽东以“人民战争”精神,动员大量的后备军人组成游击队与民兵等非正规军种对敌人发动不对称战争;作战中表现杰出者再选拔入正规军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华民国国军的落败可以说是后备动员能力的巨大差异有关键因素。目前国军设有全民防卫动员署后备指挥部负责后备事宜,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主管后备军事动员的部门包括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后勤保障部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动员部人民武装部等机构。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新唐书》卷50《兵志》说:“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2.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载高祖武德二年云:“秋七月,初置十二军,分关内道诸府以隶焉。皆取天星为名(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铖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范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以车骑府统之。每军将、副各一人,取威名素重者为之,督以耕战之务。由是士马精强,所向无敌。”

来源

编辑
  •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