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英語:Erysipelas)是一种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英语Group A β-hemolytic streptococci引起的急性真皮细菌感染[1]而导致的炎症

丹毒
因感染链球菌而造成的面部丹毒
症状发热發冷頭痛紅斑淋巴結腫大淋巴管發炎
类型皮膚炎链球菌感染[*]疾病
病因化膿性鏈球菌
診斷方法体格检查
治療排毒抗菌药紫外線特高頻抗組織胺藥抗血栓[*]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傳染病學
ICD-111B70.0
ICD-10A46.0
ICD-9-CM035
DiseasesDB4428
MedlinePlus000618
eMedicinederm/129
MeSHD004886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名稱

编辑

英語:Erysipelas的名稱,來自希臘語ἐρυσίπελας,原意為紅皮膚。

在歐洲某些國家,丹毒又稱聖火(拉丁語Ignis sacer,英語:holy fire)、聖安東尼之火(St. Anthony's fire)。中医稱「朱毛丹」。

易感人群

编辑

老人、婴幼儿、儿童易罹患此症。免疫缺陷糖尿病酗酒皮肤溃疡真菌病以及淋巴引流障碍(如乳房切除术、盆腔手术、搭桥手术後)也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体征和症状

编辑
 
手臂上的丹毒

病人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烧颤抖寒顫疲倦头痛呕吐以及初期感染48小时内的一般病症。皮肤的红斑病变迅速地增大,红斑的边缘界限明显且凸起。红疹肿大、灼热、较硬,有疼痛感,外观类似橘皮。更严重的感染会导致囊疱水泡以及瘀點,也可能有皮肤坏死淋巴结可能会肿大,可能会造成淋巴水肿。偶尔还会看到红疹延伸到淋巴结的一道红色条纹。

丹毒可能会出现在皮肤的任何部位,包括面部、手臂、手指、腿和脚趾,但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肢端。脂肪组织最容易受到感染,面部特别是眼部、耳、面颊皮肤也很容易受到感染。肢端的重复感染可能会导致慢性淋巴结炎

病因

编辑

大部分丹毒病例是由化膿性鏈球菌(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也有一些病例是由A族以外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易感部位在过去是面部,而现在丹毒多发於腿部。[2]

皮肤小损伤、湿疹、手术刀口以及溃疡可能会使丹毒感染趁虚而入,常由患者鼻道中的链球菌引起。小的抓伤或擦伤後感染进入伤口并扩散会导致毒血症。

丹毒并不会影响皮下组织。丹毒感染部位不会流脓,只会流出血清或浆液。皮下水腫可能会导致外科医生将丹毒误诊为蜂窝性组织炎

诊断

编辑

这种病症主要由边缘清晰的红疹和炎症来诊断。利用血培养诊断这种病症是不可靠的,但是可以用来测试敗血症。丹毒必须与带状疱疹血管性水肿接触性皮炎以及胸部弥漫性炎性区分开。

丹毒可以与蜂窝性组织炎区分,因为丹毒的边缘膨胀凸起,边缘清晰。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在发病後10日左右增高。

治疗

编辑

根据患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青黴素克林黴素红黴素。虽然病症一两日就能消退,但是皮肤需要数周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由於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在初次痊愈後有时还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不过这种方法并不总是奏效,有时即使使用了预防性抗生素还会再次感染。[3]

并发症

编辑
  • 感染通过血流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菌血症),如敗血性關節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 敗血性休克
  • 感染复发——即使在有预防性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丹毒也有18-30%的复发几率。
  • 淋巴损伤。
  • 坏死性筋膜炎,又称“食肉细菌感染”,如果病情恶化,扩散到深层组织,有致死危险。

动物所患的丹毒

编辑

主要见於猪等家畜的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猪丹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不过人类因感染此菌所患的相应病症称为类丹毒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道兰氏医学词典中的erysipelas
  2. ^ 见eMedicine链接
  3. ^ Koster, J. B.; Kullberg, B. J.; van der Meer, J. W. M. Recurrent erysipelas despite antibiotic prophylaxis: an analysis from case studies.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Medicine. 2007-03, 65 (3): 89–94 [2020-09-09]. ISSN 0300-2977. PMID 173872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2). 

外部链接

编辑

Template:Bacterial cutaneous infections英语Template:Bacterial cutaneous inf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