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朱權

已檢查
文出維基大典
朱權塑像

朱權太祖十七子,封王,號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封於寧國,於靖難之役成祖縛,共反建文帝,成祖即位後,將權徙於南昌,並加害,權乃將心寄於、優、文,鬱鬱而終矣。

[]

專鎮一方

[]

洪武十年五月,權生於金陵,母楊妃,幼聰敏好學也。

二十四年,權封寧王,時十三也。二年之後,權幸藩地大寧。大寧地在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一大鎮也。權帶甲八萬,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之騎皆驍勇焉。權數會諸王出戰之,以善謀稱也。[]

被迫起事

[]

三十一年,太祖崩,皇孫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帝即位未幾,始謂其諸叔以削之。

建文元年,王以兵靖難之,達四年也。成祖嘗與諸將商議道:『吾巡行塞上時,見大寧諸軍甚悍。吾若獲大寧,斷遼東,得邊騎助,則大事可成也!』

同時,建文帝懼權歸成祖,使人召權還,權未到,削三護衛。其年九月,江陰吳高永平,燕王往救。吳高退,成祖乃從劉家口徑趣大寧,詐言以窮蹙來救也。

權邀成祖單騎入城,成祖執權之手哭,說不得已而起者,求其代為草疏謝罪也。成祖居數日,權都款待,全無戒心焉。北平精銳則伏城外,官兵亦漸入城,陰結三衛部長及諸軍。成祖乃辭去,權為之餞於郊,伏因而起,將權立行。三衛弓廣騎及諸軍,一呼而集。守將朱鑒不敵,力戰而死。王府妃妾及世子皆隨入松亭關,還至北平,大寧成一空城也。權入燕後,常為成祖草檄。成祖謂權許,事成之後,平分天下也。[]

改封南昌

[]

待成祖即位,權請改南。當其欲蘇州時,成祖對曰:『蘇州屬畿內。』當其求錢塘時,成祖則曰:『先皇以其賜五弟,終無結果。建文無道,以錢塘封其弟,亦不能享之。建寧重慶荊州東昌皆是好地,可選其一也。』

永樂元年二月,改封南昌,成祖自作詩送行,命權以布政司為邸,府制無變焉。既而,有人告權以巫蠱,且誹謗人,成祖命人密訪,不得證也,遂罷追之。自是之後,權終日韜光,並造書齋一間,彈琴讀書於其間,故,成祖在位,權不患也。[]

晚年生活

[]

仁宗時,禁稍解,權乃上書言南昌非其國。仁宗書曰:『南昌,叔父得先皇之封已達二十餘年矣,非封國,則又為何?』

宣德三年,權請明宣宗將近南昌城之灌城土田賜之。四年又議宗室不應定品。明宣宗怒,謂權頗譏之意。權乃上疏謝罪。時權年老,有司率多相傾,以示之威,而權則終日與文士往來,寄身之志,自號臞仙。權嘗奉命編《通鑒博論》二卷,又作《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漢唐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他書、修數十種。

正統十三年,權卒。[]

家室

[]

[]

張氏,兵馬指揮張泰之女,先薨

子女

[]

[]

[]

出處

[]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諸王二


引據

[]
  1. 明史》: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
  2. 史》:燕王初起兵,與諸將議曰:『曩餘巡塞上,見大寧諸軍慓悍。吾得大寧,斷遼東,取邊騎助戰,大事濟矣。』建文元年,朝議恐權與燕合,使入召權,權不至,坐削三護衛。其年九月,江陰侯吳高攻永平,燕王往救。高退,燕王遂自劉家口間道趨大寧,詭言窮蹙來求救。權邀燕王單騎入城,執手大慟,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錶謝罪。居數日,疑洽不為備。北平銳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燕王辭去,權祖之郊,伏兵起,擁權行。三衛彍騎及諸戍卒,一呼畢集。守將朱鑒不能禦,戰歿。王府妃妾世子皆隨入松亭關,歸北平,大寧城為空。權入燕軍,時時為燕王草檄。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3. 《明史》:比即位,王乞改南土。請蘇州,曰:『畿內也。』請錢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無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寧、重慶、荊州、東昌皆善地,惟弟擇焉。』永樂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親制詩送之,詔即布政司為邸,瓴甋規制無所更。已而人告權巫蠱誹謗事,密探無驗,得已。自是日韜晦,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
  4. 《明史》:仁宗時,法禁稍解,乃上書言南昌非其封國。帝答書曰:『南昌,叔父受之皇考已二十餘年,非封國而何?』宣德三年請乞近郭灌城鄉土田。明年又論宗室不應定品級。帝怒,頗有所詰責。權上書謝過。時年已老,有事多齮齕以示威重。權日與文學士相往還,托志翀舉,自號臞仙。嘗奉敕輯《通鑒博論》二卷,又作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其他注纂數十種。正統十三年薨。
  5. 寧王壙志》:「王諱權,大明太祖高皇帝第十六子。母楊氏。王生於洪武十一年五月初一日(一三七八年五月二十七日)。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册封為寧王。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之國大寧。永樂元年三月初二日移國江西南昌府。王天性口實,孝友謙恭,樂道好文,循理守法。皇上紹錄大統,以王至親,恩禮加厚。而王事上,益謹弗懈。正統十三年九月十五日(一四四八年十月十二日)以疾薨,享年七十有一。訃聞,上感悼輟視朝三日,賜諡曰獻,遣官致祭。先是營墳園於其國西山之原。比薨,以正統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葬焉。妃張氏,兵馬指揮張泰之女,先薨。子六人:長莊惠世子磐口;次未名;皆先卒。次臨川王磐燁;次宜春王磐口;次新昌王磐炷;次信豐悼惠王磐口,女十四人,俱封郡主。孫男八人。寧世孫奠培,臨川長子奠埨,宜春長子奠增,鎮國將軍奠口奠壘奠口奠口。孫女十二人,封縣主四人,餘在室。曾孫十人,未封。於乎!王以帝室至親,藩輔老成,進德之功,逾老不倦。敬上惠下,始終一成,比之古昔賢王,殆不多讓。正宜藩屏朝廷,永膺多福。而遽至大故,是固有命。然福壽兼全,哀榮始終,亦可以無憾矣。謹述大概,納緒幽壙,用垂不朽雲。謹志。正統十四年二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