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壽宮花園
(重定向自古華軒)
综述
编辑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时,在宁寿宫后区西部的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160米的窄长区域内建成了一座花园,备乾隆帝归政后游赏,故又名“乾隆花园”。[1]
宁寿宫花园自南到北分成四进院落:[1]
- 第一进院:主体建筑是古华轩,古华轩前有一株古楸树,古华轩因此树而得名。轩东的假山上有承露台,轩西有带有流杯渠的禊赏亭,亭北山上有旭辉庭。古华轩南侧有假山,假山中有曲径。古华轩东南角有曲廊、矩亭、抑斋围绕而成的小院,院内东南砌有假山,山上的小亭为“撷芳亭”。[1]
- 第二进院:古华轩后的垂花门内是第二进院。正房为遂初堂,其前方东西两侧有配房,通过转角廊、倒座廊将正房、配房、垂花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典型的三合院。院内采用太湖石点景,疏植花木。[1]
- 第三进院:遂初堂后的第三进院主要为山景。院内假山峰峦起伏,山间还有深谷,山下有洞通往四方。有蹬道可上山,山上有天桥,耸秀亭立于山顶。院北有萃赏楼,西侧有延趣楼,东南山麓有坐北朝南的三友轩,三面出廊,东面紧邻乐寿堂的西廊。
- 第四进院:萃赏楼以北是第四进也是最后一进院。主体建筑为符望阁,符望阁南山屏上有碧螺亭,此亭的造型及装修都采用五瓣梅花形或者折枝梅花纹。亭南有小虹桥通往萃赏楼。山屏西南的养和精舍,平面呈曲尺形。符望阁西有玉粹轩,符望阁北有倦勤斋,玉粹轩北依着西墙有小楼竹香馆,外面围有一道南北向弓形的矮墙。倦勤斋南侧、玉粹轩北侧接有爬山廊,可到竹香馆的二层。[1]
宁寿宫花园布局合宜,经营有绪。屋顶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有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翠蓝色等色彩,梁枋彩绘大批使用金线苏式彩画。南北中轴线的布置有所变化,后半部的中轴线略向东移。宁寿宫花园既带有私家园林的玲珑精秀,又和皇宫的氛围很协调。[1]
2001年,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成立了一个国际合作队伍,以修复保护倦勤斋,后来该保护项目扩展至倦勤斋所在的宁寿宫花园里的所有建筑。整个宁寿宫花园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共分四个阶段,预计将在2017年全部完工。2008年11月10日,倦勤斋保护工程竣工。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表示:“倦勤斋保护项目作为故宫大修的组成部分,具有试点意义,其经验将被推广到整个故宫。”[2]
建筑
编辑第一进院
编辑- 衍祺门:位于整个宁寿宫花园的最南端,是花园的南门,也是第一进院的正门。衍祺门以东为养性门。衍祺门内正面是一组假山,穿过假山中的山洞,可来到古华轩前。
- 古华轩:为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古华轩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敞轩,面阔三间带回廊,正面悬挂着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柱之间设有倒挂楣子和坐凳,金柱间有透空灯笼锦落地罩,以区分内外,内外空间形成了贯通之势。古华轩明间内檐以及三间后檐悬挂着木雕龙匾四块,明间北柱朝南挂对联一副“明月清風無盡藏,長楸古栢是佳朋”,均为乾隆帝为古楸而题写。古华轩前檐下种植有古楸树一株,建古华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古华轩便因此古树而得名。古华轩的装修十分素雅,轩内的天花采用卷草花卉图案的楠木贴雕。因为图案凸起于天花板上,所以产生了强烈的立体感,独具韵味。[3]
- 禊赏亭:位于第一进院落西侧,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坐西朝东,位于须弥座平台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抱厦,平面呈“凸”字形,三面出歇山顶,中间是四角攒尖琉璃宝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绘有苏式彩画。明间后面设有黑漆云龙屏门,以遮挡亭后的高墙,北侧有游廊通往旭辉庭。禊赏亭抱厦内的地面凿石成曲折状的渠,渠长27米,取“曲水流觞”之意,称为“流杯渠”。渠水源自禊赏亭南侧假山后面隐蔽的水井,汲水进缸,经过假山内的暗渠流到流杯渠中。禊赏亭内外均绘有竹纹,代表王羲之兰亭修禊时的“茂林修竹”。禊赏亭前砌有山石踏步,亭檐下面用刻着竹纹的汉白玉栏板围护。[4]
- 旭辉庭:位于禊赏亭以北的假山上,坐西朝东。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歇山式卷棚顶,覆黄琉璃瓦绿剪边。明间开门,其他各间为槛墙、支摘窗,窗是步步锦格扇芯。东侧、南侧前出廊,南侧连接爬山游廊。檐下绘有苏式彩画。旭辉庭因朝东,高居假山上,可迎日出,故乾隆帝题“旭辉”。
- 撷芳亭:位于第一进院落的东南隅。北侧是抑斋,抑斋西侧有游廊相连,游廊向西延伸,转而向南,围成一个小院。游廊转角处建有矩亭。撷芳亭建在石山上,高出墙垣,从亭中可以俯瞰院内外的风景。撷芳亭是四角攒尖顶,绿琉璃瓦顶,黄琉璃瓦件饰檐、脊。檐下有倒挂楣子、白石坐凳栏杆。石山上有蹬道,可登上撷芳亭。[5]
- 抑斋:位于第一进院落内的东南角,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坐北朝南,面阔两间,硬山式卷棚顶,顶覆黄琉璃瓦绿剪边,前后出廊,檐下绘有苏式彩画。前后开有门,门户错置,步步锦隔扇门,其他是槛窗,玻璃屉窗。室内是小佛堂,隔断上嵌有佛龛。东间有门可以暗通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抑斋前的东南隅假山上有撷芳亭;抑斋西侧为矩亭;抑斋向北可到露台。[6]
- 矩亭:位于第一进院落,抑斋西侧,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矩亭平面呈方形,坐西朝东,四角攒尖宝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绘有苏式彩画。矩亭内的西面是游廊槛窗,上面悬挂着乾隆帝御笔“矩亭”匾,顶部为编织纹天花,此为宫中仅有。矩亭的南面、北面、东面接有游廊,向南可通往衍祺门,向北可到露台,向东可到抑斋。 [7]
- 露台:又称“仙台”,位于第一进院落东侧。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露台位于太湖石堆叠的假山上,面积7平方米,用白石栏杆围绕。栏板宽0.84米,高0.42米,南北相对各有两块,西侧为三块,东侧为两块,东侧中间为入口,栏板之间有石望柱。露台内的地面铺有米黄色斑石。露台外顺山北下,有木石栏杆,露台南北两侧有石阶通往露台下的石洞。石洞的正面和南面各辟有洞门,正面是朱扉金钉宫门,南面是朱漆板门。门洞口都是宽0.8米,高1.9米,素白石券。南门券顶上方是半圆形木雕透窗。洞内有佛龛,坐北朝南,东壁上嵌着石刻乾隆帝御书佛经,冬季阳光经过透窗可以直射在经文上。[8]
第二进院
编辑- 院门:位于位于宁寿宫花园的南北中轴线上,古华轩后面,遂初堂之前,是第二进院落的院门。院门是四扇绿漆的垂花门。[9]
- 遂初堂:位于宁寿宫花园的南北中轴线上,古华轩后面,是第二进院落的正房。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光绪年间重修。遂初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坐北朝南,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前后出廊。前廊下悬挂着乾隆帝御笔满文与汉文“遂初堂”匾额。中间开门,其他各间开支摘窗。明间是过厅,穿过过厅可来到宁寿宫花园的第三进院落。遂初堂左右有转角游廊,和东、西配房前廊相连。[9]遂初堂内匾额为“养素陶情”,东室内对联为“屏山静水皆真宰,萝月松风合静观”。
- 东、西配房:各五间,北三间为明廊,中间开门,南二间为暗廊。配房南端出廊,和院墙垂花门的倒座游廊相连。外檐都绘有苏式彩画,虎皮石墙基。正房、东西配房以及转角游廊、廊房围合成一个平面很方正的庭院。院内叠有石山一座,太湖石点景,疏植花木,环山有翠竹、绿树,海墁地面铺有方砖甬路,以连接正房和东西配房。[9]
第三进院
编辑- 三友轩:位于第三进院落,坐北朝南,是一座三开间的小轩。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黄琉璃瓦卷棚顶,西为歇山式,东为硬山式,三面出廊,这种屋顶构造形式是宫中仅有。三友轩明间槅扇四扇,中间两扇是门,檐下悬挂“三友轩”匾,两个次间是灯笼锦支摘窗。三友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作为装修主题。紫檀透雕圆光罩上的竹叶以玉片镶嵌。东为三扇支摘窗,和乐寿堂可隔窗相望。后檐都是支摘窗,窗外是假山。西次间的西墙辟有窗,用紫檀木透雕松、竹、梅纹的窗棂。透过西窗,可以欣赏窗外的假山、翠竹、青松。[10]
- 延趣楼:位于第三进院落西侧。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后来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延趣楼分为上下两层,连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卷棚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他铺有𡧗绿色琉璃瓦,脊角走兽五个。檐下梁枋绘有苏式彩画。延趣楼的东面、南面、北面出廊。廊檐安有倒挂楣子,下面设有栏杆。廊内侧安有门窗以分隔内外空间,门窗上部均以棂条拼为步步锦。室内装修用多种瓷片镶嵌装饰。延趣楼初建时,有天桥自楼上通至院内石山的峰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将天桥拆除,形成了如今的格局。[11]延趣楼有对联:“軒亭喜淳樸,甌研總清嘉”。
- 耸秀亭:位于第三进院落,院内堆叠着很高的假山,山顶有耸秀亭。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𡧗绿色琉璃瓦。檐下有倒挂楣子,下设有坐凳栏杆。耸秀亭下是悬崖峭壁,还有幽深的洞谷。从亭内可俯瞰宁寿宫园内外的风景。[12]
- 萃赏楼:位于第三进院落北侧。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年间、光绪年间先后进行修葺。萃赏楼坐北朝南,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下分为两层,各面阔五间,前后出廊。萃赏楼正面下层是明廊,上层东四间是明廊,西梢间隔成暗廊,明间开有门,其他各间均为窗。萃赏楼的后檐下层两次间分别开一门,上层中间开门,其他各间均为窗。隔扇门都是步步锦隔心,夔龙团纹裙板,窗是步步锦支摘窗。上下檐柱之间设有雕花彩绘木栏杆。外檐饰有博古纹苏式彩画,檐下安有倒挂楣子。萃赏楼上后檐明间的门外架有一座凌空的白石小桥,通至后山主峰上的碧螺亭。萃赏楼前的假山峰峦叠起,洞谷连通。萃赏楼西侧有上下游廊通往云光楼。[13]萃賞樓下西室匾曰“聚景”,兩旁楹聯為“金界樓台思訓畫,碧城鸞鶴義山詩”。樓上兩匾,一為“積芳”,一為“延綠”,楹聯為“素壁題詩還自檢,明窗披帙雅相親”。
第四进院
编辑- 符望阁:是第四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符望阁形制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𡧗黄色琉璃瓦。符望阁室内用不同类型的装修分隔空间,在穿越各门之际,容易令人迷失方向,故俗称“迷楼”。室内以金、玉、珐琅等等镶嵌装饰,非常精美。乾隆年间,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一日,乾隆帝在此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帝曾登该阁,并作《咏符望阁》诗。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为高大的建筑,从阁上可俯瞰紫禁城内外景色。[16]符望阁中对联为“澄懷觀物真超矣,得意忘言亦快哉”。
- 雲光樓:位于第四进院落西南隅,楼内悬挂“养和精舍”匾额。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形制仿建福宫花园的“玉壶冰”。云光楼平面呈曲尺形,西依宫墙,从北向南又折向东。云光楼分为上下两层,上顶北侧是歇山顶,东侧是硬山顶。前檐出廊,上层北侧用石桥和院内的假山相连,东侧外接上下两层游廊通往萃赏楼。云光楼前有蜿蜒横过的假山,假山主峰上有碧螺亭,平面呈五瓣梅花形。云光楼内东侧设有佛堂,匾额“西方极乐世界安养道场”。乾隆帝、嘉庆帝均作有《养和精舍》诗。[17]雲光樓楹聯為“春鳥有言率和樂,上林無樹不森沉”。雲光樓下南室對聯為“四壁圖書鑒今古,一庭花木驗農桑”。西樓上匾曰“雲光”,其內供佛,對聯為“一龕古佛鐘魚寂,半榻天風衣袂寒”。
- 碧螺亭:位于符望阁南侧的叠山主峰上,因平面似梅花,构件饰以梅花纹,所以又称“碧螺梅花亭”,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碧螺亭平面呈梅花形,底下有五瓣形须弥座,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上层覆盖翡翠绿琉璃瓦,下层覆盖孔雀蓝琉璃瓦,上下两层都用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上面安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每层有五条垂脊,分成五个坡面,也是仿梅花。亭柱之间围成弧形的白石栏板上雕有各类梅花纹图案。柱檐下方安有透雕折枝梅花纹的倒挂楣子。碧螺亭内的顶棚是贴雕的梅花图案天花。上下檐的额枋彩画是点金加彩折枝梅花纹苏式彩画。碧螺亭前檐下方悬挂乾隆帝御笔“碧螺”匾。碧螺亭南架有一座石桥,通往萃赏楼的二层,碧螺亭东西两侧有石阶可通往山下。[18]
- 玉粹轩:位于第四进院落,西依宫墙,东为符望阁。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凝晖堂而兴建。玉粹轩面阔三间,前出廊,歇山卷棚顶,绿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𡧗黄色琉璃瓦。玉粹轩内分隔为三室,南为“得闲室”,北为佛堂。室内有通道向北通往竹香馆。玉粹轩前东南侧横亘着一道用彩色石片贴面的短垣,北侧通过游廊向东和符望阁连接,将玉粹轩前隔出了一个小院。玉粹轩南和石山相连接,山上有蹬道通往山顶。[19]得閑室對聯為“甄性神明鏡,陶情翰墨筵”。
- 竹香馆:位于符望阁西北,西依宫墙,坐西朝东。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碧琳馆而兴建。竹香馆分为上下两层,主楼三间,两侧耳楼各为一间。耳楼两端连有斜廊,向北通往倦勤斋,向南通往玉粹轩。主楼是歇山卷棚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𡧗绿色琉璃瓦。竹香馆的外侧堆成石山,下层的窗口掩映在山石的缝隙中。竹香馆前有弓形墙垣,墙垣正中开有八方形洞门,两侧安有琉璃漏窗,将竹香馆围合成一个独立的小院,小院内松柏苍翠。[20]墙垣八方形洞门上方刻有“映寒碧”三字。
- 倦勤斋:位于宁寿宫花园最北端,符望阁北侧,北依宫墙。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敬胜斋而兴建。倦勤斋坐北朝南,面阔九间,卷棚硬山顶,绿琉璃瓦黄剪边。前出廊,檐下绘有苏式彩画。倦勤斋东五间和符望阁相对,东西分别接有游廊,各与符望阁的东西廊相接,房廊相对,形成封闭院落,自然形成了倦勤斋东五间、西四间的格局。倦勤斋前由东、西两段游廊隔成一个庭院,庭院内有古柏,有十字方砖甬路。西四间前建有一弧形院墙,院墙中间开八方门,通向竹香馆。[21]
- 倦勤斋东五间:明间开门,其他各间为步步锦支摘窗,明间檐下悬挂着“倦勤斋”匾额。内顶棚糊有团花纹天花。倦勤斋东五间、西四间室内南侧均为过道。东五间自东次间东前檐柱到西次间西前檐柱建有平面呈“凹”字形的仙楼(凹口朝南),用纱橱隔成数间小室,设有宝座床多处。仙楼是“卍”字锦底竹丝挂檐,镶嵌玉璧,裙板为百鹿图,夹纱双面绣隔心,这是清朝乾隆时期内檐装修中的精品。中央有通道和西四间相通。[21]东五间明间仙楼一层宝座后的对联为“一貫惟誠主於敬,萬幾無曠本諸身”。
- 倦勤斋西四间:顶棚绘有竹架藤萝的海漫天花,四周环绕着竹篱,楼阁之间有白鹤、喜鹊、姚黄魏紫,这番美景是室内的通景画。此画是乾隆年间宫廷画师郎世宁、王幼學的作品,裱糊在室内西墙、北墙及顶棚上。南面中间立有一楠木雕彩绘竹纹圆光罩,和北墙裱糊的通景画中的彩绘竹篱圆光罩相对应。室内西侧有一方形小亭,坐西朝东。该亭是木质仿竹纹,又称“竹亭”,四角攒尖式顶,上有涂金木宝顶。亭南和亭北设有木质仿竹夹层篱笆。后檐南北两侧各设有一个门,供上下场用,这是倦勤斋小戏台,是为乾隆帝当太上皇时在室内看戏而建。[21]戏台的面阔和进深均不足4米,规格和漱芳斋后殿西间的“风雅存”戏台相仿。戏台的上、下场门后面(西侧)将近1米宽的过道与戏台南北两侧所设的木质仿竹夹层篱笆相连。戏台前有一块2米多见方的平台,四周围有栏杆,据说是演出杂耍、戏法时所用。[22]戏台前侧的两根柱子上悬挂对联“著添南极应无算,喜在嘉生兆有年”。乾隆年间,南府的太监经常在该戏台演唱岔曲。室内东侧设有一仙楼,坐东朝西,分为上下两层,两层正中各设有一个宝座床,是看戏时使用。[21]仙楼二层宝座后有一副对联。仙楼东侧为楼梯,自南向北而上,南侧正对西四间的门。
- 珍妃井:位于倦勤斋东侧,宁寿宫景祺阁北院的西墙外,因光绪帝珍妃1900年被投入此井溺亡而得名。
- 贞顺门:位于珍妃井以北,坐南朝北,是宁寿宫花园的北门,也是整个宁寿宫的北门。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故宫“最豪华”宫殿倦勤斋恢复往日风采,搜狐,2008年11月11日. [2013年10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6日).
- ^ 古华轩,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禊赏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撷芳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抑斋,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矩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露台,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9.0 9.1 9.2 遂初堂,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三友轩,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延趣楼,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耸秀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萃赏楼,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克里专程到故宫探访这个神秘花园 究竟什么来头. 北晚新视觉.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 ^ 刘延东和克里考察故宫乾隆花园修复工程. 新华网. 201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7).
- ^ 符望阁,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云光楼,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碧螺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玉粹轩,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竹香馆,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21.0 21.1 21.2 21.3 倦勤斋,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 清宫戏台开创先例(清宫演戏探秘④),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4月09日,第七版. [2013年10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