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家族东宗世系
曾子世系:自曾子始,至第一任宗聖奉祀官曾繁山,曾子家世正系歷76代。曾子先祖由姒曲烈以後,至於曾巫父親間的世系,皆取於現行的曾氏族譜,没有其他文献佐证,只作參考;曲烈,曾子倝鼎銘作“剌曲”,即烈曲;曾夭、曾阜同时见于《左传》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一为季孙氏家臣,一为叔孙氏家臣,未必是父子,也不能明确是曾巫后代及曾子直系祖先。其余谱系也只能参考。
曾子先祖
编辑傳说時期
编辑夏至春秋時期
编辑- 62世祖 夏后姒禹
- 61世祖 夏后姒啟
- 60世祖 夏后姒仲康
- 59世祖 夏后姒相
- 58世祖 夏后姒少康
- 57世祖 姒曲烈 被封於鄫國
- 56世祖 姒炫忠
- 55世祖 姒坤仁
- 54世祖 姒錄
- 53世祖 姒浩源
- 52世祖 姒富材
- 51世祖 姒焜
- 50世祖 姒伯基
- 49世祖 姒銳
- 48世祖 姒汪
- 47世祖 姒志梁
- 46世祖 姒煌
- 45世祖 姒相奎
- 44世祖 姒世鑒
- 43世祖 姒政治
- 42世祖 姒模
- 41世祖 姒㙐煥
- 40世祖 姒垠
- 39世祖 姒錦容
- 38世祖 姒洪
- 37世祖 姒桂茂
- 36世祖 姒照
- 35世祖 姒培元
- 34世祖 姒銈
- 33世祖 姒允渿
- 32世祖 姒杞
- 31世祖 姒焳熹
- 30世祖 姒塤和
- 29世祖 姒成銳
- 28世祖 姒一(水 倩)
- 27世祖 姒椿
- 26世祖 姒炯
- 25世祖 姒垣
- 24世祖 姒銷
- 23世祖 姒福波
- 22世祖 姒時榮
- 21世祖 姒炳
- 20世祖 姒均柞
- 19世祖 姒鈴
- 18世祖 姒浤仁
- 17世祖 姒一松
- 16世祖 姒炲
- 15世祖 姒墅
- 14世祖 姒鎮玉
- 13世祖 姒浥
- 12世祖 姒祥榑
- 11世祖 姒炷
- 10世祖 姒方(土 星)
- 鼻祖父 姒宇鑾
- 远祖父 姒沛恩
- 太祖父 姒樸
- 烈祖父 姒世美
- 天祖父 姒時泰
- 高祖父 曾巫,為鄫國世子西元前567年,莒國滅鄫國,逃至魯國,去邑為曾氏。
- 曾祖父 曾夭,魯國季孫氏宰臣。
- 祖父 曾阜,魯國叔孫氏宰臣。
- 父 曾點,字子皙,孔子弟子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莱芜侯”;宋度宗成谆三年(1267)从祀孔子。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进为公爵。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由两庑移配启圣王祠(曲阜孔庙崇圣祠)。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曾氏”。
曾子
编辑- 曾子,曾參,字子輿
曾子後裔
编辑- 第2代 曾元
- 第3代 曾西
- 第4代 曾欽,字子敬。
- 第5代 曾㝵,字若得。
- 第6代 曾羨,字學餘。
- 第7代 曾遐,字子盛。
- 第8代 曾偉,漢尚書令。
- 第9代 曾樂,字舜韶,官山陰令,終封都鄉侯。
- 第10代 曾浼,漢上谷都尉。
- 第11代 曾旃,字伸勸,漢中壘校尉,遷冀州太守。
- 第12代 曾嘉
- 第13代 曾寶,字惟善,漢武威太守、車郎。
- 第14代 曾琰
- 第15代 曾據,漢關內侯,西漢末年恥事王莽,攜族渡江,隱於江西廬陵吉陽鄉,復徙鶯遷鄉。
- 第16代 曾闡
- 第17代 曾植
- 第18代 曾燿
- 第19代 曾培,字本固。
- 第20代 曾德
- 第21代 曾珣,字貴文,官中郎將。
- 第22代 曾渙
- 第23代 曾梓,字伯琦。
- 第24代 曾勰
- 第25代 曾端,字正翼。
- 第26代 曾鉉,字道遠,官大司馬。
- 第27代 曾海,一名炅,官襄州錄事參軍。
- 第28代 曾璜
- 第29代 曾興,字兆發。
- 第30代 曾隆,字迪蕙。
- 第31代 曾鈞,字洪舉,官給事中。
- 第32代 曾謀,字以忠。
- 第33代 曾丞,官司空兼尚書令,徙江西廬陵吉陽上黎堡。
- 第34代 曾珪,字子玉。
- 第35代 曾寬
- 第36代 曾莊,字子蒞,官江州都押衙。
- 第37代 曾慶,官御史大夫。
- 第38代 曾駢,慶次子,官御史大夫。因長子後嫡孫不願北歸山東嘉祥奉祀,故以駢後嫡孫為嗣,是為曾氏東宗。
- 第39代 曾耀,南唐宮檢司拜真州刺史,徙江西吉安永豐木塘源。
- 第40代 曾崇範,字則模,南唐太子洗馬東宮。
- 第41代 曾延膺,字膺修,廕授部驛使兼資庫使,升左班殿直果州兵馬都監。
- 第42代 曾碩,字偉夫,宋淳化壬辰登第,歷黃州從事、南雄州軍事判官、榮州觀察判官、導江知縣、朝奉郎大理寺丞。
- 第43代 曾承昌,字雍行。
- 第44代 曾萬敵,字惟仁。
- 第45代 曾公整,字容莊。
- 第46代 曾九思,字成義,又字得之。
- 第47代 曾文傑,字卓庵。
- 第48代 曾好古,字信前。
- 第49代 曾尚忠,字省己。
- 第50代 曾敬父,字存誠,邑庠生。
- 第51代 曾沅德,字旋吉,府庠生。
- 第52代 曾价翁,以字行,諱琢,邑庠生。
- 第53代 曾汝霖,字雨蒼。
- 第54代 曾從文,字益雅,原名崇文,因「崇」字同40代祖諱,因改崇為從。
- 第55代 曾利賓,字翼甫,邑庠生,長、次二子早卒,三子輔誌為嗣。
- 第56代 曾輔誌(1407-1455),字思修,配張氏,邑庠生。長、次二子早卒,三子德胄為嗣。
- 第57代 曾德冑(1433-1504),字好懿,配彭氏;邑庠生。
- 第58代 曾奮用(1463-1535),字志行、號則庵,配金氏;邑庠生。
翰林院五經博士
编辑- 第59代 曾質粹(1492-1560),字好古、號南武,配楊氏;世居江西吉安永豐木塘源。明嘉靖十二年,以山東嘉祥無曾氏,而37代慶長子煒後嫡孫59代潮瑤不願自湖南寧鄉北歸,故以慶次子駢長子耀後嫡孫質粹北返山東嘉祥奉祀,後稱曾氏東宗。
- 第60代 曾昊,原名旻,字欽一、號又蒼,配徐氏;早卒未襲。
- 第61代 曾繼祖,字繩之,配薛氏。貤封修職郎翰林院五經博士,少病目兼,以父祖連喪,未即請襲,後以其子襲封。
- 第62代 曾承業(1561-1630),字洪福、號振吾;明萬曆五年(1577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崇禎元年(1628年)告休。元配楊氏、繼配孔氏。
- 第63代 曾弘毅(1610-1641),字泰東,明崇禎元年(1628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配朱氏,明朝皇族後裔。
- 第64代 曾聞達(1627-1668),字象輿,明崇禎元年(1641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正室顏氏,翰林院五經博士顏光魯之女,生長子曾貞豫;側室高氏、張氏。
- 第65代 曾貞豫(1650-1696),字和庵、號麐埜;清康熙七年(1668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戊午年(1690年)告休。配宋氏。
- 第66代 曾尚溶(1668-1741),字匯伯、號松濤,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己酉年(1729年)告休。元配孔氏,生長子曾衍橚,長女適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繼配程氏。
- 第67代 曾衍橚(1687-1738),字雍若、號喬麓,清雍正八年(1730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配劉氏,生子曾興烈,女適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興銑。
- 第68代 曾興烈(1712-1760),字光緒、號起祚,清乾隆九年(1739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元配路氏、繼配張氏,繼配趙氏生曾毓墫。
- 第69代 曾毓墫(1751-1805),字注瀛,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配仲氏,翰林院五經博士仲耀青之女,生三子一女:長子傳鎮、次子傳錫;長女適翰林院五經博士顏錫嘏,生顏振佑。
- 第70代 曾傳鎮(1769-1796),字巨山,清嘉慶元年(1796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配田氏。曾傳錫(1771-1824),配李氏。
- 第71代 曾紀連(1792-?),原名「紀璉」,因避諱改名;字仲鲁、號小山,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配李氏。因事革職,並不准其後承襲,以傳錫長子紀瑚承襲。曾紀瑚(1791-?),字六樺、號鏡瀾,清道光九年(1829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配楊氏。
- 第72代 曾廣芳(1811-1829),字汝陟,配史氏;早卒未襲,以同母弟廣莆長子昭嗣為嗣。
- 第73代 曾昭嗣(1831-1864),字嗣淙、號紹庭,配劉氏。
- 第74代 曾憲祏,字祠齋、號奉遠,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襲。
- 第75代 曾倩源,字養泉,原名慶源,因「慶」字與37代祖同諱,故改作倩。
宗聖奉祀官
编辑- 第1任 第76代 曾繁山,字靜齋,民國3年改為奉祀官,民國24年改稱宗聖奉祀官民國29年逝世,無子,宗聖奉祀官由第75代慶瀼代理。
- 代 理 第75代 曾慶瀼,民國29年代理宗聖奉祀官一職,后由毓墫五子傳錄5代孫憲禕接任宗聖奉祀官。
- 第2任 第74代 曾憲禕,字偉生,號曲窗,由曾約農、曾寶蓀及族人推薦為第二任宗聖奉祀官,並於民國31年1月奉令承襲。民國38年奉令到臺灣,長子慶澂,次子慶泓。[註 1]
- 第75代 曾慶泓,憲禕次子,因憲禕年老,行動不便,代為參祭。
- 第76代 曾繁皓,憲禕長孫
大陸地區的曾氏東宗宗子
编辑- 第77代 曾祥符,曾繁山嗣子,紀瑚次子廣莆6代孫,民國35年生,由宗聖奉祀官府呈立其為曾繁山子嗣,並認為應以其傳系與祭祀,但並未經政府批准,民國38年後大陸族人一般奉其為東宗宗子。
- 第78代 曾令光,祥符長子
- 第79代 曾德宗,令光之子
注釋
编辑- ^ 由於曾憲禕是曾繁山的叔祖,其地位存有較大爭議。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
编辑- 《宗聖志》,(清)曾國荃續修,宗聖奉祀官府,1974年
-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清)曾繁墫纂,1807年
- 曾氏宗親網
-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