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簧管
單簧管,又稱豎笛、黑管,是一种木管乐器,從夏盧摩笛(法語:Chalumeau,一種古代的單簧低音樂器)發展而來的,形成於17世紀末,訛傳是由德國的長笛製造家丹纳(Johann Denner,1655年—1707年)所發明,但這一說法未有實據支持。最早為人所知的單簧管音樂收在阿姆斯特丹的羅傑(Estienne Roger)出版的曲集內(1716年再版)。從大約1780年起,單簧管被一些最大的管弦樂隊採用。現代單簧管則是在1800—1850年發展而成的。单簧管由于音域宽,管乐队或以管乐为主的军乐队的首席通常由单簧管手担任。[原創研究?]
樂器別名 | 豎笛、黑管(臺灣) |
---|---|
音域 | |
相關樂器 | |
相關條目 | |
木管樂器 |
外形,構造
编辑單簧管的管身通常用非洲黑檀木製造,亦有由其他木料、塑膠或金屬製成。有一個鳥嘴形的吹口和圓形的接駁筒,管體成圓筒形,並可裝拆,下端為開放的喇叭口。
吹奏方法
编辑在吹口處固定一塊簧片,吹奏者通過簧片和吹口的空間吹氣時,並配合下唇適當的壓力,簧片尖會產生振動,使樂器管內的空氣柱開始振動,因而發出柔美的音色。
音域
编辑單簧管擁有極闊的音域,差不多有4個八度,能涵蓋人聲的絕大部份範圍,在任何的音區,其音量的大小都能控制自如,相比雙簧管,單簧管更能處理大幅度的旋律變化。單簧管在不同音區都有獨特的音色:低音區深沉,中音區渾厚,高音區明亮,音色又接近人聲,適合表現各種音樂性格,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種類
编辑現時常用於管弦樂隊的單簧管有以下類別:
- B♭調、A調單簧管
- E♭調高音單簧管
- B♭調低音單簧管
降B調單簧管是常見的單簧管,在管樂團,則再會加上E♭調中音單簧管
單簧管是木管樂器中最先推行常規四管制,事實上當幾款變種樂器包括短笛、英國管、低音單簧管及低音巴松管成為管絃樂團的常規樂器後,木管樂器便逐漸由雙管制變成三管制。19世紀末期起,低音單簧管已經不再由單簧管手兼任,同時高音單簧管亦加入編制時,為免令原來單簧管聲部被分薄,因此作曲家都會額多安排多一位單簧管手兼顧高音單簧管,慢慢變成了現今單簧管聲部都比其他木管聲部多1位樂手。
名稱 | 調性 | 註釋 | 音域 (實音) |
---|---|---|---|
倍高音單簧管 | A♭ | 罕用,只應用以意大利軍樂隊及近代音樂合奏。[1] | |
高音單簧管 | E♭ | 擁有獨特和突出的音色,和單簧管非常配合。樂隊中常和長笛演奏旋律性的樂段。 | |
高音單簧管 | D | 曾經出現,但因E♭調高音單簧管的出現,很快便被取代。 | |
單簧管 | C | 聲音比B♭調及A調明亮。曾於古典時期流行過,現時已經罕用。 | |
單簧管 | B♭ | 現時最常用的制式。獨奏、室樂或管絃樂團皆能應用, 古典時期則較常用於降調號樂曲。 | |
單簧管 | A | 比 B♭ 調單簧管能奏出更豐厚的音色, 古典時期較常用於升調號樂曲。 | |
巴塞單簧管 | A/B♭ | 由巴塞號演變出來的樂器,具備單簧管及巴塞號的特徵。它比A調單簧管有更闊的音域,和巴塞號一樣能吹奏至C3譜音(即B♭2或A2實音)。古典時期經常應用的樂器。[2]甚至莫扎特所寫的《單簧管協奏曲,K.622》其實亦是應用A調巴塞單簧管,但現時已被A調單簧管所取代。 此外莫扎特晚期的歌劇《狄托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也有一段咏嘆調是用B♭調巴塞單簧管。 | |
巴塞管 | F | 於18世紀中後期出現的樂器,同樣能伸延至C3(F2實音)。由於過長,吹嘴及喇叭口部份為彎曲。莫扎特時期亦出現另一種款式,上半段管身向內彎曲45度。但19世紀初便遭淘汰。直至近代才開始有生產商重新製造,個別近代作曲家亦有為巴塞號創作樂曲。 | |
中音單簧管 | E♭ | 管樂團常用樂器,但在管絃樂團則屬罕見。 | |
低音單簧管 | B♭ | 管絃樂團中最常用上的單簧管低音聲部,亦出現於管樂團及爵士樂。 | |
倍中音單簧管 (又可稱E♭倍低音單簧管) | EE♭ | 多用於單簧管合奏團。 | |
倍低音單簧管 | BB♭ | 多用於單簧管合奏團。當演奏近代音樂時亦間中在管絃樂團使用。 |
代表作品
编辑-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
-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
-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小协奏曲》
-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
-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第二单簧管协奏曲》
- 布拉姆斯:單簧管三重奏 Op.114
- 布拉姆斯:單簧管五重奏 Op.115
- 布拉姆斯:單簧管奏鳴曲 Op.120-1,2
- 柯普蘭:單簧管協奏曲
- 德布西:第一號狂想曲
著名演奏家
编辑美國
编辑- 賴瑞·康姆(Larry Combs)
- 艾迪·丹尼爾(Eddie Daniels)
- 史坦利·杜拉克(Stanley Drucker)
- 班尼·顧德曼(Benny Goodman)
- 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
- 查理·奈迪西(Charles Neidich)
- 理查·史托茲曼(Richard Stoltzman)
- 亞提·蕭(Artie Shaw)
- 大衛·席夫林(David Shifrin)
- 葉強(John Bruce Yeh)
- 章魚哥(Squidward Q. Tentacles)
奧地利
编辑比利時
编辑- 華特·畢肯斯(Walter Boeykens)
加拿大
编辑- 詹姆士·坎貝爾(James Campbell)
英國
编辑德國
编辑法國
编辑- 米歇爾·亞利格農(Michel Arrignon)
- 路易·卡優札克(Louis Cahuzac)
- 亞歷山卓·卡本納(Alessandro Carbonare)
- 傑克·朗斯洛(Jacques Lancelot)
- 保羅·梅耶(Paul Meyer)
- 米歇爾·波特(Michel Portal)
荷蘭
编辑瑞典
编辑- 凱爾·費傑斯(Kjell Fageus)
- 马丁·法锐德 (Martin Frö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瑞士
编辑- 艾德華·布魯納(Eduard Brunner)
著名品牌
编辑- Buffet Crampon
- Henri Selmer Paris
- Leblanc
- Yamaha
參考資料
编辑- ^ Clarinette en la♭. [2010-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8).♭&rft.genre=unknown&rft_id=http://www.clarinettes.net/Famille.htm#Sopranino&rft_val_fmt=info:ofi/fmt:kev:mtx:book" class="Z3988">
- ^ Albert R. Rice, The Clarinet in the Classical Peri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 Green, Grant D. Octocontrabass & Octocontralto Clarinets. 2005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