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
吳越歷史年表 | |||||||||||
---|---|---|---|---|---|---|---|---|---|---|---|
史前 時代 前9500 | 前12世紀 |
上山文化 | ||||||||||
跨湖橋文化 | |||||||||||
河姆渡文化 | |||||||||||
馬家浜文化 | |||||||||||
崧澤文化 | |||||||||||
良渚文化 | |||||||||||
錢山漾文化 | |||||||||||
好川文化 | |||||||||||
肩頭弄文化 | |||||||||||
馬橋文化 | |||||||||||
甌越 前12世紀﹣前306 |
勾吴 前12世紀﹣前473 |
於越 前12世紀﹣前306 | |||||||||
東甌 前472﹣前138 |
|||||||||||
楚 前306﹣前222 |
越人部落 前12世紀-? | ||||||||||
秦 前222﹣前209 | |||||||||||
西楚 前209﹣前201 | |||||||||||
汉 前202﹣196 |
吴(刘濞) 前202﹣前153 |
||||||||||
孙吴 196﹣280 |
|||||||||||
晋 280﹣420 |
孫恩 盧循 |
||||||||||
南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
齐 479–502 | |||||||||||
梁 502–557 | |||||||||||
陈 557–589 | |||||||||||
隋 589﹣618 |
高智慧 刘元进 沈法兴 | ||||||||||
唐 624﹣907 |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 ||||||||||
吴越 907﹣978 |
杨吴 902﹣937 | ||||||||||
南唐 937﹣975 | |||||||||||
宋 978﹣1276 |
方腊 | ||||||||||
元 1276﹣1355 |
杨振龙 陈空崖 方国珍 | ||||||||||
張士誠 1355﹣1367 | |||||||||||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
汪直 胡乘龍 叶宗留 | ||||||||||
清 1646﹣1911 |
张念一 钱宝通 | ||||||||||
太平天国 1853﹣1864 | |||||||||||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 |||||||||||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 |||||||||||
浙江軍政府 1911﹣1912 |
江蘇都督府 1911﹣1912 |
滬軍都督府 1911﹣1912 |
|||||||||
中華民國 臨時政府 1912-1913 |
|||||||||||
北京政府 |
浙江省 |
||||||||||
國民政府 1927-1948 |
日本 1937﹣1945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 | ||||||||||
中華民國政府 1948-1955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 | |||||||||||
注:所標年份依照政权统治吴越地区个辰光 |
吳國是一個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473年勒嘞長江下游地區个國家,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吳國國境勒嘞今朝蘇南地區,後來擴張到之蘇皖兩省全境還有贛東北部分地區,吳國个國都前期勒梅里(今朝無錫梅村),後期勒吳(今朝个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个諸侯國之一,勒吳王闔閭、夫差个辰光達到之鼎盛。前473年,吳國畀越國滅脫。
起源
[编辑]吳國个起源,按照《史記•吳太伯世家》个記載:“泰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爲吳泰伯”。吳國國君个祖先泰伯是商朝辰光諸侯周太王个長子,因爲周太王有意傳位畀周文王个爺季曆,所以就搭俚个兄弟仲雍借替太王采藥爲名,離開之周國,來到之長江南岸个衡山(《史記索引》認爲“地在楚越之界”),後來繼續東遷到今朝太湖附近,像《論語•泰伯篇第八》:“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搿許辰光江南一代還蠻落後,因爲泰伯、仲雍帶來之中原个先進文化搭技術。周武王滅脫商之後,來尋泰伯、仲雍个後代,搿許辰光仲雍个曾孫周章已經是吳國國君,因而封周章爲吳子,追封泰伯爲吳伯,另外拿周章个弟弟虞仲封勒周王朝北面个夏朝舊址个地方,再拿俚哚正式列爲諸侯。 吳於前585年稱王。
也有其他个說法,因爲泰伯讓國事蹟呣沒記載勒《尚書》,而《詩經•大雅•皇矣》篇當中也只講“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朆顯言讓國;《左傳》僖公五年“太伯不從,是以不嗣。”也呣沒提及讓國。以後《論語》記載孔子个言行再提及,到之西漢,司馬遷《史記》以吳泰伯爲世家之首,勒《吳太伯世家》搭《周本紀》中才正式記載俚讓國事蹟。
吳國王室之疑
[编辑]《左傳-成公七年》(前584年)記載,晉國爲之牽制楚國,勒爭霸當中得勝,採納之巫臣个建議搭吳國聯絡:“吳子壽夢說之。教之叛楚-------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中原各國)”。可以曉得,勒搿个之前吳國搭中原各國並呣沒交往。從周建立到搿許辰光已經差弗多五百年哉,作爲周朝姬姓諸侯哪會五百年弗搭周朝還有中原諸侯聯繫呐?勒搿搭《左傳》搭《史記》是有矛盾个。 吳國个發展情況。《左傳-成公七年》(前584年)記載,巫臣到吳國“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禦,教吳乘車,教之戰陳”,——可見落後。搿个也證明之前584年之前吳國搭中原確實是呣沒啥个聯繫个,史記个記載不確。 國君稱王。搿許辰光稱王个只有兩個國家,吳搭楚(後來越國也是)。王按道理只有周天子可以用。楚早先自視爲蠻夷,所以譖越稱王。要是吳國是周天子个親眷,按道理是弗可能各浪譖越無理个。
因此弗少人儕認爲太伯、仲雍奔吳應該確有其事,但不過吳王並弗是俚哚个後代,吳國完全是一個百越國家。
興亡
[编辑]春秋个辰光,吳國搭中原个諸侯國个交往越來越密切,開始搭其他諸侯國爭雄,但不過勒俚發展過程中一直受到搿許辰光南方強國楚國个壓制。晉景公个辰光,搭楚國爭霸中原个另外一個強國晉國派巫臣到吳國來教吳人射術、車戰跟陣法,讓吳國勒軍事浪崛起。吳國開始進攻楚國搭俚个附庸國,得到之原來屬於楚國个大片土地搭屬國。但不過後來吳國南邊个越國突然強大起來哉,不斷个畀吳國製造麻煩。
吳國勒吳王闔閭个辰光達到之極盛,有个說法稱俚爲春秋五霸之一。闔閭勒今朝个蘇州建立之都城,任用伍子胥搭孫武做將軍,先後幾次打敗楚、越兩國。前506年,吳軍攻破之楚國个都城郢,逼得楚昭王出奔到隨地,吳國幾乎滅脫之強大个楚國。但不過搿許辰光越國趁機進攻吳國後方,楚臣申包胥又借得秦國个援軍擊敗吳軍,吳軍只好撤退讓楚國也得以複國。前496年闔閭攻越,畀越王勾踐擊敗還受傷弗治,臨終託付倪子夫差幫自家報仇。兩年過後(前494年),夫差勒夫椒(今朝蘇州西南太湖中)擊敗勾踐,攻進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但不過最終弗顧伍子胥个反對搭越國議和,後來又釋放勾踐回國。之後夫差連年打仗,尤其前485年,水军从海上进攻齐国。箇个是迄今晓得顶早个海上用兵,好看作中国海军个起源。吴国搭齊、晉爭霸成功之後,勵精圖治多年个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搭越交戰失敗,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吳國國君
[编辑]國君之名 | 備註 |
---|---|
太伯 | |
仲雍 | 太伯之弟 |
季簡 | |
叔達 | |
周章 | 始封 |
熊遂 | |
柯相 | |
彊鳩夷 | |
餘橋疑吾 | |
柯盧 | |
周繇 | |
屈羽 | |
夷吾 | |
禽處 | |
轉 | |
頗高 | |
句卑 | 者减钟记载称王 |
去齊 | ?─前586年 |
下頭是春秋後期歷史浪个吳國國君:(從壽夢元年(前586)起吳國再有準確个紀年。吳國金文《者減鐘》是現存最早个吳國金文材料,大概是吳王頗高(金文稱“皮然”)時鑄造。)
稱號 | 國君之名 | 在位年份 | 在位辰光 |
---|---|---|---|
吳王壽夢 | 乘 | 前585年─前561年 | 25年 |
吳王諸樊 | 遏 | 前560年─前548年 | 13年 |
吳王餘祭 | 餘祭 | 前547年─前544年 | 4年 |
吳王餘眛 | 餘眛 | 前543年─前527年 | 17年 |
吳王僚 | 僚 | 前526年─前515年 | 12年 |
吳王闔閭 | 光 | 前514年─前496年 | 19年 |
吳王夫差 | 夫差 | 前495年─前473年 | 23年 |
文化
[编辑]吳國先民多是百越當中个於越人,同時包括淮夷人、中原人等其他民族。所以,勒語言文化浪吳國搭越國是相通相容个,搿點勒《史記》、《左傳》當中也有記敘。因爲吳國勒越國个北面,所以吳國較之越國更多个受到中原文化个影響。勒春秋搿辰光,吳國就開始用鳥篆刻錄銘文哉。
地理
[编辑]《漢書•地理志》:“梅裏上有吳國,周武王封太伯之後于此,是爲虞公,即周章之弟虞仲,蓋仲雍之曾孫也。”現在考古个發現勾吳个大城可能勒常州無錫一帶。
考古學浪,吳國存國期間个各種物質文化遺存个主要形式有台形遺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佈勒太湖地區西部搭皖南丘陵,春秋時期往西延伸到滁河下游一帶,俚个範圍已經超過之俚个重要源頭湖熟文化个分佈範圍。因此,吳國國境經過幾次調整,早期个主要範圍勒今朝蘇錫常地區。
到之後期吳王闔閭時代,中心擴展到之蘇州一帶,蘇州成爲之後期吳國个都城,以致蘇州古稱工吳,吳國金文儕自稱工吳,譬如吳王光(即吳王闔閭)劍有銘文“工吳王光自作自用”字樣。
吳王夫差於公元前486年~前484年開鑿个邗溝,南起今朝个揚州近郊个邗城下底个長江,北經樊梁湖(今高郵附近)折往東北,進射陽湖,再往西北經淮安進淮河。讓吳國个水軍可以往北搭齊國、晉國爭霸。東漢以後,逐漸顯示出俚个經濟價值。後來隋代開鑿大運河,就部分利用之搿條水道。
《史記》裏向个吳國國君
[编辑]吳太伯
[编辑]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犇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曆。季曆果立,是爲王季,而昌爲文王。太伯之犇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爲吳太伯。 影視作品中的夫差 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爲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是爲虞仲,列爲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強鳩夷立。強鳩夷卒,子餘橋疑吾立。餘橋疑吾卒,子柯盧立。柯盧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處立。禽處卒,子轉立。轉卒,子頗高立。頗高卒,子句卑立。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公,以開晉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齊立。去齊卒,子壽夢立。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爲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
壽夢
[编辑]王壽夢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犇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爲吳行人,吳於是始通於中國。吳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衡山。 二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眛,次曰季劄。季劄賢,而壽夢欲立之,季劄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
諸樊
[编辑]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劄。季劄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劄雖不材,原附于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劄,季劄棄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吳伐楚,楚敗我師。四年,晉平公初立。 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傳以次,必致國于季劄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劄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劄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餘祭
[编辑]王余祭三年,齊相慶封有罪,自齊來犇吳。吳予慶封朱方之縣,以爲奉邑,以女妻之,富於在齊。 四年,吳使季劄聘于魯,請觀周樂。爲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歌鄭。曰:“其細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歌豳。曰:“美哉,蕩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也。”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詘,近而不逼,遠而不攜,而遷不淫,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厎,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猶有感。”見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護者,曰:“聖人之弘也,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 去魯,遂使齊。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于欒高之難。 去齊,使于鄭。見子產,如舊交。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爲政,慎以禮。不然,鄭國將敗。”去鄭,適衛。說蘧瑗、史狗、史、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衛如晉,將舍于宿,聞鐘聲,曰:“異哉!吾聞之,辯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于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於幕也。君在殯而可以樂乎?”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 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於三家乎!”將去,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難。” 季劄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劄劍,口弗敢言。季劄心知之,爲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塚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七年,楚公子圍弑其王夾敖而代立,是爲靈王。十年,楚靈王會諸侯而以伐吳之朱方,以誅齊慶封。吳亦攻楚,取三邑而去。十一年,楚伐吳,至雩婁。十二年,楚複來伐,次於幹溪,楚師敗走。 十七年,王餘祭卒,弟余眛立。
餘眛
[编辑]王余眛二年,楚公子棄疾弑其君靈王代立焉。 四年,王餘眛卒,欲授弟季劄。季劄讓,逃去。於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餘眛後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餘眛之子僚爲王。
僚
[编辑]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敗而亡王舟。光懼,襲楚,複得王舟而還。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來奔,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諸樊之子也。常以爲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立。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 八年,吳使公子光伐楚,敗楚師,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歸。因北伐,敗陳、蔡之師。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鐘離。初,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爭桑,二女家怒相滅,兩國邊邑長聞之,怒而相攻,滅吳之邊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取兩都而去。 伍子胥之初奔吳,說吳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爲僇于楚,欲自報其仇耳。未見其利。”於是伍員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專諸,見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於野,以待專諸之事。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十三年春,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公子蓋余、燭庸以兵圍楚之六、灊。使季劄于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兵絕吳兵後,吳兵不得還。於是吳公子光曰:“此時不可失也。”告專諸曰:“不索何獲!我真王嗣,當立,吾欲求之。季子雖至,不吾廢也。”專諸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公子將兵攻楚,楚絕其路。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奈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而謁王僚飲。王僚使兵陳於道,自王宮至光之家,門階戶席,皆王僚之親也,人夾持鈹。公子光詳爲足疾,入於窟室,使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之中以進食。手匕首刺王僚,鈹交於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爲王,是爲吳王闔廬。闔廬乃以專諸子爲卿。 季子至,曰:“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覆命,哭僚墓,復位而待。吳公子燭庸、蓋餘二人將兵遇圍于楚者,聞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
闔廬
[编辑]王闔廬元年,舉伍子胥爲行人而與謀國事。楚誅伯州犁,其孫伯嚭亡奔吳,吳以爲大夫。 三年,吳王闔廬與子胥、伯嚭將兵伐楚,拔舒,殺吳亡將二公子。光謀欲入郢,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待之。”四年,伐楚,取六與灊。五年,伐越,敗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吳。迎而擊之,大敗楚軍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還。 九年,吳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闔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楚亦發兵拒吳,夾水陳。吳王闔廬弟夫概欲戰,闔廬弗許。夫概曰:“王已屬臣兵,兵以利爲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於是吳王遂縱兵追之。比至郢,五戰,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鄖公弟欲弑昭王,昭王與鄖公犇隨。而吳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屍以報父仇。 十年春,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吳使別兵擊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擊吳,吳師敗。闔廬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爲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概。夫概敗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複入郢,而封夫概於堂溪,爲堂溪氏。十一年,吳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鄀。 十五年,孔子相魯。 十九年夏,吳伐越,越王勾踐迎擊之槜李。越使死士挑戰,三行造吳師,呼,自剄。吳師觀之,越因伐吳,敗之姑蘇,傷吳王闔廬指,軍卻七裏。吳王病傷而死。闔廬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而忘勾踐殺汝父乎?”對曰:“不敢!”三年,乃報越。
夫差
[编辑]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爲太宰。習戰射,常以報越爲志。二年,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姑蘇也。越王勾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而行成,請委國爲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昔有過氏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後帝相。帝相之妃後緡方娠,逃於有仍而生少康。少康爲有仍牧正。有過又欲殺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於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於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後遂收夏眾,撫其官職。使人誘之,遂滅有過氏,複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有過之強,而勾踐大於少康。今不因此而滅之,又將寬之,不亦難乎!且勾踐爲人能辛苦,今不滅,後必悔之。”吳王不聽,聽太宰嚭,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 七年,吳王夫差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子胥諫曰:“越王勾踐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其眾。此人不死,必爲吳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遂北伐齊,敗齊師于艾陵。至繒,召魯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貢以周禮說太宰嚭,乃得止。因留略地于齊魯之南。九年,爲騶伐魯,,至與魯盟乃去。十年,因伐齊而歸。十一年,複北伐齊。 越王勾踐率其眾以朝吳,厚獻遺之,吳王喜。唯子胥懼,曰:“是棄吳也。”諫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齊,猶石田,無所用。且盤庚之誥有顛越勿遺,商之以興。”吳王不聽,使子胥于齊,子胥屬其子于齊鮑氏,還報吳王。吳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將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爲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 齊鮑氏弑齊悼公。吳王聞之,哭於軍門外三日,乃從海上攻齊。齊人敗吳,吳王乃引兵歸。 十三年,吳召魯、衛之君會於橐皋。 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六月子,越王勾踐伐吳。乙酉,越五千人與吳戰。丙戌,虜吳太子友。丁亥,入吳。吳人告敗于王夫差,夫差惡其聞也。或泄其語,吳王怒,斬七人於幕下。七月辛醜,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于周室我爲長。”晉定公曰:“于姬姓我爲伯。”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吳王已盟,與晉別,欲伐宋。太宰嚭曰:“可勝而不能居也。”乃引兵歸國。國亡太子,內空,王居外久,士皆罷敝,於是乃使厚幣以與越平。 十五年,齊田常殺簡公。 十八年,越益強。越王勾踐率兵伐敗吳師於笠澤。楚滅陳。 二十年,越王勾踐複伐吳。二十一年,遂圍吳。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越王勾踐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剄死。越王滅吳,誅太宰嚭,以爲不忠,而歸。
參考文獻
[编辑]1^ 張敏、韓明芳:《虞舜南巡狩與勾吳的發端》,《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36卷第3期,1999年。
2^ 曹錦炎 《吳王壽夢之子劍銘文考釋》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 第九輯》
3^ 《國語•吳語》記載吳國原本的爵位爲伯爵,出土青銅器班簋銘文以二重證據法證明了這一點。陳恩林認爲《春秋》“以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稱吳君爲“子”,是一種春秋筆法。 參陳恩林 《先秦兩漢文獻中所見諸侯五等爵》 《歷史研究》1994年06期
4^ 司馬遷. 吳太伯世家. 史記. 西漢.
5^ 張敏、韓明芳:《虞舜南巡狩與勾吳的發端》,《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36卷第3期,1999年。
6^ 《左傳•成公七年》:巫臣自晉遺二子書,曰:“爾以讒慝貪婪事君,而多殺不辜。余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巫臣請使于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于晉。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禦,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爲行人于吳。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自鄭奔命。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
7^ 此說出自《荀子•王霸》
8^ 毛穎、張敏:《長江下游的徐舒與吳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