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级 Vim 配置框架,全中文注释,这既是一份合理的轻量级配置,更是一份简明教程。话说,网上的 Vim 配置多的数不过来,这里又做一个干嘛?这些配置都有一些问题:
- 注释不够,很多配置就是劈里啪啦一堆 VimScript 看的人一头雾水,新人顶多只能 “用”,没法跟着 “学”。
- 大部分都是针对 Vim 7 以前的版本,太过陈旧,对 8.0/8.1 以后的各种现代编辑器特征支持不足。
- 模块化不够好,全部塞在一个几百行的
vimrc
文件里,各部分搅在一起,增改都比较麻烦。 - 插件没有分组,不能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功能组,所有插件一上就全上了,要禁止就是进去注释代码。
- 它们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比如中文编码都没设对,很多 Windows 下的 PowerShell 脚本都打开不了。
- 错误的习惯,比如把 jk 映射成 ESC 的,顺着从 a 打倒 z 都打不流畅,输入个
Dijkstra
都输入不了。 - 对 C/C 开发支持不足。
还有不少插件自己给设置门槛的,比如把方向键禁用掉,我见过很多才用 Vim 的新人,大部分都呆在插入模式下,保存文件才会退出一下,至少人家开始用了,等到熟练了,该用 hjkl 的时候自然会去用。你这上来就把方向键和鼠标禁止了,除了阻挡新人外,我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总之,山寨居多,还有某些著名的广为流传的 Vim 配置,我都不想点名了,把 Leader 键映射成逗号了,它不知道逗号/分号在 Vim 里是用来定位 f/t 搜索的下一个/上一个结果的么?就和 n/N 定位斜杠搜索一样。把 Leader 定义成空格我都还觉得挺科学,定义成逗号和分号的这些配置,是在把错误的用法源源不断的交给未来的新用户。
所以网上缺一份合理的轻量级配置,适合新人学习那种,于是有了这个项目。
将项目克隆到你喜欢的目录内,比如 ~/.vim
内:
cd ~/.vim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skywind3000/vim-init.git
然后创建你的 ~/.vimrc
文件,里面只有一句话:
source ~/.vim/vim-init/init.vim
请调整你的终端软件,确保对 ALT 键的支持,以及 Backspace 键发送正确扫描码:
然后启动 Vim,在命令行运行 :PlugInstall
安装依赖插件即可。
本配置按顺序,由如下几个主要模块组成:
init.vim
: 配置入口,设置 runtimepath 检测脚本路径,加载其他脚本。init-basic.vim
: 所有人都能同意的基础配置,去除任何按键和样式定义,保证能用于tiny
模式(没有eval
)。init-config.vim
: 支持 eval 的非 tiny 配置,初始化 ALT 键支持,功能键键盘码,备份,终端兼容等init-tabsize.vim
: 制表符宽度,是否展开空格等,因为个人差异太大,单独一个文件好更改。init-plugin.vim
: 插件,使用 vim-plug,按照设定的插件分组进行配置。init-style.vim
: 色彩主题,高亮优化,状态栏,更紧凑的标签栏文字等和显示相关的东西。init-keymaps.vim
: 快捷键定义。
最好 fork 一份到你自己的仓库,然后不断修改,把它修改成你自己的东西,平时要更新时到这里同步下上游仓库,然后自己合并一下即可。
除去 vim-plug 额外安装的插件外,本配置自带一些依赖较大的插件,保证内网连不了网的情况下,把本配置压缩包解压一下就能跑得起来,且基本功能可用,它们都比较简单,往往一两个文件,分布于 plugin
和 autoload
两个目录中,你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增改。
既然是全中文注释,帮助主要看 init-keymaps.vim 和 init-plugins.vim 两个文件,每个点我都写满了注释了,也是未来你自己可能修改的最多的两个文件。每次你修改或者调试了单个 .vim 配置文件后,命令行输入 :so %
即可重新载入,so 是 source
的简写,意思是加载脚本,%
代表当前正在编辑脚本的名字。
TODO